《琵琶行》分段介绍文章及任何色彩
高中语文_琵琶行(分段讲解)

高中语文_琵琶行(分段讲解)琵琶行(并序)教学目的:1、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2、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3、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
”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音乐,被人誉为“精神食粮”,它能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养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
庄严、肃穆的音乐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活泼、热情的音乐可以启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万众齐唱一支歌曲的时候,便会使演唱者在瞬息间沟通彼此的心灵,凝聚成一股坚如钢铁般的意志力量。
《琵琶行》这首诗歌中,音乐便成了一个沦落为封建社会最地层的琵琶女和一个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二、作者简介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全诗段落划分

琵琶行全诗段落划分
【一、琵琶行概述】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文共七百零八字,诗中描绘了一个琵琶女在长安城中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唐代都市生活的繁荣与堕落。
诗中以琵琶女为主要线索,通过她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二、琵琶行全诗段落划分】
《琵琶行》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1.引子:诗的开篇描述了琵琶女在夜幕降临时的孤独和哀怨,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往事回忆:诗人回忆起琵琶女昔日的风光,表现了她的才艺和美丽。
3.现今遭遇:描述琵琶女现今的悲惨生活,展现了命运的无常。
4.感慨人生:诗人对琵琶女的遭遇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三、各段落主题及意境】
1.引子:以琵琶女在夜晚弹奏琵琶的情景,展现了她的才艺和寂寞。
2.往事回忆:描述琵琶女在欢乐场合中的风华绝代,展现了她的过去辉煌。
3.现今遭遇:通过琵琶女与商贾的对话,揭示了她的现今悲惨生活。
4.感慨人生: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感慨,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总结】
《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主
题。
诗人白居易以琵琶女的故事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琵琶行》分段介绍文章及任何色彩19页PPT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Leabharlann
琵琶行解读

琵琶行解读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长诗,讲述了他在秋夜浔阳江头的景色和送客场面的描写中,巧遇琵琶女,通过琵琶女的自叙,引发了自己对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
首先,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第一部分,烘托出了凄凉冷落的氛围。
接着,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是第二部分,正面描述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为琵琶女的自叙作了有力的铺垫。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序奏,饱含深情,低缓哀婉;第二层是弹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三层是转折,琴音由疾速强劲转入舒缓。
然后,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介绍了琵琶女由少年欢乐到老年伤悲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最后,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束是第四部分,把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
全诗语言平易简洁,却极有表现力,不求其工而自工;而且画意鲜明,诗情浓郁,清词妙喻,络绎不绝。
尤其是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总体来说,《琵琶行》以琵琶女的弹奏为主线,通过白居易的叙述和感慨,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无奈。
它不仅是一首写音乐的诗歌,更是一首对人生、对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感叹。
《琵琶行》分段分析

《琵琶行》分段分析《琵琶行》分段分析这样一个才力高绝的琵琶女,为什么会沦落江湖,空船独守?她为什么那样幽愤深长,伤情萦怀?听了琵琶女奇妙演奏的人,不能不对她满怀同情,不能不关心她的命运。
于是诗人让琵琶女自述身世。
琵琶女竭尽全部心力于演奏之中,听者尚且那样深受感动,她自己当然更是肝肠俱断,所以虽然演奏已毕,一时仍难以从中解脱出来,沉吟再三,这才“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略理思绪,端正因借琵琶女声倾诉情怀而痛苦变色的容颜,庄重自述。
她原籍长安,本为歌伎,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才高貌美,倾动京师,长安阔少、王子公孙争相交接,频献殷勤,以厚礼相赠。
酒席筵前,歌舞场上,她和他们尽情欢乐,穷奢极欲,根本无所顾惜。
她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忧无虑地渡过了青春时代。
然而,变故接踵而至,弟弟从军,姐姐去世,春秋代序,岁月流逝,自己孤苦无依,而又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终于遭到了无情的遗弃,只得嫁给一个商人。
谁料商人只知爱钱谋利,根本不懂得什么爱情,终年在外,留下自己空船独守,与明月江水为伴。
寂寥难耐,哀哀谁告,深夜梦见年轻时候的欢乐生活,不禁清泪纵横,湿了脂粉。
这就是琵琶女的悲剧命运。
唐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由于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城市畸形繁荣,歌楼酒馆林立,歌姬舞伎迅速地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阶层,统治阶级过着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生活。
从琵琶女年轻时的生活,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唐帝国城市的畸形繁荣和贵族生活的荒淫挥霍。
琵琶女的悲剧命运,正是这种畸形繁荣的必然产物,也正是统治阶级以妇女为玩物的罪恶表现。
琵琶女属于被侮辱被损害的下贱阶层,她们的生活地位决定了她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对传统道德的鄙弃和憎恨。
琵琶女对缺乏爱情的商人妇的生活很不满足,难于忍受,对昔日的欢乐生活留恋不已,梦寐难忘,对自己的惨遭遗弃耿耿于怀,深感痛苦,而且把这一切丝毫不加掩饰地尽情吐露了出来,这正是她所属阶层的独特要求和性格的直接表现。
高中语文_琵琶行(分段讲解)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的:1、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2、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3、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
”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音乐,被人誉为“精神食粮”,它能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养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
庄严、肃穆的音乐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活泼、热情的音乐可以启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万众齐唱一支歌曲的时候,便会使演唱者在瞬息间沟通彼此的心灵,凝聚成一股坚如钢铁般的意志力量。
《琵琶行》这首诗歌中,音乐便成了一个沦落为封建社会最地层的琵琶女和一个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二、作者简介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分段解析《琵琶行》

