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

合集下载

贫困治理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

贫困治理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

将治理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加大对贫困户技能的培训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得出了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论。

他认为,要想彻底改变传统的现状,物质资本的提高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要同步发展。

他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如果在印度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既使像美国那样先进物质条件被当地的农民所拥有了,但如果印度农民不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仍然不能创造财富。

因此农民素质的提高是首要的1。

在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攻坚的时刻,对于南岭山民族地区贫困的治理,已经将农村人口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作为治理的重点,因此,在对贫困家庭实施物质援助的同时更应注重贫困家庭人力资本的提升,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的财政投入,重点放在收入提高、教育和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相关政策的完善和实施上。

从扶贫教育的基础和源头来分析,应加大对儿童实施教育的力度扶贫的帮扶单位应将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作为扶贫的关注对象,如广东省翁源县以“创教育强县”为抓手,开展了千名学子受助活动,2009年以来,帮抚干部共对1643名贫困户在读子女直接给予资金、学习用品等扶持,目的是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上不起学,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力,切实开展智力扶贫。

为了提高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能力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应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以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主要培训阵地,对贫困户劳动者制定详细技能培训计划,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加速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向二、三产业转移,如湘南和粤北两地农民可以向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1周惠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扶贫攻坚》,载《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0期,第179页。

基础教育如何助力教育精准扶贫

基础教育如何助力教育精准扶贫

基础教育如何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

在精准扶贫的伟大征程中,基础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知识和技能,更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基础教育究竟如何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呢?首先,基础教育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许多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

通过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如修建教学楼、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同时,通过师资调配、支教等方式,为贫困地区补充优秀的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能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基础教育能够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基础教育,孩子们能够学习到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法律常识等,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能够带动整个家庭乃至社区的文明进步。

当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较高的素质,贫困地区的社会环境也会得到改善,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再者,基础教育有助于培养贫困地区孩子的职业技能。

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传授基础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例如,在农村地区,可以教授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在一些民族地区,可以传授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技能。

这些技能的培养能够让孩子们在毕业后,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或者能够自主创业,实现增收致富。

此外,基础教育能够激发贫困地区孩子的内生动力。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改变贫困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基础教育,孩子们能够了解到外面的世界,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够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的未来。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贫困地区是指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导致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

其中,教育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通过分析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提出改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1、教育资源不足在贫困地区,学校的数量和教育资源都相对匮乏,一些学习条件较差的孩子难以获得正确的教育信息和态度,并难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同时,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制约贫困地区教育的主要因素。

2、师资力量不足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和经济状况的不足也直接影响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

由于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当地大量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使人才流失与老师职业发展成为了社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3、教育水平低下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一些贫穷家庭的孩子缺乏教育与培训的机会,长期处于教育短缺状态。

此外,一些学校的质量不好,学生的科学基础和语文能力欠缺,对于竞争力高的社会而言,他们的竞争优势较低。

1、增加财政支出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补贴力度,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提高一些贫困地区教育的设施和师资水平,使得教育资源在一些贫困地区能够平等地优化分配。

社会力量在帮助解决教育困境中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由一些爱心组织设立的援助基金可以为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提供帮助,并且使教育帮助行动更加实现地地贯彻到位。

3、完善师资培养为了增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力量,必须加大师资培训和职业对教师进行更多的培训和激励,以便他们能够成功地投身教育教学。

4、开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环节,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和方式进行对家庭教育的留意,对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家长可以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5、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贫困地区的教育也要重点从教师和学校整体上进行提高和改善。

通过借鉴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水平。

贫困地区专项计划

贫困地区专项计划

贫困地区专项计划一、教育支持措施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贫困地区专项计划首先关注教育问题。

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普及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施等措施,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为当地培养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

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专项计划将加大投入,加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健康医疗服务健康是贫困地区人民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专项计划将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同时,加强公共卫生工作,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四、产业扶贫项目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专项计划将结合当地资源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同时,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稳定脱贫。

五、生态环境保护贫困地区往往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专项计划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加强环境监管,防止污染企业向贫困地区转移。

六、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贫困地区人民的基本保障。

专项计划将完善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保障。

同时,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

七、文化振兴工程文化是贫困地区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

专项计划将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同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

八、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是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力量。

