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黄桥概况
黄桥简介

黄桥黄桥,地处长江北岸,是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镇之一,也是在建的苏中地区小城市之一。
在古代黄桥叫黑松林,又叫永丰里,全镇辖区面积175.01平方公里,总人口192247人,其中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近10万人。
黄桥历史上素有“北分淮倭,南接江潮”的水上枢纽之称,334省道、如黄线、姜八线在镇区内交叉穿越,宁靖盐和宁通两条高速公路从黄桥擦境而过,新(沂)长(兴)铁路在黄桥设有客货编组站。
历史文化黄桥是一个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军事重镇,在解放战争历史上黄桥决战写下了革命的一页。
溯至明清,仅何氏一族就出了四名进士、十名举人、一百多名秀才。
黄桥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就有2000余间,以及少量的宋代建筑。
现有东、南、西3片传统古街区,总面积近30公顷。
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古街巷24条、古寺庙3座、宗祠7座,还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
有影响的文物古迹有工字楼、陶勇指挥部、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明清建筑群、御史府、何氏宗祠、福慧寺、宋顾孝子亭、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丁西林故居、粟裕同志墓、牛皋洗马池和“致富”、“文明”二桥等。
宋孝子顾昕、明太仆寺少卿何棐、清音韵家何萱、辛亥元老朱履先、中国现代地质学之父丁文江、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著名生命科学家王德宝等都诞生于黄桥。
黄桥又是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著名的黄桥战役之地,至今仍保留着不少革命历史遗迹遗址。
近年来,每年前来黄桥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超20万人次。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为江苏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交通物流黄桥地处如皋、海安、泰州、姜堰、靖江、泰兴六县(市)的交通要冲,水陆交通四通八达。
公路:宁通高速、宁靖盐高速、京沪高速交汇连通,直通江阴长江大桥的出入口就在黄桥工业园区内。
铁路:新长铁路贯穿黄桥南北,与国家铁路主干线“陇海线”、“京沪线”交叉相连,并在工业园区内设有黄桥站。
介绍泰兴黄桥的作文

介绍泰兴黄桥的作文说起泰兴黄桥,那可是个有滋有味的好地方!黄桥这地儿,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热闹非凡的老街。
老街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走在上面,仿佛能听到过去的脚步声。
街道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店老板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有家卖黄桥烧饼的铺子,那香味能飘出老远。
每次路过,我都忍不住被那股香气吸引进去。
店里的师傅手艺娴熟,只见他们把面团揉得软软的,然后包上精心调制的馅料,有肉松的、豆沙的、葱油的……接着在烧饼表面撒上一层芝麻,放进烤炉里。
不一会儿,香喷喷的黄桥烧饼就出炉啦!咬上一口,酥脆掉渣,那滋味,真是让人陶醉。
再往前走,有一家专门做木雕的小店。
店门口摆放着各种各样精美的木雕作品,有小巧玲珑的动物摆件,有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还有精致的屏风。
走进店里,能看到师傅正专心致志地雕刻着一块木头,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轻轻游走,木屑纷纷扬扬地落下,一件艺术品就在他的手中逐渐成形。
我站在旁边看了好久,心里对师傅的手艺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街上还有一家茶馆,那是老人们最爱去的地方。
走进茶馆,就能听到悠扬的戏曲声。
茶馆里的布置很简单,几张木质的桌椅,一个小小的舞台。
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戏,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有时候,他们还会跟着戏曲的节奏轻轻哼唱起来,那场景,别提有多惬意了。
除了老街,黄桥的乡村风光也美得让人心醉。
春天的时候,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金黄色的油菜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波浪。
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忙碌地采着花蜜。
田边的小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小虾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溪边,有几棵垂柳,嫩绿的柳枝随风飘舞,仿佛是大自然在翩翩起舞。
夏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
