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塑造地形等方面的作用。
4.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为什么?
-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易懂的概念图和练习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7.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报告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反馈。
-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习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图片,如湖泊、河流、冰川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科基础上已具备一定条件,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地球与地图、气候与气象等基本概念,有利于理解水循环的相关内容。
2.在思维能力上,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图表等途径探究水循环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如何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相关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供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干旱或洪涝问题,让学生探讨水循环与这些问题的关联。
3.结合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教学,观察当地水体的分布、流向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第一章:水循环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和基本过程。

3. 了解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定义和类型。

2. 水循环的基本过程: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渗漏。

3. 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3. 详细介绍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4. 分析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说明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7. 总结新课:概括水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收集有关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案例,进行交流分享。

第二章:降水一、教学目标:1. 理解降水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

3. 了解降水对水循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降水的定义和分类:雨、雪、冰雹、雾、露、霜。

2. 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水汽凝结、凝结核、气流上升、冷却凝结。

3. 降水对水循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以一场雨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的形成过程。

2. 讲解降水的概念和分类。

3. 详细介绍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

4. 分析降水对水循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我国干旱地区为例,说明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 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1 、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学生读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情况。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各个环节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4. 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对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水循环在当地的应用和保护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循环概念、环节及其地理意义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水循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全球水循环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水循环的特点。

2. 探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及利用状况。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水循环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八、课后作业1. 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展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在当地应用和保护措施的短文。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针对教学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内容:1. 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变化。

2. 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 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水循环的理解。

2. 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水循环的应用和影响。

第二章:蒸发教学目标:1. 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蒸发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蒸发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蒸发的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蒸发的理解。

2.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蒸发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第三章:降水教学目标:1. 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降水形成的过程。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如雨、雪、雾等。

2. 介绍降水形成的过程,如水蒸气凝结、凝华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降水的理解。

2. 学生观察天气预报,了解不同降水类型的特征,培养观察能力。

第四章:径流教学目标:1. 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如坡度、土壤类型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径流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详细)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详细)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3.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课设计(详尽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①认识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互相转变的关系②能绘制表示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剖析常有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经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种类、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得实用地理信息。

②课前部署活动题:黄河的断流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睦发展的观点。

二、教课要点和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互相补给关系;2、水循环的种类、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课方法启迪解说法、议论法、多媒体演示法、事例剖析法等等。

四、教具:多媒体教课平台五、课时安排: 1 节课六、课型:授新课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此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黄河之水真的“奔腾到海不复回”了吗?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停循环运动的。

【板书】一、互相联系的水体【自学研究 1】联合图 3.1 ,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有哪几种存在形态?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种类?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增补小结(展现课件幻灯片4和 5)。

答案: 1、地球上的水体的形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简单介绍散布);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大海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板书】 1、水的存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2、地球上的水体分类【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样水体之间拥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

【自学研究 2】阅读课本 P54 图 3.2 ,思虑以下问题: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哪些?可能波及哪几种水体?2、假定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别,剖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高中地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掌握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和状态转换;3.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存、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能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2.能够解释和分析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3.能够识别和分析不同地区水循环的差异和特点。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2.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为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奠定基础;3.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变幻和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提升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

四、教学重点1.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特点;2.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和状态转换;2.分析较为复杂的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差异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展示法;2.小组探究法;3.对话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地球上的大海、河流、湖泊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上众多的水资源。

2.询问学生:自来水、井水、河水等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都从哪里来?3.引入本课的重点内容:水的循环。

(二)概念解释1.介绍水循环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含义。

2.通过图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三)水循环的主要过程1.蒸发: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和状态转换。

2.凝结:介绍水的状态转换和过程。

3.降水: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式和常见的降水类型。

4.径流:让学生了解径流的概念和过程。

5.地下水:让学生了解地下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四)地区差异和特点1.通过案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对不同地区水循环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水循环特点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的影响。

(五)水循环对人类生存的影响1.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2.让学生了解水的污染和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
环教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自然界的水循环》
理科第4组
高中地理刘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
1.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传说在大海东面,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深
不可测的无底渊谷,叫“归墟”。

由于“归
墟”的存在,百川归海,大海永远不会满溢。

提问:为什么滔滔江水汇入大海,大海的水位
不见上升呢?
通过创设
情境,引
起学生兴
趣,活跃
课堂氛
围。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相互联系的水体教师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54图读图“水圈的构
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2、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
和思考的
好习惯,
并提高学
生从地理
图表中获
取有用地
理信息的
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P54图“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
系”下的文字和图画内容,观察河流水与其他
水体之间的关系,并且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问题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客观方面:学校教学题材还不够完善,实验操作难度大。

主观方面:学生各自知识储备不一样,所以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