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文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课外

文言文课外

文言文课外
1.《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遂烹彘也。

2.《韩信将兵》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 《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初中课外古文文言文翻译100篇

初中课外古文文言文翻译100篇

初中课外古文文言文翻译100篇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包含100篇初中课外古文文言文翻译的资源。

这些翻译文本的长度应该在800字以上,以满足初中学生对古文的研究需求。

文档内容1. 《论语·子路》2. 《孟子·告子下》3. 《庄子·养生主》4. 《荀子·劝学》5. 《史记·太史公自序》6. 《汉书·王莽传》7. 《后汉书·班超传》8. 《山海经·海内北经》9. 《诗经·国风·秦风》10. 《楚辞·九歌》11. 《文选·王褒论》12. 《前赤壁赋》13. 《后赤壁赋》14. 《桃花源记》15. 《酉阳杂俎·太守行》16. 《唐書·王勃傳序》17.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18. 《后汉书·班彪传》19. 《南华经·文王篇》20. 《荀子·王霸篇》21. 《论衡·触龙论》22. 《史记·大宛列传》23. 《后汉书·马援传》24. 《周易》25. 《左传·襄公十五年》26. 《穆天子传》27. 《晏子春秋·唐虞之世家之一》28. 《列子·说符篇》29. 《酉阳杂俎·铄石火》30.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31. 《汉书·杨震传》32. 《封神演义·八百诸侯继世图》33. 《读史方舆纪要》34. 《史记·黄石公传》35. 《后汉书·马融传》36.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37.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38. 《列子·天瑞篇》39. 《荀子·劝课篇》40. 《论语·公冶长》41.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42. 《汉书·耿弇传》43. 《吕氏春秋·封钺阳虚》44.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45. 《梵文大般涅槃经》46. 《二十四史读本文选》47. 《后汉书·干宝传》48. 《三国演义·第一回》49. 《西游记·第十五回》50. 《金瓶梅·第四回》51. 《聊斋志异·牛郎织女》52. 《尚书·君陈》53. 《论语·里仁》54. 《史记·陈涉世家》55. 《水经注·河水》56. 《后汉书·耿秉传》57. 《庄子·修养篇》58. 《史记·陈涉世家》59. 《诗经·国风·鄘风》60. 《荀子·天论》61. 《文心雕龙·卷一》62. 《后汉书·王龚传》63. 《晏子春秋·斩阳牛话下》64. 《南华经·本宫之一》65. 《管子·牧民篇》66. 《战国策·魏策二·伯益射飞引矢》67. 《论语·阳货》68. 《左传·哀二十二年》69. 《墨子·滥名篇》70. 《史记·酷吏列传》71. 《后汉书·王鲁恭传》72. 《神仙传·金孖子》73. 《酉阳杂俎·蜀秀才》74. 《读史方舆纪要》75. 《庄子·外物篇》76. 《史记·太史公自序》77. 《后汉书·赵岐传》78. 《六帖草书正字法》79. 《史记·司马迁世家》80.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81. 《后汉书·梁材传》82. 《明史·沙河吴审列传》83. 《子虚赋》84. 《醒世恒言·富人贫人印象》85. 《酉阳杂俎·赋三篇》86. 《史记·高祖本纪》87. 《后汉书·孔光传》88. 《山海经·山经·华山》89. 《文心雕龙·卷二》90. 《南华经·尧训》91. 《尚书·殷契》92. 《论语·述而》93. 《史记·齐太公世家》94. 《史记·陈涉世家》95. 《李陵集·让贤》96. 《晏子春秋·行之东市下》97. 《荀子·不苟篇》98. 《后汉书·金日磾传》99. 《西游记·第五十九回》100. 《红楼梦·第二四回》。

课外古诗文名句注释赏析

课外古诗文名句注释赏析

课外古诗文注解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译: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李清照《渔家傲》)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论语》)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一个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可能强迫改变的。

(《论语》)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不知有几家的人儿趁着月光回来,落月的余辉,将激荡的情思洒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望月怀人之情,敦挚悠永,情景交融,意境深邃。

思念之情,不绝如缕。

诗句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一起,洒落在江树之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悠长,令人心醉神迷。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曹操对天下贤才发出由衷的呼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示自己有宽广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并且,他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号召天下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这四句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

周公吐哺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好的人才。

(曹操《短歌行》)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译:诗句含义: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而殷勤的情意。

诗句注释:“缘”,因为。

“蓬门”,茅屋的门。

即是说,杜甫此时居成都草堂。

客人来了,主人很高兴。

从“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句看,已有很久没有客人来了。

课外古诗文(一)

课外古诗文(一)

课外古诗文背诵(一)诗中日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蜀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解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解析】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臵,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课外古诗文名句注释赏析

课外古诗文名句注释赏析

课外古诗文注解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译: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李清照《渔家傲》)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论语》)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一个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可能强迫改变的。

