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爱战争初期英国对爱放任自由政策探析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四处扩张, 面对这一情况,英国首相张伯伦抛出一项重大的外交政策, 就是绥靖政策。
西方史学家认为, “一个继承了西方基督教传统的伟大的西方人民, 怎么会被希特勒及其同犯所迷惑, 从而成为他们罪恶企图的工具。
这个问题不仅很难解释, 而且也是不可思议的。
”①笔者认为:绥靖政策固然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酿成了严重后果,但不能简单地把绥靖政策界定为不道德、不正义的失败的政策,其实这是、妥协安抚政策的误用,并且英国抛出绥靖政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从国际关系的两个分析层次即国际体系层次、国家层次分析这一政策的成因。
一、绥靖政策的概念对于绥靖政策,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定义,总得来说,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定义, 一些学者指出绥靖就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所采取的纵容妥协政策。
②①阿诺德·托因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之《大战前夕1939年》[ 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71.②参见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289 页; 袁明主编《: 国际关系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194 页。
第二种定义, 认为妥协、安抚等政策是正当的, 而绥靖是上述政策的误用,其代表是汉斯·摩根索。
他认为:传统外交手段妥协政策是高尚而可取的,前提是对方为“现状国家”(即对方的诉求有限) 。
而绥靖是妥协政策的误用,其错误在于把对手的“帝国主义政策”(即对方的诉求是无限的) 误认为现状政策,把妥协政策挪用到了不适宜的环境下。
③第三种定义, 认为绥靖政策等同于安抚、妥协, 其代表包括罗伯特·吉尔平、约翰·米尔斯海默、杰弗里·芮考、丹尼尔·特里斯曼等。
上述学者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看法各有不同,对绥靖政策能否成功也持不同意见,但都认同绥靖政策的本质就是一国对另一国的妥协让步。
19世纪中叶英国的经济社会政策分析

自由贸易的内涵:自由贸易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或其他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
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贸易政策。
它是“保护贸易”的对称。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关税制度,而是根据外贸法规即有关贸易条约与协定,使国内外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展开自由竞争与交易,在关税制度上,法国不采用保护关税,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仍可征收财政关税。
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确立的过程:19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是由保护贸易向自由贸易的过渡时期。
1823~1825年英国对关税税则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减少和取消阻碍国内贸易的消费税,对一些制成品,原材料和消费品降低关税,撤销丝织品进口的禁令。
19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是自由贸易政策的确立时期。
这一时期,英国政府接连废除阻碍自由贸易的重要法则。
首先,1846年7月废除了对外囤进口谷物征收高关税的“谷物法”。
其次,废除航运垄断的“航海条例”,联合王国的沿海贸易对其它国家全部开放,进口商品限制进一步放宽,1941年进口税种有1163种,到1853年减少到466种(1862年减到44种,1882年减到22种)。
英国的贸易体制发生了根本转变,它完全抛弃了保护国内工业制度的航运垄断,实行开放贸易,自由贸易政策确立起来。
19世纪60年代是自由贸易政策取得胜利的时代,英国同欧洲国家以自由贸易精神签订了一系列商约。
1860年同法国签订商约,规定,法国取消一切禁止性关税,降低对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继这项条约后,同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瑞士签订了类似的条约,在这些商约中,关税都大大降低了。
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原因: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占主导地位,工业品的数量增长了几倍,而市场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大,英国的商品销售很大一部分仍然集中在北美,澳大利亚,印度和中国。
评述英国自由主义的起源与发展——以《英国通史》为例

评述英国自由主义的起源与发展---以《英国通史》为例英国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国度。
她曾号称日不落帝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
她是近代世界的霸主,从一个小小的岛国变成了现代世界的领头羊。
但我们今天谈到英国,往往将她作为一个落寞的帝国,作为美利坚的附庸。
