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先秦墓道的使用与墓葬的规格_朱磊

合集下载

古墓葬形制初探

古墓葬形制初探

【作者简介】刘恒娟,女,汉族,安徽天长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
072 Vol.206
文物鉴定与鉴赏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婚姻、亲友、丧葬等,其中更不乏出自大家之作。明清时 期提倡薄葬,在随葬品逐渐大量减少的同时,在墓场的营 造中更多地体现出古风民情。这一时期,帝皇陵寝的建造 达到了巅峰,符合中国封建制度和等级观念的传统思想, 是中国最高的丧葬规格。明清帝陵的建造也为后人留下了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高规格的建筑技术和规划理念体现 了中国持续了五百年的权力观及世界观。
春秋时期,据《周礼·春官·基大夫》载,不论公墓 还是邦墓,每个人安葬都要按照礼制规定次序来排列,有 严格的规定和安放位置方面的要求。但那时候战事连连, 因而很少有商周时期的大型陵寝,墓葬大多简化,陪葬品 多为玉器、金银器、青铜器、泥烧器。著名的鸿山贵族墓 地处于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出土文物丰富,等级 差别明显,对越文化及越国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墓葬形制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制,属于生产关系的 范畴。
生产关系的定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 互关系。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 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 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
明清时期的丧葬礼仪更加复杂,不仅隆重烦琐,而且 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明清时期的帝陵可以说是中国建筑 史上的巅峰之作,随葬品数量众多,虽然经过多个朝代的 演变,剔除了一些陋习,但是在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下, 厚葬之风仍然盛行,仅仅在随葬品上出现差异而丧葬理念 从上至下都是空前一致。

考古学十八讲题目总结

考古学十八讲题目总结

第一讲考古学概述本讲以名词解释为主。

参见名词解释部分。

第二讲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1,考古地层学的原理?考古地层学是建立在对文化层研究的基础上的。

所谓文化层是指人类在某个区域内生活、居住的过程中,往往会在原来的自然沉积或堆积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层熟土中往往包换有人类有意丢弃或无意遗留的器物或垃圾。

这种包含有人类文化遗存的熟土层就称为文化层。

文化层主要是人力作用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人力和自然力的影响。

一般来说,居住于同一地点的人类活动形成的文化层的堆积顺序是按照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一次排列的,即年代早的在下,年代晚的在上。

下部文化层中包含的遗迹、遗物的年代应该早于上不文化层中包含的遗迹、遗物。

考古地层学正是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来判定古文化遗迹中不同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包含于其中的各种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和相对年代。

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内容,生存的环境等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在土色和包含物等就会产生差异。

由于人类文化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人类文化遗存的内涵和形态会有所差异。

故考古地层学就是主要依据土色的变化并参考包含物的变化及遗迹现行将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堆积层级划分开来,并确定他们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2,考古地层学的目的和作用?考古地层学的目的就是依据文化层土色的变化,参考包含物的变化及遗迹现象来区分不同时期文化堆积的层次,判定遗址中各个时期文化堆积的先后顺序,进而判定包含于文化堆积中的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关系。

考古地层学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点:①,它使田野考古能够获得有层位关系的资料,为相对年代研究提供了依据。

②,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共存关系的资料,为确定遗迹、遗物组合关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③,使发掘能逐次揭露出遗迹的面貌。

