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
浅析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交替 ,容 易产 生疲 劳 。动 力性 练 习是肌 肉收缩 的长 度发 生 了变 化 ,因而导致 全 身或 部分 发生 运动 。这种 练 习是提 高绝 对力 量 、 速度 力量 和力 量耐 力 的有 效手 段 ,因此 ,在训 练 中 ,必 须 以动 力性 练 习为 主 ,适 当进 行 一些 静力 性 练 习。笔 者认 为 ,一 堂力 量训 练课 的项 目不要求 很 多 ,但必 须 扎扎 实实 ,对 负荷 的要 求 必须 视训 练 的 目的而 定 ,为提 高速 度 力量 和力 量 耐力 ,负荷 只 需达 到 7 0%左 右 即可 ,为提 高绝 对 力量 ,负 荷 可达 到 9 0% 左右 。对 量 的要求 ,练习绝 对力 量 和速度 力量 ,可适 当少一 点 , 以每 次训 练 5 6 ,每 组 3 5 为宜 ,练 习动 作 的选择 上 — 次 到 次 应尽 量 多的模 访柔 道 专项 技术 的 动作 进行 ,以提 高相应 部位 肌 肉 的力 量 。 5 力量训 练必 须 达到极 限 . 任 何 强调 速度 、力 量 的项 目 ,训 练均 必须 达 到极 限 ,只有 达到 了极 限才 有 可能 进行 超量 恢 复 ,才有 可能 突破 一个 又一 个 性。 力 量训 练 的最 终 目的是 为 了使 运动 员从 事 的专 项运 动技 术 极 限 ,以提高 专项 运 动能 力 。因 此 ,柔 道 运动 员 的力量 训 练要 水 平 能不 断提 高 ,因此 在训 练 中必 须认 真分 析 每个 运动 员 的具 经常 达 到或接 近 运动 员 的最 高负 荷 ,才能 最快 ,最 有效 地 提高 体 情 况 ,找 出阻碍 成绩 提 高方 面 的薄弱 环节 ,并 有 针对 性地 进 成绩 ,但 经 常进行 极 限训 练是 十分 艰 苦 的 ,这 要求 运 动员对 力 行 训 练 ,同时从 事 力量 训 练还应 该 紧密 结合 柔 道专 项 的特点 , 量训 练有 一个 正 确 的态度 ,训 练 时有 顽 强的 意志 ,自觉性 高 , 绝 对力 量 ,快 速力 量 和力量 耐 力 ,必须 全 面发展 ,并 突 出速 度 才能 达到应 有 的效 果 。 笔者认 为 ,力 量训 练 在柔 道训 练 中 占有极 其 重要 的地 位 , 力 量 。只有 这样 才 能使 运 动员 的专 项技 术水 平 不断 提高 。力 量 训 练 一般来 说 有两 种 ,即静 力性 练 习 和动力 性 练 习 ,静 力性 练 力量 在训 练 中递增 ,就 等于成 功 了一 半 。因 此 ,必须 在注 意方 习是肌 肉等 长 收缩 , 体 各部 位基本 不 发生位 移 , 身 不产 生运 动 , 法 的同时 ,持 之 以恒 ,定会 收 到 良好 的效 果 。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

n n i e twn fau e , t e c b st r o e a e u i ,wae u n i igw t t h h o t r s i d s r e u n v rw trq a t e i l y tr a t q  ̄,a d s w g r c si g tc n l g n e a ep o e sn h oo y,a d a a y e a e o ee s e n n z sw trz n mi— l
放, 考虑采用农灌 , 结合生活杂用和河湖景 观利 用的方式 。
( ) 1214 5 :4 —4 .
