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思考题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解释名词:(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他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3)国别文学:国别文学又叫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他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所构成。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5)世界文学: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思想中,世界文学被赋予了个民族文学应该交流其独特精神财富的含义。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宗旨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宗旨是“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民族文学特色”,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
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
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无从谈起。
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确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
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3、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跨文化研究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
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根本依据。
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试题

比较文学试题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文学爱好者常常涉及到的一个方面。
比较文学试题是对学习者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通过回答这些试题,不仅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下面将给出几个比较文学试题,供大家参考。
1. 对比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主题选择,你觉得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个试题旨在比较两位作家之间的写作风格和主题选择,要求学习者对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作家的写作风格:包括句式运用、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作家的主题选择:包括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社会关注等。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两位作家在写作风格和主题选择上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 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家的作家对同一主题的处理方式和观点有什么异同?这个试题要求学习者选择两个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家的作家,分析他们对同一主题的处理方式和观点,进而探讨其异同之处。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作家的时代和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差异;•作家的观点和态度:包括作品中表达的主题观点、对社会问题的反应等;•处理方式:包括叙述手法、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家的作家对同一主题的处理方式和观点之间的异同,并给出自己的评价和理由。
3. 以两部不同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为例,比较它们对人类情感的描写和思考。
这个试题要求学习者选择两部不同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比较它们对人类情感的描写和思考。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作品呈现的情感:包括爱、恨、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表达手法:包括对话、描写、象征等;•对人类情感的思考:包括作品中对情感的解读、对人性的思考等。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对人类情感的描写和思考方式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比较文学复习思考题

比较文学复习思考题(0056)《比较文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2、法国学派3、套话4、渊源学5、美国学派6、主题学7、主题(theme)8、阐发研究9、媒介学10、情境11、意象研究12、题材13、比较诗学14、跨学科研究15、中国学派16、母题17、平行研究二、比较文学简述题1、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3、如何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4、比较文学学科性质5、研究比较文学的当代意义6、流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7、渊源学的内涵与主要类型8、媒介学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方式9、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分歧何在?10、影响研究的特点(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主要区别)11、阐发研究是在什么著作中提出来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12、文类学的基本内涵,研究范围和对象13、主题与母题的主要区别14、比较文学中“形象”的套话特征15、形象渗透出的基本态度及象征模式16、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研究没有什么差异,这种说法对吗?17、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18、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比有什么不同?19、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20、如何理解不同文学比较中的“可比性”问题?三、比较文学论述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可相应给分,答案仅供参考)1、联系具体事例谈谈“和而不同”与文化多元共处原则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意义。
2、以中国古代“诗画共生”现象为例,谈谈文学与绘画的关系。
3、联系具体事例谈谈心理学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4、联系具体事例谈谈文学与宗教的基本关系。
5、试简要比较中西小说的主要异同。
6、中西散文、戏剧、诗歌之异同。
7、对比中西文学中的某类形象。
8、结合具体事例,就中西文学中你感兴趣的某一母题加以比较:9、结合具体实例,就中西文学中的你感兴趣的某种形象加以比较。
10、试比较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意境”与西方艺术理论中的“典型”。
四、比较文学分析题说明:本题一般给出材料,可能是理论观点,也可能是具体的作品对比,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理论的应用能力。
比较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比较文学试题梁锋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1、“比较文学”一语中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实际上只是()的意思。
A. 文学作品B. 文学创作C.文学研究2、“诗学”概念起源于()A.古罗马B.古希腊C.古埃及3、我国文学史上将诗歌和科学完美结合的杰作《天问》的作者是()。
A.屈原B.李白C.苏轼4、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是()。
