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
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适应性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公司和企业,外资企业及政府机关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2.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运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
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贸易政策和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
3. 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熟悉计算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4.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5. 熟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
6.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即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
7. 具备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三、主干学科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
四、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合作、外贸英语函电。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见表四六、学制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
七、学位授予经济学学士八、毕业学分要求毕业最低课内总学分要求为150.5学分,其中必修学分为106.5学分(公共基础课为44.5学分,专业基础课为62学分),选修学分为44学分(专业选修课为34学分,公共选修课为10学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三层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三层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霍爱英摘 要: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量身打造本院校的专业特色,以培养应用型、基础型、复合型三层次的人才专业定位为逻辑起点,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计划等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三层次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8-247-02作 者: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山东,德州,253023一、专业定位专业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亦可认为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定位的最核心体现,当然专业定位的具体体现不止于此,例如还有人才培养制度、教育评价等因素。
但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方案无不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
新上本科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基础型、复合型三个层次的人才。
研究新上本科地方院校的生源结构,相当比例的学生入学成绩属于“三本线”,也有一部分属于高分生调剂,还有一部分来源于职业院校、电大等跨校专升本,生源途径不一,自然禀赋不同,培养层次理应存在差异;同时,在四年的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之间由于努力程度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大学生本身会规划自己不同的人生,大部分选择本科毕业直接就业,但是就业去向我们研究分析认为:大部分在留在专业领域内,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工作;一小部分可能凭借所掌握的第二专业的知识,具备本专业与第二专业对接的能力素质,选择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第三类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学习。
因此我们确立了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主,适度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型、复合型人才。
”的总体专业目标。
这是因材施教,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定位的进一步具体体现,人才培养规格是为构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统一体,是所造就的人才的根本特征体现。
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多方面的适应性。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培养方案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培养方案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1、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20102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Trade)二、专业培养目标木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木原理和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基础理论,全面把握当代世界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宽厚的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专业知识,热悉中国对外经济的有关政策法规和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熟练地运用法语、英语和计算机技能,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职业竞争能力,能胜任政府机构、涉外贸易金融部门和外资企业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木专业学习和研究当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的运行机制、特点、政策和发展规律以及相关实务。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动态:2、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讲行分析和研究;3、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4、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5、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水能力;6、能从事涉外经贸实际工作。
、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4年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学分,其中,必修课76学分,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8学分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12学分).五、学位授予符台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世界经济概论、地区国别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国际投资、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国际经济法。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2、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3、中级微观经济学(IntermediateMicroeconomics)4、中级幺观经济学(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5、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6、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7、国际贸易实务(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8国际金融理论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9、证券投资学(Securities Investment)。
31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专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3.1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专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专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英语精、知识新、技能强、交际广”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中西合璧的教学思想,实施国际化的全人教育。
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具备国际贸易业务所必须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及政府机构从事涉外经济事务操作、管理和策划的国际性、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培养要求1. 知识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进出口贸易的工作内容,掌握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关税制度和国外经济政策、国际法、国际惯例以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动态;2. 能力要求。
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市场调研、外贸单据制作、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涉外经济事务处理能力;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高级计算机应用能力;3. 素质要求。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及坚强的意志力,勇于创新并对新事物、新环境、新观念有敏锐的感受力和适应能力。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干学科:经济学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结算、海关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实验、外贸制单等。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性课程包括集中性实践教学(国际贸易实验、证券投资实验、毕业实习)、部分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和能力拓展。
(五)学制、学位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六)教学进程安排注:1. 通必:通识必修课;2. 通选:通识选修课;3. 专基:专业基础必修课;4. 专必:专业核心必修课;5. 专选:专业方向选修课;6. 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必修课;7. 拓展:能力拓展选修学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学科门类:经济学专业大类: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代码:020402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一、培养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掌握经济学以及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认识与把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和较为完备知识体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国际经济分析与国际贸易应用能力的基本训练,具备胜任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业务的良好素质。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可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知识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备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和通识性知识等。
