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外流:会“血尽人枯”么?
我国资本外流的原因和对策

我国资本外流的原因和对策
我国资本外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导致资金密集型产业对的需求减少。
同时,对外投资加速了转移速度。
2. 国际因素方面,全球经济整体复苏、美元加息周期导致全球资本回流美国以及国际贸易紧张局势仍存等都可能影响流动方向。
3. 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下,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偏差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外流趋势。
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得企业和居民的结售汇行为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购汇动力和结汇政策取向。
在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中,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程度不断加深也吸引了部分短期国际从中国。
4. 跨境监管加强也会影响国际流向。
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强化事前审批和事后监测,以防止热钱大规模流动来冲击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稳定发展。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保持货币、外汇市场的稳定,避免过度波动。
2. 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抑制无风险套利行为,降低外汇市场顺周期噪音。
3. 提高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综合竞争力,通过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外资流入。
4. 加快推进市场改革开放进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融资结构。
5. 完善相关制度和监管措施,防范跨境资金流动的冲击。
6. 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7. 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外汇储备,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和策略,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资金外流,从人民币贬值说起

资金外流,从人民币贬值说起作者:黄欢来源:《中国证券期货》2014年第03期2014年开局不到两个月,新兴市场遭遇大量资金外流,2013年全年流出新兴市场的资金规模为292亿美元。
另一方面,人民币一改高歌猛进的姿态,贬值消息频传。
2月24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6.1189,较前一交易日再跌13个基点,市场对资本流出中国的担忧情绪正在蔓延。
资金外流风潮暗涌资金外流,也有人称资本外逃。
通常指的是在一国家或区域内发生的大规模资本流出,是国际投资市场上发生的现象之一。
资本外流会影响汇率,当一国发生资本外流时,其货币将会贬值,长期而言该国的进口成本将会上升。
若在短期之内发生剧烈的资本外流,甚至可能发生中央银行或者国内其他银行所持有的外币储备枯竭的情形,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进一步的危机。
EPFR公布数据显示,国际投资者在截至2月12日的当周从新兴市场中撤出的资金规模为45亿美元,使得2014年净流出数据为297亿美元,而2013年全年流出新兴市场的资金规模为292亿美元。
广大投资者不由将最近的人民币贬值与资本外流结合起来,市场担忧情绪悄然蔓延开来。
为什么人民币贬值会导致资金外流?首先,人民币对外币,处于低水平的话,这会吸引外币前来投资。
但是如果人民币对外币处于下降轨道上,并使投资者预期到未来其对外币仍将继续贬值的话,那就不仅不可能吸引外币资本前来投资,反而会刺激外币资本逐步撤资,这就等同于资本外流了。
另一方面,人民币如果只是对内贬值,换句话说,是通货膨胀的话,尤其是本币处于不断通胀的预期中的话,境外投资者,不仅不会撤资,还有可能持续增加投资,这样的话,资本就不存在外流的问题。
由于我国外汇兑换率并未与本国通胀挂钩,兑换率基本上是行政主导,而非市场主导,所以才出现上述情况。
也就是人民币对内贬值,即通货膨胀的同时,并未对外币贬值,甚至升值。
近几年我国人民币对美元逐步升值,国内通胀同时不断加剧,就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会计实务之资金管理——血流成“财”

【tips】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会计实务-资金管理——血流成“财”?