A.基督教B.佛教C.伊斯兰教5、《文心雕龙》的作者是()A.刘勰B.钟嵘C.司空图6、“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翻译把哪国文学放在第一位()A.美国B.俄罗斯C.英国7、下列套话中,哪个不是中国人用来描绘日本人的()A.倭寇B.小日本C.鹰钩鼻8、杨贵妃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两个文学形象可作()研究A.阐发B.接受C.平行9、古希腊的悲剧大多属于()A.命运悲剧B.性格悲剧C.形而上悲剧10、《管锥编》的作者是()。
A、钱仲书B、鲁迅C、郭沫若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11、既从事文学创作,又对佛学有精湛研究的代表性文人包括()A.王维B.谢灵运C.李白D.杜甫E.白居易12、古代中国涉及文学分类的着作有()A.《典论论文》B.《昭明文选》C.《文章辨体序说》D.《文体明辨序说》E.《文章流别论》13、“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这句话提到的两位词人是()A.辛弃疾B.柳永C.李清照D.苏轼E.陆游14、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有()A、开放性B、综合性C、跨越性D、讽刺性E、赞扬性15、西方悲剧大致可分为哪几类()A.命运悲剧B.性格悲剧C.社会悲剧D.形而上悲剧E.悲喜剧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6、形象学17、平行研究18、母题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9、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20、简述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五、论述题(30分)21、怎样对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参考答案1、C2、B3、A4、B5、A6、B7、C8、C9、A10、A11、AB12、ABCDE13、BD14、ABC15、ABCD 16、形象学:形象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
比较文学30问附有答案

1.什么是比较文学?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有何意义?<美> 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rk:“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里的“比较”不限于一般方法论意义,而是一种建立在两重意义之上的观念:1、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在学理上不完全正确,因为国家是一个政治地域概念,跨国家并不等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
从国家发展史来看,美国是一个由世界多国移民整合的新兴国家,由于特定的国家组成结构,在这方地域上,国家意识远远重于民族意识。
2、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这样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被称之为“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
因此,在科际整合的理论视域下,追寻文学与艺术、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所交叉的共性,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而比较文学则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语境下。
民族文学带有其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的同质性和原生性。
比较文学则以其跨民族、跨文化的概念首次对各自为政的“孤立主义”的民族文学提出了异议。
“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
”全球化的多元语境再次使民族这种“想象的社区”和民族文学的构成边界成为问题,同时也给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因此,深入理解全球化造成的文化格局的演变,研究相应的文化策略,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未来至关重要2.谈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之间的差异。
(1)“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比较文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第一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1、三个概念:(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什么是比较文学?3、比较文学的起源是什么?4、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寻求的是他种文化的应和。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哪些内容?6、什么是总体文学?7、什么是世界文学?答:1、(1)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个别特征,同时又具有作为艺术作品的共同之点,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同时又有同民族、同职业的共同特征以至人类的通性一样。
一件文学作品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
任何“特殊”和“个别”,只要是文学的,就包含着文学的共同原则,就可以用这种原则来加以解释,这种原则就是文学理论。
(2)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
(3)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和心态的制约。
2、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
人们的相互接触多了。
就会产生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愿望。
如果没有相互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
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
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就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互识”。
4、比较文学寻求他种文化的应和。
举例来说,人们在文学方面遭遇的共同问题首先碰到的就是“什么是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的主体最早是抒情诗,中国文论对文学的界定首先是强调人类内在的“志”和“情”,“志”和“情”不是凭空产生的,“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中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了自身的特点。
比较文学课程部分思考题部分答案

比较文学课程部分思考题一、填空题1.比较文学是把所研究的对象——文学,置于_____ 世界___ 文学的范围内,站在国际的高度,进行跨文化的整体性比较研究,而不是孤立地研究某一民族文学。
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学派,其研究方法主要有__影响研究和_传播研究。
2.美国学派是继法国学派之后而兴起的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其研究方法主要有___ 平行____ 研究和____ 跨学科 __ 研究。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梵•第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伽列和基亚4.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_阿尔德里奇________ 、___ 雷马克、韦勒克6•《比较文学论》的作者是法国学者—梵•第根 _____________ 。
7.提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观点的是法国学者__基亚8.主张“‘比较'一词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是法国学者梵•第根_______________ 。
9.在研究国际性的精神联系和不同国家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两方面,法国学派强调的是___事实联系________ 方面。
10.在1958 年9 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上,美国学者_韦勒克____________ 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报告。
11.在1958年9 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上,美国学者韦勒克作了题为《___比较文学的危机________________ 》的报告。
