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园林景观看江南建筑文化的传承_王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7・
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在五代时期逐渐形成,发展成熟于宋代。
由于它们大多靠近于繁华之区和水陆便利之地,因此它们大部分都被保留至今,到了20世纪50年代城内完整的宅园尚有188处之多。
苏州园林之所以被公认为是中国现存的传统私家园林的经典之作,因为它凝聚了中国杰出知识分子和建筑精英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
园体内部设置精巧,设置巧妙,蕴涵了中国的处世哲学和宗教思想,并且将诗、书、画融会贯通,集于一体。
1997年苏州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而与之相呼应的另一处经典之作,是充满中国乡土气息的园林杰出代表作徽州园林。
徽州园林讲究自然,充满乡土意味,作为江南园林的一个派生系别,它有着独到之处。
其生态环境不比苏州园林那般刻意却又显得乐趣横生,风貌设置可能并没有苏州园林中的能工巧匠来的精妙,却又显得个性独存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说这让看惯了“官场”的粉黛型突然会领略到“小家碧玉”般的独有韵味。
或许正由于此,在2000年,园林化的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也被列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两处经典的园林文化,它们都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了一体,只不过一个是作为私家园林,一个是作为乡土园林。
一个是为了夸耀身份和财富而兴建,一个却是因其所孕育的独有文化风貌而形成。
无论是哪一个都是弥足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对于它们的研究和探讨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
因为它们的发展脉络仍然可以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脉络基础。
这在计成的《园治》一书以及文震亨的《长物志》一书中都可看出端倪,它们是园林建筑文化,但它们更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生命的延续。
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发展印记,从地缘、文脉、史脉等方面作以考虑,探究影响其中的文化因素。
因为文化包含了太多内在和外在的行为方式,而这些行为方式的不同又经由人们的获取和传播必然显现出不同的作用结果。
其中不同的园林艺术
形式必然就会彰显出不同的文化成就。
由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价值观念特别是文化的核心脉络,再加上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形式,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一致,于是,苏州园林和徽州园林可以说具有相同的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有不同的对各自时代环境的显现。
一、园林遗产是特定时代地域文化的积淀
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和物质载体。
它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它凝结了一种人文精神,是文化血液的流动,在欣赏中陶冶性情,表现隐逸情趣。
通过观赏园林景观,人们能领略到中国人所具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们的建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彰显,也是文人士大夫独立人格的一种显现,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的不同阐释,因此,园林被誉为文化的活化石,这一点都不为过。
从这些园林遗址中,我们能根据自然风景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来粗略理解古人对于自然美的高度鉴赏力和他们所具有的清新雅致的格调与情怀,同时,我们更能深刻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独特生活情趣和历史积淀所晕染的景色风貌。
在绿树、山石中体味古典园林不仅在于“外围”,更注重对于内部开掘的理想境界,这是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观念在人类存在性境遇的显现,是一种文化的修养,也是文人园林发展的处世心态及审美情趣的有形显现。
它是景与哲理交融的境界,是完整的中华历史的“意境”美感,更是澄明的显身敞开。
“轻形似,而重精神”,这是对内在的核心的追求,这一哲学思维无不凝结于园林各处遗迹中,这是一种自觉的运用内心感情和哲理体验进行创作的确立,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存在性展开,同时更是探寻文化发展脉络的必经之路。
相较于“正统的”苏州园林来说,徽州园林的历史价值同样值得炫耀。
单说其中所包含的民生、民态、乡土、乡情就足以吸引我们对其去研究。
徽州作为南宋的大后方,随着
从园林景观看江南建筑文化的传承
王 宇 吴明哲
摘要:园林景观作为建筑文化的发展载体,在建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道路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本文以苏州园林与徽州园林为例,通过分析比对从艺术角度、经济角度及社会角度来探讨明清时期江南地域文化中苏州和徽州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此来理清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和殊途同归的发展脉络,以便更深刻认识古代园林艺术和文化发展对于今天的我们所具有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园林景观;江南建筑;文化;传承
民间文化
DOI:10.15947/ki.dwt.2015.1423
・238
・
徽州与当时京城交往的日益频繁,而逐渐对园林有了认识。
南方经济发达促成了文化发展的高水平,而文风的兴起就直接带动了民间建筑的飞速发展。
