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绥靖政策研究述评
绥靖政策浅析

从和平角度看绥靖政策摘要: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英国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经过一战后,"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那时坚强而又脆弱的人类,害怕被战争拿起的瞬间又把他们从高空深深的摔下!静静在角落等待着有个懂得珍惜和平的呵护人类紧紧握住不放手!!关键词:绥靖政策历史背景反战思维一、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1、经济衰败的后作用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持续多年的经济衰败,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
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9%。
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2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5分之1以上。
英国经济已衰败不堪,日落残照,夕阳如血!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致力于经济恢复工作,这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军备的巩固。
早在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即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
”英国的.这一军工政策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之后虽有修正,但总的宗旨未变。
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军费开支降到根本无法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
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续和坚定的政策,相反,英政府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
这无疑对以后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进而为绥靖埋下了祸根.2、扶德抑法,保持欧洲均势“欧洲均势”政策是英国传统外交的核心之一,通过欧洲大陆德、法、俄的互相牵制,达到"实力均衡"。
绥靖政策——精选推荐

探究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二战中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为此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本文对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及历史经验教训等做进一步研究,以加深对二战的认识。
关键词:绥靖政策原因、具体表现、教训绥靖政策是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为在新兴的帝国主义面前苟安一时,对侵略者没有采取行动给予制裁,将战火及时扑灭,相反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政策。
它以维护既得的利益和霸权为宗旨,以损人利己为原则。
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会议及协定助长了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同时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巅峰。
绥靖政策的出现,给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它对当今国际社会留下深重的思考。
一、历史原因纵观二十世纪二三时年代国际舞台及政治气氛,绥靖主义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各种因素的总和。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后导致二战的爆发。
1、经济的衰落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经济就是国家的生命。
衰落的经济无疑是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英法等协约国是战胜国,除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还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导致各国战后重建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 218万余人,损失2 210万余人,其中死亡515万余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 285万人,损失1 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38万余人。
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 863亿余美元。
各国在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缓慢。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各国政府不得不把经历集中到战后经济的恢复上。
绥靖政策

浅析绥靖政策姓名:包欣欣班级:2011级专业:旅游管理学号:01160003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英国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经过一战后,“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那时坚强而又脆弱的人类,害怕被战争拿起的瞬间又把他们从高空深深的摔下!静静在角落等待着有个懂得珍惜和平的呵护人类紧紧握住不放手!一、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1、经济衰败的后作用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持续多年的经济衰败,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
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9%。
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2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5分之1以上。
英国经济已衰败不堪,日落残照,夕阳如血!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致力于经济恢复工作,这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军备的巩固。
早在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即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
”英国的这一军工政策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之后虽有修正,但总的宗旨未变。
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军费开支降到根本无法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
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续和坚定的政策,相反,英政府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
这无疑对以后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进而为绥靖埋下了祸根。
2、扶德抑法,保持欧洲均势“欧洲均势”政策是英国传统外交的核心之一,通过欧洲大陆德、法、俄的互相牵制,达到“实力均衡”。
.一战之后,《凡尔赛和约》奠定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改变了这一均衡局面。
分析二战前夕的绥靖政策及对当今的启示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分析二战前夕的绥靖政策及对当今的启示姓名:杨培学号:2012033113院(系、部):法政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12级接本1班指导教师:高现朝完成时间: 2014年 4 月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结束至今已近七十年,但其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使人仍历历在目。