专项计划将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建设人才培训基地等措施,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 几点思考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 几点思考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摘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缺乏学习保障等问题严重。

数字化教育为这些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途径也逐渐显现。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注重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关键。

只有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才能够让更多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生享受到公平的基础教育机会,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发展趋势、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缺乏学习保障、数字化教育、基础教育质量、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差距。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些地区位于偏远山区或边疆地区,交通、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历史发展和资源分配不均等的原因,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低,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学生面临学习机会不足和学习保障不足的困境。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人才培养水平低,影响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注重教育资源的配置,确保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

应该关注数字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推动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

通过合理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全国基础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

1.2 问题提出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缺乏学习保障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了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影响了当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未来发展。

急需采取措施改善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提升教育质量,为当地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一方面是对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教育扶贫具体措施

教育扶贫具体措施

教育扶贫具体措施教育扶贫是指通过提供贫困地区或家庭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种手段。

下面将介绍几种具体的教育扶贫措施。

第一,提供免费教育。

很多贫困地区的家庭由于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资助贫困户的子女,提供免费教育,使他们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能帮助他们打破贫困的循环。

第二,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

许多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简陋,甚至缺乏基本的教学设备和教材。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政府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并配备齐全的教学设备和教材,以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环境。

第三,加强教师培训。

贫困地区的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这会影响教育质量。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派遣专家等方式,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发放助学金。

除了免费教育之外,政府还可以设立助学金制度,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学杂费、书籍费等费用。

这样能够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竞争力,脱贫致富。

第五,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对于成年人来说,改善他们的职业技能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改善经济状况。

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和资源。

第六,发展农村教育。

由于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匮乏,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农村地区。

为了帮助这些贫困人口脱贫,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发展农村学校和农村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机会。

第七,建立教育资助体系。

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资助体系,通过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为贫困家庭提供教育补助,帮助他们克服经济困难,接受教育。

第八,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

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参与,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资源和支持。

总之,教育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免费教育、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加强教师培训、发放助学金、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发展农村教育、建立教育资助体系以及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等具体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推动他们脱贫致富。

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案

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案

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案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案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焦点问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学生学习环境相对恶劣。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贫困地区的教育就无法有所突破,只要我们付出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是可以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动力,让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与城市一样优良。

一、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原因1.1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大量的贫困地区的父母文化素养比较低,他们没能将自己优良的思想传承给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较少的升学期望,导致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1.2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校难以获得资金、教材、师资等基础设施,尤其是贫穷的家庭无法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缺乏学习资源,使得学习环境不够优良,拖累着整个教育系统。

1.3留守儿童的存在留守儿童的存在也是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这些孩子经常孤独地在家中,缺少家庭的陪伴和教育。

经常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随意玩耍,导致不良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效果的下降。

二、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2.1强调政府职责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教育经费和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优质学校,推广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相应的,政府的监管能力也需要加强,化解财政、人力、物业等方面的困难和矛盾,建立有效的教育治理,让教育资源更加充分和利用。

2.2强化学校管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创造好的环境,修缮和维护好学校和教育设施,提高整个管理体系的效率。

2.3强调家庭教育贫困家庭往往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他们往往把教育和自己孩子的前途看的不那么重要。

因此,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思想转化成为关键,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引导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科素养。

3.4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建立更加稳定和成熟的师资队伍也是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重要方面。

尽可能多招聘有素质的老师,培养新兴的年轻教师,完善培训体系,强化学校对教师的支持和管理,引导老师致力于教育事业,塑造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感性思考方式。

教育扶贫工作措施

教育扶贫工作措施

教育扶贫工作措施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也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面。

教育扶贫工作措施旨在通过教育的力量,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介绍教育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完善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

由于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薄弱,影响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质量。

因此,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新的学校和教室,提供充足的教学设备,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条件。

同时,要注重提高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配。

在相关政策指导下,要合理统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并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对接,引导先进的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使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发达地区相同的教育机会。

二、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教育扶贫工作的核心。

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水平和未来发展。

因此,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支持力度。

一方面,要加强师范院校与贫困地区的合作,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

通过制定各类政策,鼓励优秀师范生到贫困地区任教,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教育论坛等方式,提升贫困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制定完善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定是保障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

要根据贫困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具体而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学生的资助。

