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运动百年与汉字简化进程

合集下载

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发展过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字之一。

它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过程,包括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形声文字和简化字等阶段。

以下将详细介绍汉字的发展历程。

1. 象形文字阶段象形文字是汉字发展的最早阶段,大约起源于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模仿自然界事物的形状来表示意义。

例如,用“人”的形状表示人,用“日”的形状表示太阳等。

这种象形文字的特点是形象直观,与事物的形状相似,但缺乏抽象性。

2. 指事文字阶段指事文字是汉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400年的商朝晚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概念和动作。

例如,用“上”的形状表示向上的方向,用“下”的形状表示向下的方向等。

指事文字的特点是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联不再是形状上的相似,而是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

3. 会意文字阶段会意文字是汉字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100年的周朝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将两个或多个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例如,用“木”和“林”组合在一起表示“森林”,用“火”和“山”组合在一起表示“灾难”等。

会意文字的特点是通过组合象形符号来表达更加复杂的意义。

4. 形声文字阶段形声文字是汉字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大约出现在公元前8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一个字的形状来表示意义的“意符”,同时加上另一个字的发音来表示意义的“声符”。

例如,用“木”作为意符,加上“本”的发音作为声符,表示“树”的意义。

形声文字的特点是形状和发音的结合,既保留了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又增加了表达能力。

5. 简化字阶段简化字是汉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大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在这个阶段,为了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书写效率,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字形简化改革。

例如,将“髟”简化为“发”,将“飠”简化为“饣”等。

简化字的特点是字形简洁,书写简便,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中文发展历程

中文发展历程

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以下是中文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
1.先秦时期:中国先秦时期的语言文字主要以甲骨文、金文、大篆
等古文字为主,这些文字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2.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使用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汉朝时期,
隶书逐渐取代了小篆,成为主要的书写方式。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文语言和文字有了较大的发展,
出现了楷书、行书等新的字体,以及《说文解字》等字典和韵书。

4.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文语言和文字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
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以及《切韵》《广韵》等韵书和《说文解字注》等字典。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中文语言和文字继续发展,出现了《康熙
字典》等大型字典和《红楼梦》等文学作品。

6.现代时期: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文语言和文字也发生了一
些变化,出现了白话文、简化字等新的语言形式和文字规范。

汉字简化过程

汉字简化过程

汉字简化过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字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汉字简化的运动。

这一过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至今仍有人对其持不同意见。

汉字简化是一项旨在减少汉字笔画数量和使其更易书写和识别的改革。

这一过程主要涉及减少汉字的笔划数量和简化复杂的结构。

早期的简化努力始于1935年,但真正的简化运动始于1956年,当时中国政府发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汉字的简化方案主要是通过减少汉字的笔划数量以简化字形。

例如,原本的"飛"字在简化后变为了"飞","鳥"字简化为了"鸟"。

这种方法使得书写和识别汉字更加迅捷方便,也有助于普及汉字的教育。

然而,汉字简化过程也面临着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汉字简化削弱了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表现力。

他们认为,汉字的形状反映了它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简化汉字可能导致失去这种深度和多样性。

此外,一些人担心简化的汉字可能给人们带来误解或产生歧义。

另一方面,支持汉字简化的人认为,简化汉字有利于推广普及汉字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普及,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书写和阅读范畴。

在电子设备和网络的普及下,人们更多地使用拼音和输入法来书写汉字,简化汉字有助于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书写效率。

除了实际应用的便利性外,汉字简化对于印刷和出版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些繁体字在简化后的形式更加适合印刷和排版,有助于提高印刷和出版业的效率和质量。

尽管汉字简化过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它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地使用的正式文字系统,并且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繁体字仍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广泛使用,丰富了汉字的多样性。

鉴于中文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汉字简化无论是被支持还是被反对,都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它既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涉及到教育体系和现代化进程的平衡。

“五四”语文变革从白话文运动到国语运动

“五四”语文变革从白话文运动到国语运动

“五四”语文变革从白话文运动到国语运动文丨蒋波1919年,北洋政府“国语统一筹备会”正式成立。

第一次大会丄上,刘复、周作人、胡适、钱玄同等人提出《国语统一进行方法》议案,提议改编小学课本,以使其作为“传布国语的大本营”。

次年,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教科书改用语体文。

至此,白话文登上了中国教育舞台,“五四”白话文运动向历史彰显出洪荒之力。

如今,百年已过。

无论褒贬,“五四”精神早已镶嵌到中国人的文化肌理中,白话文成为人们张口即来、执笔既书的文体,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