3 工程实施后 , 从根本 上 消除农 村 污水乱 倒乱 排 的现象 , [ ] 卫小琴. ) 将 3 新农村 建设 中的环境 问题及 对策初探 [ ] 山西建 J. 提高该镇 的环境 质量 , 削减对 周 围水体 的污染 负荷 , 护饮 用 水 保 水源地 , 保护居 民身体健康 。
积虽仅半 亩 , 但空间处理得当 , 给人开 阔之感 。水岸 凹凸曲折 , 仍
花柳长廊 , 石桥小舫 , 映在 湖里 , 倒 山光水影 , 正所谓 “ 亩方塘一 半 鉴开 , 天光云影共徘徊” 。 以水组景 , 增添 了景物的柔美和妩媚 , 在水 面 自身 的处理 上 ,
也趋 于求静不喜 动 , 这既是 江南水 乡客 观现实 的表 现 , 又是 中 国
华 文明 的一朵奇葩 , 独放异彩 … 。
的主观意识境 界 。清代造 园师把 模仿 自然与 艺术 创作 结合 起 来, 使园林成为源于 自然又高于 自然 的艺术 品, 从而唤起人 们 “ 天
人合一 ” 融身 于 自然 的意识 。 ,
2 造 园艺 术
2 1 表 现 自然 .
浅析岭南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以江南园林为比较

浅析岭南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以江南园林为比较作者:黎映欣,杨尚其,方舒丽,王欣来源:《广东园林》 2016年第4期黎映欣杨尚其方舒丽王欣*(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摘要: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两大不同地域风格的园林。
概括性地回顾岭南发展历程,比较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思想、造园师及园主人四个方面分析岭南园林风格形成的原因,并总结了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特征。
关键词:江南园林;岭南园林;造园艺术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4-0037-04收稿日期:2016-01-22修回日期:2016-03-02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两大璀璨明珠,因为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造园师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江南和岭南两大地方风格的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各自坚实的文化传统。
现有岭南艺术风格研究,多从一个时期或是通过案例进行分析比较。
本文通过研究岭南园林的发展历程,以历史的角度审视和把握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各时期的艺术实践状态,从而建立对江南与岭南园林的整体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研究岭南园林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而发现岭南园林造园特征。
1 岭南园林发展历程1.1 岭南传统园林发展历程1.1.1 生长期秦汉时期,岭南园林处于萌芽、产生、发展的阶段。
首先出现的是皇家园林,最早的实例是赵佗所建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
此宫苑效仿秦皇宫室苑囿,于广州越秀山下建王宫,并依山而筑赵王台和朝汉台。
赵佗是北方人,带来中原文化,便有了宫殿里修筑高台的做法。
三国时,岭南私园开始产生,如建立在虞翻的虞苑。
而后,虞翻后人施其宅为寺,是为制止寺,开岭南寺庙园林之先河。
顾微《广州记》[1]所记载的菖蒲涧为一处林泉胜景,被视为岭南城市公共园林的起源。
1.1.2 发展期唐代,佛教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岭南,促进了寺庙园林的发展。
论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中国古典 园林 造 园艺术 博 大 精 深 , 面 主要 了十分方 便 的条件 , 之 土 地 肥 沃 、 候 温 暖 、 下 加 气 雨
