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生命 生命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材说明】《生命生命》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青少年时期,渐渐地会开始思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生命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和空泛的生命道理这一层面,因此,有关生命的话题学生是渴望了解的,进行生命的思考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
具体到对《生命生命》一文的阅读来看,四、五自然段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文中三个生命个体所展现的生命精神内涵,学生在体会时会因对作者的不了解,对生命话题的认识较粗浅而产生学习困难。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词,会背诵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赞叹之情和珍惜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赞叹之情、珍惜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包括杏林子相关资料及文中重点语句)【教学过程】一、走进生命话题,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生命生命》,这节课让我们同台湾作家杏林子一起继续探讨关于生命的话题。
(师板书课题,生读)二、感悟生命形态1、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小飞蛾的.生命形态:⑴导入:第一个走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只飞蛾。
(生读第二自然段。
)⑵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找出印证自己观点的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生读,思考,全班交流,练习朗读重点。
学生思考的结果肯定是多方面的,如可恶的,可怜的,顽强的,了不起的等,师可相机引导生思考讨论:作者重点想表现的是哪一方面?)⑶现场采访:热爱写作的作者捉住飞蛾我们很容易理解,放了飞蛾我们也能理解,但为什么会“忍不住”放了它呢?假如你是作者,能否接受我的采访,为大家解开谜团?(师采访生,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评价,可适时引导学生再读“但……放了它!”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6 同 学 们 读 了 几 遍 课 文 , 课 注 内容 ,通 过 对 重 点 词 的理 解 感 受 . 对
文 章 一 开 头 作 者 就 提 出 思 索 : 文 有 了一 定 的认 识 ,现 在 请 你 快 速 飞 蛾 生 命 的顽 强 。 ( 会 学 习 , 够 真 能
“ 常 常 想 , 命 是 什 么 ? 我 们 不 仅 浏 览 课 文 ,边 读 边 想 每 个 事 例 主 要 抓 住 关 键 词 联 系 上 下 文 进 行 理 解 。 我 生 ” ) 也 要 问 : 生 命 到 底 是 什 么 ? -: 们 讲 了 什 么 内容 ? 试 着 给 三 个 事 例 各 这 是 一 只 怎 样 的 飞 蛾 ? 哪 个 词 给 了 “ ”J我 i 带着 对生 命 的思索 齐读课 题 。
足 迹 , 才 让 我 领 悟 到 生 命 的 真
要 经 历 苦 难 的磨 砺 。
能感 动你 , 个 句子 、 个 词最 能 打 哪 哪
4同 学 们 说 得 非 常 准 确 , 下 动 你 , 者 让 你 大 吃 一 惊 , 者 让 你 。 接 或 或
部 分~ 2 3 4 自 然 段 的 三 个 事 下 你 的感 受 。 、、
们 就 一 起 走 进 台 湾 女 作 家 杏 林 子 的 的 都 是 叙 述 事 情 ,后 面 都 是 作 者 从 了 它 。
文 章 《 命 生 命 》 ( 书 : 命 生 这 件 事 想 到 和 感 悟 到 的 。 ) 生 。 板 生
命 )
( )学 生 交 流 令 自 己感 动 的 批 1
只 飞 蛾 正 握 在 你 的 手 中 ,说 说 你
或 者 是 比较 难 读 的 句 子 可 以 多 读 几 法 , 以抓 住 主 要 事 件 , 时 阅 读 可 的感 觉 。 ( 要 我 稍 一 用 力 , 就 动 可 平 只 它
小学教学反思-《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篇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篇下面是关于《生命生命》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生命生命》教学反思(一)《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
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
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
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
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
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
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
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19-《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李惠洁)

《19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外马路第三小学李惠洁一.学习目标①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
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领悟文中三个事例带给我们对生命意义的启示。
三.教学课时:2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师: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
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这是台湾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
2. 板书课题:生命生命(齐读课题)。
3.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说说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4. 指名回答二.新授1. 幻灯出示课文第一段师: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这是作者的思考,也是课文的第一段,现在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段。
2. 过渡:那么课文所写的这三件事分别带给作者也带给你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现在请大家自学课文3. 出示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子,想一想这三件事分别带给作者也带给你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4. 学生自学5.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飞蛾是怎样对待生命的?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生:但它挣扎着……那样鲜明师:说说你的感受师:你抓住了哪个词?生:我抓住了“极力”,我感受到飞蛾对生命的渴望。
师:非常好,请你读出你的“极力”来。
点生读师:其他同学还抓住哪个词?生:我抓住了“跃动”,我感受到飞蛾它很想想留住自己的生命。
师:对,那是想留住生命的跃动。
你来读一读。
生读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你就感觉自己的手中有一只这样的飞蛾。
它极力挣扎着。
学生齐读师小结:你们知道吗,其实飞蛾的平均寿命只有9天。
《生命 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依据《生命生命》是人教实验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
第五组课文的主题是“热爱生命”。
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应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设计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指导其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学生发现和获取新信息新知识的能力。
在充分朗读、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体验生命的欲望与力量,感受生命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生命生命》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
它属于第五组的第三篇文章。
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
文中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教学中一方面要整合前两篇课文有关生命真谛的内容,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指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语言,不断增强语感。
四、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青少年时期,渐渐地会开始思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
因此,有关生命的话题,学生是渴望了解的,进行生命的思考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
但是他们年龄较小,大多数对生命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和空泛的生命道理这一层面,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
具体到对《生命生命》一文的阅读来看,四、五自然段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文中从动物到植物再到人三个生命个体所展现的生命精神内涵,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体会时会因对作者的不了解,对生命话题的认识较粗浅而产生学习困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已学过的课文理解并感悟。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生命生命2》PPT课件