其爆发的原因尤其是二战前夕英法美苏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值得我们认识与思考。
正因为该政策的推行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快了德意日的扩张步伐,从而加快了二战的爆发。
所以需要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英法美苏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并思考我们当代人及后人应该从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如何搞好国际政治外交,如何在意识不同的国家间发展合作,避免战争灾难的发生,推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
关键词:绥靖政策;综合国力;友好政治;灵活外交AbstractFrom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o now has been nearly seventy years old,but it brought to the peo ple of world’s disaster in the mind. The reason of its outbreak was worth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Britain France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ok appeasement policy to the fascist countries on the eve World War II. Because these countries adopted appeasement policy promote aggressive momentum of fascist and speed up their pace of expansion, thus accelerated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We need to know the reason why those countries carried out appeasement policy, and should know the performances and the results of appeasement policy, in the meantime we must think what lessons should be learned by contemporary and later generations. How we do a good job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diplomacy and how to develop cooperation in the ideology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void war, promote world peace and stability and common development.Keywords:appeasement policy;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friendly political; flexible diplomatic前言 (1)一、绥靖政策 (1)(一) 二战前夕大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1)(二) 二战前夕大国实行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3)(三) 实行绥靖政策的结果 (3)二、绥靖政策对当今的启示 (5)(一) 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 (5)(二)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展友好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6)(三) 开展灵活外交,促进世界发展 (6)(四)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应从维护世界和平大局出发加强合作 (7)(五) 联合国要真正担当起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职责 (7)结论 (8)参考文献 (9)谢辞 (10)二战前夕,英法美苏作为世界上具有绝对话语权又有能力制止侵略的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安全对法西斯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推动了二战的爆发。
什么是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的历史启示

什么是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的历史启示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那么你对绥靖政策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绥靖政策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绥靖政策的出现背景英法维权政策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
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
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
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
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背景。
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
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
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屏障。
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社会思潮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
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对外扩张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1)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
(2)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公然扩军备战。
(3)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法西斯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
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咄咄逼人攻势,采取了姑息、纵容、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
这与英国经济实力的衰退、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传统外交政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靖政策;经济势力;和平主义思潮;均势政策“绥靖”(Appeasement),就其本义来说,有“讲和、调解”、“安抚、平息斗争”以及“用满足要求的办法来息事宁人”。
在外交史中,“绥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专指“对侵略者姑息、迁就,用牺牲他国利益以至本国领土、主权等利益,乞求和平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国无论是麦克唐纳政府(1931-1935)、鲍尔温政府(1935-1937),还是张伯伦政府(1937-1940)均采取了绥靖政策。
那么,一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缘何会采取这样姑息、纵容、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经济军事实力、社会心理(和平主义思潮)及传统外交政策”三方面来对英国绥靖政策的出台进行剖析。
一、经济军事因素:英国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其力量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削弱:战争中,英国军费开支逾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1/3,商船损失70%,出口贸易减少了一半;战后国内债务近80亿英镑,由战前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欠美国47亿美元,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