但当我们回首大历史,却发现那场壮阔波澜的“文白之争”,其来其往早已突破了“五四”的历史局限。

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这场运动塑造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大白话古已有之“白话文学不是这三四年来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一千几百年历史进化的产儿”——在1928年出版的《白话文学史》中,作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主将的胡适秉持“疑古”精神,力图构建中国白话文学史的新传统。

在他看来,《诗经M论语X孟子》统统归为白话,尤其是“国风”,“都是老百姓痴男怨女,匹夫匹妇用白话写的。

”两干多年的文言文传统,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

西汉“独尊儒术”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东坡小像》,元,赵孟頫,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诗文浅显易懂,颇有白话色彩,如他在«猪肉颂》就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文言文随着儒家文献的经典化而被固定下来,成为后人的行文规范。

与此同时,文言文与口语脱节的现象,也自有汉一代起滥觞了。

到了魏晋,汉语的音节已简化,声调悄然出现,双音节词大量产生。

在南朝的《百喻经》中,“自然”“智慧”“计算”“快乐”“明白”等词俯拾皆是。

此时的民族大融合,也为汉语注入了新的血液,比如亲属称谓“哥”,就来自鲜卑语。

话说国语运动与普通话推广

话说国语运动与普通话推广

话说国语运动与普通话推广一、国语运动及国语的推行 1. 国语及注音字母。

“国语”一称的由来 ,可以追溯到 1910年(宣统二年), 清末资政院议员江谦(语言学家)主张用拼音的方法统一汉语语音 , 在他提出的《质问学部分年筹备国语教育说帖》中讲道 : “是否用合声字母拼合国语 , 以收统一之效。

”为了统一读音 ,1913 年有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了一套汉字笔画式“注音字母” ,1918 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实施。

1930 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 , 正式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

1913年至 1932年, 推行的是所谓的“老国音” ,即按“读音统一会”拟定出来的一套人为的、不南不北的“国音”。

1932 年后, 改以北京语音为标准。

注音字母显然优于传统反切法注音 , 在1958 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 ,注音字母是中国四十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注音符号 ,它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通话)、拼读学习汉字起着重要作用 , 成为广大群众学习国语特别是初学国语者的重要工具。

2.国语运动及国语的推行。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 , 由少数高级知识分子倡议 ,当时的教育部于 1912 年将国语工作纳入工作规划 , 教育部《管制》第八条第七款规定“议筹国语统一之进行方法”。

1916 年成立“国语研究会” , 进行国语宣传及推行工作, 继之掀起“国语运动”。

先是北洋军阀 ,后是国民党政府 , 都支持“国语运动” , 成立“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国语推行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来领导和指导国语的推行工作。

从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四十年间虽说政府都支持“国语”的推行 , 但实际上“国语统一”只是少数知识界人士热心致力的事 , 是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白话文运动兴起之际提倡起来的。

1920 年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在他的《国语讲坛》中曾解释“国语”即为“北京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交际、讲学所用之普通话。

汉字简化中国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汉字简化中国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汉字简化中国文字的演变与发展汉字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字系统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其中,汉字简化是近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简化文字书写、推动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汉字简化的历史背景、目的与影响,并对其发展进行分析。

1. 汉字简化的历史背景汉字的形态繁复,书写繁琐,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造成了学习和使用的困难。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社会迫切需要一种简化的文字系统以提高識字率、便于群众使用。

这一诉求促使了汉字简化的提出与推动。

2. 汉字简化的目的汉字简化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提高国民素质:汉字繁复的形态给学习者带来了困难,而简化汉字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国民的識字能力和整体素质。

2.2 简化文字书写:繁琐的汉字书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简化汉字可以加快书写速度,降低错误率,提高工作效率。

2.3 推动社会发展:简化汉字可以有效减少文字材料的翻译、排印、阅读等工作量,提升社会运行效率,推动现代化发展进程。

3. 汉字简化的影响汉字简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3.1 文化传承与丧失:汉字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字系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简化汉字在提高国民素质、简化书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使得一部分传统文化、文献资源等受到损失。

3.2 简化字表的制定:为了推行简化汉字,中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简化字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简化字总表》以规范简化字的使用。

这项工作推动了汉字简化的正规化和制度化。

3.3 教育与社会影响:简化汉字的推广使得識字门槛降低,提高了国人的识字能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争议,因为一些传统汉字的简化可能造成歧义或混淆。

4. 汉字简化的发展简化汉字的过程是长期而曲折的。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简化字运动,推出了一系列简化字形。