人体是一部复杂的机器,少有人知道如何精确使用,人体使用手册告诉我们如何使用身体,实现健康长寿。
财务是一门精湛的艺术,鲜有书籍说透如何玩转,财务营养体质说告诉我们预算是企业的食谱,成本是企业的寿命,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预算危机会使企业脱轨,成本危机会使企业短命,资金危机就会使企业断命。
资金管理是止血药,成本管理是减肥药,预算管理是避孕药,资产管理是退烧药。
资金管理玩得好会血流成财,玩的不好出现资金危机就可能血流成灾。
一、都是资金惹的祸
●资金体质看血型
诊断企业的资金体质看血型;资金分析好比血常规检测;资金管理好比止血药;来看看都有哪些血型吧。
①渴望流入型(absent ):企业资金入不敷出,资金链存在断裂风险。
这是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以及房地产企业衰退期的资金体质和生存现状。
②资金充足型(ample):当企业产品供给旺盛时的资金体质;像苹果、老干妈等等这些发展成熟期的企业,以及电力公司等企业根本不需要贷款,自己的资金流就足够用了。
③量入为出型(balance):企业赚了多少就花多少,不盲目扩张。
这是很多初创企业的资金体质。
④渴望流出型(outlet):资金很多,如金融机构、对冲基金、支付宝、风投机构等,需要把钱流出去钱生钱。
●止血药:说说资金管理。
资本外逃

资本外逃
•
资本外逃从本质而言是一种短期资本流 动只不过流动的更汹涌,更剧烈,所以人 们就用外逃来表达一种感情
东南亚金融危机
•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1)国际 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 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 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 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 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 外汇储备全球第一的中国外汇储备也只有 3.(Hot Money),又称游资,或 叫投机性短期资金,热钱的目的在于用尽 量少的时间以钱生钱,是只为追求高回报 而在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热钱的目的是纯粹投机盈利,而不是制造 就业、商品或服务。
游资
• 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热钱的定义是: • 国家(或地区) 的外汇储备增加量 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贸易顺差金额 = 热钱
我国资本外流的原因和对策

我国资本外流的原因和对策
我国资本外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内外利差和汇差的影响。
当人民币预期收益率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时,资本会自然流向中国。
同时,低成本等因素驱动也导致了资金的流动。
然而,当国内外利差和汇差较大时,国际资金可能会倾向于流出国内市场。
2. 对外投资渠道有限。
一些企业将资金投向海外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部分资金流出中国。
3. 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例如,若全球股市下跌,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持有更多的现金或购买本国资产,从而导致资本外流。
4.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传统产业面临竞争压力,加之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这些因素也推动了资本外流的加速。
5. 投资者对风险的重新评估。
资本外流现象也反映了投资者对国内市场的潜在风险的重新评估。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不确定因素增加,投资者开始对国内市场的前景持谨慎态度。
针对资本外流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高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透明度,吸引更多外资流入国内市场。
2. 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管,控制资本外流的规模和速度,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3. 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从而增加对外投资的动力和信心。
4.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和资本流入国内市场。
5.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和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为资本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资金外流会血尽人枯么

资金外流:会“血尽人枯”么?转载收藏到手机转发(93)评论(246)今日09:06资金外流:会“血尽人枯”么?“中国资金外流为世界发展中国家之最,并将危及经济成果和社会稳定”,这一新闻自12月17日起赫然出现在国内外诸多媒体上,令人怵目惊心。
资金就是钱,钱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泉”,意即“流动、流通”,如周身血液般在经济体内循环不息,经济体才能得到充足的养分和均衡的发展,倘如新闻中所言,中国资金源源外流,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便宛如失血一般,一旦“血尽人枯”,后果必然不堪设想。
问题是,真的会如此么?并非新闻的新闻此次作出这一论断的并非官方或重要跨国非政府组织,而是一家名叫全球金融诚信组织(GFI)、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研究、游说机构,其主要研究课题,是“发展中国家逃税、犯罪及腐败非法所得去向”,通俗地说,是一家研究“洗黑钱”和如何对付“洗黑钱”的游说机构。
按照GFI在12月17日所提交的报告,截止2010年的10年内,总计约5.9万亿美元非法资金流出约150个发展中国家,其中以中国为最。
报告称,2010年一年,中国非法资金流出总量就达4200亿美元,截止2010年的10年间总计流出2.7万亿美元,接近全部150个发展中国家总额的半数,远高于第二名马来西亚(2010年流出640亿美元,10年间累计2850亿美元)和第三名墨西哥(2010年流出510亿美元,10年间累计4760亿美元)。
报告还称,10年间上述国家非法资金外流的来源,61%为亚洲,15%为西半球,10%为中东、北非国家。
事实上这一新闻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近年来类似、甚至更激烈的说法比比皆是。
如今年11月,胡润百富宣称,他们估计中国千万富翁资产的19%已“流落境外”,有海外分析家根据胡润百富提供的公式,结合渣打银行数据,认为仅今年3季度,就有高达800亿美元资金滞留或流失境外。
还是这家GFI,今年10月的另一项研究报告称,“大笔资金”未经政府许可或申报从中国流向境外,过去11年间非法外移资金达3.8万亿美元,且从2000年的1726亿美元,增加到6029亿美元。
