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范文部编版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范文部编版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三篇)精选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范文(精)一1.通过读、理解观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供应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风光美。
3.通过读、品尝精致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会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奇妙境地。
能用“赞美--描述”来抒发喜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一)首先从观看入手,整体观看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
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供应美丽的画面。
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尝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风光美。
(三)通过读,品尝精致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美丽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供应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尝桂林山水的漂亮风光。
四、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教时一、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划诞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看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现的美丽风光。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
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漂亮风光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风光和别处有什么不同?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教师用“赞美--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似乎走入仙境一般。
)3.教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教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
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该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
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目标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入手,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
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二、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通用6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通用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阀、避”等15个字。
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
(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
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
(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
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
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
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_人教新课标-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11 灯光【课型】精读引领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爱护保重。
2.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说按次,学习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说按次,学习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爱护保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点北方的工作。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手握兵权的将军都割据一方,百姓处于灾祸当中。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受日本政府支持,权势比较强大。
1926年李大钊亲自领导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他因而一样成了军阀、反动派的眼中钉。
1927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同志。
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仁慈残暴的敌人拔掉了。
但是,他一直没说一句有损于党的荣誉、有损于革命利益的话,没走漏党的任何机密,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量忠实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二、出示目标,明确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爱护保重。
2.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说按次,学习倒叙的写作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请大家快速浏览2—32自然段,看作者按照工夫按次写了哪些事?被捕前烧掉文件坚守岗位被捕时临危不惧法庭上沉着镇定,坚贞不屈被害后家人悲痛小结:课文按照工夫按次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同敌人做斗争、最初勇敢牺牲的业绩及家人的悲痛。
四、再读课文,感悟人物抽象1、请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入印象的句或者你认为含义深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触,小组内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2.全班交流,交流碰撞请你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入的句子,再说说从中领会到了甚么?例如:①“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的很晚。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阀、、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传统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
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
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
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
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àn)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最新5篇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最新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5篇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课文分析: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文描写了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
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发情感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
(生自己说再汇报)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习目标。
(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习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3.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李大钊照片等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初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2.读不准的字查字典。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钊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
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
这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
所以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指名朗读课文。
(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
),写父亲被害之后的
情形。
三、学习课文
.指名读第一段。
这一段是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
“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
(3)李大钊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李大钊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钊不离开工作岗位,说明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
四、朗读第一、二段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钊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说明了什么?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
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
5.练读第三段。
(要求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钊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
三、学习第四段
.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钊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钊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
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
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钊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
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被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钊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
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遇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
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
四、指导识记字形
.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
“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4。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板
书
设
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