但是,英国的民族语言——英语,现在仍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蕴涵于她民族气质之内的“英国风度”,让人钦佩敬重,也让人神往不已;当今世界主流的政治观念——分权、全民选举、法治、行政从属立法、政府对选民负责等政治也都兴起于这个自由的国度。
而自由主义作为英国几百年来的主流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论学说。
其真正形成一套理论体系学说,则是自17世纪的约翰·洛克开始的。
自洛克建立近代自由主义学说之后,这一学说便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思想,也成了主导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
英国便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走向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17世纪,约翰·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和《论宗教宽容》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保障个人自由,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是公民天赋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民尽可以自由行动。
国家的建立基于社会契约,国家权力必须受到限制。
国家实行法治和分权,推行代议制民主。
到了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大陆进一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两个方面在“三个等级”森严的法国尤甚。
因而在法国,产生了孟德斯鸠、卢梭这样的自由主义思想家。
而英国在这一时期的突出表现是经济大革命,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了。
这样一种社会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英国的自由主义与卢梭为代表的法国自由主义极大不同。
这一时期英国的自由主义主要以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为代表。
而亚当·斯密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认为允许个人自由地去追逐利润,从长远观点看,这种利润是国民财富总增加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战略-精选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战略一的确,除了不可比拟的规模外,对英国的政治家和军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模式的战争,在传统上是非常熟悉的。
从16世纪开始,为了国家利益,英国每个世纪都卷入了欧洲大陆的战争。
英国每次卷入战争的目的,或是为了消灭海上的竞争者,或是阻止某一大国控制整个或大部分的大陆资源,或是阻止敌人控制它的最前线阵地――低地国家。
英国的幸运,是它既是一个欧洲国家,但又游离于欧洲之外。
地理上的安排,使英吉利海峡成为保护它本土安全的天险。
在现代战略导弹和轰炸机出现之前,几乎用不着去担心英会有外部敌人入侵英伦三岛的危险。
这样,在进行战略选择时,英国与它的对手或盟友比较,有较大自由和周旋的空间。
它大陆上的对手或盟友,则没有这么幸运。
要么将战争推到邻近敌国的领土上去进行,这当然是比较理想的;要么是被迫接受在自己的领土上同入侵的敌人作战。
想选择通过在大陆以外的地方打击对手,从而达到打败或控制竞争者的目的,是难以设想的。
当然,在做战略选择时,英国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难处。
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战略路线和最经济的方法去战胜和遏制敌人?这事实上是自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以后,英国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问题。
“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老威廉?皮特提出并实践了他的战略构想,取得巨大成功。
皮特认为,英国在同法国及其盟友西班牙作战时,不必向欧洲大陆投入其主力部队,而是向其盟友提供武器、财政和其他帮助。
大陆上的战争,让大陆上的国家去打,英国则利用其海军优势,对敌国实行海上封锁,破坏敌人的海上贸易,攻击敌人的海外殖民地。
这样,英国以极小的代价,赢得了“七年战争”,成功地遏制了法国和西班牙在欧洲大陆的扩张,摧毁了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位。
皮特的战略,是对近两个世纪来英国战略路线的总结,为大英帝国地位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的这条战略路线,被称为“边缘战略”或“迂回战略”,利德尔―哈特先生则将其称之为“间接路线”。
略谈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

第16卷第8期2017年8月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 16 No. 8Aug.2017略谈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郑笑楠(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南阳473061)摘要=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中脱欧派获得胜利。
一时之间,关于英国重拾“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的论调甚嚣尘上。