发掘只有按照诸堆积形成的逆层次进行,才能够使遗迹自然显露出来,否则必然会使遗迹面貌遭受破坏。

3,考古地层学的局限性?①,考古底层学判定的是遗迹、遗物埋藏的先后顺序,而非制造和使用的先后顺序。

中国建筑史--陵寝建筑

中国建筑史--陵寝建筑
“封之若堂” 秦公陵区 十余座“陵堂” 中山王兆域图 “陵”“堂”密切结合,相互隶属,难分彼此形制 战国—秦汉 陵体越造越大,称“方上”“山陵” 已经不宜再以土木结构的形式做陵堂 秦起“方上”前侧另起寝庙 “陵”“寝”才有明确区分
方上·兆域·陵寝
兆域图 中山王兆域图 铜板上以金银为轮廓线镶嵌而成 详细标注建筑名称及尺寸 宫墙两道 414*191m 329*88m 中间纵长的夯土台基 “丘足” 其上一字排开的五座方形夯土台 中间三座较大,44m见方 居中为王堂 两侧“王后堂”“哀后堂” 较小者为夫人堂,33m见方
北宋 首次开辟了个陵相距10公里的统一陵区 陵体恢复“方上”,三层为尊 附会风水中的“五音姓利”, 赵姓角音 应东南地穹,西北地凹 陵址均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 前高后低,不同的空间布局特点
陵寝的嬗变
南宋 “寄厝”制度 将上宫殿殿后出一抱厦,以石条封闭 内置棺椁,称“攒宫” 为日后归葬中原祖陵 直接影响明清北京陵寝布局
南梁萧景墓前辟邪
因山为陵
唐陵 继承秦汉陵园的神道制度 在魏晋“因山为陵”的基础上再发展 选择一座山头为陵体 ——天然“方上” 前有低矮山头,藏风聚气风水图式
因山为陵
唐陵 唐昭陵 唐太宗 闫立德主持 《兰亭集序》 “昭陵六骏”
因山为陵
唐陵 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 规模最大 皇陵风水佳例
陵寝的嬗变
方上·兆域·陵寝
兆域图 中山王兆域图 高台遗高15米 方形夯土台 三层 下层有卵石散水痕迹 中层有回廊柱础 台顶大量瓦砾堆积 法 至迟在战国,已经有了利用图样进行规划设计的方
方上·兆域·陵寝
陵寝之始 ——秦始皇陵 “陵”“堂”密切结合,相互隶属,难分彼此形制 战国—秦汉 陵体越造越大,称“方上”“山陵” 已经不宜再以土木结构的形式做陵堂 秦起“方上”前侧另起寝庙 “陵”“寝”才有明确区分 “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 器具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 ——《后汉书》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华文化,博大浩瀚,其中墓葬文化作为其中一支,也可谓是独具魅力。

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独具魅力的中国墓葬文化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一)大道常在回归自然如果我们认识墓葬文化的背景,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它是因农业社会出现而巩固的一种葬式。

只有定居在固定土地上的农业文明才会造就人们依赖土地确保生活,也由於年年依赖土地,人们才会把土地视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母亲;人们也只有在发现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特别依赖土地时,才会产生和深信女娲或其他神明持土造人的传说,觉得传说合理。

有了“人是由土而生”或“人是土中来”的观念,因此便有了以为人死後的归属应是重新归回土中的观念,“尘归尘土归土”或“入土为安”也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观念。

我们可以说,墓葬文化及支持这一文化出现“入土为安”主张,在潜意识上是一种对土地的母性崇拜。

人是从大自然造化的母体中出生,就要回到大自然的母体中去。

《雪心赋》这部风水峦头派的经典著作的语气和观念与朱熹的《山陵议传》极相似。

清代於楷《地理录要》相传它是宋朝大学者朱熹所著的风水学经典之作,它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体赋於人者,有百骸九窍;形著於地者,有万水千山,自本自根,或隐或显。

胎息孕育,神变之无穷。

”这句话的意思乃将人体与大自然作联想,点出了风水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即所谓的“龙穴”其实可以形成似妇人之怀胎;龙脉的脉气与龙穴间的关系也可比拟成母体与胎儿之间的呼吸。