浅析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问题

浅析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问题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问题备受关注。
农村信用社是服务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其资金外流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资金外流的原因、影响和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资金外流的原因1. 地方政府引导基层资金外流在一些地方,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吸引外来投资,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基层农村信用社将部分资金外流到地方的重点项目和产业。
这种行为虽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稳定带来了挑战。
2.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一些农村信用社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容易将资金外流到高风险的项目或者金融机构,导致资金流失。
3. 利益诱惑在金融市场上,有些项目或者机构会以高收益为诱饵,吸引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外流,从而导致资金外流问题的产生。
1. 农村金融体系不稳定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外流会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2. 农村经济发展受阻资金外流导致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紧张,往往会影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和服务,从而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居民金融服务水平降低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的降低,使得农村居民难以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影响了他们的金融需求和生活水平。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问题的对策1.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机制,加强对资金外流行为的监测和处罚力度,规范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行为。
2.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农村信用社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对外部项目和机构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确保资金的安全和稳健运行。
3. 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要不断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平,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减少资金外流的可能性。
4.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村经济重点支持,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减少资金外流的诱因。
资本外流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资本外流对国家经济的影响近年来,资本外流成为了国际经济的一个热门话题。
资本外流是指国家内部资金流出到海外的现象。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外流规模巨大,给国家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资本外流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应对外流问题。
一、资本外流对国家经济的影响1. 贬值压力增大资本外流导致本国货币外部需求减少,从而使货币汇率下跌。
汇率下跌会导致国内货币贬值,这会造成体系内部可支配收入的大幅下降、通货膨胀率的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2. 资金短缺大量资本外流会导致本国财富来源的流失。
投资者离开原国家后向其他国家进行投资,而这些投资者的资金是从原国家中撤走的,导致原国家财富来源的短缺。
此外,资本外流也会导致原国家内的资本市场瘫痪,从而让国家缺乏动力来进行经济发展。
3. 外债压力加大大量资本外流也会使本国外债压力显著增大。
这是因为外资流入的国家应当迅速向资本输出高利率的贷款,以便吸收投资者的持续关注,并加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
但当资本外流时,国家必须向其他国家提供回报以保持透明度和信用能力。
4. 经济增长减缓资本外流会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需要投资,而这些投资需要本国的资金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当资本外流时,国家需要外部投资,而这些投资通摆脱了国家的控制,从而使得国家的经济增长难以得到持续的支持。
二、应对资本外流的措施1. 完善国家的金融、法律等体系完善国家的金融、法律等体系,提高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这样,将更好地保护内外投资者的盈利,维护稳定的投资流和资本流。
2. 增强对于出口向本国内生产企业的支持对于本国生产企业和产品的政策支持创造市场竞争优势和给投资人更多的投资意愿。
这些政策还有助于保护本国货币并有利于限制资本外流。
3.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国家的经济活力,吸引更多的流入资本。
发展科技、优化政策、加强国际交流体系等措施将起到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使资本流动回流到本国。
4. 实现资本和资本持有者双赢对于企业和投资人来说,政策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金外流:会“血尽人枯”么?
收藏到手机转发(126)评论(327)
12月21日09:06
资金外流:会“血尽人枯”么?
“中国资金外流为世界发展中国家之最,并将危及经济成果和社会稳定”,这一新闻自12月17日起赫然出现在国内外诸多媒体上,令人怵目惊心。
资金就是钱,钱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泉”,意即“流动、流通”,如周身血液般在经济体内循环不息,经济体才能得到充足的养分和均衡的发展,倘如新闻中所言,中国资金源源外流,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便宛如失血一般,一旦“血尽人枯”,后果必然不堪设想。
问题是,真的会如此么?