“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是如何形成的?而它对于英国乃至于全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在二战后到新世纪的前十年之前为什么不见“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的身影?本文通过研究“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的起源入手,通过对于“光荣孤立”外交政策发展历史的研究,力图探究其本质及对于英国与世界的影响,从而解读“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是否对于现阶段的英国与世界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光荣孤立;孤立主义;干涉主义;外交政策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2016年6月23日,英国开始进行是否留在欧盟的 全民公投。
北京时间24日14时,投票结果公布,超过 一半的英国选民选择脱离欧盟。
结果出来之后,马上 就有人惊呼:“这是光荣孤立政策的复辟!”问题是,在现代的国际社会格局和情况下,英国选 择的“光荣孤立”政策还有效果吗?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光荣孤立”政策,以及“光荣孤立”政策的历史背景。
一、光荣孤立政策产生的提出及其本质英国“光荣孤立”政策的确立,是经过长期的历史 演变而形成的。
1815年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在法国的统治被彻底推翻之后,英国开始和四国同盟一起通过各种形式来保持欧洲的和平,同时,英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越来越超然。
1822 年乔治.坎宁①(George Canning,1770 -文章编号:1671 -6132(2017)08 -0054 -051827)出任英国外交大臣,并于1827年出任首相。
英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

英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政治现象之一。
在英国,在经历过几个世纪的帝国扩张之后,民族主义的成分也逐渐显露出来。
本文将介绍英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和其影响。
一、英国民族主义的来龙去脉英国的民族主义起源于19 世纪,出现在了那个时候的爱尔兰问题上。
18 世纪末,英国在爱尔兰建立了一个占领区,并在1800 年通过了《联合法案》将爱尔兰并入了英国。
爱尔兰是一个民族性强的地区,被革命精神所渗透,因此强烈地反对英国政府的统治,这便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
在这场爱尔兰自由战争中,爱尔兰民族主义者成功击败了英国政府,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治,这也是英国民族主义的源头,它作为一种抗议活动在爱尔兰成熟发展并逐渐传播到了英国本土。
19 世纪后期,民族主义重新出现在英国政治舞台上。
大英帝国在19 世纪表现出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随着大英帝国不断扩张,英国政府开始全力支持经济和殖民地的开发。
与此同时,在英国,“白人优越”的思想越来越盛行,其他少数民族和人种经常受到排斥和歧视。
二、英国民族主义的影响英国在19 世纪时期是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民族主义情绪主要依赖于保守派的政策观念。
当时的保守派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进口保护等政策,并鼓励英国工人阶级支持自由市场。
在英国本土,民族主义支持者组成的各种团体在19 世纪后期和20 世纪初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并上升到了一个全国性的运动。
英国民族主义的另一个影响是它加强了英国政府对帝国其他地区的统治。
20世纪早期,英国正面临着爱尔兰民族主义激进分子森·马蒂亚斯的叛变和其他殖民地的反对运动。
为了平息这些运动,以及保持帝国的统一,英国开始运用一些新的政策对待民族主义者。
例如,英国政府协商制定了不同的自治政策,为不同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三、英国民族主义的现状在当代英国,民族主义者仍然活跃,并且支持者数量在不断增加。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王宇博【作者】王宇博,1960年生,历史学硕士,现为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绥靖政策是本世纪20~30年代英国针对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
它对欧洲局势的演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重大影响。
通过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和探讨,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英国由强大走向衰落的轨迹。
一绥靖政策是英国政府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中,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作出的外交抉择。
导致英国作出这种抉择的因素是英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地位。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属于“满意的国家”,然而,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英国走向衰落的起点。
它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尤其是进入30年代后。
当英国呼吁为恢复国联的威信,建议筹建一支“具有充分力量的国际警察部队”时,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无不幽默地说:“麻烦的是现在强盗比警察多。