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
紫莹莹的葡萄一串挨着一串,像玛瑙似的。
果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忙碌地采摘着水果,笑声回荡在果园里。
秋天,稻田里一片金黄。
江苏泰州十大最美景点

江苏泰州十大最美景点江苏泰州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100多年的历史。
这也是一个优秀的园林城市,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江苏泰州十大最美景点。
1. 溙潼古镇这座古镇在泰州有1000多年的律师,景色宁静而祥和,有着水乡明珠之称。
属于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还有很多特色小吃和美食。
2. 溙湖国家湿地公园这个湿地公园是在2011年的时候正式开放的。
主要以湿地水生态为主,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很多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
3. 黄桥古镇黄桥古镇当中保留着很多明清宋时期的建筑。
这里有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著名的黄桥战役的战场。
在这里能够找到当年战争留下的痕迹。
4. 泰州老街泰州老街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泰州人的骄傲。
这里每年都有很多海内外游客来参观。
和老街上大多都是明清风格的古建筑。
5. 风城河梅园这个园林是为了纪念著名京剧大师,林兰芳日夜,公园的面积虽然不大。
但里面有很多美景,漫步在其中,能让人感受到著名大师的艺术气息。
6. 古寿圣寺古寿圣寺是属于宋代贤臣年间的游走建筑,曾经得到吉尼斯官方认证。
古寿圣寺三面药师佛塔获得世界吉尼斯最高水上三面药师佛塔的记录。
7. 乔园这座园林是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四家园林。
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虽然园林面积不大,但里面各种景观设施都十分齐全。
8. 郑板桥故居郑板桥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画家。
郑板桥的画是远近闻名的,也是祖国著名的历史名人。
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参观他的故居。
9. 千垛这个景区有浓浓的自然风光,景色非常美,是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也是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
10. 云海温泉云海温泉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
这里纯天然的温泉水,还有很多矿物质元素,对身体有益,还有很好的自然环境也让这里的温泉品质非常高。
泰兴之千年古镇黄桥地名追溯

明王朝闻奏,认为黄连帮助朝廷镇压起义军立下大功。为表其功,颁诏表彰其“不卑其 官,以死勤事,英风余烈。”同时在泰兴五圣庙建立“黄公祠”,供人瞻祭。不仅如此,又下令 在永丰里建一座桥,取名“黄公桥”,同时将永丰里改名为黄桥一直沿用至今。
不过,对永丰里改称地名为黄桥,另有一种说法,据说明初泰兴有位县令姓黄,两榜出 身,一身正气,疾恶如仇、执法如山,深得民之称颂,尊为“黄公”。其时里人正在永丰西门建 石桥,公议将桥命名为“黄公桥”,在桥侧镌“黄公桥”三字以颂黄县令之德。岂料好事多磨。地 方一班地痞讼师因恨黄县令之刚正无私,屡屡搅其“好”事,使之不能随心所欲,为非作歹,遂 联名诬告,谓黄县令自大,连桥上也刻名颂德,使百姓“只知有黄公,不知有皇上”,犯了欺君 大罪。皇上命严查。里人得知,不知所措,暗悔好事反而害了黄公。一老秀才曰:“无妨 ,但 将桥石三字中间公字凿去,使其成‘黄桥’,便无把柄可抓。”受命查办的钦差亦是一位正直的 监察御史,一路微服访处,尽闻赞颂黄公之声,待及永丰西门,但见石桥“黄桥”二字赫然入 目,全无恶棍所告“黄公桥”之影。钦差心明肚知,连赞“黄桥好!”据实上报。皇上闻奏,龙颜 大悦,破格升七品黄县令为四品黄堂。从此“永丰镇”便改称“黄桥镇”流传至今。
泰州旅游景点介绍剖析

推荐!
推荐!
溱潼古镇
溱潼古称秦泓。地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 交界处,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这 里河港交织、气候湿润,境内多处发现 麋鹿化石遗骨和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石器。溱潼一度临海,夏商时属扬州, 春秋时属吴。这里水草丰茂,麋鹿“千 百成群”,农民“不耕而作”。镇区四 面环水,பைடு நூலகம்光粼粼,环境优美,素有’ 水乡明珠’之称。溱 潼盛产稻米、棉 花、鱼虾、簖蟹,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 乡。 溱潼旧有八景之说,说法有二:一 说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府教授溱潼孙家 庄 进士孙乔年,分别以八处自然景物 为题材,题了七绝八首,景以诗传。其 八景是: 东观归渔、南楼读书,西湖 返照、北村莲社、花影清皋、禅房修竹、 石桥明月,绿 院垂槐。辛亥革命前后, 溱潼八景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即:东 观观渔、西院庭槐 、北村禅院,板桥 秋月、堤柳春莺,花影清潭,荒窑灵树。
泰 州 地 区 地 图
溱湖国家 湿地公园
推荐!
