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燃烧与灭火课件

合集下载

《燃烧与灭火》PPT课件

《燃烧与灭火》PPT课件

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实验1 实验2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实验3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C )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3、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
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 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 了__足__量__的__氧_气___,使火烧 得更旺。
1994年新疆克 拉马依大火,300 多名中小学生葬 身火海
20名消防员 英勇牺牲
1987年震惊中 外的大兴安岭 森林大火 百万公顷森林被毁 211人遇难
三、灭火原理:
破灭坏火燃就是烧—的—条破件坏,燃使烧燃的烧条反件应停止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的定义
通常所说的燃烧指的 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 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 的氧化反应。
思考: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吗? 举例说明。
讨论: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 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 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 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 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 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①温度达到 着火点
②氧气
二、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者必须同时具备
【经典回顾】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 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 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 的木船是 可燃物 ,木船燃烧的条件 是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 。

7-1 燃烧和灭火 课件(共41张PPT)

7-1 燃烧和灭火 课件(共41张PPT)

燃烧和燃烧条件
④ 实验设计 a. 在500 mL 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 400 mL 热水,在 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b. 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 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c.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上方。 d. 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 磷)。
结论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当心火灾--氧化物
禁止烟火
禁止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
禁止放易燃物
禁止吸烟
学习目标
燃烧和燃烧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易燃易爆的安全知识
燃烧和燃烧条件
1. 燃烧 燃烧是指可燃物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现象 是发光、发热并且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但发光发热未必 都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 变化。 2. 着火点 着火点是指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随意改变。
燃烧和燃烧条件
⑤ 实验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 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 (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⑥ 实验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 所需的最低温度。
燃烧和燃烧条件
例题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实验器材(规格和数 量不限)能规范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B )
实验
如图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 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 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 从胶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并分析原因。

《燃烧与灭火》课件

《燃烧与灭火》课件

《燃烧与灭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化学》教材第九章“化学反应”中的第三节“燃烧与灭火”。

详细内容涉及燃烧的概念、燃烧的类型、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燃烧的定义,掌握燃烧的基本类型及条件。

2. 培养学生掌握灭火原理,学会灭火方法,提高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及方法。

难点:燃烧类型的判断、灭火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沙子、水、湿抹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燃烧的篝火、烟花等,引导学生关注燃烧现象,并提出问题:“燃烧是什么?燃烧有哪些类型?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 知识讲解(1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燃烧的定义、类型、条件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燃烧类型判断、燃烧条件分析等。

4.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5. 灭火原理及方法学习(10分钟)讲解灭火原理,如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移走可燃物等。

演示灭火方法,如用湿抹布扑灭火焰、用沙子覆盖火源等。

6.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燃烧与灭火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燃烧的概念、类型、条件2. 灭火原理及方法3. 例题解析4. 课后思考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简述灭火原理及方法。

(3)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现象,分析燃烧条件。

2. 答案:(1)木材燃烧:氧化还原反应;天然气燃烧:氧化还原反应;铁丝燃烧:还原反应。

(2)灭火原理: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移走可燃物;方法:用湿抹布、沙子、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实例,提高安全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课件PPT初三优秀公开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课件PPT初三优秀公开课

如汽油、柴油、木材、棉布等引起火灾。
灭火器的种类
干粉灭火器
CO2灭火器
水基型灭火器
知识点 3
爆炸: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剧烈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 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而引起爆炸。
鞭炮:鞭炮中的火药装在一个纸筒中,
纸筒的两端都用泥封了口,当点燃鞭
炮时,火药在密闭的空间中发生急速
的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并放出大
3.着火点: 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注:着火点对于某物质来说是固定不变的,一般不 能升降着火点。
知识点 2
燃烧的条件
1. 要有可燃物。 2. 要有氧气(或空气)。 3.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
的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
1. 清除可燃物。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降温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以下。
探究实验 灭火的原理
答: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3. 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 燃烧起来,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答: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1.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火三角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缺一不可。
2.燃烧的定义:
可燃物与O2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 氧化反应。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 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火既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的敌人,为了更好地 了 解和使用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燃烧和灭火。
3. 通过学习,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2. 能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 常现象。

科奥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课件

科奥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课件

2. 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 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B )
3. 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 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
烧的条件之一 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是(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的⁠。现象是

缓慢氧化、自燃、爆炸与防爆安全
5. 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B )
A. 钢铁生锈
B. 酒精燃烧
C. 牛奶变能发生爆炸的是( A )
A. 氢气和氧气
B. 甲烷和一氧化碳
C. 二氧化碳和氧气
D. 氮气和氧气
7. 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常给我们敲响安全警钟, 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B) A. 点燃氢气,提前验纯 B. 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 矿井作业,注意通风 D. 油库重地,严禁烟火
A)
10. 下列图标中,表示“危险爆炸物”的是( A)
A
B
C
D
11.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 人必须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燃烧木柴需要架空, 才能燃烧得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 是( D ) A. 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水中 ⁠
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3)热水的作用是 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 ⁠
4. 请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填在相应的横线 上。 (1)将沙土铺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隔绝空气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扑灭。 使可燃物 ⁠ 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

《燃烧与灭火》课件

《燃烧与灭火》课件

《燃烧与灭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燃烧与灭火”。

详细内容包括: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火灾的预防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

2. 了解灭火的原理,掌握常见的灭火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重点:掌握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火柴、蜡烛、酒精灯、沙子、湿抹布、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火灾现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细节:引导学生观察火灾现场,思考火灾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2. 理论讲解:讲解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教学细节: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燃烧的条件,分析灭火的原理。

教学细节: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细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5. 实验操作:演示灭火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灭火过程。

教学细节: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确保实验安全。

教学细节: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燃烧的概念、条件、灭火原理。

2. 常见灭火方法。

3. 火灾预防与处理。

七、作业设计(1)简述燃烧的概念及条件。

(2)列举三种常见的灭火方法,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光和热的过程。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根据火灾案例,合理选择灭火方法,如:用灭火器灭火、用灭火器材扑灭火源、用湿抹布覆盖火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消防安全,学习更多关于火灾预防与处理的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火灾现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

《燃烧与灭火》课件

《燃烧与灭火》课件

《燃烧与灭火》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详细内容包括: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及安全防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2. 学会灭火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

教学重点:燃烧的概念、灭火方法、安全防护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沙子、水、湿抹布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火灾现场图片,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引出燃烧与灭火的重要性。

2.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如点燃蜡烛),引导学生观察燃烧现象,思考燃烧的条件。

3. 知识讲解:(1)燃烧的概念:燃烧是物体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灭火原理:消除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安全防护。

六、板书设计1. 燃烧的概念、条件、特点。

2. 灭火的原理、方法。

3. 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及安全防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燃烧的概念、条件、特点。

(2)列举三种灭火方法,并说明其原理。

2. 答案:(1)燃烧是物体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燃烧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

原理:消除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3)木材:充分通风,防止火势蔓延;天然气:关闭阀门,开窗通风;面粉:保持清洁,防止粉尘爆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原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课堂互动是否积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