并非新闻的新闻
此次作出这一论断的并非官方或重要跨国非政府组织,而是一家名叫全球金融诚信组织(GFI)、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研究、游说机构,其主要研究课题,是“发展中国家逃税、犯罪及腐败非法所得去向”,通俗地说,是一家研究“洗黑钱”和如何对付“洗黑钱”的游说机构。
按照GFI在12月17日所提交的报告,截止2010年的10年内,总计约5.9万亿美元非法资金流出约150个发展中国家,其中以中国为最。
报告称,2010年一年,中国非法资金流出总量就达4200亿美元,截止2010年的10年间总计流出2.7万亿美元,接近全部150个发展中国家总额的半数,远高于第二名马来西亚(2010年流出640亿美元,10年间累计2850亿美元)和第三名墨西哥(2010年流出510亿美元,10年间累计4760亿美元)。
报告还称,10年间上述国家非法资金外流的来源,61%为亚洲,15%为西半球,10%为中东、北非国家。
事实上这一新闻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近年来类似、甚至更激烈的说法比比皆是。
如今年11月,胡润百富宣称,他们估计中国千万富翁资产的19%已“流落境外”,有海外分析家根据胡润百富提供的公式,结合渣打银行数据,认为仅今年3季度,就有高达800亿美元资金滞留或流失境外。
还是这家GFI,今年10月的另一项研究报告称,“大笔资金”未经政府许可或申报从中国流向境外,过去11年间非法外移资金达3.8万亿美元,且从2000年的1726亿美元,增加到6029亿美元。
该报告称,此现象“令人严重质疑中国经济的稳定”、“就长远而言将令社会、政治和经济正常运转难以为继”,并认为尽管这些资金中究竟有多少是腐败或犯罪所得不得而知,但大笔资金外流,不但意味着逃漏税情况严重,也代表着贫富差距扩大。
至于小道消息就更多了,别的不说,光“贪官带走的钱”或“富豪移民带走的钱”究竟有多少,就是笔说法无数、一个数字比一个数字更吓人的糊涂账。
何以外流?
必须承认,的确有相当资金流出境外,其性质是“黑钱”,目的是转移非法所得,或偷逃税款。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曾出台一份“关于腐败资产外逃”的研究报告,其中引述中国社科院调研资料披露,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逃党政干部,公安、司法干部,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管,及驻外中资机构外逃、失踪人员数目高达1.6-1.8万,所携款项达8000亿
元人民币,这是迄今所披露“腐败资产外逃”最大的数目,尽管纪检委随后表示“数据绝对不准确”,但综合其它较可靠版本,“腐败资产外逃”涉案金额也应有千亿人民币规模。
当然,涉案人流亡在外,未必等于涉案资金也全数转移出境,事实上有不少已侦破、审结的外逃大案,嫌犯外逃多年,但赃款却有相当一部分仍滞留国内。
移民的富翁所带出去的资金自然也不是个小数目,在各移民主要接收国纷纷上调投资移民资金门槛的情况下就更可观。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仅就移民过程中所流失的资金而言,这笔钱是“白钱”,属于合法外流,可包括在诸如胡润百富等的“资金流外”总额中,但不应被计入GFI 的“黑钱流出”总额。
另一部分外流资金,则是从境内通过非法渠道流出境外,从事投资、理财等活动,或单纯存入海外账户的钱,按照各方的说法,这笔钱才是“资金外流”的“大头”。
这些钱并非都是贪官、移民富豪或“黑社会”所操纵,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合法经营的单位、个人,他们中有些人已移民海外,有些人却一直在中国境内经营、生活。
事实上,许多中国人虽已移民,却仍然“过中国时间,赚中国钱”,且越是富豪、这样的人比例越高。
那么,这些为经济目的流出境的资金为何要流出,又何以要如此“不见天日”?