以清代 留园 与 网师 园为 例 , 几 个 方 面 介 绍 我 国 量充 沛 , 以非常适 合 于花木 的滋 长 。 从 所
古 典 园林 的造 园艺 术 。
2 0 年 9 月 01
太 原 大 学 学 报
J u a o iu n Unvmi o r l fTay a ie t n y Vo. No 3 S mNo 4 11 . u 1 .3
第 1 1卷 第 3期 总 第 4 期 3
文章编 号 :6 1 9 7 2 1 ) 3 0 8—0 17 —5 7 ( 0 0 0 —0 5 4
收 稿 日期 :0 00 —0 2 1—52 作者简介 : 李嘉 乐(9 9 , , 18 一)女 山西清徐人 , 北京林业 大学园林 学院风景 园林 专业 学生。
5 ・ 8
・
诗情 画意 , 这些建 筑 与周 围 的环 境 如 同诗 画 一般 雅 的情 操 与意趣 ( 图 3 。 见 ) 完美地融合 到 一起 , 有极 高 的艺术 境 界 。并 且 , 私
所 不 景 象 。至 明清 , 随着 资 本 主 义经 济 萌 芽 , 业 、 农 手 图原则 上 , 呈 现 的是 一 种 强 烈 的对 比关 系 , 工业得 到 长足发 展 , 州成 为 江 南 头 等 富庶 繁 华 是以协 调一 致 以求得 整 体 的统一 , 是 以相 反 相 苏 而 的地 方 。l因此 , 一 带 聚集 了大 量 的地 主 、 | J 这 富 成 , 就 通 过 对 比 的 方 法 以 求 得 整 体 的 统 一 也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一、园林造景特点大体归类: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二、分别细述个个特点:1.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2.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3.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4.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5.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6.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浅析江南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手法

从殷商时期开始,中国园林逐步出现,发展至今几 千年,江南古典园林对世界造园艺术有不可磨灭的贡 献。江南园林的造园师是设计师,是艺术家,是建筑家, 是工匠,更是诗人。“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 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把诗词 和园林结合是江南园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习江南 园林的造园手法不能只是去了解造园人的表现技巧而 忽略了思想,这些江南园林的造园者不是只会堆砌假 山修花弄草的工匠,园林所呈现出的是他们对生活的 感受,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1 文化铺垫、情感倾注
2017 年第 5 期
现代园艺
生态绿化
浅析江南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手法
吕岑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大连
116034)
:江南古典园林为世界园林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从情感倾注、造园基础、园林各要素以及具体对比手法 4 个方面对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进行探析,以便于全面、深入地了解江南古典园林,进而读懂园林、品味园林。