(《论语》)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不知有几家的人儿趁着月光回来,落月的余辉,将激荡的情思洒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望月怀人之情,敦挚悠永,情景交融,意境深邃。

思念之情,不绝如缕。

诗句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一起,洒落在江树之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悠长,令人心醉神迷。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曹操对天下贤才发出由衷的呼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示自己有宽广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并且,他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号召天下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这四句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

周公吐哺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好的人才。

(曹操《短歌行》)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译:诗句含义: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而殷勤的情意。

诗句注释:“缘”,因为。

“蓬门”,茅屋的门。

即是说,杜甫此时居成都草堂。

客人来了,主人很高兴。

从“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句看,已有很久没有客人来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经典古文名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经典古文名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经典古文名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经典古文名篇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经典古文名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课外文言文阅读经典古文名篇《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前赤壁赋》(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小学生课外古诗文诵读篇目及内容

小学生课外古诗文诵读篇目及内容

小学生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一年级上册1.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宋】邵雍2.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唐】骆宾王3.相思(红豆生南国)【唐】王维4.咏华山(只有天在上)【宋】寇准5.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唐】李绅6.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唐】白居易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唐】刘长卿8.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唐】李白一年级下册1.二月十一日夜梦作东都早春绝句(道是春来早)【宋】杨万里2.七步诗(煮豆燃豆萁)【三国·魏】曹植3.题诗后(两句三年得)【唐】贾岛4.听弹琴(泠泠七弦上)【唐】刘长卿5.蚕妇(昨日入城市)【宋】张俞6.观刈麦(节选)(田家少闲月)【唐】白居易7.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唐】颜真卿8.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宋】陆游9.论语三则二年级上册1.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汉】刘邦2.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东晋】陶渊明3.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唐】杜甫4.初秋(不觉初秋夜渐长)【唐】孟浩然5.杂诗(其一)(家住孟津河)【唐】王维6.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唐】李白7.观放白鹰(八月边风高)【唐】李白8.《论语》节选《论语》9.《孟子离娄上》节选《孟子》10.《管子权修》节选《管子》二年级下册1.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唐】白居易2.梅花十绝(其九)(有梅无雪不精神)【宋】方岳3.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唐】王驾4.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唐】常建5.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唐】王维6.赠韦穆十八(与君青眼客)【唐】王维7.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唐】李白8.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唐】刘禹锡9.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唐】赵嘏10.居洛初夏作(四月清和雨乍晴)【宋】司马光三年级上册1.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宋】叶绍翁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唐】李白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宋】苏轼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宋】杨万里5.乐游原(向晚意不适)【唐】李商隐6. 剑客(十年磨一剑)【唐】贾岛7. 过华清宫(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唐】杜牧8. 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唐】元稹9.书斋谩兴(其一)(池塘四五尺深水)【唐】翁承赞10.立秋前六言(今日自须欣喜)【宋】晁说之11.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唐】李白三年级下册1.绝句(江碧鸟逾白)【唐】杜甫2.惠崇春江晚景(两两归鸿欲破群)【宋】苏轼3. 春晓(其三)(一年生活是三春)【宋】杨万里4.立春(东风吹散梅梢雪)【宋】白玉蟾5.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小学生课外古诗文积累

小学生课外古诗文积累
【译文】
面对美酒当高歌,人生短暂能几何?生命流逝似朝露,荒废时日实在多!慷慨悲歌歌一曲,心中忧愁对谁说。愁肠百结何以解,只有美酒可开怀。莘莘学子着青衣,悠悠思慕在心中。盼望你们来相助,徘徊沉吟到如今。鹿鸣声声食野草,我弹琴瑟待嘉宾。明月高高如何攀,不得贤才忧心忡。月明星稀鸟南飞,绕树三圈栖何枝?
山不辞土方为高,海不厌水始为深。我学周公三吐哺,一统天下定乾坤。
小学生课外古诗文积累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问题补充: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的时间是建安十二年(207)。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奴隶主贵族,乘中原一带天下大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翻译: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诗歌亦清发隽秀。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译文:
锦瑟李商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一、文言文阅读《陶侃留客》(12分)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

同郡范逵(kuí)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④,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⑤,卖得数斛(hú)米,斫(zhu ï)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î)⑦诸茬⑧以为马草。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既叹其⑨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逵曰:“路已远,君宜还。

”侃犹不返。

逵曰:“卿可去矣。

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侃乃返。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ï)、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 ①酷贫:非常贫困。

②范逵:人名。

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

④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

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

悬:挂;磬:乐器,中空。

⑤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

髲:假发。

⑥斫:用刀斧砍。

⑦剉:同“挫”,割。

⑧茬:草垫。

⑨其:指代陶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同郡范逵素知名素:②悉割半为薪薪:③明旦去旦:④侃犹不返返: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②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③路已远,君宜还。