”可见,英国优势的丧失已成定局。
因此,“已经得到一切——甚至比一切更多”的英国打算通过避战求和,维持现有的国际秩序,以维护英国的既得利益。
在它看来,如果“发生任何战争,不管我们胜败与否,都将是意味着我们所有一切的结束”[①]。
这种思想表明在国际间,英国已处战略守势。
这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自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国内,使国家政策带有明显的“内向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内事务纷繁棘手,“除了外交事务中那些冲击着总的经济问题的方面,如赔偿问题以外,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面去了”[②]。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种倾向。
当时的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惊呼:“危机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袭来。
”[③]在对外事务中,英国与自治领的关系占重要地位。
英国对自治领的依赖除丰厚的经济利益外,还表现为在国际政治中,各自治领的支持成为英国的后盾。
然而,在20~30年代,在各自治领中,印度出现了大规模反英运动;加拿大的离心倾向明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日本在亚太的扩张所困扰;南非受困于内部纷争。
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 53 -英国从十六世纪就开始了海外殖民活动,到十八世纪,随着以北美移民殖民地为主要标志的第一大英帝国的结束,英国开始大肆向亚洲、大洋洲等地进行殖民扩张,建立了庞大的第二大英帝国。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九一四年)前夕,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总面积达三千三百二十八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它本土的一百一十倍;人口为三亿九千三百万(也有一说为四亿三千一百万),相当于它本国人口的八倍多。
一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它的削弱,再加上战后美国、日本等新兴强国的出现,老牌强国德国、法国的抗衡,以及自己殖民地的不断反抗这都对英国的大国地位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虽然表面上英国是一战的主要战胜国,其世界霸权地位好像得到了加强,如同当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寇松()曾在上议院演讲时得意地说:Curzon “目前,不列颠的旗帜,已飘扬在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帝国领土之上!我们的意见对于各国人民的意志,或是对于决定人类的命运,有着极大的影响,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但实际上其实力和势力不可避免地削弱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大战中,英国本土死亡了七十五万人,英帝国其它地区死亡约二十万人。
英国的商船在战争中损失了百分之七十,同时丧失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
由于战争,英国的对外贸易减少了一半,出口退居世界第二位,而进口却增加了几乎一倍,造成了对外贸易的巨额逆差。
战争使英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
战前英国的海外投资总额为四十亿英镑,可是战时英国政府不得不变卖其中的四分之一来抵偿债务。
英国还欠下美国八亿四千万英镑。
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下降,世界金融中心也从英国的伦敦移至美国的纽约。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在无奈和种种压力之下,英国开始了外交政策的调整,这些调整也表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现分述如下:第一,与殖民地的关系开始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的反抗运动不断加强,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高潮,这就使得英国不得不调整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2010年增刊(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世界历史研究英爱战争初期英国对爱放任自由政策探析卢扬梅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殖民地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作为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爱尔兰也加入了这股潮流,爱尔兰声势浩大的民族主义运动加剧了英爱矛盾,并最终导致了英爱战争的爆发。
对于英爱战争,英国政府最初并没有充分重视,而是采取了放任自由的政策。
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爱尔兰共和国逐步站稳了脚跟,爱尔兰共和军的行动越来越频繁。