设置建设主要以青年、儿童为主[3]。设计人员可在居住 小区内规划设计 1 个小型的儿童游乐场,以将小区内 的儿童聚集,并在游乐场内设置相应的游戏设施,便于 儿童玩乐,如小型的橡胶跑道、沙坑等,同时加强对安 全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并配备相应的休息设施,如长 凳、凉亭等,且在景观绿化规划设计中,应尽量在小区 内不栽种有毒或是带刺的景观植物。此外,居住小区健 身器材的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青年、中年人的需求, 也要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居住小区条件允许 的情况下,建设一个小型的篮球场、足球场,并在球场 旁边规划设计一些高大的植物,这样可便于住户在休 息的同时,还能净化球场的空气。 1.5 城市居住小区人性化照明规划设计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造园理论专著,但却有成熟的 绘画理论基础,画家将山水画演绎成了江南古典园林。 造园者遵循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原则—— —“外师造化,内 心发源”来打造园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样本,在 主观感受的引导下取自然山水之精华,并通过各种造
浅析江南园林的工程特点——以瘦西湖、个园、西津渡、瞻园为例

·57·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PPZY2015A063)摘 要:一个供人欣赏的园林不仅仅依靠于巧夺天工的设计,更在于施工时的精心考量。
本文主要以扬州瘦西湖和个园、镇江西津渡以及南京瞻园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园林工程中涉及的假山、水景、建筑、铺装、排水设施等元素的施工特色,此外对江南园林整体的规划布局也有所阐述。
关键词:园林;园林工程;江南园林江南园林以诗情画意、小巧精致著称,其不仅体现在造景手法上,从施工细节上也有所体现。
本文主要以扬州瘦西湖和个园、镇江西津渡以及南京瞻园为例,考察研究了其施工特点。
1 扬州瘦西湖、个园瘦西湖景观以水为主,主要景点依水而建。
建筑既有江南古典园林的粉墙黛瓦,又有徽派建筑,其间点缀有浓墨重彩的皇家园林建筑。
虽然瘦西湖整体占地面积不大,但却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不仅在于其布局的巧妙和造景手法的运用得当,更在于其细节处理精致、独具匠心,主要体现在铺装、植物、建筑、山石、地形等处。
瘦西湖铺装形式多变,施工精细,接缝均匀且周边顺直;瘦西湖对植物的配置和后期的养护管理十分重视,在不同的季节设有不同的花境和花坛,四季有花,绚丽烂漫;建筑有亭、廊、厅等形式,结构复杂有硬山、歇山顶,有的亭子和厅堂具有重檐,上有细致的木雕或石雕,做工精致;建筑的门窗具有框景、漏景的作用,如钓鱼台,透过四面圆形门可观四方景色。
图1 图2个园是以园主人极其爱竹,在园中种植了繁多种类的竹而命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是造园原则与山水画理融为一体的体现。
春景是以石笋插置竹丛,有“雨后春笋”之意,门后有状如十二生肖的石头,种植牡丹芍药,如一幅晚春风光(如图1);夏景是以青灰色的太湖石为主,利用太湖石的瘦、透、漏、皱的特点形成的叠石多却不显凌乱,极具壮丽之美(如图2);秋景则使用黄石假山,山顶有四方亭,有一小路连接书屋,有“步步高升”之意;冬景是以白色的宣石所叠,假山内含石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雪景。
江南园林的“秘密”系列——1.带你了解江南传统园林造园手法

2. 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江南园林中对于造园手法的运用非常丰富,关于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论述的古籍也很多。 计成的《园冶》、李渔的《闲情偶寄》以及文震亨的《长物志》都记述了关于造园的心得要 领。
