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2010年社会经济概况

合集下载

桐城调研报告

桐城调研报告

桐城调研报告桐城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桐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成为合肥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桐城市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调研工作。

问卷调查覆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的居民,并针对企业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

三、调研结果1. 经济发展:调研结果显示,桐城市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大量的企业投资到桐城市,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然而,也存在一些小微企业生存困难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强扶持。

2. 城市建设:调研结果显示,桐城市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市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3. 教育发展:调研结果显示,桐城市教育发展迅速,各级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压力过大等。

需要政府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品质。

4. 医疗保障:调研结果显示,桐城市的医疗保障水平较高,医疗机构齐全,医疗设施先进。

但是,有些基层医疗机构设施和人员配置仍然不够完善,需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5. 社会安全:调研结果显示,桐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较好,治安环境相对稳定。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电信诈骗等新型犯罪的频发,需要加强公安力量和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

四、调研结论综上所述,桐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取得重要成就,教育和医疗保障水平较高,社会治安较好。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小微企业生存困难、交通拥堵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不完善以及新型犯罪频发等。

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强教育投入和教育质量监管,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公安力量和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五、调研建议1. 加强政府引导,提供更多优惠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实施评估报告》征求公众意见的公告为进一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市政府决定修编《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现已委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实施评估报告》。

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现将评估报告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请公众以回帖或信函方式发表意见。

信函请寄桐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规划处,信函上注明“评估报告征求意见”。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意见收集整理后予以上报。

特此公告桐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二○一一年四月二日目录第一章评估背景 (1)一、评估依据 (1)二、评估目的与任务 (2)三、评估范围、对象与期限 (4)四、评估思路 (4)第二章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与评价 (6)一、城市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 (6)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情况 (10)三、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 (18)四、规划决策机制的建立及运行情况 (40)五、规划管理技术措施建立和运行情况 (41)六、土地、交通、产业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42)七、专业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情况 (44)八、规划实施总结和综合评价 (44)第三章现行总规修改必要性分析 (50)一、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50)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51)三、安徽省“十二五”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 (51)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52)五、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 (53)六、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53)七、重大交通、水利建设工程布局带来的影响 (54)八、总结 (54)第四章现行总规修改的相关建议 (56)一、修编总体目标 (56)二、修编主要内容 (56)三、创新工作思路 (59)四、创新工作方法 (59)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实施评估报告第一章评估背景一、评估依据l、《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4、《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关于印发《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建规[2009]59号);6、安徽省建设厅文件《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建计函[2008]69号)。

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实施评估报告》征求公众意见的公告为进一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市政府决定修编《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现已委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实施评估报告》。

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现将评估报告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请公众以回帖或信函方式发表意见。

信函请寄桐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规划处,信函上注明“评估报告征求意见”。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意见收集整理后予以上报。

特此公告桐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二○一一年四月二日目录第一章评估背景 (1)一、评估依据 (1)二、评估目的与任务 (2)三、评估范围、对象与期限 (4)四、评估思路 (4)第二章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与评价 (6)一、城市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 (6)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情况 (10)三、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 (18)四、规划决策机制的建立及运行情况 (40)五、规划管理技术措施建立和运行情况 (41)六、土地、交通、产业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42)七、专业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情况 (44)八、规划实施总结和综合评价 (44)第三章现行总规修改必要性分析 (50)一、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50)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51)三、安徽省“十二五”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 (51)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52)五、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 (53)六、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53)七、重大交通、水利建设工程布局带来的影响 (54)八、总结 (54)第四章现行总规修改的相关建议 (56)一、修编总体目标 (56)二、修编主要内容 (56)三、创新工作思路 (59)四、创新工作方法 (59)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实施评估报告第一章评估背景一、评估依据l、《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4、《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关于印发《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建规[2009]59号);6、安徽省建设厅文件《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建计函[2008]69号)。

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 推进桐城跨越发展

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  推进桐城跨越发展

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推进桐城跨越发展摘要:桐城作为合肥经济圈的唯一县级市,在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做好各项对接,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是实现桐城跨越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合肥经济圈桐城跨越发展合肥经济圈是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加速实现安徽崛起的重要支点。

”2005~2010年,合肥经济圈五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855.8亿元提高到47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由34.7%提高到39%”,已成为牵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2009年8月才加入合肥经济圈的桐城市,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对推动桐城经济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一、桐城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实现快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发展的机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成为安徽省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有利于桐城市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开放性。

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有利于桐城市接受合肥辐射带动,加快经济圈一体化进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战略机遇。

1、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机遇。

”十一五”期间,桐城的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2.6:46.6:30.8调整为2010年的15:55:30①。

”十二五”时期,双新经济开发区建设全面启动,南部新城框架全面拉开,产业规模将快速扩大,随着融入合肥经济圈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将大幅度增加。

