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命圈中的生命系统三

合集下载

生态学思考题

生态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其各自内涵是什么?答:生态学:研究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环境生态学:①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②目的:运用生态学理论,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你认为引种、外来物种入侵对人类、生态环境会带来什么影响?答:破坏生态平衡,作为新型病毒的传播媒介,经济影响,对人类的健康影响, 具体的如破坏农作物,排挤本地生物,成为优势种,传播或直接致病。

入侵的生物可能会成为优势物种而迅速繁殖,进而侵占当地物种的生态位,造成本地物种的灭绝,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关系如何?什么是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答: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和效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和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

此点称之为光饱和点。

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此点称为光补偿点。

3、阐述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答:(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良好溶剂,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3水有较大的比容,为生物创造稳定的体温和环温。

(2)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矿物质、气-土壤肥力;○3构成土壤生物作用,土壤中生物包括各种菌类、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对土壤有机物分解转化、元素循环有重要作用,改变土壤物化性质,影响生物生长;○4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4、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意义?答: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表示: K = N•(T-T0)。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考试题型:一单选10个(20分)二名词解释5个(都是英文的,要求先翻译成中文,然后解释,20分)三简答4个(40分)四论述一个(20分)第一章绪论(P1-28)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P112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P123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P16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30-70)1物种(Species)的概念: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

P322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P33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

P35概念: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点)。

P37(1) 物种生物量(2) 物种属性(3) 物种库(种质库)(4) 输入环境的总能量(能量-多样性假说)(5) 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 生物地化循环(7) 系统稳定性(多样性-稳定性关系)5 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P40(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的作用。

(2)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4)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5)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6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概念P47光饱和点:光合作用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学好高中生物,要学会总结归纳,对于章节性内容要善于总结复习,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归纳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归纳篇一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③主要元素:C、H、O、N、P、S④基本元素:C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 液,再加B液)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H别在于R基的不同。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注重板书的整体美感和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在板书中适当加入趣味性的元素,如卡通插图、颜色标注等,增加学生的关注度。
课堂
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掌握情况。重点关注学生对生态平衡、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概念的理解。针对学生回答中的疑惑,及时进行解答和讲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4. 学生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关注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对生态平衡、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针对作业中的错误,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5.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生物上册
3.授课时间:1课时(45分钟)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动物在生物圈中的角色和功能,形成对生命系统的整体认识。
2. 观察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认真听讲、是否主动提问等。针对参与度较低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课堂测试:在课堂适当时间安排小测试,测试学生对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掌握情况。测试内容可以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根据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
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胞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最基本的单位,所有的活的生物体,是有时被称为“建筑砌块的生活”。

一些生物,例如细菌,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细胞,构成一个单细胞生物。

其他生物,如人类,是多细胞生物。

细胞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

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

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

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

《环境生态学》第三章:生物圈的生命系统 (2)

《环境生态学》第三章:生物圈的生命系统 (2)

图(a) 生态位的重叠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
• (a) 两条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隔, 表示必定有某些资源没有完全 利用;
• (b)部分重叠,表示两个物种都 能从未利用的资源中获得利益;
• (c) 重叠度很大,表示两个物种 取食同样的食物,竞争非常激 烈,有可能导致一个物种灭绝
图(b) 生态位的重叠
有利于群体的生存和增长。但是随着个
体数的增加,密度过高、繁殖过剩时产 生有害的拥挤效应。
阿利规律
在一定条件下,当种群密度(数量)处 于适度的情况时,种群的增长最快,密 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种群的增长起着限 制作用,这就叫做阿利规律(Alice’s principle)。种群的适度密度在生态学 上也称为繁殖适度(bonitation)。
实例:
在温室中进行的大麦和燕麦竞争实验的结果见表。 不论大麦的输入比例如何,其输出比例总是大于输入比例。
表 大麦和燕麦竞争实验的结果
播种种子/ (106粒·hm-2)
收获种子/ (106粒·hm-2)
大麦
燕麦
输入率
大麦
燕麦
输出率
0.0
1.0
-
0
162
-
0.2
0.8
0.25
42
113
0.37
0.4
0.6
第三节
种群关系
一、种内关系
1.集群
集群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 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 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是一种 重要的适应性特征。
分类 根据集群后群体持续的时间长短,集群 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类型。
同一种动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 意义 用,称为集群效应。

生命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命圈中的生命系统
人体健康管理
通过监测生命系统的状态,可以对人体健康进行 科学的管理和维护。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 有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 单位。
群落
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 的集合体,是生物群落与环 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 体。
生物圈
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 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 水圈和岩石圈。
层次
细胞层次
指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包括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群体层次
指由多个个体组成的群体,如 种群、群落等。
遗传与变异
生命系统通过遗传和变异,实现物种的延续和进化。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结构决定功能
01
特定的结构决定了特定的功能,如心脏的结构决定了其泵血的
功能。
功能影响结构
02
长期的功能活动会对结构产生影响,如长期锻炼的人肌肉会更
加发达。
结构与功能的协同演化
03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会相互影响、协
分子层次
指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如蛋 白质、核酸、糖类等。
个体层次
指由单个细胞或多个细胞组成 的有机体,如动植物等。
生态系统层次
指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 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系统。
生命系统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指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和多样 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生态系统多样性
指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和 多样性,包括森林、草原、湿 地、湖泊等类型。
生命系统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系统。
生命系统是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复 杂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替阶段后,可演变为一个森林。 在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 ) A.沼泽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A
水生演替系列
①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浮游生物残体、湖岸雨水带来的泥沙,湖底抬高)
②沉水植物群落阶段(轮藻属首先在湖底裸地上生长,加快有机物的积累) ③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湖底变浅,出现浮叶根生植物,如莲。) ④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水体继续变浅,出现挺水植物,如芦苇。) 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湖底露出地面,挺水植物被草本植物替代) ⑥木本植物阶段(水分继续蒸发,出现木本植物)
3.哪一项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A