12.在《比较文学论》中,法国学者梵•第根把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分成了三小类,即:__誉舆______ 学、_____ 源流____ 学、__ 媒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13.“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比较文学概论第六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第六章课后思考题答案1、1概要复述类似写作中的缩写,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削枝强干,提炼压缩,使其主干清晰,脉络分明。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10.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B.《全景故宫》《全景兵马俑》等一批数字全景展厅项目,让观众宅在家中就能“漫游”文化遗产地。
(正确答案)C.网络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链接,但是谁也不知道网络搜索会不会让人变笨D.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
3、1交警对正要闯红灯过马路的行人说:“请您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起时再走,多谢您的合作。
”交警的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敕造zhì惫懒bèi内帏wéi宫绦tāo(正确答案)B、盥洗guàn两靥yè忖度cǔn瞋视chēnC、懵懂měng贾赦shè嫡亲dí便宜行事biànD、溺爱nì戏谑xuè驯骡xùn罥烟juàn5、“租赁”的读音是“zūlìng”。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1“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呵,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尔虞我诈的竞争中,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的无奈。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1公司副总把珍藏多年的书借给你,你说:“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你的表达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1《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9、58.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桃花源记》中的“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叙事、状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简答题比较文学三个发展状况(综述)第一阶段与“法国学派”: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为主流和代表,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重不同文学之间实际存在的交流与影响,它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关系成为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
(梵第根、基亚说)以下观点代表了这一阶段比较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即强调不同文学之间关系和影响的实际存在,并对这种关系和影响进行实证性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研究的是两国间的文学关系,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凡是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就停止了。
”)第二阶段与美国学派:主张打破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展开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同时,关注文学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影响”的考证;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成为比较文学的中心,以韦勒克、列文、雷马克、维斯坦因等人为代表。
贡献:第一,扩大了研究的领域,把不同学科引入到研究中来;第二,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文学的内部,更加关注作品的结构、语言、层次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开拓了多元的研究方法,主张针对不同作品、不同问题运用不同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第三阶段与中国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比较文学进入自身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东方,特别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为中心事件。
中国学派的崛起进一步推进了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同时,创造了一些具有真正全球意义的研究方法,使总体文学研究真正具有了世界性。
贡献:其一、发明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双向“阐发研究”的新类型,即从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文学和文论到以中国理论阐发西方文学和文论。
其二、真正将其“跨越性”从跨国家民族、跨学科扩展至世界性的跨文明研究,将异质文明纳入文学的比较视域。
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具有跨越性(国家、民族、语言、学科、文明等)与可比性的文学(作品、现象、理论、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等)关系;包括:具有跨越性的文学间的外部关系(史);具有跨越性的文学间内部要素(主题、类型、文类、结构、层次、语言、风格等)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跨文明的文学及理论间的各种可能的影响关系、审美关系与相互阐发关系等。
比较文学学科体系构成(重要)传统的影响研究从放送、传播和接受三个方面构成研究类型: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变异研究原本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变异主要关注“接受”在经过所谓“文化过滤”后所发生的变化: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等;平行研究主要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以及对文学与其它学科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等;总体文学研究是指把人类各民族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的文学比较研究,其最终目的是要建构一种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学理论:阐发研究、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等。
流传学主要有哪几种研究模式(简单说明)直线式影响:就是所谓的一对一的单线模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家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例如茅盾的《子夜》受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辐射式影响:即一对多的模式,它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多个或多国的接受者)产生的影响。
例如泰戈尔对郭沫若,冰心的影响焦点式影响:多对一的模式,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者的影响。
例如鲁迅受到许多作家的影响,例如有俄国,日本,尼采等。
交叉式影响: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路线会出现交叉。
即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也有可能是接受者。
例如:蒙田—厨川白村—周作人循环式影响: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也会形成一种循环。
从起点出发,到达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