(1)接受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扎实掌握国贸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外贸活动专门知识的基本原理,熟悉外贸业务流程,了解和熟悉外贸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惯例,熟悉国际工程或国际商务活动的业务内容。
(3)具备从事本专业研究和实务操作所必须的数学、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
2.能力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备较为系统的能力结构,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1)掌握现代科技和信息等高效渠道和途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消化、自我更新、终身学习的能力。
(2)具备洞察问题、提炼问题、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外贸问题的能力。
(3)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具备进取意识和探索精神,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4)了解和熟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地理、文化和风俗,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法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双学位)

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法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20102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Trade)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基础理论,全面把握当代世界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宽厚的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专业知识,熟悉中国对外经济的有关政策法规和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熟练地运用法语、英语和计算机技能,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职业竞争能力,能胜任政府机构、涉外贸易金融部门和外资企业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习和研究当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的运行机制、特点、政策和发展规律以及相关实务。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动态;2、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3、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4、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5、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6、能从事涉外经贸实际工作。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4年学分要求:第一学位(经济学学士):140学分;第二学位(文学学士):65学分。
五、学位授予符合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和外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第一学位主干(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世界经济概论、地区国别经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国际投资、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国际经济法。
第二学位主干(核心)课程:初级法语、中级法语、高级法语、法语口语与写作、法语报刊选读、法国概况、商务法语、国际市场营销、公司财务管理、数理金融、金融交易与风险规避、投资分析及项目融资、跨国公司经营、欧盟经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204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规范使用文字的意识和应用能力,具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素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的适应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各类经济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经济分析和涉外经济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2.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法规及工作流程;3.具有较深厚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合理的知识结构;4.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5.具备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6.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的国际沟通能力;7.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专业应用软件,能够迅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8.积极进行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9.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10.具有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三、培养特色1.注重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培养。
本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2.强调知识结构的广度、深度和合理性。
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国际化视野的经贸人才为目标,兼顾专业能力的辐射范围,强化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学生在读期间可以到国际合作学校参加学期、学年、假期交流及双学位项目,实现学分互换;第三学年该专业将接收国际交换学生插班学习,专业课程均为英文授课,部分课程为外教授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和特殊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专业观念和良好的专业品格,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国际市场开拓,国际贸易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交流与运作、风险防范与管理的能力,掌握外贸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和技能,能胜任政府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就业目标外销员、国际采购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货运代理专员、国际市场分析员、报关员、报检员、考研等。
(二)职业发展目标涉外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跨国公司区域CEO。
二、培养规格(一)专业核心素质1.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2.具备国际市场开拓,国际贸易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交流与运作、风险防范的能力;3.掌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的方法;4.了解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前沿动态;5.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二)非专业核心素质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沟通、耐心细致。
三、培养模式与特色(一)培养模式实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1.专业素质培养模式(1)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基本与国际接轨;(2)核心课程英文教学;(3)部分课程与考研、考公对接;(4)国际贸易、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基本技能强化训练;(5)案例库;(6)周末论坛;(7)头脑风暴;(8)外贸企业、跨国公司顶岗实习;(9)“3+1”或“4+1”国际合作;(10)考察游学。
2.非专业素质培养模式(1)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渗透非专业素质教育;(2)在专业素质教育的测评中体现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3)“思政课”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特色理论课程实行开发内化教学;(4)实训项目和思想品德素质加强测评环节;(5)素质导师强化对学生的“五导”(观念引导、品格引导、知识引导、能力引导、方法引导);(6)成功内省;(7)成功案例库;(8)成功论坛;(9)头脑风暴。
(二)培养特色1.专业素质优势(1)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市场洞察能力;(2)突出的国际交流能力;(3)出色的国际商务运作能力;(4)较强的风险防范和处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204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等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分析、国际商务沟通与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能够在国际贸易部门、涉外企业等从事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外贸业务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报关、外贸函电与谈判、外贸单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国际商务谈判、报关、国际结算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经济现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等;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操作相关国际贸易应用软件的能力;3.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和谋求自我发展的能力;4.掌握国际贸易惯例和主要国家的贸易政策及相关法规,能对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进行一定前瞻性分析,并具有对世界主要市场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够进行对外经济业务的联系,具备对外磋商与谈判的能力;6.掌握国际结算、报关、外贸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对外贸易工作的实务操作能力;7.掌握外贸业务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合同、信用证、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产地证、汇票以及其他相关单据的作用、内容,具备较强的外贸单证制作和管理能力。