溱湖生态园,地处江苏中部、江淮之间,系 由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二家、江苏 省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景区规划总面积26 平方公里,溱湖,湖水如歌,绿岛如诗,蒲 草丰茂,野凫绕船。空气清新可饮,自然人 文契合,系典型的以半自然农耕湿地为特色 的郊野型湿地公园。园内现有湿地野生植物 153种,野生动物97种(包括麋鹿、丹顶鹤、 扬子鳄等珍稀物种);同时拥有溱潼会船节、 里下河民俗文化等浓厚的人文景观,系融浏 览、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国家 AAAAA级景区。公园可分为东西两块。景区 大门入口处为湖西区域,游人从大门进来, 经军体乐园,过休闲广场,最后到达候船大 厅,然后再乘坐班船前往湖东湿地生态园。 每年在清明时节这里举行的中国姜堰溱潼会 船节被列为全国十大民民俗节庆活动之一。 而千年古镇—溱潼,是景区的重要依托,镇 区四面环水,夹河穿镇而过,素有“苏中周 庄”之雅称;其寺内的万朵茶花树,更是名 扬四方。
介绍黄桥古镇的作文

介绍黄桥古镇的作文在江苏的中部,有一座低调却充满韵味的古镇,它叫黄桥。
初入黄桥古镇,仿佛时光倒流,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脚下的石板路,历经了风雨的洗礼和岁月的打磨,变得光滑而又凹凸不平。
每一块石板都像是一本无言的史书,记录着古镇的兴衰和变迁。
石板路的缝隙中,偶尔会长出几株嫩绿的小草,它们顽强地生长着,给这古老的道路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沿着石板路前行,街道两旁的古建筑错落有致。
这些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风格,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庄重而又典雅。
有的房屋大门紧闭,似乎在默默地守护着过去的秘密;有的则敞开着,里面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气息。
一家家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特色商品。
有手工制作的竹篮、精美的木雕,还有香气扑鼻的黄桥烧饼。
说到黄桥烧饼,那可是黄桥古镇的招牌美食。
刚出炉的烧饼,色泽金黄,香气四溢。
咬上一口,酥脆的外皮“嘎吱”作响,里面的馅料软糯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我记得那次,我站在烧饼店门口,看着师傅们熟练地制作烧饼。
他们先将面团揉好,然后包上精心调制的馅料,再用擀面杖擀成薄饼,最后放入炉中烘烤。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师傅们的手艺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我迫不及待地买了一个烧饼,顾不得烫嘴,就大口吃了起来。
那味道,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继续漫步在古镇的街道上,我看到了一位老人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晒着太阳,悠然自得。
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神却依然清澈明亮。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和他攀谈起来。
老人告诉我,他在这座古镇里生活了一辈子,见证了它的变化和发展。
他说,以前的黄桥没有这么多游客,生活很简单,但也很快乐。
现在,古镇变得热闹了起来,虽然有些吵闹,但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黄桥的历史和文化。
老人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一座古桥边。
这座桥名叫致富桥,桥身上布满了斑驳的青苔,桥下是潺潺的流水。
站在桥上,望着远处的风景,心中感到无比宁静。
桥下的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董桥古镇:烧饼与战役的红色传奇

