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产生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世纪末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其途径:商人、高利贷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小商品经济封建社会的手工业行会在小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两极分化,手工作坊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商人的包买商控制了市场和高利贷资本提供资金原料等,使手工作坊丧失独立生产者地位转变为雇佣劳动力;(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需要的基本条件:一是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人;二是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少数人手中;(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三)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与较低的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1、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A、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B、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和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根本条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是指将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独立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三次社会大分工:1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3商人的出现C、社会化生产——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直至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处于次要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交换还未成为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市场配置资源只是局部现象。
马原教材-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所有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以铁器工具为特征的比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1. 革命的历史观点•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2. 革命的发展阶段•断裂性阶段:旧制度被推翻,新制度建立•渐进性阶段:新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3. 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4. 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5. 反革命的历史规律•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反革命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6. 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武装反革命•非武装反革命•利用外国势力干涉革命•使用各种手段反对无产阶级专政7. 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否推动社会向前发展8. 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革命和反革命是对立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是长期的9.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是革命胜利的基础•无产阶级专政对抗反革命是一场生死斗争总结本文主要讲述了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的知识点总结。
首先,我们讨论了革命的历史观点,认识到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推动历史继续前进的动力。
接着,我们学习了革命的发展阶段,分为断裂性阶段和渐进性阶段。
然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强调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转向反革命的历史规律,指出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
之后,我们详细介绍了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然后,我们讨论了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
最后,我们了解了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
通过学习本文提供的知识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第四章的内容,并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马原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新版马原第四章

4、我们应该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采
取怎样的态度?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基本特征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
物质基础
•社会化大生产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前提条件 •根本条件
商品经济
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奴 隶
封 建 社 会
社 会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 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必须满足的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
•
使用价值
•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 品 二 因 素
•
•交 换价 值
•
是不同商品使用价值 • 交换时的比例
价
值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 •一般人类劳动,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凝结 社会属性 历史范畴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 奠定了基础。
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

第四章4-11.社会制度的改变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2)地点: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3)途径:a)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b)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换而来4)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两种,对应上面两种途径):课本P139—140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1)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能够实现要求商品更大规模生产,满足世界市场扩大的需要)。
2)利用暴力手段进行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3)资本原始积累定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的过程。
P1414)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间:西欧:15世纪后30年——16世纪高潮——19世纪初结束5)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途径:P141-142a)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b)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42劳动价值论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P143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a)社会分工的出现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6.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的定义: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
2)二因素:a)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适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所持有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c)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p144-1457.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a)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有用劳动)。
马原课件第4章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 二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地掠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实现剩 余价值生产的一种生产关系。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两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
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即新兴的资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掠夺生产资料,加速封建 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须具备两条件:一是大批有人身自 由而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大批的货币资本。资本原 始积累的过程就是为这两个条件作准备的过程。 ❖ 资本原始积累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即初始 资本的形成过程,所以称作资本的原始积累。
《马原》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社会革命和改革 社会革命 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 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形态的量变和部分质变 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变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不改变社会性质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的方式:阶级斗争、革命、改革
二、阶级斗争 1.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 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 不存在阶级,公有)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的划分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 系决定 阶级的本质 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 共同体 生产资料占有状况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2.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立足于现实的人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着手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考察(个人、群体和整个人类)
3.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褒义词,不等于“人人”,含有阶级敌人) 质: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某一时段可能有剥削阶级) 量: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改革/革命) 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4.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原理来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决定历史发展方向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 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 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 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 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对生产性劳动作 出新的界定。
深化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 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 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延长工作日
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
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 生产的剩余价值。
(三)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2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
1、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生产是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 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再生产, 而且也是资本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
(四)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产业资本循环 2、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资本周转 4、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价值
商 品
相同质 无差别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 价值
商 品 二 因 素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第四章
具体劳动
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 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 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抽象劳动
第四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 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
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 产者的命运。
第四章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四章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揭示了商品经济的 一般规律,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提供理论指导,具 有现实指导意义。
=
产品量
劳动时间
个(件)/小时 小时/个(件)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第四章
劳 动 生 产 率
部门劳动 生产率
同类生产者 平均的劳动 生 产 率
社会 必要 劳动 时间
个别劳动 生产率
个别生产 者的劳动 生 产 率
个别 劳动 时间
第四章
部门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
每小时
15
15
第四章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四章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立物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自然满足生 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 济形式。
第四章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小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商人和高利贷资本
第四章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就是生产者与 生产资料相分离,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 于少数人手中的历 史过程。
什么是资本 原始积累?