(2)作者在课文中列举了哪三个事例? 作者在课文中列举了哪三个事例? 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 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 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 那样鲜明! 那样鲜明!
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 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 住放了它! 住放了它!
(3)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 方面? 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 方面? 方面?
三点思考: 三点思考:
a.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 a.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 第一点思考 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b.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 b.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 第二点思考 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c.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 c.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 第三点思考 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 命奋斗, 勇敢地活下去” 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那小小的种子里,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 么强的生命力啊! 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 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 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 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 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 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 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生命, 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生命,单单属 于我的。 于我的。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 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 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 对自己负责。 对自己负责。
山东省沂源县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生命生命-1(共26张PPT)

生病之后,我看着自己的关节一个个坏掉, 渐渐地不能走不能跳,身体的痛苦倒容易忍 受,最大的痛苦是来自内心,我不知像我那 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 到底有什么用?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 永远做一个废人吗?我告诉自己,如果三年 还不康复的话,我就不要活了。结果,好不 容易熬了三年,还是没有好!我想:好吧, 再延长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我就绝对不 要活了 .
生
杏 林
命
子
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 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 么?
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 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 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 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 种表达作用了。
骚扰 :使人不安宁,扰乱。 小憩 :休息一会儿。憩,休息。
茁壮
:强壮,健壮。
擎天撼地
最爱看它们迎风摇曳的美态,站 立着的不屈姿势,傲然挺拔的顽强 的生命力。
形容力量巨大。擎,举起。撼,摇动。
:浪费或损坏。
庸碌 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辜负 :对不住(别人的好意,期望或帮助)。
肃然起敬 :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
昂然挺立 :仰头挺胸无所畏惧地直立着。
沉稳
:安稳。
sāo rǎo qì zhuó yōng
骚扰 小憩 茁壮 庸碌
áng
qíng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 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 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飞蛾挣扎求生 香瓜子萌芽生长 聆听心脏跳动
生之欲望 生命力 生命意识
三:寻读【品评词语,咀嚼警句
看看三个实例中哪些 词语用得最准确,最生 动。
生命 生命 (2)

杏林子
杏林子
——献给生命的赞歌
学习目标:
走进杏林子
杏林子,(1942年——2003年)陕西 扶凤人。台湾女作家,本名刘侠。取名 “杏林子”,一是为了纪念家乡,二是 为了此生与医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 家 介 绍
杏林子,这一位长期处于痛楚的人, 这一位只有小学程度,12岁时染上了类 风湿关节炎,因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全身 关节百分之八十损坏的残障者,不单没 有诅咒生命,反而洋溢了对生命的歌颂 和热爱。她写作不缀,出版的书深受读 者们的喜爱,为引发社会对残障者的关 注,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上街请愿,成立 了「伊甸残障社会福利基金会」,为台 湾的弱势群体谋福利。她一生积极开朗, 淡泊名利,她有一句名言:「除了爱我 一无所有」.
三:寻读【品评词语,咀嚼警句
看看三个实例中那些 词语用得最准确,最生 动。
四:品读【品味人生,升华自我】
1· 读罢此文,你感受到什么? 联系生活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2· 请用下列格式说话:“我感 受到生命因为……而美丽”。
3· 由生命你还联想到什么?
杏林子说:
上帝什么时候会接我去,我不知道。
对我而言,每一天都是生命的最后一日,
一:朗读【扣击心灵,感知大意】 1· 读准字音,读出轻重缓 急,读出抑扬顿挫。
2· 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 作意图,有感情的朗读, 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二:选读【领悟内容,解读文意】
1· 请从以上三个实例中,选 出你感触最深的实例去读,读 完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
2· 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是 什么?
高 位 截 瘫 的 桑 笑兰 对 人 生 !
为 反 法 西 斯 战 争 作 出 了 卓 著 的 贡 献
坐 在 轮 椅 上 的 总 统 罗 斯 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
赏析文中句子时,要交给学生相应的方法。反复练习掌握方法。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七、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教学反思:
1、新课堂要求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但只有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货真价实”的。
2、新课堂要求教学情景化,但不是为情景而情景,而应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的相互沟通、整合的画面,是教师与学生心理不断调控的画面,应学生动而动,应情景而变,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一直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六、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三个事例学生容易归纳,三点思考学生不容易归纳,教师要注意引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四、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4、教师的个性特点也不容忽视: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教师的个性不同,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也应符合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教法。我想,本人属于激情类的教师,不适合上一些说明文、平淡的叙事文。
存在的困惑是:学期初,课本就发到孩子们手里了。孩子们不止一次地接触文本。一个再感人的故事,再优美的文章,读的多了,也就不怎么感人了,因为这个故事、这篇美文,已经打动过他了。如果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文本,阅读的积极性一定更高。因此,似乎有好多课文的教学设计很少有操作的机会。
授课内容
2生命生命
主备人
执教人
授课时间
2010 9.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2、能力目标:能熟练掌握词语,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二、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课前程
二次备课
投影出示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三、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明确: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五、当堂练习:赏析课文中用词教好的语句,提出你的问题
如: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