3.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4分)1【答案】①素:向来,一向。

②薪:柴,柴禾。

③旦:天亮,早晨。

④返:回去。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②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

③路已经很远了,你应该回去了。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

理由: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受到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评分】每问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如果有学生对陶母的做法并不认同,只要自圆其说,即酌情得分。

附: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

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

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

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

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

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

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

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

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

”陶侃还是不肯回去。

范逵说:“你该回去了。

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

”陶侃这才回去。

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二)鲁人曹沫(9分)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①。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④不变,辞令如故,⑤。

桓公怒,欲倍⑥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注释】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

②败北:战败逃跑。

北,打了败仗往回逃。

③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

④颜色:脸色。

⑤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

⑥倍:通“背”。

背弃、违背。

2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以勇力事鲁庄公(▲)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22.说说“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的目的是什么?(3分)▲2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答案】(二)(9分)21.答应割让或丢失凭在(2分,正确一处0.5分。

)22.迫使桓公归还曹沫与鲁国三次作战中丢失的土地。

(3分,言之有理即可。

)23.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4分,每分句1分。

其中“夫、以、信、于、天下、与、之”等词语落实不到位酌情扣分。

)(三)钱缪(12分)钱镠,临安石鉴乡人。

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

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

有讽镠拒梁命者,镠笑曰:“吾岂失一孙仲谋耶!”遂受之。

是年,省茔垄①,延故老,旌钺鼓吹,振耀山谷。

一邻媪九十余,携壶泉迎于道左,镠下车亟拜②。

媪抚其背,以小字呼之曰:“钱婆留,喜汝长成。

”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了溪。

此媪苦留之,遂字焉。

为牛酒③大陈,以饮乡人。

镠起劝酒,自唱还乡歌以娱宾。

时将筑宫殿,望气者④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

”武肃⑤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⑥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

【注释】①省茔垄:祭扫祖墓。

②亟拜:急忙下拜。

③牛酒:即牛和酒,古代用来犒劳、祭祀。

④望气者:观测云气占卜的人。

⑤武肃:即钱镠。

⑥真主:贤明的君主。

19.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3分)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了溪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有讽镠拒梁命者(2)延故老(3)为牛酒大陈(4)因故府大之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此媪苦留之,遂字焉22.钱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回答。

(3分)【答案】(三)(12分)19.盖初生时/ 光怪满室/ 父惧/将沉于了溪20.(1)劝说(2)邀请(3)陈列、摆放(4)凭借21.这个老妇人苦苦哀求留下他,于是(他父母)便给小孩儿取字婆留。

22.骁勇善战,天生神异,知恩图报,体恤百姓(爱民如子),体察时务(深谋远虑,主动顺应)(四)书谢御史【清】吴敏树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

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

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

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筇(qiǒng):竹杖。

屐:登山用的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4分)(1)莫敢诘(2)命卒曳下奴(3)汝敢笞我!(4)假他事削其籍以归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卷石底以处(《小石潭记》)B. 巡城遇之至之市(《郑人买履》)C. 遂焚烧其车其真无马耶(《马说》)D. 乃遍游江浙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12.翻译句子。

(6分)(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2)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13.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答案】10.①质问、责问②拉③用竹板打④借11.A。

12.①这辆车怎么能够再让宰相乘坐呢?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③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13.这段文字写了谢御史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车辆而遭和珅报复而被削职为民的事,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尚品格。

6.【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阅读文言语段,完成29—32题。

(10分) 管仲夷吾者,颍上①人也。

少时尝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 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⑤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颍上:地名。

②游:交游,交往。

③小白:齐桓公的名字,他是“春秋五霸”之一。

④纠:小白的异母哥哥。

⑤见逐:被赶走。

29.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2分)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任政于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0.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加点词。

( 2 分) 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 ) ②尝与鲍叔贾。

( ) ③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 ④子孙世禄于齐。

( ) 31.翻译下列句子。

( 4 分)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翻译: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翻译: 32.①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鲍叔牙的主要特点。

(1分) ②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鲍叔牙的特点?(1分) 【答案】29.C(2分)30.(2分)①被拘禁或被关押(“拘禁”或“关押”不得分);②经商或做买卖;③以……为耻(“耻辱”不得分);④享受俸禄(“俸禄”不得分。

(每个0.5分)31.(4分)①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

(“穷困”1分,全句大意1分;若将“穷困”的主语弄错或未补出,整句不得分。

)②鲍叔牙推荐管仲做官以后,甘心自己的地位居于管仲之下。

(“进”0.5分;“下”0.5分;全句大意1分)32.①知人善荐。

(1分)(答成“知人善任”不得分);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1分)7.【2013年•湖北省咸宁市】(五)阅读文言文《隆中对》(节选),完成22~26题。

(12分)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