战后英国经济增长缓慢,而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又使尚未恢复的英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英国的经济下降到最低点。
农业生产缩减,英国成了世界各国倾销剩余粮食的市场;本已严重的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失业人数成倍增长;对外贸易进一步萎缩,贸易入超逐年增加,国际收支恶化;社会危机加深。
经济实力的衰退,导致了军费的严重不足。
1933-1938年,英国军费开支为12亿英镑,同期德国为28.6亿英镑,苏联为28.08亿英镑,日本为12.6亿英镑。
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开题报告

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开题报告系别法政历史系专业历史学年级 09历史本科姓名张雪峰导师高现朝一、目的和意义20世纪30年代,欧洲风起云涌,纳粹德国崛起,大规模重整军备,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大战的危险与日俱进。
面对这种情况,英国为了避免战争的爆发,进而推行绥靖政策,使得欧洲大陆的局势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导致了慕尼黑阴谋的发生,最终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战争初期,英国依然奉行绥靖政策,导致法国速败,上演了敦刻尔克的惨痛一目。
自丘吉尔上台之后,摒弃了妥协退让,妄图利用外交手段解决危机的绥靖主义,采用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才使得二战局势稍有变化。
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
一战之后,英国的经济实力遭受重创,再加之和平主义思潮的泛滥,以及领导人的错误判断,各阶级内部不统一等诸多原因,导致了对欧洲局势的绥靖态度。
研究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其目的一是应系里本科毕业生获得学士学位的要求;二是本人对其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就其意义而言,使笔者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同时锻炼了写作论文的能力。
充分的了解英国绥靖政策,可以掌握二战爆发的原因,对当今世界各国局势也可以用绥靖的角度去分析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在上世纪是各国学者十分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在各国学者中,西方学者的著作最多,涉及的方面也最广,他们从传统的外交史扩展到英法内政、经济、军备等问题研究。
如罗宾斯《绥靖》(Keith Robbins,Appeasement),牛津,1988年版;斯莫尔与范斯坦合编《绥靖法西斯主义》(Melxin Small and Otto Feinstein,Appeasing Fascism)伦敦,1991年版;还有纵观欧洲大陆关于绥靖政策的专著,如拉廷斯基编《重新评价慕尼黑协定:大陆的看法》(MayaLatynski,Reappraising the Manich Pact:Continontal Perspective),巴尔的摩,1992年版。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王宇博【作者】王宇博,1960年生,历史学硕士,现为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绥靖政策是本世纪20~30年代英国针对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
它对欧洲局势的演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重大影响。
通过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和探讨,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英国由强大走向衰落的轨迹。
一绥靖政策是英国政府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中,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作出的外交抉择。
导致英国作出这种抉择的因素是英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地位。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属于“满意的国家”,然而,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英国走向衰落的起点。
它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尤其是进入30年代后。
当英国呼吁为恢复国联的威信,建议筹建一支“具有充分力量的国际警察部队”时,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无不幽默地说:“麻烦的是现在强盗比警察多。
”可见,英国优势的丧失已成定局。
因此,“已经得到一切——甚至比一切更多”的英国打算通过避战求和,维持现有的国际秩序,以维护英国的既得利益。
在它看来,如果“发生任何战争,不管我们胜败与否,都将是意味着我们所有一切的结束”[①]。
这种思想表明在国际间,英国已处战略守势。
这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自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国内,使国家政策带有明显的“内向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内事务纷繁棘手,“除了外交事务中那些冲击着总的经济问题的方面,如赔偿问题以外,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面去了”[②]。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种倾向。
当时的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惊呼:“危机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袭来。
”[③]在对外事务中,英国与自治领的关系占重要地位。
英国对自治领的依赖除丰厚的经济利益外,还表现为在国际政治中,各自治领的支持成为英国的后盾。
然而,在20~30年代,在各自治领中,印度出现了大规模反英运动;加拿大的离心倾向明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日本在亚太的扩张所困扰;南非受困于内部纷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绥靖政策研究述评
作者:徐蓝《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8日11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没有一个严肃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会质疑这一基本事实。
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民主国家实行的绥靖政策,也是促使二战提前爆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如此,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研究中,绥靖政策便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至今不衰。
国际学术界对绥靖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对绥靖政策实行情况的考察。
可以说,凡重大的绥靖行为,学术界的研究都有所涉及。
如: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而英法等西方国家却姑息迁就;1934年,英国“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提出;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并在英、法、美的实际纵容下最终得手;1936—1937年,英国和日本关于英国是否承认伪满洲国的谈判;1936年,英、法以“不干涉”政策为名而最终使德、意法西斯支持的西班牙佛朗哥独裁政权上台执政;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英、法、美等国拒绝援助中国和制裁日本;1938年,英、法对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默认,英国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海关利益的非法协定,英法两国进一步助纣为虐,与德、意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慕尼黑协定》;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被肢解而英法无所作为,英日两国签订的英国实际承认日本侵华具有合法性的《有田—克莱琪协定》;1939年希特勒进攻波兰后出现的“奇怪的战争”,以及1940年英国与日本达成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的协定等,学者们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个案探讨。