桐城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2、北融南接快速推进的机遇。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全面推进带来多重发展机遇,有利于桐城市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开放性;有利于接受合肥辐射带动,更多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和要素,加快经济圈一体化进程。

3、国家和省加大对民营经济支持的机遇。

桐城民营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家纺服装、制刷制盖、化工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并形成了以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10多个镇(街道)产业集中区为依托的产业发展平台。

我可爱的家乡 桐城

我可爱的家乡 桐城

名称由来
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 为桐城人,但是,在桐城派发展早期,并没有旗帜鲜明的 使用桐城派这一名字。在桐城派“四祖”中,前“三祖” 戴名世、方苞、刘大櫆,从未以“天下文章在桐城”自居, 姚鼐虽然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提到“昔有方侍郎, 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也未明确言“派”,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 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 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 ‘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 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 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 “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 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 文庙内设有桐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 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 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年,还有多件难得的
夏,属扬州之域 商,属扬州之域 周,置桐国 秦,为舒县隶九江郡 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前164)改称舒县 东汉,属舒和龙舒侯国,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刺史部。 晋,属舒县,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道,又隶晋熙郡。 南北朝宋,初为舒县,隶庐江郡;后为阴安县、吕亭左县,隶晋熙郡。齐,属晋熙郡阴安县,
• 六尺巷牌坊
• 六尺巷牌坊2
六以巷点六 尺,” 尺 巷到成 巷 是安为 已 年经 必徽国 备桐家月是 项城 ,桐 目去级“城 ,的旅桐古 游游城城 客景文的 ,区庙旅 参。 游 六景 观所 尺 ,2007 4 3A

桐城

桐城

魅力桐城市情概述-------------------------3历史沿革-------------------------5自然状况-------------------------6 文化教育-------------------------6 经济发展-------------------------7市情概述桐城市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北部,北距省会合肥98公里,南至安庆市68公里,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通衢之地,更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和合肥经济圈南翼门户城市。

206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等三大交通动脉纵贯全境,水路菜子湖通江达海,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现辖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个镇和3个街道,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2008年)。

市政府驻文昌街道。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呈阶梯分布。

大沙、挂车、龙眠、孔城四河汇注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长江。

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9℃,年降水量1241毫米。

矿藏丰富,动植物物种繁多,是国家商品粮基地,2010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文化旅游名城”。

化博物馆基本建成,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玉雕文化产业园、投子山文化园等项目强力推进,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鸿润集团[2]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桐城跻身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文化旅游名城。

桐城民营经济发达,产业特色鲜明。

全市现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5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个私企业完成工商税收占全市总量的75%,8家民营企业进入全省50强,15家企业进入全省200强。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37件。

市内现已形成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家纺服装、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六大优势行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羽绒家纺名城”、“中国输送机名城”、“中国刷业城”等称号。

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可编辑)

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可编辑)

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可编辑)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发展成就和面临环境 1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1第二节“十二五”发展机遇 6第三节“十二五”面临挑战 7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8第一节发展原则 9第二节发展战略 10第三节发展定位 11第四节发展目标 13第三章优化空间布局,构筑增长新格局 16第一节做强“一主一次”两个经济增长核 16第二节优化 206国道产业经济带 16第三节发展两个特色经济片区 17第四章推动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7第一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17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18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1三、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24第二节促进服务业大发展 25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5二、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26三、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 27四、培育发展旅游业 27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9一、做大做强优势农业 29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2三、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32第五章加快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 33第一节重点加强中心城区建设 33第二节积极推进南部新城建设 33第三节促进重点乡镇特色发展 33第四节着力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 34第五节加快建设农村幸福美好家园 34第六章推进北融南接,全面加强开放合作 35第一节推进开发园区大发展 35第二节推动“北融南接”大进步 36第三节全面促进大开放大合作 36第七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文都桐城 37 第一节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37第二节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38第三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40第八章加强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 40 第一节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41第二节打造公共创新平台 41第三节集聚利用创新资源 41第四节着力完善创新机制 42第九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42第一节构建便捷交通运输体系 43第二节构建安全高效水利体系 45第三节强化能源保障 46第四节提高信息化水平 47第十章加强社会建设,打造和谐幸福桐城 48第一节促进教育事业大发展 48第二节推动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49第三节推进广电事业繁荣发展 49第四节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50第五节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51第六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1第七节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 52第八节推进“平安桐城”建设 53第九节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53第十一章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4 第一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55第二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55第三节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56第十二章保障措施 57第一节优化发展环境 57第二节加强要素保障 58第三节推进规划实施 60《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关于桐城市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的报告202005

关于桐城市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的报告202005

关于桐城市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的报告安徽省桐城市是“桐城派”的发源地,享有“文都”的盛誉。