董桥古镇:烧饼与战役的红色传奇-历史论文董桥古镇:烧饼与战役的红色传奇文|淮宸“到了黄桥不能不吃黄桥烧饼”,是当地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正宗的黄桥烧饼就出自江苏泰兴的黄桥古镇。
作为江苏省的著名小吃,黄桥烧饼被列入国宴的点心行列。
毛泽东曾在1952年称赞道“黄桥烧饼好出名的”。
一场著名战役使黄桥烧饼名扬四方。
1940年10月的黄桥镇,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以七千人的兵力战胜国民党韩德勤部三万人(实际参战1.5万),歼敌一万一千余人,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漂亮战。
激战之时,当地群众日夜赶做烧饼,冒着炮火把烧饼送到新四军的前线阵地。
如今镇上的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是江苏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黄桥古镇因此名列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黄桥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始建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距今已近千年。
黄桥素有“北分淮委,南接江潮”的水上枢纽之称,其南濒长江,东连如皋,北接姜堰,是苏中、苏北地区通往苏南的重要门户,也是这_地区规模最大的集镇。
黄桥古镇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有2000余间,还能寻觅到少量的宋代建筑,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分布其间,在古风浓郁的小镇上穿行,如同穿越漫步在悠远的历史时空。
人杰地灵的文化古镇黄桥古镇始称“永丰里”,又名“黑松林”,约从明代起改称黄桥镇。
黄桥古镇现有东、南、西三片传统古街区,24条古街巷、3座古寺庙、7座古宗祠错落有致,总面积近30公顷。
古镇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御史府、何氏宗祠、宋顾孝子亭、牛皋洗马池和“致富”、“文明”二桥,都是值得驻足一赏的景点。
南宋绍兴年间,岳飞将军奉旨抗金,从广德移兵泰州。
黄桥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岳飞故令大将牛皋到黄桥筹办火药火器,以备攻敌。
牛皋一日率数骑在黄桥东北角一带察探地形,忽见有一藕池,碧波荡漾,绿荷红花,清香沁人肺腑,不禁放声赞道:“好一片藕池!”于是跳下龙驹,在藕池里洗马。
后人为纪念他,将池子改名为“牛皋洗马池”,现存于古镇的黄桥高级中学校内。
黄桥介绍ppt

•
•
•
对黄桥人来说,一年四季饮食上都有不少老习俗:春节吃馒头,正月半汤圆,端午节吃粽子,六月十九吃冷面 ,八月半吃涨烧饼,重阳节吃糕,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黄桥也算得上是一个美食之乡了。不过,在本月16日开幕 的首届中国黄桥烧饼节上,各地游人更多品尝的,将是黄桥烧饼制作大师现场制作的黄桥烧饼
黄桥烧饼
•
• •
my school
• 我的小学 • 我的初中 • 我的高中
•
江苏省黄桥中学始创于1924年,1996年升格 为江苏省重点中学,2000年通过国家级示范 高中验收,同年10月更名为“江苏省黄桥中 学”。2004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成为江苏省 首批四星级高中。学校占地7万多平方米,建 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62个,在校 学生3000余人,教职工261人,专任教师216 人。其中,江苏省特级教师一名,高级教师 78名,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82名。研究生21 名,泰州、泰兴两级市名教师6人,学科带头 人32人,兼职教研员7人,泰州市“311工程 ”培养对象8人。