注解《雪心赋》的清代风水家孟浩又说∶“此以胎喻穴,以息喻气。

胎无脉气则为死胎,穴无脉则为死穴,胎、息二字不可分言。

孕者,气之藏聚融结,土肉之内如妇人之怀妊也;育者,气之生动,分阴分阳,开口吐唇,如妇人之生产也。

此皆喻穴之生气也。

”在《雪心赋正解》中,孟浩所画的人形图,实际上正如他所说的,是神“开口吐唇,如妇人之生产也”,与女性生育器官的生理构造,有著相当的对应性。

当然,对墓穴形,也有著其他人体方面的比喻。

《中国考古学 III》课件:3_1 秦代墓葬

《中国考古学 III》课件:3_1 秦代墓葬

• 关于地宫的埋藏情况,1961、1962,经中 国地质科学院物探研究的两次测试,发现 陵的封土中心位置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 面积达12000平方米,略呈规则的几何形。
5.道路遗存
• 环形道路系统 – 始皇陵周边的石道 ——祭祀道路 – 内城城垣所附设的廊道——徼道
• 十字形道路系统 – 封土下的斜坡墓道——羡道 – 陵园内——司马门道 – 陵园外——神道
• 从这段话可知,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后经历 了两个阶段:一是从“初即位”至“及并 天下(公元221年,”二是从“及并天下” (即统一)到始皇去世。始皇于公元前246 年继位秦王。到公元前210年死葬骊山,共 历时三十七年。前一段修筑规模较小、后
一段要大。“旷日十年”“吏徒数十万 人。”
• 秦始皇死时,陵园的修建工程并未完成。 刘向《论罢昌陵疏》说:“郦山之作未成, 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由于农民起 义,修陵的工程被迫与公元前209年9月草 草收工。如果把这段的陵园建筑的收尾工 程计算在内,那么,始皇陵的修建事实上 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历时三十八年。
• 此后,陵园考古工作基本上是配合当地经济建 设而展开的局部清理,如1995年因临马路拓宽 局部发掘了封土北侧建筑遗址、 1995年发掘 了鱼池遗址动物坑、 1997年局部试掘了石甲 胄坑等。
第三阶段:1998~2008年
• 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 馆联合组建了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地区开展进 一步的考古工作。
• 段清波先生认为,这座“高楼”是一座高达九级的 高台木构建筑。”它在秦始皇未死前就已建成,在 最后堆筑封土前被拆毁。也有观点认为它是供皇帝 灵魂出游登高望远的“中成观游”。
4.地宫
• 地宫,即墓室。 • 《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

第三节东周时期秦墓葬制

第三节东周时期秦墓葬制

第三节秦墓的埋葬制度一秦墓的分布与分类••• 东周秦墓主要分布于关中和陇东地区,到1994年,在已被发现的上千座秦墓中,关中及陇东地区的就有622座(1)•。

如今,随着咸阳塔儿坡墓地(2)和陇县店子墓地(3)资料的发表,关中及陇东地区东周秦墓已达900余座。

本文所探讨的即是关中和陇东地区的东周墓葬。

••• 虽然到了战国晚期,随着秦人的进军步伐,包括山西、河南等地在内的关东地区亦开始出现秦墓,但东周秦墓仍主要以关中及陇东地区为代表,尤其是关中秦墓最能体现秦文化本色(4)。

有学者将关中秦墓划分为四个集中区域和四种类别(5),四个区域是宝鸡地区、西安地区、铜川地区、大荔地区,这四个地区分别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中部、北部、东部,在前两个地区发现的秦墓较多,而后两个地区则较少;四种类别是随葬青铜礼器的A类墓,随葬仿铜陶礼器的B类墓,随葬日用陶器的C类墓,无随葬品的D类墓。

亦有学者根据随葬鼎制,将铜、陶礼器墓分成三类,即五鼎墓、三鼎墓、二鼎墓和一鼎墓,另外,再加上实用陶器墓以及无容器墓,共分成五类(6)。

也有仅将陵园大墓定为大型墓,余者皆划分为小型墓的(7)。

••• 在这里,我们参照上述划分法,经综合而细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有“中”字形或“甲”字形墓道的大型青铜器墓;•第二类是随葬青铜器的竖穴或洞室墓,即中小型青铜器墓;第三类是仿铜陶礼器墓;第四类是日用陶器墓;第五类:无随葬容器墓;第六类:无随葬品墓。

〖注释〗(1)王学理、尚志儒、呼林贵等:《秦物质文化史》第302—303页,三秦出版社,1994年。

(2)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儿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4) 叶小燕:《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5) 滕铭予:《关中秦墓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6)李进增:《关中东周秦墓与秦国礼制兴衰》,《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期。

秦朝的葬礼习俗

秦朝的葬礼习俗

秦朝的葬礼习俗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其葬礼习俗也是别具特色。

在秦朝,葬礼被视为一种非常庄重的仪式,体现了秦朝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重死者的观念。

本文将探讨秦朝葬礼的习俗,包括墓葬形式、下葬仪式和祭祀活动等方面。

1. 墓葬形式
秦朝的墓葬形式相对严谨,通常采用纵横错落的坑道结构。

墓主人的遗体被安放在精心设计的墓室内,墓室中常放置陪葬品以象征地位和尊贵。

墓葬通常具有丰富的装饰,如壁画、石刻和青铜器等,以展示墓主人的权势和地位。

2. 下葬仪式
秦朝的下葬仪式举行得十分庄重,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厚葬、禁丧和严饰。