后来又针对一些简化后失去一定意义的汉字进行了修正。

国语运动与汉语规范化运动

国语运动与汉语规范化运动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表达模式的优点在于其全面性和细致性。这种表达模式能够 详尽地描述运动事件的全过程,包括动作行为、方式、目的和结果等各个方面 的信息。此外,这种模式还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便于使用者组织和表 达复杂运动事件。
然而,现代汉语运动事件表达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这种模式较为繁琐, 使用起来不够简便。其次,由于其强调细节和完整性,有时会导致表述不够简 洁明了。最后,由于汉语表达的多样性,不同的说话者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表达 方式,从而影响交流和沟通的效果。
2、一位在中国居住的外籍人士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规范的现代汉语。他在与 中国朋友交流时,使用了正确的语法和词汇,避免了因语言不规范而产生的误 解。这种规范化语言使用让他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和欣赏。
结论
现代汉语规范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具有密切关系。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提高对 外汉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而对外汉语教学则是推动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 途径。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继续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实践应用,不断完善 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保健密切相关。通过采取有效的运动保健措施,如合理安 排练习时间、正确掌握舞蹈技巧、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和放松等,可以显著减 少舞蹈运动损伤的发生。舞者应重视运动保健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以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更好地追求舞蹈艺术的美好。
基本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现代汉语运动事件的表达模式,分析其特点、优缺点及实际 应用场景。首先,我们将对现代汉语运动事件表达模式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其 各种表达方式的优缺点,最后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汉语规范化运动,是在20世纪初开始逐渐兴起的一场运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 对汉字进行简化,对读音进行规范化,以及对语法规则进行统一,来提高汉语 的易学性和使用效率。汉字简化工作减少了汉字的数量,降低了学习汉字的难 度;读音规范化则统一了汉字的发音,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交流;语法规 则的统一让汉语的表达更加清晰和准确。

1935年:一次半途而废的简体字尝试

1935年:一次半途而废的简体字尝试

1935年:一次半途而废的简体字尝试昨天的博文谈到民国创建之初召开国音统一会议的过程,有些读者留言建议谈谈简体字,我今天就来谈谈相关的史料。

在确立了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国语之后,下一个提上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议事日程的重要问题就是制定简体字。

当时的教育部长王世杰在1935年8月21日公布了第11400号教育部令,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324个字(全文见文后附图)。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辑的《国语周刊》在8月31日第205期就刊登了这次简化字推手之一黎锦熙先生的文章“简体字之原则及其推行办法”,但是却没有刊登这324个简体字,原因是简体字还没有制成锌版,无法与读者见面。

直到10月12日第211期《国语周刊》才全文刊登了教育部8月21日颁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但仍然没有制成铅字,所有简体字都以手写影印刊登,模糊难认。

《国语周刊》随后在10月19日第212期上刊登了教育部的《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推行部颁简体字办法》和《第一批简体字选编经过》。

可以看出,我们今天使用的不少简体字,早在1935年就曾被正式颁布。

举例来说,“学”(學)、“铁”(鐵)、“画”(畫)、“亲”(親)、“机”(機)、“尔”(爾)、礼(禮)、“弥”(彌)、“离”(離)、“热”(熱)、“个”(個)、“灯”(燈)、“听”(聽)、“当”(當)、“党”(黨)、“虫”(蟲)等等,与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简体字完全相同。

那么,当时为什么要大力推动简体字呢?当时的教育部是这样解释的,今天听起来也还是很靠谱:我国文字,向若繁杂,数千年来,有图形文存,递改篆隶草书,以迄今整体字,率皆由繁复而简单,由诘曲而径直,由奇诡而平易,演变之迹,历历可稽。

惟所谓正体字者,虽较简于原来之古文篆隶,而认识书写,仍甚艰难。

前人有见此及此,于公私文书文字,往往改用简体,在章表经典,及通问书礼中,简体字亦数见不鲜。

明儒黄氏宗羲,对于应用简体字,主张尤力,有“可省一半功夫”之语。

而社会一般民众,于正体字书籍,虽多不能阅读,但于用简笔刊行之小说,誊写之账单,辄能一目了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语运动百年与汉字简化进程*向光忠(南开大学中国文字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摘 要] 国语运动前后,众多学者大力倡导使用俗字,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

学者之举影响到官界,国民政府担负起领导组织汉字简化工作并取得了可观成绩,为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及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进程成效显著,其原因为:1.舆论导向效应广泛;2.简省方法具体可取;3.稳步进行切实妥帖。

有待改进的瑕疵为:1.同音替代有致字义混淆者;2.改换符号有缺乏构字规律者;3.简省笔画有致字形混淆者。

[关键词] 国语运动;百年;汉字简化[中图分类号]H124;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11)06-0015-03 国语运动之兴,已有百年之久。