B.草原的放牧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4.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 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 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D
个体 空间特征 种群 概念 特征 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演替 内因性演替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
外因性演替
自养性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异样性演替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 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弃耕农田
乔木
小灌木、灌木林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原生演替
起点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从没有过生物或有过生物 但已被彻底消灭的环境 经历时间长 缓慢 自然因素
次生演替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 失去了原有植被 经历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水生演替
弃更农田上的演替
湖泊的群落演替图
从一个湖泊的演替过程可以看出, 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湖泊池塘填 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湖泊池塘 沉 水 的边缘向中央水面逐渐推进的。因 植 物 阶 段 此有时我们可以在离岸不同距离的 地方看到处于同一演替系列中不同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阶段的几个群落,这些群落都为围 绕着湖中心呈环状分布。
小草
蜘蛛 202种动物 621种动物
小树林
880种动物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 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 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 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对群落的“动态发展观”
群落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 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 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 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就叫做演替。
挺水植 物 和沼 泽植物阶段




研究群落演替的意义
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 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 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 而正确的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 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研究群落演替的意义
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 自然群落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有序的过 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程只要不遭 程,是有规律地向着一个方向发展并 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 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群落 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直到 的发展是能够预见的。 达到顶极群落为止。
第六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本节聚焦
什么叫演替 演替的类型 研究群落演替的意义
问题探讨:
1883,8、27 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爆炸声是有史以来最 响亮的声音 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
再后来动、植物逐渐增 几年后长出小草,出现一种蜘蛛 多,形成小树林。
片祼地。
几年 1909年 1919年 1934年
(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 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而 多元顶极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趋于一个顶极
Whittaker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顶极-格局假说
在任何一个区域,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 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改变,各种类型的 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土壤顶极、地形顶 极等,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的,因 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 连续变化的格局。
遗传特征
数量增长规律(J型曲线 S型曲线) (数学模型) 群落 群落的构成 群落的概念 物种丰富度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 竞争 捕食 寄生) 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生态位 概念和类型 群落的演替
内部因素
影响因素 外界因素(人为因素)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单元顶极论 多元顶极论
顶极-格局假说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单元顶极论
Clements
气候顶极 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 亚顶极 争、反应及稳定六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 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 偏途顶极 前顶极 的群落,这就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 先顶极 为演替顶极。
次生演替
农田被弃耕以后,很快就会 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在杂草 的覆盖下,土壤条件得到改 善,一些多年生的杂草会接 种而至。土壤表层有机物质 逐渐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渐 一年生、多年生杂草 增强,这将更有利于植物的 生长,几年后,一些小灌木 便会生长起来,并成为灌木 丛。在经过一段时间,乔木 开始出现,高大的乔木占据 了更多的空间,灌木逐渐减 少,乔木逐渐成为森林。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 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 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 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 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 植物都是存在的。
优势顶极
生物群落演替的制约因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落改变面貌;还可以经营、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 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轨迹进行。也 可以建造人工群落,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为控制之下。 5.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单元顶级论
Clements
单元顶极论认为:在同一个气候区内,无论 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最终都能形成一 个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 极,包括气候顶极和前顶极。
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 是第二位的,无论那种类型的前顶极,如果 给予足够的时间,都可能发展为气候顶极。
超顶极
前顶级
亚顶极
单元顶级论
内蒙古典型草原气候顶级是针茅草原,但松厚土壤上的羊草草 原是针茅草原之前出现的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即亚顶极。
偏途顶极
美国东部的气候顶级是夏绿阔叶林,但因常受火烧而长期保留 在松林阶段。
先顶极
草原气候区域内,在较湿润的地方出现的森林群落即先顶极。
后顶极
草原区内出现的荒漠植被片段。
演替的类型
初级演替
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级演 替。例如,在从来没有生长过任何植物的裸地、裸岩或沙 丘上开始的演替,就是初级演替。
次级演替
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 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级演替。例 如火烧演替、弃耕演替、放牧演替就是次级演替。
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
种内关系 内因 种间关系 其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 催化剂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是群落演替的动力 自然因素 气温的大幅度变化、洪水、 干旱等 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 土地、建造水库等
外因
人为因素
例1.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 始的原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A)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 (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析与解 原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的原 生裸地中发生的生物演替。从岩石表面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原生演替。陆 地植物的原生演替过程大致经过地衣植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草本植 物群落和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地衣、苔藓两个阶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 要表现在土壤的形成和积累方面,对小气候的影响还很不显著。草本植 物群落阶段土壤继续增加,小气候也开始形成。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小型 土壤动物的活力增强,植物的根系可深入到岩石缝隙,因此环境条件得 到了大大的改善,为一些木本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到了森林群落阶 段,演替速度又开始减慢。
Tansley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多元顶极论
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 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共同点: (1)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2)顶极级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生境相适应;
不同点:
(1)单元顶极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 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 向气候顶极发展;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外 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