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江苏省启东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 础。同时,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礼义廉耻”等观念,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 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对后世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启示
尽管后世封建王朝在统治思想上有所调整和发展,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仍然得以传承和 发扬。例如,宋明理学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进一步强调了“天理”、 “人欲”等观念,对后世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选择题
A.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 孔子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
B.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D.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研究中心,但鲁国自始至终是弱国。楚国一直重视发展 军事和农业,并以“筚路蓝缕”的精神与北方诸强争雄。最终,楚国把兼并战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先后灭掉它国四十余。
答案解析
C.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 会的瓦解时期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
D. 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形成时期。
答案解析
• 非选择题解析 •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
兼并战争。同时,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此外,各国纷纷 进行改革或变法,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个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2)楚国的兼并战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其次,它扩大 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此外,楚国的兼并战争也为后世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废除其他思想学派,只推崇儒家学说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它也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小国寡民
• ③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希望回 到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
相对的
• (2)战国:庄子。
• 世间万物都是____________,放弃差别观 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 3.法家
• (1)战国:韩非子。 • ①主张:主张君以主法要治_国_______,提出了系 统的法治理论。
• ②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 史发展趋势。
• [学法引领] •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 二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 族;小生产者。
• 五大派别:儒、墨、道、法、兵。
• 三、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背景
准 的形成
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 共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
统思想的史实
面。西汉时经董仲舒的改造,
考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
纲 争鸣
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
要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
求想
统思想
02
基础攻关
主干梳理
社会 地位
代表 人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 ②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 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 打击
孔子、孟子、荀子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 正统思想
董仲舒
•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 (1)特点
• ①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 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

(1)政治:①“__仁__义____”和 整。战国后期,儒学成
荀子
“王道”,以德服人; 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②“君舟民水”
大宗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构图解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误区防错】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我们提倡的 “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 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 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 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史料二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史料 说明孟子主张让农民得到土地,无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 罚。
(3)史料三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 史料表明荀子主张人 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得百姓,兴天下的观点。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综合上述三则史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孔子等儒家 治国理念的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教材补遗】 周孔之道 周公,名旦,姬姓,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 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后世尊为“元圣”。相传 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 敬的古代圣人。孔子以周公事业的继任者自居,终其一生都致 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自春秋以来,周公被 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人们常以周孔并称,故有“自汉 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的说法。
模块三
文化发展历程
高考总复习 ·历史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及科技文化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 史 时 序
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高二历史知识点:“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高二历史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1、董仲舒其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1、儒学兴起的原因: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4: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题三
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根据三则史料,总结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史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 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
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
新儒学对加强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央集权和国家统
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
一及民族精神的
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
主题二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三则史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史料一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教你读史] 史料一强调只
贼无有。
要做到清静无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不忧民,就能治理
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
好社会,核心是
欲,而民自朴。
“无为而治”。
主题一
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
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民本主张。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孔
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是“仁”。
宽、信、敏、惠。……”
史料二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 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 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⑤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 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思__想__解__放___运动。百家争鸣奠 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_传__统__文__化__的__源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 件: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共31张PPT)

2.新儒学的内容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2010 年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 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 之,天人一也。 ,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 ——加强君权的需要 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 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提倡实施“仁政” :限田、薄敛、省赋役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 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 而为,不违道而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指导思想)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吸取 秦亡的教训,缓和阶级矛盾。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第一单元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指导思想)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①背景(原因): A、客观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B、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
什么是“无为而治”?
等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 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①法家: ②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127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制度形成时期,表现在: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经济上井田制
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文化上学术发 展、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 1.背景
(1)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 无为而治 ”的思想,与民休息。 (2) 积极有为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内容 (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主张。 (2)加强君权:宣扬“ 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
巧记速记
实录
早期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
状况不适应,因此不能被统治者重用。后来由于儒家思想吸 收了其他思想的合理成分,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被统治者 重用。由此可以看出,思想为政治服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从百家争鸣至儒家一家独尊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社
会大动荡大发展。各阶级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形成了儒、
第27课时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①“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的背景、表现、性质及影响;②孔子、孟子、荀子、老
2.先秦诸子思想 学派 代表 人物 主要思想内容 影 响
孔 子
儒家 思想
①核心:“仁”,即“爱人”;②政 治:强调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 ;③秩序 创立了儒 :主张“克己复礼”;④教 家学派 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①主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贵君 战国后期 轻”的 民本 思想;③伦理观点主张 ,儒学发 “ 性本善 ” 展成为诸 子百家中 ①施政用“仁义”、“王道”、 以德服人;②提出“ 君舟民水 ”思想 的蔚然大 宗 ;③伦理观点提出“ 性恶论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仁政”, 是 一 种 民 本 思 想 。
张 用 法 令 来 统 一 人 们 的 思 想 和 行 为 , 建 立 君 主 专 制 的 中 央 集 权 国 家 。 3 ( ) 道 家 主 张 “无 为 而 治 ”, 即 不 要 把 自 己 的 意 志 强
加 给 社 会 , 顺 应 时 势 和 民 心 。
况 很 复 杂 。 但 简 要 一 点 , 也 可 以 概 括 为 三 场 大 辩 论 , 或 者 “三 大 战 役 ”。 第 一 场 是 儒 墨 之 争 , 争 论 的 焦 点 是 “仁 爱 还 “有 为 还 是 无 焦 点 是 “儒 治 还 是 法
是 兼 爱 ”; 第 二 场 是 儒 道 之 争 , 争 论 的 焦 点 是 为”; 第 三 场 是 儒 法 之 争 , 争 论 的 治”。
和 旧 贵 族 势 力 的 反 扑 。
高三总复习 · 人教版 ·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4讲
系列丛书
孟 子 提 倡 的 同? 提 示 : 二 者 不 同 。 孔 子 的 道 德 观 念 , 其 最 基 本 的 精 神 是
“仁政”与 孔 子 提 倡 的
“仁”是 否 相
“仁”是 一 种 含 义 极 广 的 伦 理 “爱人”。 孟 子 从 孔 子 “仁”
高三总复习 · 人教版 ·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4讲
系列丛书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百 家 争 鸣
高三总复习 · 人教版 ·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4讲
系列丛书
高三总复习 · 人教版 ·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三单元·第24讲
系列丛书
【 轻 巧 识 记 】 百 家 争 鸣 可 归 纳 为 “一 、 二 、 三 、 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温故·习新〗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2)具体原因:
①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
2、主要派别代表: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子等。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儒学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体现民本思想)
③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
(保守性的体现)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儒家的五经)、
《乐》
2.战国――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
(1)孟子(亚圣)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人之性恶”(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历史影响
①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知识点三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
(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战国,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提出系统法治理论;
(2)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3.墨家:战国,墨子,代表平民百姓愿望。
(1)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