原因是复杂的。
一些中国富翁在原始积累阶段存在不少非法经营的“原罪”,惟恐“秋后算账”;一些人抱着“狡兔三窟”、“多买一份保险”的心态,把一部分资金放到海外,以分散风险,防止政策变卦;还有为数不少的企业、个人,出于避税、赚取优惠政策,或配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指标完成等种种目的,把资金转移到“避税天堂”,注册一个“外企”,再摇身变作“外资”,堂皇杀回境内投资、赚钱。
此外,中国是新兴国家,金融市场初创,不仅品种少,规模小,且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近年来因经济形势的需要,政策在适度从紧和适度宽松间反复变化,令不少私人、甚至单位资金选择“出洋冲浪”。
然而中国是存在外汇管制的国家,经营活动用汇有严格报批程序,私人换汇一年上限仅5
万美元,这对于上述种种合理或不合理的“外流”需求而言,显然都是杯水车薪,正因如此,见不得光的“非法外流”就大行其道。
资金外流的“血管”
不论胡润、渣打或GFI,都表示中国流出资金的主要去向,是境外“避税天堂”或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而资金外流的主要手段,则是在贸易单据上做文章。
GFI10月的声明中曾“认为”,中国外流资金中有8成多,是以企业虚报进口价格的手段转移出境,即在进口中故意虚高报价,通过多付货款的方法转移资金;而香港“财讯快报”根据渣打和胡润百富估算所作的分析,则认为外流的主要方式是企业虚报出口价格,即明明出口的货值较高,但发票上却显示低价,其中差价则滞留境外不归。
这种做法适合转移大宗资金,且手段隐蔽,很难察觉,即便察觉也不易处理。
然而必须看到,由于种种原因,这类手法事实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一直在采用,甚至一度是中国官方外贸机构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操作手法,目的是打破国际封锁,获得更灵活的外贸空间和手段,如今形势虽然不同,但采用这种方式操作的资金,并非都是“黑钱”,更非都是单方面“失血”、“流出”——事实上只需将步骤颠倒,就可很方便地让境外资金“输血”、“流入”。
除了这条广为人知的“大血管”,密如蛛网、无所不在的国际地下钱庄,也是换汇、流汇的重要渠道,目前许多国际地下钱庄已可做到“全球通存”,即只消用自己人民币账户向指定人民币账户汇入人民币,就可在自己海外外汇账户收到对方汇入的外币,整个过程有时只需十几分钟。
中国不仅实行严格外汇管制,且人民币至今不能自由兑换,外贸活动和海外投资活动存在许多限制和障碍,客观上造成不少企业、个人需要频繁、大量在境内外大手笔转汇、换汇,且
无法求助于手续繁琐、效率低下的官方正统换汇、流汇渠道,这就造成上述“血管”客观存在的必要性。
必须指出,不管“大血管”、“小血管”,都不是单向的,而是既有流出,也有流入,这不仅因为许多钱本就是要汇回国内,或以外资形式在国内投资,更因为国内金融、投资市场同样“内外有别”,许多真正的外资希望以“内资”面目,进入“外宾免入”的市场投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GFI是专门研究“反避税天堂”和“反黑钱”方案,并向“买主”兜售这类方案的智库,其研究成果,是为支持其一贯坚持的“卖点”——各国政府应加强互通税收信息,完善反洗钱立法,改善法规防止通过匿名实体隐匿资产转移,确切地说,其论点的关键,一是支持美国2011年底公布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FATCA)(截至2011年12月31日,居住在美国境内、在海外拥有5万美元以上资产或者居住在美国境外、在海外拥有20万美元以上资产的美国公民和外籍美国绿卡持有者,需在2012年4月15日前向政府申报;藏匿海外资产拒不申报被视为有意逃税,一经查出会被处以高达5万美元的罚款),二是支持美国对海外公司、及在境外有关联交易的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等机构提出客户信息披露要求(不久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涉及中资股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中概股“看门人”提起诉讼,则是另一种施压的方法),其论点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目的性,且缺乏实际数据、资料佐证,不加辨析地采信并不科学。
不仅如此,GFI以资金11年来大量流入作为“严重质疑中国经济稳定”的论据,却回避了这11年(2000-2011)恰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稳定11年的基本事实,其客观性也要打一些折扣。
但必须看到,提出“资金外流问题”的并非GFI一家,且既有官方机构也有非官方机构,既有境外机构也有境内机构,资金外流现象客观存在,赃款、黑钱的外流,情况也是存在的、严重的。
即便是“有进有出”,不至造成“血尽人枯”的局面,但这种“体制外循环”的大量、普遍存在,不论“流入”、“流出”,都会造成大量税款流失,且这种“体制外循环”的肆虐,也会增加金融风暴的杀伤力,成为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血尽人枯”的警告绝不应掉以轻心,国际间加强税收、金融、反洗钱等方面的合作是大势所趋,但前提是互相尊重、互通有无,而不应成为单方面施加、强金融霸权的借口。
还应警惕另一种倾向,即因过于担心“资金外流”而质疑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改革的必要性,放缓金改步伐。
应明确地认识到,当前的金融体系缺憾(尤其人民币国际化步骤的长期停滞不前),同样是造成“体制外循环”的根本原因之一,正是这一“梗阻”,让许多本来可以“见光”的外汇流动也不得不“转入地下”,“改革是硬道理”,是解决许多棘手问题的出路,这一规律,在“资金外流”问题上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