三、专业方向1.国际电子商务方向:学习和掌握电子商务、网络营销、Photoshop设计与制作、摄影艺术等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国际电子商务沟通、国际电子商务操作等专业能力,能够在外贸企业从事外贸产品的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风险防范等工作。
2.国际投资方向:学习和掌握国际投资、跨国经营与管理、外汇与期货的实际操作等基本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国际投融资的分析、管理与运营能力,能够在跨国企业从事贸易、投资、风险管理等跨国经营工作以及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国际投融资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五、学制与学分1.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2.学分:最低修读159.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23.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满36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十、主干学科经济学、管理学十一、核心课程1、国际结算(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学时:理论课学时36、实践课学时9,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2个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0.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125。
本课程主要讲授票据的总体特征和功能,汇票、本票、支票的形式、内容及各自的特点,汇款方式、托收方式、信用证方式等国际结算方式的具体操作程序和种类、特点以及实务中注意事项;讲解国际结算的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讲授我国涉外金融、结算工作中的方针、政策与做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国际结算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结算制度、结算工具、结算方式与结算单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掌握国际结算中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惯例及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解决金融实务和贸易结算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授课方式。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10%,期终考试占70%。
教材选用:国际结算(第五版)》,苏宗祥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
参考教材:1.《国际结算(第四版)》,庞红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国际结算》,李金泉,高露华、顾颖茵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报关实务(Declaration Practice)学时:理论课学时36、实践课学时9,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0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0.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0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报关原理与实务,具体包括报关与海关管理、对外贸易管制、海关监管货物及其报关程序、进出口税则和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的计征与缴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方法和技巧、与报关实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
培养学生具备报关员从业资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授课,其中36学时为理论课,9个课时通过报关实务实训完成,实训的方式主要通过实验室或到报关企业来实践,主要针对报关程序模拟、报关单填制和进出口商品归类三个核心部分进行实战演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技能。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训实验成绩占20%,期终考试占60%。
教材选用:姜颖、徐丽主编《报关实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
参考教材:1.海关总署保管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编,《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中国海关出版社,2012年;2.张云主编,《模拟报关实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外贸单证实务(Foreign Trade Documents Practice)学时:理论课学时36、实践课学时9,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0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0.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0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外贸单证基本内容、外贸单证的缮制以及与外贸单证工作相关的知识,具体包括外贸单证概述、国际贸易术语、交易磋商与买卖合同的缮制、进出口业务操作、信用证及其审核、外贸单证缮制、外贸单证审核和外贸单证中的计算等内容。
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外贸跟单、制单和审单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授课,其中36学时为理论课,9个课时通过外贸单证实务实训完成,实训的方式主要通过实验室或到进出口公司来完成,主要针对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外贸单证的缮制、外贸单证的审核三个核心部分进行实训模拟,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技能。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训实验成绩占20%,期终考试占60%。
教材选用:李贺主编《外贸单证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
参考教材:1. 梁媛媛主编,《外贸单证实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2. 许宝良主编,《外贸制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4、国际贸易实务(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学时:理论课学时36、实践课学时9,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0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0.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0学分。
本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商品跨国交易的理论、惯例、业务操作方法和技巧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商品跨国交易的理论等知识,以及解决跨国贸易中相关纠纷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重点内容包括贸易术语、通关、涉外税收、报价计算、业务核算、货款的收付等。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其中9个课时的实验课时在学院国贸实验室进行。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10%,期终考试占70%。
教材选用:《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主编,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1.《进出口业务教程》,宫焕久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余吉祥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
5、外贸函电与谈判(Foreign Correspondence and Negotiation)学时:理论课学时27、实践课学时9,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0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1.5、实践课学分0.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0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外贸信函的写作结构、格式和写作方法,具体包括商务信函的基本结构和格式和外贸业务各环节如建立业务关系、询盘、发盘、还盘、成交、支付方式、信用证的催促、包装、保险与代理等各种信函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书面的商务沟通能力。
模拟商务贸易环境,结合外贸实务各环节如建立业务关系、询盘、发盘等,练习写作英文贸易信函。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授课,其中9个课时在实验室实际练习各种外贸信函的写作。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课程占10%,期终考试占70%。
教材选用:《外贸函电与谈判》,兰天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1.《外贸函电》,戚云方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外贸英语函电》,徐美荣主编,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6、中级商务英语(Intermediate Business English)学时:理论课学时45,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0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2.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0学分。
本课程主要涉及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具体包括介绍BEC考试内容及题型,商务环境各个领域如品牌、营销、财务、工作方式、招聘等各种主题的表达,涉及到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多方面。
培养学生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授课,其中18个课时练习各个主题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课程占10%,期终考试占70%。
教材选用:《新编剑桥商务英语》,休斯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1.《世纪商务英语》,戴莹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大学出版社;2.《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蔡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7、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学时:理论课学时36、实践课学时9,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0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0.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0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外汇与汇率、外汇交易、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外汇风险、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金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其中9个课时在学院综合实验室开设,利用外汇交易平台进行外汇操作的实践教学。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率、笔记、作业三部分),实验成绩占20%(实验为外汇交易模拟比赛,将比赛排名作为实验成绩),期终考试占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