计成 《园冶》 通过对这些著作的研究,从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园林空间营造入手,可以总结出江南园林造 园手法有以下三方面: 2.1 叠山理水手法 江南地区的叠山手法技艺也就最为高超。 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对“山石”有很多精辟的立论。他主张叠山要“贵自然”,不可矫揉造 作,以质胜文,以少胜多。 同时推崇土石山“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 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叠山“最忌居中,更宜散漫”,园内庭院中堆叠小山又要讲究“或依嘉树卉 木,聚散而理,或悬岩峻壁,各有别致”。
拙政园借景北寺塔
寄畅园远借龙光塔 如:拙政园之留听阁、听雨轩等。框景其实也是借景的一种方式,“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 便面之形”这就是李渔所说“尺幅窗”、“无心画”的框景手法。
园林框景 而且江南的传统园林往往会特意利用门窗、走廊等,收纳另一空间的园景,空间的延伸以及空 间之间的渗透,让景色虽隔着一个空间亦可观赏。
留园的入口障景 空间的分隔依照视线是否穿透又分为了实隔和虚隔。 实隔,将园内外隔开,辟出“城市山林”,在园内不同景点间隔断也能增加园林内部空间多样,无 形中放大了园林。 虚隔,利用了园中门窗等进行分隔,相邻空间相互渗透,隔而不断,延伸空间,增加景观层次。
园林漏窗虚隔 空间的延伸主要采用“借景”和“框景”两种手法。计成在《园冶》中提到好的园林标准应是“巧于因 借,精在体宜”。 借景又应“精而合宜,巧而得体”,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江南园林由于自身体量有限,远借成为了园林空间延伸的重要手段,如:拙政园之借景北寺 塔、寄畅园之远借锡山龙光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楼在江南园林中的布局一般位于园的边侧或后部,以证中部园林空间的完整,同时也便于因借内外和俯览全园景色,如沧浪亭园的看山楼,政园的见山楼、倒影楼,留园的明瑟楼等。
阁楼的一种,除能登高远眺外,主要用于藏书、藏经等。
阁的原形为栈道上有覆盖的小屋,下面是木柱支撑架空的平台或通道。
阁正式名称见于史书则是“干阑”,也有称“阁”的。
早期的功能是庋藏食物,后来进一步发展把藏书画的楼甚至供佛的多层殿堂也称阁。
清代民间出现的奎星阁,虽是风水说法的极度发展,但实际功能也是用于远眺。
江南园林中的阁与楼相似,常常楼阁并用。
《园冶》曰:“四阿开四牖”,即是一种四坡屋顶、四面皆开窗的建筑物。
平面常作方形或正多边形,立面以扇取代墙壁,平座斗拱出挑,上部多重檐。
造型高耸凌空,较楼更为完整、丰富。
阁在园林布局中由于体量大,造型突出,常常设在要位置,或建筑群的中轴线上,成为园中的主景和空间序列的高潮。
亭只有屋顶没有的小屋。
古人把亭与停止通意,是供人停下来休息和集合的地方。
在园林中常用来点景、观景、供游人驻足小憩、纳凉、避雨。
其特征是玲珑轻巧,从各个角度观赏都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建筑形象。
亭由屋顶、柱身、台基三部分组成。
屋顶形式样,最富于变化。
可归纳为重檐、攒尖顶、歇山顶、 顶、平顶及组合顶。
柱身部分通透、空敞的居多,也有装窗棂的。
台基一般与亭的平面形状相同,常见的有方、长方、五角六角圭、八角、扁八角、圆、扇、十字、字、方胜、套圆、套方、梅花、海棠等形式。
亭的结构与构造以及屋顶的做法南北有别,显示出各自的风格。
北方浑厚稳重,江南则纤巧秀丽。
亭的选址在江南园林中十分讲究,“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是园林中的构景要素,为了观景,通常先选择好观景角度和距离,使亭在园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江南园林中,亭多作为组景的主体而位于假山之巅、池水之涯、松柏之荫、幽篁之林,运用“对景”、“借景”、“框景”等手法,创造出多层次的风景画面。
园林运用亭的最早史料是隋唐时代的《大业杂记》:“隋炀帝广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今洛阳)……其中有逍遥亭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古今。
”明两代,亭的形成则是园林建筑中形式最丰富的内容,江南古典园林中现存的亭子大多是这一时期的遗物。
平面为三角形,三立柱,一般做成单檐攒尖顶、飞檐翘角、轻盈舒展的称“三角亭”。
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柱间四壁敞开或辟门窗,做成攒尖顶、歇山顶、卷棚顶、平顶等,立面上有单檐、重檐的称“四边形亭”。