在社会演进中,文字产生于民间,由官方整理,再推广到民间,文字也就由正字衍生出俗字。

正字存在于官府文书,行用于士人交际,是结构繁复,形态规整的正体。

俗字相对于正字,生发于民众手头,活跃于民间记事,是笔划简省,书写草率的俗体。

长久以来,俗字一般是不能像正字那样登大雅之堂的。

然而,文字标识语言,作为信息载体,其充当交际工具之为用,只要能发挥实际效用,自然是结体简易、笔划数少、书写便捷为好,因此,民众之为文,便惯用俗字,即使是文人也不乏使用俗体字者。

如唐代变文、宋元话本、元明杂剧、明清小说等,均有出自民间的简体俗字,新白话作品也有沿用旧白话作品的简体俗字,亦有新出现的简体俗字。

在国语运动兴起前后,便有诸多学者倡导应用俗字。

譬如:1909年,陆费逵早于白话运动酝酿之际,即在《教育杂志》创刊号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提出“窃以为最便而最易行者,莫如采用俗体字。

[1]此种字笔划简单,与整体字不可同日而语。

”继而在《教育杂志》第3期再次发表《答沈君友卿论采用俗字》;同提出质疑的沈友卿进行辩论。

[2]1920年.钱玄同于《新青年》第七卷第三号发表《减省汉字笔划底提议》,阐述了减省汉字笔划的必要,并举例说明了如何采取旧俗字和新拟减省字。

[3]1922年.胡适为《国语月刊》特刊(汉字改革号)撰写的《卷头言》,亦充分肯定破体字即俗体字;称道中国的小百姓是破体字即俗体字的创造者,“在语言文字的沿革史上,往往小百姓是革新家而学者文人却是顽固党”,“这些惊人的大改革,处处都合于‘经济’的一个大原则。

”“改革的动机是实用上的困难;改革的目的是要补救这实用上的困难;改革的结果是应用能力的增加。

”胡适作为白话运动的倡导者,着力推动了汉字的简化。

[4]1933年.林语堂也在《论语半月刊》第29期发表《我的话:提倡俗字》,1934年并在《论语半月刊》第41期发表《我的话:俗字讨论撮要》的“各案撮要”部分介绍了13位赞成提倡俗字者的观点,还介绍了反对俗字的文士和支持俗字的教夜校的大学生的对立的观点。

[6]1935年.陈望道联合上海文字改革工作者组织的手头字推行会编写《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300个)刊载于《申报》(2月24日)和《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12期)及其他一些报刊,参与发起的有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郁达夫、郑振铎、叶圣陶、朱自清、巴金、老舍、叶赖士、夏丏尊、胡愈之、朱文叔、李公朴、艾思奇、金兆梓、舒新城、林汉达、方光焘、章乃器、郭沫若等文化界人士200人及《世界知识社》、《中华教育界社》、《生活教育社》、《新中华杂 2011年11月第卷第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11 *[收稿日期]2011-10-08 [作者简介]向光忠(1933—),男,湖北枝江人,南开大学中国文字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语言文字学的研究与教学。

志社》、《读书生活社》、《文学社》等15家单位。

《推行手头字缘起》明确说道:“我们日常有许多便当的字,手头上大家都这么写,可是书本上并不这么印,识一个字须得认两种以上的形体,何等不便,现在我们主张把手头字用到印刷上去,省掉读书人记忆几种字体的麻烦,使得文字比较容易识,容易写,更能普及到大众。

”这次众多社会知名人士的联合倡议,广泛推动了汉字简化的影响。

学界之举影响到官方。

早在192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建议,同意成立汉字省体委员会,组织领导切实开展关于汉字简化工作。

在此过程中。

一些学者相继对俗字专事搜集、整理、研究,著有成果。

诸如:钱玄同、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划案》(《国语月刊》特刊“汉字改革号”,1922年);钱玄同等编纂的《简体字谱》;陆费逵的《整理汉字的意见》(《国语月刊》第1卷第1期,1922年);陈光垚的《简字举例》(《语丝》第140期,1927年)和先后出版的《简字论集》(商务印书馆,1931年)、《简字论集续集》(商务印书馆,1933年);胡怀琛的《简易字说》(商务印书馆,1928年);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印,1930年);徐则敏的《常用简字研究》(中央大学出版,1931年)和连续发表的《550俗字表》(《论语半月刊》第43期、44期、45期,1934年);曲元的《俗字方案》(《论语半月刊》第31期,1933年);海戈的《俗字论》及其所附有的《三百俗体简字表》(《论语半月刊》第36期、37期,1934年);黎锦熙的《大众语文的工具———简体字》(《国语周刊》第156期,1934年)和《国语运动史纲》(其中论述了简体字之历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章容的《简字的价值及应用的试验研究》(《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期,1935年);陈望道等《手头字第一期字汇》(《申报》1935年2月24日,《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12期,1935年);容庚的《简体字典》(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36年);陈光垚的《常用简字表》(北新书局,1936年)以及1937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字体研究会刊印的《简体字表》第一表,等等。

