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教学设计-李迎春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2.《太空一日》教案

公开课时间:2017年5月25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市一中105班22.《太空一日》教学设计郭兆雨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增加航天知识。
2.学习在浏览中利用小标题速读文本的方法。
3.品读文中的心理描写,感知人物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解人物心理,感知人物精神”是教学重点,一些航天专业的术语是理解、学习课文的难点。
三、方法与策略本文条理清晰,易读好懂,可以利用限时阅读的策略,促进学生养成不分心、不走神的良好阅读习惯。
在预习课文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专业老师,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专业术语加以了解。
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情况。
2.指导学生利用小标题速读课文,复述内容。
要求:每一节限时3分钟看完,然后复述其内容。
提示:(1)注意借助小标题的提示,勾画出重要的信息。
(2)结合“思探”第一大题来归纳。
明确:五次意外——第一次: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
心理或举动:以为要死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很难受,易于诱发疾病。
心理或举动:靠意志克服。
第三次: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心理或举动: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舷窗出现裂纹。
心理或举动: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觉得没事。
第五次:拋伞开伞时飞船晃动过大,折磨人。
心理或举动: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3.找出写作次序。
学生探究交流。
明确:全文采用顺叙,其中运用了插叙。
4.品读细节描写,感知人物精神。
学生独自选读,然后合作交流,归纳明确:杨利伟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不怕牺牲,意志顽强,沉着果敢,甘于奉献,追求真理,严谨科学等。
5.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了小标题的提示,让我快速地读懂了作者首飞“太空一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借助生动细腻的描写,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航天员工作的危险性和艰巨性;同时,从杨利伟将军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航天英雄”的崇高精神。
希望大家能够以英雄为榜样,承担起现在的职责,更加努力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太空中度过的这一天,向学生展示了太空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课文中也穿插了一些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这一主题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太空和科学的知识,对课文中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可能对一些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太空的奥秘和宇航员的生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太空探索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太空中的重力、氧气供应等。
2.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细节,如宇航员的日常生活、太空站的构造等。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内容。
2.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太空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宇航员的生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太空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想象。
2.准备一些关于太空的科学知识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和拓展。
3.准备一些太空主题的游戏或活动,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太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太空的世界,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在太空中的经历和感受。
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太空飞行员在太空中所做的工作和生活细节,对太空探索的过程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b. 学生能够认识和掌握一些常用的太空词汇。
2. 能力目标a.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的方式获取信息,能够通过信息卡片、知识点笔记等方式归纳、总结文章中的信息。
b.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太空科普知识的展示,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交流。
3. 情感目标a.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太空探索的人们无私奉献、勇敢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探索的情感。
b. 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和兴趣,以及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太空探索知识,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 难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太空探索相关的知识较为抽象、复杂,需要在课堂上开展够足够的重点难点讲解和知识点补充,注重情景模拟教学,加深学生对太空探索的观感和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导入通过幻灯片中的太空探索图片,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2. 问题导入“你们是否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新课】3. 课前猜想针对本课文章中的标题“太空一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表自己对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的猜想,让学生有一种猜疑心理,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4. 学生读课文让学生阅读《太空一日》的文章,了解太空站的工作人员怎样度过一天的时光。
鼓励学生过程中注重理解,提高阅读的信息获取和方案总结能力。
5. 精讲太空探索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关于太空探索的知识,并讨论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对探索和科学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爱。
6. 完成情境应用任务情境设定:学生以太空飞行员身份,编写一份太空飞行日记,记录一天在太空中的生活。
同时,要求学生在任务完成后,通过课堂展示的方式与同学分享太空飞行日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课堂教案

(封面)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课堂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太空一日》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好奇,电视或者各种媒体上关于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报道也比较详细,他们应该有所了解。
航天员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呢,他们肯定想一探究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导入语:著名的般天英雄杨利伟要来我们班作一个关于在太空一日生活的报告,你最希望了解哪些有关般天的知识?预设1:我希望了解在太空都看到了什么。
预设2:我希望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预设3 :我希望了解在太空会遇到一些什么。
教师导入语: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去进行一场关于太空的奇妙旅行。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幻灯片出示问题:1.朗读课文,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在太空一日的些见闻?2.读后思考、合作交流a.起飞的感受(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b.我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c.神秘的敲击声。
D.惊心动魄的归途。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拨。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张文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预习识记字、音,解释重点词语。
2.利用各种媒介了解作者、本文的背景及有关“神舟五号”太空飞行的资讯。
3.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借助各部分小标题,通过快速浏览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2.通过小组合作,了解“太空一日”所遇到的意外及作者当时的心理和举动。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品质,学习载人航天精神。
(重点)新课导入故事激趣:万户飞天飞天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梦想,明朝时,“火箭”技术提高,一位叫万户的人将这个梦想付诸行动,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第一人。
他借助飞天椅,用“火箭”的动力起飞,但最终牺牲在梦想的征途中。
进入新世纪,我国真正实现了飞天的梦想,杨利伟成为我国首位成功飞天的英雄。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杨利伟重温那一段不平凡的太空之旅。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杨利伟,(1965—),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以填空把握关键:(2003 )年( 10 )月,38岁的杨利伟搭乘( “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 )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3.播放“神舟五号”飞天精彩瞬间。
4.本文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目标导学二】:字词注音,词语释义。
检查预习:认读字词:弧形()炽热()轮廓()遨游()严谨()稠密()瞬间()烧灼()舷窗()叮嘱()无虞( ) 模拟()词语释义:炽热俯瞰本末倒置屏息凝神惊心动魄【目标导学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关键:大标题、小标题采用小标题的作用: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于突出重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在文章主题与写作技巧方面,教师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文章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尝试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思想的。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太空一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太空的奥秘。
2.教学难点
-难点一:专业词汇的理解。学生对航天领域的专业词汇较为陌生,如“轨道舱”、“推进器”等,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难点二: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识别或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需要教师通过例句分析、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
-难点三:文章深层意义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航天员对职业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领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航天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失重对航天员生活的影响”。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体验失重的感受,并讨论如何在失重环境下进行日常生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体验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航天探索的意义和挑战”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如“你认为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是什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案教材:《太空一日》(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太空旅行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学习运用科学知识和逻辑推理来解读科普文章。
3. 培养学生的科普阅读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太空旅行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学习运用科学知识和逻辑推理来解读科普文章。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太空旅行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2. 学生对科普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太空一日》课文。
2. 多媒体设备。
3. 提供关于太空旅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关于太空旅行的纪录片片段或展示太空旅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太空旅行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Step 2 预习导入(10分钟)教师提问:“你现在能想象一下在太空中生活一天是什么样吗?你猜太空中是什么样子?能和地球上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和猜想。
Step 3 阅读理解(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并提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答如下问题:- 通过什么方式可以看到地球?- 太空中的时间如何流逝?- 为什么在太空中感觉很轻松?- 为什么在太空站中晚上比较忙?3. 小组成果汇报: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Step 4 拓展延伸(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讲解太空站的建设和运行。
2. 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旅行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有什么意义?Step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课以及太空旅行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进行总结,并可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结,回答课前的预习问题。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课后练习和带回家阅读相关科普文章,培养学生对科普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Step 7 课堂反馈(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太空探索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方法: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导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视频
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
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
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请举例说明。
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体会
教后反思: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
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
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
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
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
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
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