这种亭造型最丰富,运最灵活,并可创造出轩、榭、堂、馆等多种空间境界。
如拙政园绣绮亭雅正有厅堂之韵致。
屋顶形式为攒尖顶,坡度做得很大,陡峻高耸,具有强烈的向上集中感的多角亭,其中八角亭是常见亭中边角最多的一种。
多角亭在江南园林中有着突出的主景作用,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
平面圆形,支柱呈圆形轮迹排列,顶部为尖顶,外观上没有屋脊,形如草笠的称“ 亭”,其特点浑硕丰润,无明确的方向性,观赏面完整,在园林布局中多设在山野花径,融合在自然环境中。
江南园林中多用单檐,质朴秀丽,如拙政园笠亭,留园舒肃亭等。
平面扇形,外曲面柱间敞开,内曲面及两侧面开门辟窗;屋顶二坡,外有两脊,脊角起翘外展;风格清逸淡雅,有明确的方向性的亭称“扇面亭”。
如拙政园与谁同坐轩外侧环水,内侧背山,前方隔水与别有洞天相呼应。
秋霞圃补亭立于山巅,达到四面有景、处处入画的效果。
与其他建筑物组合在一起构成自然残缺的亭称“半亭”。
这类亭子一般用在附属园墙,或与花榭组合在一起,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如网师园入口半亭,也有布局在墙的角隅的,以避免转角空间的闭塞感,如狮子林的扇面亭,半园的半亭。
还有一种称“组合亭”的建筑,或相同形体的重复组合,或主体与一个或若干个附体的组合,或为亭群。
其特征为富于变化,相互衬托,共为一体。
如煦园鸳鸯亭即为相同形体的组合,内部却连同一体。
榭供人游憩的水边敞屋,主要起到观景与点景作用。
最早的榭只是高台上的木构亭状物。
明清时进一步发展为园林建筑的专用名字。
《园冶》曰:“榭者,借也。
借景而成者也。
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
”江古典园林中的榭大多为明清时期的遗物。
榭多设在水边,实为干阑式建筑的一种,这类榭的基本形式是:在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立于岸边,上面建木构的建筑物。
平面多为长方形,四周柱间设栏杆或鹅颈靠椅立面空透畅达,尤其临水面特别开敞屋顶常用卷棚歇山式样。
如拙政园的芙蓉榭、秋霞圃的依依小榭等。
舫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屋,由于不能动,又称“不系舟”。
船的原形为江南彩舟,是一种在水中荡漾游玩的小船。
江南园林中的水面小,不能划船,便在岸边仿船的轮廓造木石的舫,供人在内游玩饮宴,观赏水景,身临其中,有泛舟水面之感。
其建筑形式还引喻范蠡急流勇退的典故,表示园主退隐之志,故在江南园林艺术意境的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建筑语言,形象地体现了所谓“烟波钓徒”的清高理想及其诗情画意。
舫的构成分前舱、中舱、后舱三段。
前舱较高,做成敞棚,具有亭榭之特征;中舱略低,类似于廊,是主要休息、游赏、宴客的场所;后舱为二层,接近阁形,可登临远眺。
三部分高低错落,虚实相间构成了舫轻盈舒展的造型,通常为园林中重要的风景点。
如拙政园的香洲,怡园的画舫斋,狮子林的石舫,环秀山庄的补秋舫,煦园的不系舟,豫园的亦舫等。
还有一种舫是在旱园之中,“船”头或两侧有水纹铺地,似行驶在水浪之中,如豫园的船厅、退思园的旱船等。
轩地处高旷,环境幽静的小屋。
园林中多作观景之用。
在古代,轩指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车前高曰轩,后低曰轾”,从轩中外望,有“欲举之意”。
轩在建筑上,则指厅堂前带卷棚顶的部分。
《园冶》说:“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
”园林中的轩,特征是轻巧灵活,高敞飘逸,多布局在高旷地段,踞岗临下,是园内的主要观景点之一,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也有布局在池畔的,形式与功能都与水榭类似,但一般不像水榭那样伸入水中,如留园的绿荫轩、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就属此类。
另外,还有一些环境清幽、安谧的小院也称轩,如留园揖峰轩,拙政园的听雨轩等。
廊有覆盖的通道,一般用作建筑室外与室内空间的过渡和建筑物之间的连接。
有遮风避雨、联系交通等实用功能。
其基本特征是窄而长,可“随形而弯,依势而曲”。