厚葬指的是对墓主人进行丰盛的祭祀和安葬仪式,以示对逝者的尊敬。

禁丧则是要求亲属和官员们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娱乐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之情。

严饰则体现在穿戴、佩戴的方面,人们需要穿戴富丽堂皇的服饰,并佩戴大量珠宝和头饰等。

3. 祭祀活动
在秦朝,祭祀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葬礼习俗之一。

秦朝的人们相信在逝者去世后,他们的灵魂仍然存在,并需要祭祀来供奉。

祭祀活动通常会在墓地或宗庙内进行,家属和官员们会为逝者献上食物、酒和其
他贡品,以示对亡灵的尊敬和怀念。

祭祀还包括鞠躬、行礼和吟诵祭文等仪式。

总结:
秦朝的葬礼习俗凝聚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重死者的观念。

通过严谨的墓葬形式、庄重的下葬仪式和重要的祭祀活动,秦朝人们向逝者表达对其地位和功绩的认可,并将他们的记忆长存。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秦朝的文化特点,也给后世的葬礼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趣谈秦始皇陵十六个惊天秘密 内藏长生不老药下落

历史趣谈秦始皇陵十六个惊天秘密 内藏长生不老药下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秦始皇陵十六个惊天秘密内藏长生不老药下落
导语: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

然而,自从秦始皇陵被发现以来,地宫的的大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

然而,自从秦始皇陵被发现以来,地宫的的大门一直没有被打开过,究竟在秦始皇陵中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

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

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

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

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

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

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

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似乎早有答案。

只是未引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先秦墓道的使用与墓葬的规格朱 磊(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河南 郑州 450001)A b s t r a c t:M o s t s c h o l a r s t h i n kt h a t,t h e m o r e t o m bp a s s a g e s,t h e h i g h e r g r a d e o f t h e t o m b s.B u t,t h e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s s h o wt h a t,t h e n u m b e r o f t o m b p a s s a g e s i s n o t t h e s i g n o f t o m b g r a d e o f Z h o u a n d Q i n d y n a s t i e s,t h e t o m bp a s s a g e h a s m a n y p r a c t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s.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t h a t a t o m b u s e s m o r e t h a no n e t o m b p a s s a g e s p e r h a p s h a s s o m e t h i n g t o d o w i t h a n c i e n t s a c r i f i c e.K e y w o r d s:t o m b p a s s a g e;t o m b g r a d e;P r e-Q i n;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t o m b p a s s a g e摘要:很多学者都认为,在先秦的多墓道墓葬中,墓道越多的墓葬规格也越高。

而考古资料显示,在周、秦时期,墓道的数量并不是墓葬等级的标志。

墓道是有着诸多实用性用途的,多墓道的出现可能和古代祭祀有关。

关键词:墓道;墓葬等级;先秦;墓道的功能 在我国,高等级墓葬使用多条墓道的葬俗主要流行在东汉以前。

而东汉以后则很少见到多条墓道的墓葬。

目前考古学界对于先秦墓葬规格的界定,多根据墓葬的大小,墓道的多少,随葬器物规格、数量及铭文所记述的内容等因素进行判断,普遍认为墓室越大、墓道越多的墓葬规格也越高,墓主人的身份当然也就越高。

但是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我们看到这种对应关系似乎并不是那么严格。

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大型墓葬的墓道形制和使用情况的考察分析,来探讨墓道与墓葬规格之间的关系。

一、殷商大型墓葬的墓道数量与商代等级制度之间的关系多墓道的墓葬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

已发现带墓道的商代大型墓葬根据墓道则可以分为以下等次:1.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共发现9座,其中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冈王陵东区1座、西区7座①,山东益都苏埠屯1座。

2.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有侯家庄西北冈王陵东区3座,后冈5座,大司空村东南地墓葬区1座。

殷墟之外,滕州前掌大3座②,河南辉县琉璃阁1座③,洛阳东郊大墓1座④等。

3.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有侯家庄西北冈王陵东、西区各1座⑤,殷墟西区墓地10座,后冈1座,郭家庄1座⑥,大司空村东南地墓葬区3座,罗山后礼1座⑦,滕州前掌大6座⑧等。