近几年来,学校遵循“对未 来社会负责,为学生发展强基”的办学理念 ,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人为本,持 续发展”办学思想的指导下,确立了“泰州 叫响,江苏前列,国内知名,群众满意”的 发展目标,全校师生以校荣我兴的团队精神 ,勇争第一的拼搏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 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全力打造教育品牌。校风正,学风好, 教风淳,教育教学成绩显著,连续获泰兴市 高中教育教学综合评估第一名。至2005年年 底,学校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40余次,其中 有“泰州市模范学校”、“泰州市文明单位 ”、“泰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 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中小学党建
我的家乡———黄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桥,黄桥镇地处长江北岸苏中平原,位于泰兴、如皋、海安、姜堰、靖江县(市)中心,是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镇之一,也是泰兴东部地区经济、文化、商贸和交通中心。
全镇辖区面积72.4平方千米,耕地总面积3 532公顷,总人口10万人,其中镇区面积7.1平方千米,镇区人口8万人。
是苏北地区一大古镇、名镇,始称“永丰里”,又名“黑松林”。
据史料记载,黄桥地区约成陆于新石器时代。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留下了我们祖先活动的足迹(姜堰天目山遗址的出土文物可资佐证)。
此后又经过数千年生生不息的繁衍,至汉代即出现了“永丰里”这个黄桥原始的名字。
黄桥名称的来历明初泰兴有位县令姓黄,两榜出身,一身正气,疾恶如仇、执法如山,深得民之称颂,尊为“黄公”。
其时里人正在永丰西门建石桥,公议将桥命名为“黄公桥”,在桥侧镌“黄公桥”三字以颂黄县令之德。
岂料好事多磨。
地方一班地痞讼师因恨黄县令之刚正无私,屡屡搅其“好”事,使之不能随心所欲,为非作歹,遂联名诬告,谓黄县令自大,连桥上也刻名颂德,使百姓“只知有黄公,不知有皇上”,犯了欺君大罪。
皇上命严查。
里人得知,不知所措,暗悔好事反而害了黄公。
一老秀才曰:“无妨,但将桥石三字中间公字凿去,使其成…黄桥‟,便无把柄可抓。
”受命查办的钦差亦是一位正直的监察御史,一路微服访处,尽闻赞颂黄公之声,待及永丰西门,但见石桥“黄桥”二字赫然入目,全无恶棍所告“黄公桥”之影。
钦差心明肚知,连赞“黄桥好!”据实上报。
皇上闻奏,龙颜大悦,破格升七品黄县令为四品黄堂。
从此“永丰镇”便改称“黄桥镇”流传至今。
泰兴黄桥镇有一种烧饼,叫作黄桥烧饼。
这种烧饼是用油酥和面,而且还有馅,馅是用火腿或猪油等做成。
烧饼在缸炉里一烤,酥脆焦黄,香喷喷,非常可口。
这种烧饼只有这一个地方有。
在品种繁多的糕点食品中,黄桥烧饼的名声是很响的,堪与北京的茯苓饼、天津的大麻花、上海的蟹壳黄、扬州的富春包子、泰州的桃仁麻糕等名点媲美。
黄桥烧饼是古老的传统食品,是祖上留给黄桥人的瑰宝。
黄桥宾馆继承和发扬了老祖宗的传统,使用了传统的工艺和精选的原材料,生产出的烧饼深得各界人士的喜爱。
2003年荣获“中华民小吃”的称号,2004年获“江苏食品博览会金奖”,2005年被评为泰州市名牌产品,2007年通过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标准要求认证。
黄桥宾馆的名声也随之越传越远。
[1].[历史传说烧饼的历史由来已久。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饼法”一章,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也有关于烧饼的描写。
黄桥烧饼源于何时虽无文字记载,但民间流传的一个小故事多少有些参考价值。
说是清朝道光年间,如皋县的一位知县路过黄桥,吃了一回黄桥烧饼后齿颊留香,念念不忘。
如、黄二地相距60余里,总不能专程来吃呀,这位县太爷竟不怕人说他搞特权,隔三差五地派快马到黄桥购买烧饼,以饱口福。
这个故事不仅让人联想起唐代诗人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也告诉我们,至少在150多年前,黄桥烧饼便小有名气。
【黄桥烧饼的来历】黄桥烧饼产于苏北黄桥镇,它之所以出名,与著名的黄桥战役是紧密相连的。
在陈毅、粟裕等直接指挥下的黄桥战役打响后,黄桥镇12农磨坊,60只烧饼炉,日夜赶做烧饼。