分段解析《琵琶行》第一段,写秋夜江头送客的情景。
诗人从送客落笔,只六句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浔阳江头船上;时间──夜;时令──秋天;景色──枫叶、荻花、秋风萧瑟、江水映月;事件──送客;心境── —苦无管弦,离愁别绪,忧闷惨伤。
诗人被谗遭贬,谪居江州,内心抑郁,今又送客远去,离愁萦怀,只想痛饮尽欢而别,却苦无管弦相伴,唯有萧瑟秋风,萧索秋景,凄清秋色。
一对好友,饮着闷酒,“举怀消愁愁更愁”,不觉已经酒醉,这才惨然告别。
此情此景,水乳交融,情景相生,读者和诗人的心一起,陷入了无可解脱的苦闷之中,正如那浩淼江水似的深沉苦重,也象那月影映水般的惨淡苍白。
“别时茫茫江浸月”,正是此情此景的绝妙烘托,形象概括。
然而,就在一对友人面对茫茫江月惨然分别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
这琵琶声,无异空谷足音,亦无异于苦海孤舟,诗人沉重苦闷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解脱,惊喜之情,难以自抑,以致忘记了已是回去的时候,而友人也心动神驰,忘记了开船出发。
诗人承前之“无管弦”、“江浸月”,只用十四个字,通过对主客惊喜忘情神态的描叙,便使诗意骤转,诗情突变,琵琶声的悦耳动听,琵琶女的奇妙才力,也由于这一侧面描写,略露端倪,得到了生动表现,整个故事,也由此引出。
这一段,为诗中所要表现的悲剧性人物及其故事,烘托了合适的气氛。
第二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况和琵琶音调之美。
作者采用闲闲起笔,渐渐引入的手法,记琵琶女登场。
由于诗人和他的朋友听到琵琶声后惊喜不置,无限神往,于是乎“寻声”而往;但是乐调优美,不忍打断,于是乎“暗问弹者谁”。
琵琶女停止了弹奏。
她饱经沧桑、满腹委屈,幽愁苦恨,无可告语,今幸有人动问,或可一倾情怀;但她又深知世态炎凉,人情浇薄,只好茹苦含辛,顾影自怜。
她思绪翻腾,想说又不想说。
“欲语迟”恰是这一不幸灵魂和复杂心理的形象描绘。
然而诗人心花怒放,“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情真意切。
琵琶女觉得盛情难却,而又深恨漂零江湖,亦且含羞,“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二句,便写尽了她此时的女儿情态。
琵琶行知识点

琵琶行知识点《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这首诗以琵琶女的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遭遇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愤懑之情。
以下是关于《琵琶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在一个秋夜送客至浔阳江头,偶遇一位琵琶女。
听其弹奏琵琶并讲述身世,白居易感同身受,遂作此诗。
二、诗歌结构全诗可分为五个部分:1、第一部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至“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写作者秋夜浔阳江头送客,偶遇琵琶声,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做铺垫。
2、第二部分(“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至“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对琵琶女羞涩出场的描写,展现其矜持、犹豫的心态。
3、第三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至“说尽心中无限事”):具体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以及通过音乐传达出的丰富情感。
4、第四部分(“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叙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引起作者的共鸣。
5、第五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至“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抒发感慨,表达对琵琶女的同情,同时也借她的遭遇抒发自己被贬的愤懑。
三、艺术特色1、音乐描写精妙绝伦诗人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绘琵琶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粗重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轻柔的小弦声比作私语,把大小弦交错弹奏的声音比作珠落玉盘,让读者仿佛能亲耳听到那美妙的乐音。
以声衬静,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周围环境的寂静和江心秋月的皎洁,烘托出琵琶曲的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2、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她的弹奏、语言和动作得以展现。
她年轻时的风光与年老色衰后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慨。
作者自身的形象也在诗中有所体现,他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感慨,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善良和愤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 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同情和尊重的 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 “皆掩泣”比“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了他们对两个 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声达到 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年长色 衰:寂寞冷落。
琵琶行
诗人
送客闻琵琶 欣赏琵琶 感叹世态
琵琶女
独自弹琵琶 演奏琵琶 自述身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曲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
诗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琵琶女 的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š 不矛盾 š 起对比反衬作用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 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 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 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 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 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 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 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 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邀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琵琶。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 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 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 江州。 *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 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 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 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 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第三段:江中听诉苦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过渡句——由弹奏琵琶转入自述身世。
»自言本是京城女……秋月春风等闲度。
早年生活:奢华惬意
»弟走从军阿姨死……梦啼妆泪红阑干。
年长色衰:寂寞冷落
£前后两种处境的转变原因是什么?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写作艺术
*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 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 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 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 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 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 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 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 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典型境界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 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 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 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 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 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 艺术境界。
典型氛围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 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 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 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 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 的艺术魅力。
典型感情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 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 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 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 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 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 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 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 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š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过渡句——承上(第二、第三段);启下(第五段) 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全文的主题句。作者与琵琶女的共同之处
š 我从去岁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
š 今夜闻君琵琶语……为君翻作《琵琶行》
典型形象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典型乐声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次句描写音乐的诗句堪称绝唱。诗人通 过通俗新颖、生动恰切的比喻,不但能 唤起人们的想象,而且使读者对乐声有 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可谓形象鲜明,韵 味无穷;且乐声的富于变化,使人觉得 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 人们倾诉着满腔的怨愤和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