两种情况:1.同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2.异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渊源学的研究方式有哪些?共有五种研究方式。
从影响的方式看分为三种:一是印象的渊源(作家对异域的体验和印象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可以按照时间的长短大致分为几类:旅行、旅居、游学、留学等。
)二是口传的渊源(是研究通过口头传播方式而造成的文学影响和渊源关系,也就是研究旅行者对外国文学信息的口头传播以及外国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对作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和渊源关系。
)三是笔述的渊源(所谓笔述渊源,也就是见诸文字的渊源研究。
这种笔述的渊源可以通过文本间存在的渊源关系鉴定其资料来源、成分的借取、思潮风尚相似等;还可以通过作家的传记、回忆录、序、跋、评论等材料寻找与外来因素的渊源关系。
)从影响的发送者的角度看有两种:一是孤立的渊源(从一件作品中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根源)二是集体的渊源(一个作家是如何接受许多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文学变异研究的内容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外来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语言差异对外来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1.语言既是载体,又是文化 2.文学翻译过程中会发生文化过滤)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接受学研究基本内容1、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与接受:发现对同一文学作品意义理解产生的差异及其原因,探讨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传统的特点与文化差异。
例如中西方对“自由”与“个人主义”的不同理解与中国读者对《红与黑》的接受;2、时代变化对文学接受的影响:将不同民族的不同时代对异域文学作品的接受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折射出不同民族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时代精神及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如:五四时期对俄国文学的偏爱;3、作为主体的作家的接受研究:研究不同作家对异域作家、作品和思潮接受的选择和差异,以认识不同作家独特的审美情趣、美学追求以及创作个性、风格等。
如:五四不同作家对泰戈尔的不同接受;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研究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自我欲望投射的产物;保尔•利科将二者的关系定位于两个极端上,一个是所谓乌托邦化的,一个是所谓意识形态化的;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二化”基本上是由前两种关系所导致。
(1)狂热。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
(2)憎恶。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的同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3)亲善。
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比其高、也不比其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关系。
试举例说明类型学研究的主要范畴1.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例如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中赵颜苦恋画中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古希腊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之神似——现实与理想2.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例如阿Q与唐吉诃德形象的相似。
二者性格都质朴、率真;以假当真,有意无意地将幻像与真实相混淆——在压迫性的时代与环境;“精神胜利法”:面对一个人心不古的衰世,梦想一个“黄金时代”而不能得,故;在滑稽可笑的表象之下寄寓深刻的悲剧启示:困兽犹斗者的悲剧是其“不幸”、“不争”还是时代、国家、社会、人类的悲剧?3.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例如钱锺书所论之“通感”中西文学在描写手法上的一条共同规律,眼耳舌鼻身各个感官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于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可以彼此交通,这种手法称为“通感”: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4.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例如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思潮流派更迭的历史,各国间出现的思潮流派大多具有类型学的相似。
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举例分别说明。
(了解)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
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母题具有客观性。
倘若将母题与主题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
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
而两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
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就十分清楚了。
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
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的特征了。
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
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
“文革”时期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种种典型的格局。
比如正面人物大义凛然,气势上永远压倒反面人物。
英雄人物的男性往往没有家庭,他们只爱事业。
英雄人物的女性往往是“不爱红装爱武装”。
各个民族都一样,革命事业压倒一切。
对这些情境进行研究,特别是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的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出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
它们在历代文学中都具有深层意义。
主题学中的意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是一种动植物,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而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及想象的事物,在不同民族文化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山,其文化意象在中国人心中有崇高的含义。
形容一位伟人往往称之为巍巍的高山,视之有“高山仰止”的敬佩之意,然而,山在爱尔兰文学作品里却成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形象。
主题学中的意象研究就要着力于探讨同一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文化的内涵,比较其变化与差异,揭示出各民族作品中的深层意蕴。
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同一主题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题的研究,去探讨各个作家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各民族的审美情趣之差异,这是意象研究的目的所在。
中西方戏剧文类有何异同?1)中西戏剧的不同走向:次第成熟、分裂与融合2)中西戏剧话语模式的差异——展示与叙述;3)情节、结构的比较——锁闭式与开放式;4)舞台与表演风格的比较——写实与写意或再现与表现;5)戏剧类型(剧种)的差异——悲剧比较,中国有无悲剧的讨论;6)戏剧目的与实现方式的差异——关于戏剧的内、外两个交流系统;7)观演关系的不同——舞台自足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