桐城既是文化之都,又是产业之城。

桐城市先后被授予“全国中部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羽绒家纺名城”等荣誉称号。

桐城市民营经济发达,曾一度被外界称为安徽的“小温州”。

近年来,桐城市紧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立足合肥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一)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经济韧性持续提高,2016年至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年均8%以上增速,2019年实现GDP380.9亿元,位列安庆市七县(市)第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由2016年末的24.6%上升到2019年末的40%。

1.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以“两区”划定为基础,实施高标准农田、现代生态农业基地等项目,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8万亩,发展专用品牌粮食10万亩,新增商品蔬菜基地1000亩,拓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度,实施示范项目19个,完成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一期工程。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稻渔综合养殖“百千万”工程,新增稻鱼稻虾综合养殖2万亩。

建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品牌粮食生产等一批三产融合示范点(片)。

桐城市已入选省农产品加工二十强县(市),全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标兵县(市),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国家级示范县(市)等荣誉称号。

专栏1:着力发展生态“富锌”农业2018年5月25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安徽桐城查明大面积富锌土壤”,具有一定的开发富锌产业的基础条件。

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桐城市富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富锌”自然资源,做活“富锌”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富锌农业产业,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建成10万亩富锌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10家主要从事富锌农产品开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5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富锌农产品品牌,实现富锌农业产业产值5亿元以上,把桐城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富锌农产品生产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城市2010年社会经济概况:(一)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亿元,增长15.1%;财政收入 11.3亿元,增长31.2%;固定资产投资122.6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90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7130元,增长13.4%。

工业经济强势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工业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

新增规模企业25家,总数达298家。

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增长51.5%;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33%。

119家规模翻番企业完成税收3.1亿元,平均增幅达27.9%;11家企业税收过千万元。

工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

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0.6亿元、技改投资51.2亿元;58个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2亿元, 12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3.2亿元。

丹凤池窑拉丝、顺驰铁路电缆、盛运环保设备、扬帆采煤机械、黄梅酒业等项目建成投产,攀登输送带、华祥汽配产业园一期、鸿润工业园三期基本建成,中建材恒昌光电玻璃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6%,29个节能项目进入省级投资导向计划。

产业集聚效应取得新进展。

新增范岗、吕亭2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中国机械联合会授予我市“中国输送机名城”称号,中国包装联合会30年总结表彰会授予我市“中国包装优秀产业基地”,金科印务成为中国包装百强企业,京天集团跻身中国最具潜力印刷企业100强。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现代农业进程加快。

实现农业总产值32.4亿元,增长11.4%。

农业生产扎实推进。

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农业生产救灾行动有效实施,万亩早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540.2公斤,我市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55亿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我市被省政府表彰为“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集体”。

农产品品牌建设继续推进,新增绿色食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桐城小花”荣获全省茶叶十大品牌。

农业规模化特色化日益凸显。

土地流转面积达16.8万亩,新天地公司成为“全国种粮大户”。

茶叶振兴、蚕桑跨越、畜牧业升级计划加快推进。

苗木花卉产业快速崛起,新渡香山桂花观光园、范岗永椿园林基地、新屿林业生态观光园初具规模。

城乡绿化工程全面实施,我市被评为全省绿化模范县(市)。

水利基础建设继续强化。

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11座,改善灌溉面积13.5万亩。

农业科技大力推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

农机总动力达43.1万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1%。

三产服务业持续繁荣,消费需求得到拓展。

商贸带动作用明显。

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加快,顺安物流园启动建设。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稳步实施,“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扎实开展,销售产品80万台(件),兑现财政补贴资金2328万元。

信息服务业取得突破,富林公司成为全省首家物联网研发与应用企业。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3亿元,增长40.9 %。

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加入合肥经济圈旅游合作组织,成功举办“合肥经济圈(桐城)旅游论坛”。

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仙龙湖山水园、玉雕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嬉子湖生态旅游区创建4A级景区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

(二)城乡一体加速推进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城市建设提速年”活动有效开展,双新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城镇镇域总体规划和城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逐步完善。

龙眠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快速推进,黄梅飘香景区提前建成,3公里西岸滨水景观带初步成形,公园建成区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

为民办事中心、体育馆完成主体工程,西郊公园如期开放,金瑞古井大酒店、二水厂扩建和荣康院迁建工程开工。

文化博物园、公路客运中心站、农副产品大市场启动建设。

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置场建成投入使用。

西四路、铁西南路、同安桥工程进展顺利,市经济开发区望溪路、兴隆西路、同祥南路开工建设,龙腾路改造提质工程完工;双新经济开发区伊洛大道启动建设。

全省第二届文明县城创建活动成效明显,城乡综合管理力度加大,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我市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示范县200强。