杨锡璋先生认为只有亚字形大墓为殷王之墓,盘庚、小辛、小乙墓不在殷墟,甲字形与中字形大墓是属于商贵族中较低等级的⑨。

许多学者比较认同这个结论。

从墓葬规模看,大体上是墓道越多,墓葬规模就越大,而规模越大的墓葬往往规格越高。

大体上说,殷商时期,墓道数量的多少是可以反映其墓葬等级的。

当然,山东益都苏埠屯也发现了四条墓道的大墓⑩,但在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的商朝,监管遥远的薄姑氏部落应该是有很大难度的,即所谓的“山高皇帝远”。

薄姑氏君僭越使用四条墓道,也不足为奇。

二、西周大型墓葬的墓道数量与等级制度之间的关系已发现的带墓道的西周大型墓葬根据墓道可以分为以下等次:1.四条墓道的有陕西周公庙遗址高等级墓31中原文物 2008年第1期葬10座、北京琉璃河M1193号燕侯墓1。

2.双墓道的有河南浚县辛村卫侯及夫人墓8座12、河南洛阳北窑大墓2座13、陕西张家坡第一代井叔墓14等。

3.单墓道的有陕西宝鸡茹家庄大墓2座15、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及夫人墓16、第二代井叔以下诸墓等17。

周公庙遗址四条墓道的墓葬规模较小,应该不是西周的王陵18。

北京琉璃河黄土坡墓地发掘的M1193号燕侯墓也是带有四条墓道。

虽然这四条墓道的位置有些特别(位于墓室四角),也说明四条墓道的使用权并非为周天子所垄断。

同为诸侯,燕侯、卫侯和晋侯却分别使用了四条墓道、双墓道和单墓道三种不同的墓葬形制,这反映出关于诸侯墓道的数量在西周时期并无严格的制度。

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北赵64号墓为晋侯邦父之墓,62号墓是邦父的正夫人墓, 63号墓是他的次夫人墓19,然而墓主为晋侯的64号墓和墓主为正夫人的62号墓都是单墓道的甲字形墓,墓主为次夫人的63号墓却是双墓道的中字形墓,次夫人的墓道反倒比晋侯及正夫人的多出一条。

至于随葬品,64号墓出土了5鼎4簋,62号墓出土了3鼎4簋,63号墓出土的是3鼎2簋,还是64号墓(晋侯墓)以及62号墓(正夫人墓)的等级高一些。

这种随葬品规格与墓道形制等级相矛盾的现象说明,西周时期墓道的数量并不是墓葬等级的标志20。

西周时期礼制严格,但对于墓道数量的问题,《仪礼》、《周礼》、《礼记》中均无明确的记载。

可见在当时,墓道的数量问题似乎不属于礼制的范畴,也就不应该是墓葬等级的象征。

三、东周时期大型墓葬的墓道数量与等级制度之间的关系目前全国各地发现的东周时期的带墓道的大墓根据墓道依然可以分为四条墓道墓葬、两条墓道墓葬和一条墓道的墓葬。

四条墓道墓葬除陕西和洛阳外,其他地区均未发现。

东周时期诸侯国君的墓葬,依然存在墓道使用的差别:平山中山王墓(2座)、固围村墓群(3座)、邯郸周窑1号墓、淮阳马鞍冢4号墓、燕下都16号墓等是使用双墓道的;江陵天星观1号墓、淮阳马鞍冢3号墓、长丰杨公庙的9座墓、信阳长台关2座墓及临澧九里1号墓等是使用单墓道的;而寿县蔡侯墓、淅川下寺楚令尹墓、沂水刘家店子莒公墓、上村岭虢太子墓、曾侯乙墓等都没有墓道21。

虽然,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僭越现象司空见惯,不同地区的墓葬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在同一方国之内的墓葬,还是有可能按照等级制度来安排的。

特别是在东周王畿地区和秦属关中地区。

1.东周王畿地区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葬仅在洛阳市第二十七中学出土了一座2。

两条墓道的中字型墓葬共发现6座,共中3座位于周山。

钻探发现为3个相依的大冢Z S M2、Z S M3、Z S M4均有两条墓道23。

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葬居多:周山之颠的Z S M1,在西工小屯东北发现的4座相毗邻的大型墓,金村的8座东周大墓24均为一条墓道的甲字型大墓,其规模都要大于洛阳市第二十七中学的亚字形大墓。