从中我们不仅依次看到了英、法(有时也包括美国)等国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妥协退让甚至出卖其他国家领土主权利益来对付侵略者的窘相,更看到贯穿其中的绥靖主义外交路线的萌芽、形成、发展、演变及至达到顶峰的历史过程。
这一过程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并行,终于使大战提前爆发。
其二是对绥靖政策形成原因的探讨。
在有关英国对纳粹德国实行的绥靖政策方面,西方学者大致形成了两个学派:“正统派”和“修正派”。
“正统派”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但直到当代,一直有新的成果问世。
该派认为,绥靖外交是英国政治家基于一种对凡尔赛条约的道义上的“罪恶感”而产生的;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是一种“错觉外交”,其致命的“错觉”就在于他认为希特勒追求的目标仅仅限于修正凡尔赛条约;张伯伦要不惜任何代价保住和平,而他又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当时的防御战略不能保卫英国免遭空中进攻),因此实行了故意把小国牺牲给希特勒的绥靖政策。
“修正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的英国政府陆续解密了30年代的档案,因此大多数修正派学者避免通过道义来评判张伯伦,而是在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广泛讨论了张伯伦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军事、战略、意识形态、舆论等情况,以说明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
他们的看法主要包括:(1)基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军事和经济的因素,张伯伦和他的内阁成员认为实行抵抗独裁者的政策是不切实际的,如当时的陆海军参谋长们就不断警告英国并没有准备好同时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敌人作战,并建议政府实行绥靖政策。
(2)从国际视野来观察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外交政策,应该强调欧洲存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对抗的意识形态,还有经济体系和社会组织对英国形成绥靖外交的影响。
(3)决策者被社会和公众舆论所束缚,公众舆论持续反对急速地重整军备,坚持和平与反战,同时也不赞成对独裁者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立场。
另外,还有一些修正派学者认为,张伯伦作为现实主义政治家,认识到英国和法国不能维持欧洲的秩序,他希望保持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并相信在另一场大规模战争中,英国将失去这种地位。
所以张伯伦希望通过高水平的谈判,能够在不诉诸武力的情况下消解希特勒的怨气。
但是,这条路径要靠不断增加国防开支来达到目的(但英国政府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因此,
他们认为,绥靖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的合乎逻辑的现实主义政策,而不再是一种基于投降的可耻政策。
显然,这是一种更同情、更宽容地对待张伯伦和绥靖政策的倾向。
西方学者关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对日本的政策研究,是从40年代开始的,当时档案还没有解密,史料运用受到限制。
而大量的研究成果则产生于60年代以后,并在70—80年代形成了规模。
这时的研究成果运用大量档案资料,对英国对日政策进行深入的个案探讨,主要形成了两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英国对日本侵略中国,有绥靖日本的一些行动,但是没有绥靖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绥靖行动是1938年英国和日本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和1939年的《有田—克莱琪协定》。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整个日本侵华过程中,英国不仅有对日本的绥靖行动,而且有绥靖政策,但是这种绥靖政策并没有达到像《慕尼黑协定》那样的程度,因此没有“远东慕尼黑协定”。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绥靖政策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同的看法。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有对法西斯国家割让领土的行为才算是绥靖政策,而英国对日本在中国作出的那些让步,并没有把中国的某一块土地割让给日本,英国没有正式承认“满洲国”,因此不是绥靖政策,只是绥靖行动,更何况英国还对中国提供了一些援助。
无论是研究英国对德国和意大利实行绥靖政策的“正统派”观点和“修正派”观点,还是研究英国对日本实行的是“绥靖行动”或“绥靖政策”的看法,抑或人们对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进行怎样深入的探讨与分析,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绥靖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特别是英法)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挑战,实行的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法西斯妥协,从而保住自己既得利益的外交政策。
所谓牺牲其他国家,是指这种牺牲可以从经济利益到领土利益;所谓保住既得利益,包括经济、政治利益,如消弭国内革命危机、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等等。
历史已经证明,绥靖政策并不是维护和平之举,而是纵容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二战提前爆发的错误政策。
在对绥靖政策的评价中,正统派的看法值得重视。
例如,研究这一政策的“正统派”代表人物、已故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在其1948年出版的《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一书中认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是为了维护和平,绥靖主义者是“以和平的名义、绥靖的名义宽恕德国的不义和侵略”,但是他也承认《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大辱”,“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即“慕尼黑”结合起来,并成为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当代正统派学者对绥靖政策的批评也很中肯。
如英国牛津大学R.A.C.帕克在其1993年出版的《张伯伦与绥靖:英国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一书中就认为,张伯伦像相信宗教一样相信绥靖,以至于尽管有多种选择,包括对法国承担明确的义务,进一步加强与国联的协调,以及与苏联结成联盟等等,但都被张伯伦拒绝;张伯伦依靠其高超的政治技巧和策略能力,使每个人确信,绥靖政策是唯一合乎逻辑的行动方针,并因此而破坏了对许多可选择的行动路线的支持;如果不是张伯伦如此固执地相信绥靖德国的好处,将会更早地建立起阻止希特勒扩张主义的屏障;正因如此,当战争爆发时,英国和法国没有成熟的同盟,并处于一种虚弱的军事地位。
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在其2012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也指出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在《慕尼黑协定》签订时,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都没有准备与德国打仗。
实际上这也成为欧战爆发后仅仅10个月,纳粹德国就横扫欧洲大陆,法国仅仅抵抗了六个星期就迅速败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