英国政府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开始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压制爱尔兰,但是,前半年的“不作为”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英国的这种不作为政策与其在战后初期的实力、内阁组成及政策重点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劳合·乔治;爱尔兰;英国;英爱战争中图分类号:K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0)增刊-0071-04收稿日期:2009-11-05作者简介:卢扬梅,女,湖南郴州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100089)爱尔兰问题一直是国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内学者对爱尔兰问题也有诸多论述,但是鲜有专著研究,尤其是对从一战后不久的“英爱战争”的研究。
英爱战争是爱尔兰问题发展的高潮部分,正是这场战争铸成了今天爱尔兰南北分裂的格局,北爱尔兰问题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这里。
对于这场战争,英国最初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甚至不承认这是场战争,而只是一小撮人的叛乱,因而对爱尔兰共和军大体上采取的是“放任自由”的政策,这种自由放任对接下来战争的恶化和升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考查,来探析英国在英爱战争初期的爱尔兰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一、英爱战争爆发的背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爱尔兰也加入了战争,支持英国一方。
但是英国并没有完全信任加入战争的南爱尔兰,而是把南北爱尔兰的志愿军区别开来看待。
这种做法伤害了南部爱尔兰人民的民族感情,一部分激进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趁机发动“复活节起义”,试图摆脱英国的统治,争取独立。
复活节起义遭到英国政府的血腥镇压,使得原本不受爱尔兰民众欢迎的激进民族主义派反而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同情。
之后,英国在爱尔兰试图强制征兵、并以“德国人阴谋事件”为借口大肆逮捕民族主义分子等等事件都加17剧了爱尔兰的离心倾向,爱尔兰政治氛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爱尔兰激进的民族主义力量迅速发展壮大。
老牌的爱尔兰自治党已经没什么吸引力,倡导独立的新芬党则聚集了一大批的支持者。
到一战结束,成立于1905年的新芬党逐步取代了爱尔兰自治党。
1918年11月11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从表面上看,英国击溃了德国,夺得了很大的一笔财富,劫掠了不少新的殖民地。
实际上,英国是赢得战争,输掉优势。
英国损失了近七十五万的士兵并丧失了盘踞了一百多年的海上霸权,由战前的债权国变成了战后的债务国。
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大大下降。
另一方面,经过一战,英属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地位都有所提高,战争唤醒了帝国内各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自治领开始寻求更多的自治权利,英帝国和其殖民地矛盾加剧,英帝国内部危机四起。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有独立决定自己民族事务的权利,并倡导以此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得到了巴黎和会的认同。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战后很多殖民地为摆脱宗主国的束缚,纷纷发动了民族独立战争,印度、埃及和阿富汗等国都发起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形成了一股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这股浪潮使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们深受鼓舞。
12月份,英国举行大选,英国方面,以战后重建为由,组成了以自由党的劳合·乔治为首相,保守党占绝大多数的战后联合内阁。
爱尔兰方面,倡导独立的激进民族主义党———新芬党大获全胜,获得了105个席位中的73个。
对于这次胜利,著名的爱尔兰史专家唐生德如此评价:“新芬党在1918年的胜利可能是爱尔兰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情。
”[1](p.5)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则惊叹:“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了!”新芬党从此登上了爱尔兰的政治舞台,爱尔兰民族事业由争取自治变成了谋求独立。
新获选的新芬党议员拒绝出席威斯敏斯特帝国议会,1919年1月21日,也就是巴黎和会召开的第二天,获选的新芬党议员在都柏林召开国民议会,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
在同一天下午,“爱尔兰志愿军选择了公开的战争来宣传他们受压迫的事实”[2](p.3)。
肖恩·崔西等几名爱尔兰志愿军在索洛海德贝格附近伏击了一辆装有葛里炸药的军车,两名爱尔兰皇家警察(RIC)被杀,英爱战争由此开始。
爱尔兰志愿军表示:“共和国成立后,志愿军就有足够的理由以一个国家军队对待入侵军队的方式来对待敌人的武装势力。
”[3](p.19)索洛海德贝格事件之后,爱尔兰志愿军开始零星地开展暗杀警察的行动。
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引起英国对爱尔兰问题的重视,就像科林斯在1919年2月的讲话中强调:“越早战斗,越早在爱尔兰制造混乱,对这个国家争取权利的斗争就越有优势。
”[4](p.113)刚开始,他们攻击的对象是爱尔兰皇家警察(RIC),这些警察不同于街上巡逻的普通警察,他们曾经执行过对爱尔兰的高压政策。