此外,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

由于贫困地区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需要提供更多的心理和生活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就业机会有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开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摘要: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是全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可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全民经济文化的发展。

要开展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就得对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有透彻的分析,清楚的认识,查找到不足和存在的困难,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地研究,找到科学有效的策略与对策措施来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措施与策略
一、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有了一些起色,但就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成效来看,仍然是相当落后的,现将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1、学校的基础设施及教学条件差。

在贫困地区,极少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不用说是运动场、音乐教室等设施了,部分学校就连最基本的上课的地方——教室都还不完善。

有的单小租借当地农家的房子来上课,有的即便有两间教室,也是冬天寒风穿墙过,夏季的时候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

学生心目中的学校便只是一个有桌凳、有黑板、有老师的讲课的一间屋子。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贫困地区的学生对学习的思想观念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普遍的学生都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学习,没有把学习当成是一回事,往往受农活的影响而逃学,受早恋的影响而辍学。

现代社会找工作难的现实,也使贫困地区的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认为书读来也没有用,不如去打工,不如去学手艺……
3、师资力量不足。

①、严重缺乏教师。

在贫困地区,教师的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的教学需求,在特别贫困的地区还存在“一师一校”的现象,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课都得上。

②、优秀教师、专业教师太少。

在边远的贫困地区,为了有一定量的“教师”来担任相当重的任务,学校就不得不请一些代课教师(有的代课教师就连初中都没有读过),这使得课有人上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学生的音乐课、美术课、实验课等课程也就成了自己心中的梦想。

4、家长对教育不重视。

贫困地区的大部分家长对教育都不是很重视,常常因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而耽误着学生的学习——带学生去“吃酒”“走亲戚”“赶街”“放牛”……更有甚者,当家长要出
门一天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孩子锁在家里。

5、贫困地区的文化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贫困地区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知识匮乏,导致贫困地区的学生与发达地区的学生之间、与教师之间、与课本间的文化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文化的差异,教师与学生间、教师与学生家长间都无法交流沟通,更谈不上去讲解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了。

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策略与措施。

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存在着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当地政府、学校、教师、家长都应有相应的策略与措施来促进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1、国家应在政策上有所倾斜来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但对边远的地区而言,这些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有更多的投入来保证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创建良好的教学条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证贫困地区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2、当地政府要自力更生,来发展经济带动教育的发展。

当地政府不能坐着接受国家的补助,应根据当地的基本情况,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以自力更生的
方式来创建基础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把眼光放远,以经济的发展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得到发展的同时,经济文化也会随之被带动,再发展。

3、学校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办学,开发校本课程,合理利用当地资源。

学校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

针对现状,学校应改革原来分散的办学模式,集中办学。

把当地的乡土资源科学合理地运用于校本课程中,让学生及家长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以改变学生及家长的思想观念,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生活和学习环境。

另外,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建构出一个完善的教学环境,从各方面来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4、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全身心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中,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服务。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应看到当地教育的不足,通过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来改变现状。

首先要改变观念,不随波逐流,用自己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带动当地教育的发展。

其次,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去努力学习,了解当地的语言及风俗,做好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沟通,用自己的努力来弥补当地文化差异对教育的影响。

再次,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让他们快速
接触新生事物,接受外来文化,看到科技的优势,从思想上根治他们的愚解。

5、从改变家长的观念入手,改变学生的思想。

由于家长没能很好地接受教育,造成家长对教育有着滞后的思想,这些思想在无形中以融入学生的血液中,只要家长的观念得到改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无形而重要的。

因此,家长应主动学习,接受新生事物,主动与学校一起为学生从思想上扫清学习的障碍,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向上去学习,去发展。

6、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开展好基础教育的钥匙。

学生是基础教育中最直接的受益者,教育的发展情况只有从学生身上才能完整体现,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基础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在贫困地区大多都是因为学生对学习的期望没有得到回报而丧失了学习兴趣,重回到传统的生活圈中。

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都负有让学生生成良好学习期望的责任,大家应齐抓共管,从多方面,多维度去引导学生生成良好的学习期望,只要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期望,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有信心,才能勇往直前的学下去,以达到通过学习发展自己,提升生产生活水平,服务社会的目的。

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国家的重视,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正逐步走上正轨,但要使
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还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雷兵.《少数民族社区多元文化与学校发展》.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2013年12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