学术界普遍认为金村大墓应为东周王陵25。

也就是说,在东周晚期,王陵应该是使用一条墓道的规格。

对比东周发现的大型墓葬,使用四条墓道的墓葬的墓室面积反而最小。

虽然这些墓葬是不是王陵尚未能确定,但至少从规模上看,很难说四条墓道的墓葬等级要比两条墓道甚至一条墓道的墓葬等级高。

这说明在东周,使用墓道的多少依然不能体现出墓葬规格的高低。

2.秦属关中地区雍城陵区共探出属诸侯王级的中字形大墓18座,甲字形大墓3座,刀把形大墓1座。

芷阳陵区的一号陵园属于战国晚期的秦陵,开始采用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制。

钻探表明,秦东陵陵园除亚字形大墓外,还有中字形、甲字形大墓,这些墓的规模、深度,墓道内设置壁龛,车马坑位于东墓道右上方以及隍壕的设置等,都与凤翔秦公陵园大墓相同26。

那么同为秦王陵,其墓道依然存在分别使用四条墓道、两条墓道和一条墓道的情况。

而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秦始皇陵却只使用了两条墓道27。

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的秦始皇,其帝陵却只使用了两条墓道,更说明了秦墓葬的等级和墓道的多少是不相干的。

由此可见,东周时期墓葬的等级仍然不表现在墓道多少上。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西汉时期就发生了改变。

顺便说一下,西汉帝陵除霸陵外,都应是四面斜坡墓道的竖穴木椁墓28。

比西汉十一陵要早的太上皇陵,也有四面坡道29。

比帝陵32考古研究低一级的诸侯王、列侯墓(崖墓系列除外),如杨家湾4、5号墓,石家庄张耳墓,长沙马王堆汉墓,象鼻嘴1号墓,陡壁山曹墓30,山东临沂刘疵墓31,阜阳双古堆汝阴侯墓32,广西罗泊湾1、2号墓 3,广东南越王墓34等,都带有墓道,而除帝陵外则不见四条墓道的汉墓。

这个现象,倒是可以说明在西汉时期的帝陵,对四条墓道的使用才拥有了绝对的垄断权。

而东汉时期以及后世的的帝陵则又改为使用一条墓道,说明墓道的使用制度再次发生改变。

四、历代学者对墓道的研究墓道,古人称羡道、隧道。

贾谊《新书·审微》中释曰:“古代周礼,天子葬用隧,诸侯具下。

”贾逵注《国语》:“隧,王之葬礼,开地通路曰隧。

”晋代杜预沿袭贾逵的说法,在注解《国语》时说“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

诸侯皆悬柩而下”。

对此,唐人孔颖达补充到:“阙地通路曰隧也。

天子之葬,棺重礼大,尤须谨慎,去圹远,而阙地通路,从远地而渐邪下之。

诸侯以下棺轻礼小,临圹上而直悬下之。

故隧为王之葬礼,诸侯皆悬柩而下,故不得用隧。

晋侯请隧者,欲请以王礼葬也。

”这些说法认为只有天子有资格使用墓道,诸侯则是一条墓道也不能用,只能“悬柩而下”。

考古资料证明,这些说法多是不符合事实的。

古之学者对“隧”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左传·僖公廿五年》、《国语·周语》中,晋文公定周襄于郏,“请隧以葬”,遭到周王拒绝这件事,推断天子和诸侯的墓葬在墓道上是有区别的。

而段清波先生经过考证后认为晋侯请隧中的“隧”不当作墓道讲,而是作乡遂制度中的“遂”讲35。

诚如是说,那么《仪礼》、《国礼》、《周礼》和先秦诸子的文献中就都没有关于墓葬如何使用墓道制度的记载。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至少在先秦诸子的意识中,使用墓道并不是什么制度性的问题。

五、墓道的功能和文化象征含义墓道的本质就是连接地面和墓室的通道,通道的功用便是过往和运输。

修建墓葬时,墓道的使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筑墓人出土方便、上下容易。

宋李如圭撰《仪礼集释》卷二十四引郑玄注“侠羨道为位”,释曰:“羨道者,入圹之道,明器之属皆自羨道入圹口,容下棺而已。

”说明墓道可以用来下棺及安置随葬品。

又《仪礼·既夕礼》:“至于圹,陈器于道东西,北上。

茵先入。

属引。

主人袒,众主人西面,北上。

妇人东面。

皆不哭。

乃窆。

”《读礼通考·卷八》引《风俗通义》:“太尉山阳王龚与诸子并杖,太傅汝南陈蕃、袁隗皆制衰,列在服位,躬入隧,哀以送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