再加上江南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气候温和而湿润,这些都成为造园的自然、经济与人文等方面的条件和生产优质的石材的地质条件,此外还有精湛的技术工匠们,于是,这些所有的优越条件叠加到一起,就形成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代表高峰。
我们可以在苏州的园林中领略皇家的风范,而在徽州的山环水复中体味园林的浑然天成。
因为徽州自古就以地理山水为背景,山水绮丽,地形并不宽广却有着丘陵起伏的独特风貌。
此外,徽州园林采用的都是本土本味的事物和动植物,因此,它会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因为在徽州园林中同样有显赫家族所自建自用的私家园林,因此而带动整个村落随之园林化,也就有了“小西湖”的美称。
徽州园林利用有限的地形、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空间”。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徽州园林整合了传统艺术形式,受诗画的影响是显然的,此外它还融入了诗词、建筑、雕塑、书法等,它将中国所特有的细腻、内敛的幽静性格渗入到园林艺术形式的发展中。
也正因此,园林艺术往往被人们称为立体的有声画面,而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吴文化与徽文化交互影响
在苏州吴文化、皖南徽文化历史发展当中,两地曾为同一行政区域。
隋唐以前,徽州府地曾长期为《禹贡》扬州之域,宋明时期,苏南苏州、皖南徽州同属江南行政区域,清康熙六年前两地同属江南省,位于安徽省南部的徽州宏村,为人们所熟悉。
而在久远的以前,与苏州吴文化的交往便利条件,地理位置上的相聚,必然会引起往返的作用效果,至少在研究社会意识形态发展方面比较容易做出横向性的比较。
苏州园林之所以作为典范,也是历史文化的作用结果,以园、宅作为争奇斗富的手段,再加上苏州所具有的优越的文化传统,于是我们可以说苏州园林是名副其实的“大笔之作”。
在苏州园林中,土地和环境都是有生命的载体,园中的水池并不大,但形状颇多曲折变化。
石矶、小岛、曲桥穿插罗布,整个事物环境就像是一个群体,益显水面层次的丰富,尤其是水景、洞景的结合,更是独到有味,这是苏州园林艺术的魅力所在。
而环境中的土地、动物、植物等都应该拥有各自的位置,得到相应的尊重,那就是生态伦理的范畴,这同样在苏州园林中得以体现。
苏州园林景观是大气磅礴之作,是各地的高老官僚、军阀到此置办田宅、设巨肆以娱晚年,而大资本家和大地主更是这是常客居民。
相比之下,徽州园林是小至水乡农舍,是徽州人聚会或赏玩的娱乐用地,充分体现出了徽派建筑的风格样式,属于小腔调。
苏州园林中兴建了大量的宅园,这些宅园占据了苏州园林总数的十分之九以上。
而这些宅园大部分集中在城内,尤以城西北部的观前与闾门之间为最多,观前与东北街次之,城东南部又次之。
而这些设置的变化对徽州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叠山理水,巧妙布局,诗情画意,妙趣无限,尤其是西递的西园更是具有幽深的美感,其间文人心态和审美情趣在此都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三、城乡经济势差与时尚
苏州是个相对比较富足的都市,其经济繁荣、百工精艺,对当时整个江南地区及海外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乡村学习城市是古今一理的时尚。
因此,徽州自然学习起了苏州。
江南、苏杭一带,自唐宋时期以后便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文化的富足越发激发他们对于生活的享受和精神上的追求。
园林能突显出社会性,也能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从园林的社会性上又可以延展到园林的地方性和民族性。
在地方性上,随着徽商等各地商人的纷至沓来,苏州日趋繁盛,奢靡的民族风俗和气质逐渐形成。
明代中叶以后,“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
在这种浮华、奢靡的游赏玩乐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上至帝王,下到富豪,无不兴建园林。
也正由于此,苏州园林才越发突显出它的富贵之风。
然而,富贵却并不俗气,何况自南宋以来,中国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有山又有水才能生动活泼。
诚如宋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所说,“山以水为脉,故山得水而活。
”有山有水才是大自然界最理想的地貌概括。
如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等无不是“叠山理水”的佳作。
而徽州村落则大多是浑然天成之作,因为它依山傍水、自然成势,故就势引水,美化环境,便成为园林理水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徽州水口园林,水源充足,水势和山势相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再加上潺潺的水流动不已,在水流的迂回曲折中,为园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与苏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本文从几个小的侧面叙述了两处园林建筑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关系。
通过本文的分析比对和相关内容的简略笔述,相信我们对于古典园林和江南文化间的关系有所体味和思考,徽州园林和苏州园林本是有着“血缘关系”的本家,只是因为所处时代风貌的特色和社会意识的不同而产生殊途同归的分支效果,从总体上说,苏州园林作为“正统”发展的园林,对徽州园林的发展应该更大一些,但这依旧无法抹杀徽州园林的艺术魅力,相反,正是因为有了徽州先民善于学习的精神,博采众长,才出现了徽州园林这样风景独特的美感形态。
因此我们说,它们都是经典的园林之作。
参考文献:
[1]肖笃宁,高峻,石铁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进展, 2001(06)
[2]李雁华.《试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生成》.汕头大学学报,2001(04).
[3]林从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构成》.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Z1).
(王宇,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城乡规划方面;吴明哲,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建筑师。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