镇外战火纷飞,镇内炉火通红,当地群众冒着黄桥烧饼一敌人的炮火把烧饼送到前线阵地,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
时隔30余年之后,即1975年5月,粟裕将军重返黄桥,黄桥人民仍用黄桥烧饼盛情款待他,他手捧烧饼,激动地勉励大家说:“从黄桥烧饼我们看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我们要继续发挥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据史料记载,辛亥革命时期,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000的黄桥,有猪行近20家,油坊20余家,酒行10余家,粮行90多家。
商业的繁荣,流动人口的增加,带来了饮食服务业的兴盛。
那时,小小的黄桥竟有100家旅馆、客栈,20多家饭馆,4家浴室,4家书场,而烧饼店竟达60多家!这么多烧饼店,势必引起行业内部的竞争。
店主们不得不在用料、制作和品种上动脑筋,比谁家的分量足,比谁家的吃口好,比谁的芝麻撒得多。
据说有两家烧饼店的小徒弟,每天端着藤匾“拼市”。
一家说,今天我家的烧饼外加两个脂油丁,顾客当然争着买这家的,那家的没人买。
第二天,另一家也加两个猪油丁。
“拼市”的结果,不仅使消费者得益受惠,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烧饼的质量。
黄桥烧饼的日臻完美,是多少代烧饼师傅辛勤劳动的结晶,也凝聚着文化人的心血。
早先,何姓是黄桥的名门望族,自明代成化16年至万历35年的120多年间,何氏家族曾有过一门“四进士十举人”的辉煌。
清朝道光年间的何萱,虽说只是个岁贡,但著述颇丰,其《韵史》8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这位老夫子不只结交了龚自珍、李兆洛等硕学大儒,与烧饼师傅们也颇多往来,常与他们切磋烧饼制作工艺。
据说,按季节不同生产的应时品种,如韭菜烧饼、萝卜丝烧饼、蟹黄烧饼就是这位老夫子出的点子。
【外形】有圆形的,长形的,方形的,椭圆形的,斜角形的5种。
目前黄桥烧饼店出售的一般是圆形的和椭圆形的两种,咸甜皆备。
【战火中的黄桥烧饼】战争是残酷的,它摧毁了无数鲜活的生命,摧毁了许多美好的事物,然而,黄桥烧饼在经受了炮火的洗礼后却声名远播。
1940年,在威震中外的黄桥决战中,黄桥人民冒着枪林弹雨,将一筐筐、一篮篮黄桥烧饼送上前沿阵地,解决了新四军6000将士一日三餐之虞,鼓舞了他们的斗志。
于是,一曲《黄桥烧饼歌》在炮火中诞生了,从大江南北唱到长城内外,从东海之滨唱到西北高原,一直传唱至今。
上世纪70年代,顾寄南的散文《黄桥烧饼》在《人民日报》发表;80年代,电影《黄桥决战》在全国播映,大量反映黄桥决战的小说、散文、诗歌见诸报端……这一切,更使黄桥烧饼名声大噪。
黄桥人有吃早点的习惯。
早点花式挺多,叫得响的有九斤家的鸡浇、鱼浇,海儿家的蟹黄汤包……但价格昂贵,一般人家平时吃不起,只能吃大众化的早点,诸如油条麻团、面条馄饨之类,但黄桥人最爱吃、最常吃的还是烧饼。
烧饼便宜、吃起来方便,至今仍流传着“三个烧饼一碗茶,肚子吃得饱喀喀”的俗语。
可以这么说,黄桥人是吃烧饼长大的。
辛亥革命元老朱履先,中国现代地质学之父丁文江,著名物理学家、喜剧大师丁西林,著名生化学家王德宝都是吃黄桥烧饼长大的。
京剧《智取威虎山》主笔章力挥自幼酷嗜黄桥烧饼,不只是早晨吃,中午、晚上也吃。
他说鲫鱼汤、肚肺汤泡烧饼比山珍海味还可口。
[2].【黄桥烧饼的变迁】黄桥烧饼是苏北名镇黄桥镇的名小吃。
1940年,为了将大江南北的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陈毅将军率新四军北上。
蒋介石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急令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调集10倍于新四军的兵力围剿,企图在苏北境内全歼陈毅、粟裕的部队。
在陈毅和粟裕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下,我新四军将士反而以区区七千人的微弱兵力,四两拨千斤,以寡敌众,以少胜多,以歼敌11000多人,全歼国民党独6旅,逼迫中将旅长翁达自杀,击毙89军中将军长李守维的辉煌战绩,取得了黄桥决战全面胜利。
这边战斗如火如荼,那边黄桥镇的12农磨坊的60只烧饼炉也炉火通红,日夜赶做烧饼。