城镇建设全面展开。

全市12个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亿元。

10个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12.4亿元,同比增长40.1%。

农村清洁工程积极开展,国、省干线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成效,范岗镇成为全省首批农村清洁工程试点镇。

农村公路建设有力推进,桐舒公路改造全面完成,桐金路改建和茅青路拓宽工程进展顺利。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农网电力改造升级工程稳步实施,电力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

“美好乡村建设年”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完成18个村庄规划编制,修建村庄内水泥路20公里,绿化场地4500平方米,建设休闲场所2500平方米,中心村庄建设不断加强。

里仁、杨安2个综合示范村整村推进建设顺利实施,样板效应日益明显。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启动,为390户困难农民发放贷款780万元。

建设用地置换工作大力推进,全市完成置换面积3331亩。

土地整治复垦有序开展,完成双港、高桥、范岗项目区整理任务。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200口。

建成40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解决5.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三)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金融创新力度加大。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1亿元,比年初增加32.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0亿元,比年初增加23亿元。

银政企合作全面加强。

建行安庆分行授信我市30亿元,第十届银企对接签约资金33.2亿元,首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银企对接会签约资金近2.2亿元。

我市运用的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在全省推广,股权出质登记、统借统还贷款继续推进,在全省率先开通县级金融网,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担保体系不断壮大。

银桥担保公司增资扩股1亿元,担保额位居安徽省再担保体系成员单位前列;新增鑫业小额贷款公司和华商担保公司。

直接融资取得新突破。

盛运公司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安庆市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全面完成。

行政体制改革基本结束。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顺利完成,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得到体现。

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顺利推进,财政资金宏观调控能力持续增加。

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税收征管不断加强,财政支出更趋合理,建设、教育、文化、民生投入得到保障。

国有水面养殖使用权管理进一步规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开展。

产业承接不断提速。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

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个,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055万美元,利用市外资金27.5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与央企对接取得突破。

中建材与恒昌集团共同投资12亿元建设光电玻璃项目,填补了我市1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空白。

进出口孵化促进中心获批成立,新增获权企业41家,进出口实绩企业12家,外贸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

园区建设加快。

市经济开发区一期10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全年完成建设投资3.1亿元,新增入园企业60家。

双新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

10个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建设继续推进,新增入园企业227家,总数达3179家。

(四)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有力加强。

39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落实各级财政资金5.1亿元。

新建廉租住房358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690套,建成经济适用房100套。

完成新型农民培训8100人、农民工技能培训3020人,221个村(居)委会全部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

完成10个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和40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7个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和92个留守儿童之家。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实施技术创新项目32项,开展技术合作25项,开发新产品11项,申请专利成果121项。

科普工作有效开展。

我市科技馆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首届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功举办,新增科普示范基地6个、示范村3个。

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各项考核指标全面跃升。

教育投入加大,校舍安全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改造40余万平方米。

桐城师专揭牌,望溪职校成功争创首批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

文化建设成效明显。

文学创作成果丰硕。

黄梅戏《桐城六尺巷》在省九艺节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等八个奖项,桐城图书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公共图书一级馆,佛光公司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秋石、王圩灯会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建农家书屋38家、镇综合文化站4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

对外宣传再创新高,在央视和安徽新闻联播发稿90余条。

卫生服务得到加强。

防控重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市荣获“全国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先进单位”称号。

完成119个村卫生室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7%。

住房公积金当年归集和贷款使用双双突破亿元大关。

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有力实施,食品安全管理、药械执法检查广泛开展。

体育事业充满活力。

全民健身工程积极实施,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

《桐城市志》编纂进展顺利,《桐城年鉴》在省首届年鉴质量评比中获得综合特等奖。

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扎实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逐步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非法小电镀彻底整治,环境保护全面加强。

物价、气象、邮政、通信、保险、图书发行、烟草管理、地震、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老龄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社会秩序持续稳定。

低收入群体法律援助制度建立,符合政策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和谐社区创建有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得到落实。

“平安桐城”建设扎实推进,打击违法犯罪和社会治安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安徽省平安县(市)。

信访工作不断加强。

安全生产“三项行动”扎实进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人防“结建”工作有效实施。

双拥活动广泛开展,优抚政策全面落实。

民兵、预备役工作继续强化,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稳固推进,我市被南京军区评为国防动员工作先进单位。

8个扩权强镇试点镇成功组建专职消防队,消防安全管理不断强化。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持续完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五)政府建设有力加强依法行政深入推进。

“五五”普法全面完成,法治政府建设逐步加强,《行政监察法》和《廉政准则》有力实施。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各项决议;支持人民政协履行各项职能,主动接受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

政府网站建设稳步推进,政务公开更加透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