在江南园林中通常作为组织空间序列展开的重要手段,用来划分空间,起到似隔非隔,隔而不断的效果。
与各种建筑物组合在一起,可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生动、诱人的过渡空间,达到丰富空间层次的效果。
廊的具体组合方式有沿园界占边布置,以打破园墙的板滞和闭塞,并起到组织导游的作用,如何园的楼廊,留园的曲廊等;也有在园中穿插布置,利用廊的穿插、迂回,将大的园林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景区,使得各景区既有相对的独立和完整,又可互为因借,相互衬托,构成统一多变的整体效果,如怡园复廊。
廊的设置“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
根据不的自然地势,创造出特殊的环境气氛。
建在山间坡地的爬山廊,左右曲折,上下起伏,穿楼过殿,构成一种磅礴的气势。
建在水中岸边的水廊,轻盈自如,倒影入水,虚处传神,别具风韵。
廊的种类很多,按横剖面分,有以下几种。
檐下两侧柱无壁的廊称“空廊”,漫步其中如看山水长卷。
留园曲廊采用占边的布局手法,在空廊与墙之间让出一个个小天井,点缀巧石翠竹,优雅闲适。
单面的空廊称“半廊”,如半园的东西半廊。
凡附属于建筑物的又称“廊轩”。
柱间有墙的廊,常在墙上开设各种漏窗和窗洞,随意取景,布局多结合墙设在庭院的边缘,空敞的一面朝向主空间,另一面透出园外景物,有扩大园内空间的特殊效果,如留园古木交柯前的半廊,墙面上的漏窗隐约显出园中的山容水态,预示着空间的展开,手法极妙,言简意赅,为半廊的成功应用。
在空廊的中间加一道墙的廊称“复廊”,又称“里外廊”,这种廊两侧都可以通行,形成两道并列的半廊。
它以隔为主,但多在隔墙上开设精美的漏窗,行于一侧可不断地观赏另一侧的景物。
在园林中多布置在两侧景物特征各不相同的地段,作为景区的过渡,尤为自然。
如沧浪亭园的复廊在水际山崖之间,怡园的复廊分隔东西两景区,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双层的廊,用以联系不同高度的建筑或景物。
游人通过上下交通,可多层次、多角度地欣赏园林景色的廊称楼廊。
布局常依山傍水,或高低曲折地回绕于厅堂、住宅之间,成为上下交通的纽带。
如何园的楼廊由半廊、复廊等各种形式的廊组成,运用灵活自然,巧而得体。
从总体造型及其与环境结合的角度考虑,又有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叠落廊、波形廊、水廊、桥廊等。
桥架空的道路,用来沟通园路,驻足赏景及作为组景的手段。
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功能,并把造型艺术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放在更突出的地位。
在江南园林中,常利用桥划分水面,以增加水面空间的层次和进深,显示出水面的弥漫、深远。
《园冶》曰:“疏水若无尽,断处通桥。
”由于园林尺度小,桥的造型多质朴轻,接近水面,步足其上有凌波信步之感。
此外,桥还常设在沟壑断崖之上,《园冶》曰:“绝涧架其梁,飞岩假其栈。
”取其危桥高架,凌空飞渡之势,以衬托山势的峭拔、幽深之意境。
江南园林中桥的类型丰富,造型各异。
外形简单,有直线形和折线形,结构有梁式和板式的桥称为“平桥”,常于较小跨度。
板式桥有时只用一块石条或木板架于两岸即成,江南园林中有许多这类桥,有的凌波贴水在峡口源头,有的凌空飞渡于沟壑山间。
条石上的苔痕,木板上的霜迹,使人联想到海上的神话,山中的岁月,意趣盎然,野味横生。
为了取得变化,克服长而直的单调感,一般在墩处弯曲,形成三曲、五曲、九曲,通称“九曲桥”。
其目的是要延长游览行程和时间,以扩大空间感,在曲折中变换视线的方向和角度,做到“步移景异”的目的。
上海豫园大门口的九曲桥是成功之作。
以拱作为桥身主要受力结构的桥称“拱桥”。
这种桥造型优美,形式丰富,有驼峰突起的陡拱,有宛如皎月的坦拱,有玉带浮水的纤道多拱,也有长虹卧波,形成自然纵坡的长拱桥。
江南园林中因水面较小,拱桥以简朴小巧为主。
网师园的引静桥以古雅的造型、较小的尺度与周围的山水树木配合得体。
桥面上置亭的叫“亭桥”,筑廊的称“廊桥”,可供游人纳凉避雨,驻足赏景,又增加了桥的变化。
其代表为与两岸楼阁相连的拙政园小飞虹,西接得真亭,东通小沧浪水院,其形态纤巧优美,朱红色桥栏映入水中,水波荡漾,宛若飞虹,是古代廊式风雨交通桥在造园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