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大家平时喜欢看书吗?小编想问大家有读过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吗?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文,希望大家收藏与分享。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自”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思范文(2篇)

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思范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常见的议论文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路清晰,逻辑缜密。
更重要的是作者针对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指出了“实验”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紧紧围绕本文的论证思路和内容重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议论文的阅读,重点是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点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并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力,强调学会运用,强调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
因此,教学中,我从具体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引导他们发现并抓住提纲性的语句,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并对文章特点作精要的概括,使学生学有所获。
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对课文的处理过于传统,放不开。
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讲的过多,教师的角色把握不够准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
课后我想:在议论文教学中除了重点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点,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同时,能否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学会解读议论文中的一些抽象和概括的判断,使议论文教学不至于味同嚼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做的很不好。
现将本课教学设计附上,以供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教。
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思范文(2)引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强调通过观察、研究事物的本质来达到认知的目的。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更加突出。
然而,我们也需要反思这一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本文将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进行一些思考和反思。
一、应有格物致知的意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强调人们应该通过观察与实践来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观点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之一。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世界,以此为基础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格物致知的主要观点包括:注重实践,关注细节,追求真理,追求智慧。
格物致知强调注重实践。
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在这个观点的引导下,人们开始通过亲身经验来观察和研究事物,而不仅仅是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这种实践的方法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格物致知注重关注细节。
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人们应该仔细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从中发现规律和规律。
只有通过对细节的关注,才能够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知识和理解。
格物致知追求真理。
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研究,才能获得真理。
人们应该摒弃主观偏见和表面现象,去探究事物的真正本质。
只有通过对真理的追求,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认识。
格物致知追求智慧。
通过实践和观察,人们可以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智慧。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格物致知认为,智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追求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条件。
格物致知精神主张实践观察,关注细节,追求真理和智慧。
它强调人们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世界,以此为基础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格物致知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要注重实践,关注细节,追求真理和智慧,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智慧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5张PPT)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 4、请结合课文第2-9段的内容概括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 解析:古代的“格物致知”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6、第13段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第13段作者 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 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 解析:联系:深入一层,从世界环境的角度来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 要性。
➢ 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 ➢ 现代的“格物致知”是:一、对客观事物的探索;二、探索应当有
想象力、有计划,目的是获得新知。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 5、文章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 解析:①本文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
讲注重沟通交流,在演讲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 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 弊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 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意义。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
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新课导入——实践出真知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读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内心产生了许多思考。
作者在文中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去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格物致知,意味着我们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研究和实践,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学习经历。
在学校里,我们总是被要求背诵大量的公式和定理,却很少有机会亲自去实验和验证这些知识。
比如在物理课上,我们学习了力学的原理,但只有在真正动手做实验时,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摩擦力、重力等概念的实际应用。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那么当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
如果我们没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
以智能手机为例,它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使用它的基本功能,而不去探究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创新之处,那么我们就无法充分利用它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
同样,在各个领域,如医学、环保、人工智能等,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格物致知精神也有助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面对一个难题时,不能仅仅依赖他人的经验和结论,而是要自己去观察、分析和尝试。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们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在学习和工作中重要,在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在装修房子时,我们需要考虑空间布局、材料选择等诸多问题,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很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最终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
然而,要真正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并非易事。
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增加实验课程、课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魅力。
部编初中语文八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笔记及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背景资料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二、补充资料【关于四书中的引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时那些要想显明自己的清明的德行,并推广开去以惠及全天下人的贤者,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的。
要想先治理妥当自己的国家,就一定要先整齐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就一定要先从自身做起,使自己德行修洁;要想使自己德行修洁,就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地;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地,就一定要先使自己的意志诚恳笃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志诚恳笃实,就一定先要广泛地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要想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就一定先要考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只有经过考究而先穷尽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所在,然后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知识;只有先获得尽量多的各种有益的知识,然后自己的意志才会诚恳笃实;只有当自己意志诚恳笃实了,然后自己的心地才能够端正而不邪僻;只有当自己的心地端正无邪了,然后自己的德行才会修洁;只有当自身德行修洁了,然后才会感召自己的家人,使得家庭也修洁整齐;然后才会感化国人,使得国家也得以大治;只有当国家大治了,才会使得其他国家也从而效仿,从而使全天下都达到大治的境地。
明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1529),世称阳明先生,对于“格致”就有个很著名的故事:他二十一岁时,侍父于京都,遍求朱熹(宋理学家)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型:课内高效阅读课
主备:谢蔚授课:初二年级执行时间:月日审核:
班级:_________ 组名:姓名:_________ 查阅:
【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熟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主题。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学习难点】熟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主题。
【学习方法】自学探究展示当堂训练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写作背景:本文是丁肇中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读一读:(字词积累、及注解),扫除阅读障碍。
1、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标注在书上。
授予.瞭.望彷徨
..丁肇.中措.
2、解释词语
荣幸:授予:
格物:致知:
清谈: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记一记(文学常识),走近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学法指导:借助课文注释,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促进对课文内容更进一步的理解。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在的会上的演讲,本文围绕____________这一中心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来论述的。
(3)_______ 是美籍华裔,_______家,祖籍_______,于____年获得_________.
2.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
议一议(写法攻关)
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2.同学们,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品一品(赏析语言特点)
细读下列语句,注意加点字的作用。
1.新的知识只能
...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
2.实验不是
..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说一说(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口述自己学习成果。
(文学常识、举例说明论证方法及作用等)。
2、学生置疑,教师解疑、精讲、点评。
【学后反思】
我还有发现或疑问:
做一做。
(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学法P40-初步感知、P41-课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