第四章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资本原始积累的 主要途径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技术 水平 先进 落后 劳动生 个别劳 产率 动时间 商品 出售 结果
高 低
少
多
等价
等价
多利 少利
第四章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亏损 正常补偿 多盈利 丙 乙 甲 12 小 时
10 小 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 小 时
10 小 时
个别劳动时间
第四章
消极作用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社会职能 决 定 的 使用价值
第四章
货币的职能(由本质决定) 货币的职能
价 值 尺 度
流 通 手 段
贮 藏 手 段
支 付 手 段
世 界 货 币
第四章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规律。 生产商品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二因素
第四章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 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 的生产关系——货币的本质。
第四章
金箔画
金 子 的 不 同 用 途
贴金艺术品
金塔顶
金箔字
第四章
货币是 特殊商品
价值的直接体现物 具有双重使用价值
自然性质 决 定 的 使用价值
分割的两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
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第四章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两个方 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 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 怎样决定。
第四章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四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把握商品经济理论,掌握劳动价值理论;
2.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形成的历史过程,深刻认识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 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掌握资本积累理论,了解资本积累的形成、实质、 后果,以及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3.了解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资本主义政治 制度和意识形态。
发达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济
简单商品经济 商 品 经
第四章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 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第四章
1.商品的二因素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价
值
第四章
充饥
拍照
阅览
观看
第四章
商 品 二 因 素
第四章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积极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 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第四章
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臵
追加投资
获利多 价格上涨 供不应求
(调节)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得利少
(调节) 减少投资
第四章
第四章
资本来到世
间,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
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论》
第四章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 级政权,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 工业,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最终确立的 关键性因素
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形成 的政治条件
第四章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
第三,可能导致资源在各个部门配置的比例失 调,造成资源浪费。
第四章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 品 经 济 产 生 条 件
社会 分工
社会总劳动 的一部分
社会劳动
矛 盾
私有 制 劳动是生产 者的私事 私人劳动
第四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 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亏损 正常补偿 多盈利 甲
丙 乙 12 小 时
10 小 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 小 时
10 小 时
个别劳动时间
第四章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简单劳动: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
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训练,一般劳动者 都能胜任的劳动,即简单劳动力的支出 和耗费。
第四章
复杂劳动: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
价 值
第四章
凝结
体力、脑力耗费
第四章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 种需要的属性,是商 品的自然属性。它构 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 容。
价
值
凝结(或物化)在商 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本质属性。是社会财 富的社会形式。
第四章
使用价值
商 品 二 因 素
价值的表现 形式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 种需要的属性,是商 品的自然属性。它构 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 容。
价
值
第四章
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 值是交换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
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
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1只羊
2把斧头
第四章
1只羊
交 换
共同的质
2把斧头
体力 脑力 耗费
劳动产品
凝结着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的 基础
价
值
第四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的矛盾统一体
首先,两者是统一的,作为商品,必须同 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其次,二者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要获 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 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 商品的价值。
第四章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交换
等价交换
第四章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供 求 价格
市场价格
价值
供=求 供 求
价格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第四章
市场价格的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 价格机制
商品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
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平均数上看,商品价 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市场供求关系也影响价格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看,商品价格与 价值是一致的。
等式 1只 2把 1件 50kg
金银成为固定的一 般等价物即货币 = 1克
∶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
2.货币
第四章
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 币 是 特 殊 商 商 品 品
价值
使用价值
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
双重使用价值
自然属性 决 定 的 使用价值 社会职能 决 定 的 使用价值
1克
∶ 由一种商品的一系列简单价值形式的总和构成, 羊的价值在一系列商品上表现出来。
第四章
会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