在学界的推动下,1935年6月,钱玄同将其主持编写的《简体字谱》提交教育部审核,教育部约集赵元任、黎锦熙等著名学者开会,对《简体字谱》收录的2400余个简体字逐字进行了审查,挑选出了2340余字。

旋即由教育部长、次长以及部内其他有关司处仔细复核,圈出可取者移交社会教育司再详作研究审查,并征询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一些学者的意见,复经部内有关人员重新整理为《第一批简体字表》(324个)。

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5年8月21日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324个),其《选编经过》曾表明“应公布而未公布之字,为数颇多,尚拟征求各方意见,继续选择审查,”“陆续公布”。

8月22日公布《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推行部颁简体字办法》,国民政府以中央政府主席、行政院长、教育部长的名义通令全国全面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

但是,由于有的政要元老坚决反对,行政院只得命令教育部下达“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指示。

但是,官方颁行汉字简化措施虽受到阻挠,社会通行汉字简化趋势却难以遏止。

抗日战争期间,汉字简化工作虽有所停顿,民间则仍然通行简化字,甚至时有新简化字出现。

回首既往,在国语运动的背景下,汉字简化工作成绩可观,舆论导向效应显著,考察研究具体仔细,拟定简省准则可循,这为后半叶全面制定汉字简化方案,正式纳入法定规范,广泛普及文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工作,汲取此前经验教训,采纳原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审视历史文献,面对现时资料,延展视阈,进而开拓,弥补不足,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1950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即负责开展简体字的研究与选定工作,召开座谈会,通过简体字的选定原则,根据足供参考的各有关资料编成《常用汉字登记表》(收1017字)。

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下设汉字整理组。

关于汉字简化研究的任务,便由教育部转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承担,调配专业人员专事简化工作。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更名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直属国务院。

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确定“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

会议一致同意汉字简化的原则、步骤,即选定字形要尽量采用群众中已经通行的简化字,而推行步骤要采取逐步分批实施的方式。

会议还对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经多次修订而编成的《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的具体简化字进行了·6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 逐字讨论。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的决议,对《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作了个别调整。

1956年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将《汉字简化方案》的简化字分四批公布推行。

根据推行情况,多所审酌,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又编印《简化字总表》公布。

“文革”动乱致使汉字简化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草率地于1977年发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上世纪80年代,适应新形势,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1986年6月24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根据国务院的批示,决定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

并对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重新发表,其下属之汉字处,则对汉字专事全面整理,做到“定量”、“定形”、“定音”、“定序”,范定的简化字均被纳入其中。

1988年1月出版《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1989年9月出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字)。

简化字成为规范化的、标准化的、合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法定字,这在汉字演进史史上是划时代的,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通观国语运动百年之促动研讨汉字简化的进程,其所以获得显著成效,就在于(一)舆论导向效应广泛。

(二)简省方法具体可取。

(三)稳步进行切实妥帖。

当然,从严审酌,不无瑕疵。

如“同音替代”有致字义混淆者,“改换符号”有缺乏构字规律者,“简省笔划”有致字形混淆者等,这都是有待改进的。

[ 参 考 文 献 ][1] 陆费逵.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J].教育杂志·创刊号.[2] 陆费逵.沈友卿论采用俗字[J].教育杂志,1909,(3).[3] 钱玄同.减省汉字笔划底提议[J].新青年,1920,(3).[4] 胡适.国语月刊,卷头言[J].1922.[5] 林玉堂(林语堂)我的话提倡俗字[J].论语半月刊,1933,(29).[6] 林玉堂(林语堂).我的话:俗字讨论撮要[J].论语半月刊,1934,(4).The 100-year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and the Simpl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XIANG Guang-zhong(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Characters,Nankai University,Tinjin300071,China)Abstract: Before and after the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many scholars advocated the use ofpopular non-standard Chinese characters,which exerted much influence 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at carried out the mission of simplifying Chinese characters and obtained much a-chievement.With this,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mplemented the work ofstandardizing the Chinese phonetic system because it is popular with the public,easy and practical touse.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defects such as the confusion of homonyms,lack of rules for wordformation and the confusion of some word-forms.Key words: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100-year;simpl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责任编辑: 杨育彬]·71· 第6期向光忠: 国语运动百年与汉字简化进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