并由当地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烧饼送到前线阵地,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随着战斗的结束,黄桥烧饼也从此名扬天下。
现在名扬全国的名小吃“黄桥烧饼”虽得名于65年前的那场著名的战役“黄桥决战”,但内容却已经是完全的大相径庭了。
65年前拥军时的黄桥烧饼远没有时下名吃—“黄桥烧饼”这样的讲究,那时的黄桥烧饼只是一种简单的酒酵面饼,面粉用酒酵发酵,然后在草炉上加少许油,用小火烘烤成两面焦黄即成,形状如一个倒扣着的小脸盆。
现在的黄桥烧饼只有巴掌大小,厚薄只有半寸,最外边是一层厚厚的焦黄的芝麻,圆圆的,金黄灿灿的,看上去象一个玲珑剔透精致的小工艺品,当然,里面的内容那就更是65年前的浴血将士们想也不敢想的了。
65年前的黄桥烧饼里面可是什么馅儿也没有,简单的在面里面和上一点糖就已经算是烧饼中的极品了,现在黄桥烧饼的主馅是肉松、火腿、虾米、葱油、鸡丁、香肠等外加猪油,香葱和面调和的馅,在温控的电烤炉的烘烤下,烧饼外黄里软,色呈蟹壳红,不焦不糊,不油不腻,咬一口,香气四溢,葱油流满嘴角。
1975年,粟裕将军曾重返黄桥,黄桥人民仍用黄桥烧饼盛情款待了他,他手捧烧饼,感慨万千,激动地勉励大家说:“从黄桥烧饼我们看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我们要继续发挥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其实他那时吃的黄桥烧饼就已经与30年前拥军时的黄桥烧饼大不相同了,用于款待粟裕将军的黄桥烧饼是经过改良过的肉松烧,改良改良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形状,由原来的大如脸盆缩小到了手掌心大小;另一个方面就是馅,由原来的无馅改为有馅,不过馅主要是以肉松和直接加白糖咸甜两种为主。
因为烘烤烧饼用的是炭炉,烘烤时的火候完全是靠人工掌握,烧饼有时会因为烘烤时间较长而发黑,所以黄桥烧饼虽然有名,好吃,但一直很难登大雅之堂。
65年后,黄桥烧饼因松软酥脆,香甜可口被评为“江苏省名特食品”而进行量产,不仅仅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因为温控烤炉而使黄桥烧饼的外观和质量得到了保障,更来自于老区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智慧,聪明的黄桥人把黄桥烧饼从以前单一的“擦酥饼”、“麻饼”、“脆烧饼”等大路货品种,发展到了以火腿、虾米、葱油、鸡丁、香肠、桔饼、桂花、细沙等为主馅料的十多个不同品种的花式,或咸或甜,或鲜或辣,不管你是何种性情中人,只要你愿意品尝,酸甜苦辣咸五味,总会找到适合你的一种口味。
新四军与黄桥烧饼1940年,新四军东进,开辟抗日根据地,在黄桥这里打下一仗,非常激烈,称为著名的黄桥战役。
新四军日夜坚持战斗,有时几天吃不上一顿饭。
黄桥当地的老百姓,看到这种情景非常焦急。
他们后来就想出一个办法,这是用这种烧饼,慰劳新四军。
人们日夜赶做,有专人指导,开始小规模地做,后来推广开来,全镇的人都做起来。
新四军吃了这种烧饼,浑身增添了力量,打仗打得非常起劲。
最后,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当时还留下了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
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把百姓帮。
同志们呀吃得饱,多打胜仗多缴枪。
从此,黄桥烧饼就更加出名了。
“黄桥烧饼”的启示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的“拿手货”。
就吃喝来说,名菜、名点不胜枚举,但能跳出自我小圈子,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分得市场份额的却为数不多。
究其原因,不外乎固步自封,满足于小打小闹,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抑或在市场竞争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甘拜下风,从而半途而废乃至自生自灭,终无出头之日。
但也有一些名优土特产品却与时俱进,做大做强,在海外闯出了名气,这使笔者不禁想到了在海外颇有影响的“黄桥烧饼”和“扬子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