在新芬党看来,“将在前线反对共和党战争的不是英国的士兵,而是这些爱尔兰皇家警察”[5](p.304)。
攻击英国的这些“秩序的维持者”才能破坏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
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们下定决心要把爱尔兰人民的苦难公开在世界人民面前,用武力斗争的方式来引起英国对爱尔兰问题的重视。
二、自由放任政策及其结果爱尔兰宣布成立共和国,并公然对英国宣战。
但是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们的这些举动在英国媒体和政府看来不过是场闹剧,除了冷嘲热讽,政府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伦敦各大报纸都不无调侃,连历来同情爱尔兰民族运动的《曼切斯特卫报》都如此报道:“你可以预见这样的情况,即爱尔兰的各部部长们将发现他们很难有发挥作用的余地。
”[6](p.689)甚至在爱尔兰,除了新芬党自己的机关报,大部分的报纸都怀疑这个新的议会是“不现实和无效果的”[7](p.80)。
不过,英国的新闻界倒是很关注英国政府对声称要退出威斯敏斯特议会的新芬党会采取什么措施。
然而,英国政府也没有什么动静,他们唯一的反应就是嗤之以鼻,并断言爱尔兰众议院撑不了多长时间。
爱尔兰总督弗伦奇对保守党议员沃尔特·隆这样说道:“或许我过分乐观了,但是我相信这73位捣乱者最终还是会打包回到威斯敏斯特的。
”隆也赞同这种观点:“我想当他们发现无人给他们发薪水,他们在爱尔兰无事可做时,就会回心转意了。
”[8](p.30)弗伦奇和隆对新芬党衰落的这种盲目乐观源自于他们相信新芬党选举的27胜利并不是因为公众信仰共和主义,而是由于他们对爱尔兰自治党失去了信心和受到了新芬党的恐吓。
①凭票选举:1918年的选举中,为了确定联合政府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给其支持者发放的一种票据,上面有劳合·乔治和博纳劳联合背书的选票。
在“有票的”自由党候选人竞选的地区,保守党不会去竞争,而在有保守党参选的地区,“有票的”自由党候选人不会去竞争,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正是这种盲目乐观的态度,使得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英国政府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爱尔兰政策。
德威廉议员在下议院讨论爱尔兰政策的会议上如此讽刺:“我无法讨论政府的爱尔兰政策,因为根本就没有政策。
”[9](p.1438)在这种比较宽松的环境下,爱尔兰共和国逐步站稳了脚跟,爱尔兰共和军的行动也开始频繁起来。
1919年4月,众议院召开第二次会议,这次参加的人数明显增多,会议选举德·瓦勒拉为总统,成立了相关部门,并提名了各部部长。
从6月份开始,各项具体计划都开展起来了,建立了自己的警察队伍;成立了经济委员会盘点国家资源;建立了土地银行资助农民购买土地;最为成功的是,新芬党用挨家挨户上门收集的方式筹措了385,000英镑的国债,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在筹措资金时,金融部部长科林斯的口号是:“想重新恢复爱尔兰的健康、美丽和财富吗?现在就为爱尔兰民族贷款募捐吧!”[6](p.652)科林斯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管理这笔资金的机构,并对资金的去向做了详细的说明,并承诺换届之前,政府一定会偿还这些借贷,这点很重要,它为新成立的爱尔兰共和国赢得了信任,极大地调动了大家支援国家的积极性,甚至连一些统一党人都慷慨解囊。
在地方委员会上,新芬党获得了大多数席位,并指示这些委员会同英国决裂。
爱尔兰共和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司法机构,由法院和巡回法官组成,以爱尔兰共和军警察作为执法后盾。
在地方上,爱尔兰共和国法庭逐步取代了英国的司法机构,很多土地纠纷都提交到共和国法庭,英国的司法机构在爱尔兰已经失去效用,[5](p.309)爱尔兰逐步脱离了英国的控制。
军事方面,爱尔兰共和军开始加紧攻势。
英爱双方在1919年前半年里还算平静的局面,随着1919年6月份巴黎和约的签订而打破。
爱尔兰的要求没有得到巴黎和会的支持,美国总统威尔逊最终也不愿意在爱尔兰问题上冒同英国决裂的危险,即便是面对爱裔美国人强大的压力,他对爱尔兰事业的支持也始终限于“非官方”的渠道[10](p.197)。
自此,新芬党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共和军的行动开始频繁起来了,他们有组织地袭击爱尔兰皇家警察和侦探。
共和军的作战模式主要是“堑壕战”[6](p.656),即围攻警察。
在都柏林,柯林斯领导的地下情报组织和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的主要手段是暗杀,目标是那些给英国工作的爱尔兰人或英国派来的情报人员,尤其是都柏林警察侦探分队中的爱尔兰人,因为这些人对爱尔兰共和军的活动非常清楚。
爱尔兰共和军的行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到1919年秋天,“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的警察驻地都被撤离,尤其是在偏远的西南部农村地区。
警察队伍中开始出现辞职现象”[8](p.27)。
爱尔兰共和国开始运转,在西南一些地方,这个新政府正逐步取代遥遥欲坠的都柏林政府。
三、战争初期英国对爱政策评析英国政府漠视爱尔兰的政策与战后联合政府的组成有很大关系。
一战结束,劳合·乔治战时联合政府似乎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对于是否继续联合的问题,英国国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阿斯奎斯为首的自由党派坚决反对继续同保守党联合,主张重新进行选举建立起独立的自由党政府。
但是劳合·乔治清楚,即便是自由党获胜,自己也不会有机会组阁,因为几乎所有自由党的地区选举组织都在前任首相阿斯奎斯的掌控当中,自己并没有强大的支持队伍,就像摩根斯所说的:“他是一位没有政党的首相”[11](p.26),这种怪现象是战争时期“政治真空”所导致的[11](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