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笔记

合集下载

语文摘抄笔记整理格式(3篇)

语文摘抄笔记整理格式(3篇)

第1篇一、前言语文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为了更好地吸收和传承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特此整理了一篇语文摘抄笔记,旨在记录和分享一些经典语句、名言警句和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二、经典语句摘抄1.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孟子》-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庄子》-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4. 《史记》- 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 《诗经》-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 《楚辞》-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三、名言警句摘抄1. 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 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 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6.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文学作品摘抄1. 《红楼梦》-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2. 《西游记》- 世人若被淫声淫色缠绵,便命丧黄泉。

3. 《水浒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4. 《三国演义》- 乱世出英雄,英雄非无泪,只是未到伤心处。

5. 《西游记》- 真经妙法,救苦救难。

五、结语通过整理这篇语文摘抄笔记,我对我国丰富的语文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不断积累和运用这些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篇一、笔记概述本笔记旨在整理《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段落、名言警句、文学常识等内容,通过摘抄、归纳、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语文笔记大全(完整版).doc

语文笔记大全(完整版).doc

❖ 记叙文要素(复述技巧):1、时间;2、地点;3、人物;4、事情起因;5、经过;6、结果①记叙文的顺序有三种,分别是顺叙(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倒叙、插叙。

②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③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 初中虚词:之、以、于、而、其、者。

➢ “之”字用法:1.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 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

3.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4. 结构助词,定语的后置,不译。

5.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6. 结构助词,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7. 音节助词,不译。

8. 用作动词,译为“到、去、往”等。

➢ “而”字用法:1. 表转折(却、很)2. 表顺接(承接)前后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起连接作用,可不译(就)3. 表修辞(着、地、的)4. 表并列,前后两部分内容可互换5. 表递进(而且)➢ “者”字用法:1. 结构助词,可译做“…的/的人/的地方/的情况/的原因/的事”2. 语气助词,不译,表判断。

➢ “其”字用法:1. 表猜测,大概、也许、恐怕(其恕乎?)2. 表疑问,难道(其真无马耶?)3. 代词4. 指示代词,这、那5. 加重语气,不译(安陵君其许寡人)❖ 四大家:儒家:“孔、孟”,“仁”德治道家:“老、庄”,道法自然墨家:墨子,非攻兼爱法家:韩非子,法治❖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尚》《礼》《易》《春秋》===================================修辞格=================================== ❖ 顶针的句式特点:上面一句的结尾作为下面一句的开头。

人物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尾声) 环境 正面 侧面 小说三要素 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顶针: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片段、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针(真),又称联珠、蝉联、联欢。

初中语文课堂笔记摘抄(3篇)

初中语文课堂笔记摘抄(3篇)

第1篇第一节课:文言文阅读一、课文:《论语》1.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载了孔子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2. 孔子言论摘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的不如热爱的,热爱的不如享受的。

)3. 孔子思想解读:- 重视道德修养,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

-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学而时习之”。

- 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仁爱”精神。

4. 思考题:- 你认为孔子的哪些言论对你影响最大?- 如何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二、课文:《孟子》1. 孟子简介:《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2. 孟子言论摘抄:-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天地是万物的逆旅,光阴是百代的过客。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道的人会失去许多帮助。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3. 孟子思想解读:- 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 提倡仁政,主张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 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 思考题:- 你认为孟子的哪些言论对你影响最大?- 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第二节课:现代文阅读一、课文:《背影》1. 作者简介:《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父子情深的故事。

2. 课文内容摘抄:- 那天晚上,我坐在父亲身边,看着他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感慨。

- 我明白,父亲已经老了,而我却还是那么年轻。

- 父亲的背影,就像一座山,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

3. 课文解读:- 通过描写父子情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唐诗三首八下语文预习笔记

唐诗三首八下语文预习笔记

唐诗三首八下语文预习笔记石壕吏一、文学常识:1.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2.《石壕吏》是一首叙事(叙事、抒情)诗,体裁是五言古诗,他的组诗“三吏”中除《石壕吏》外,还有《潼关吏》、《新安吏》。

3.《石壕吏》作者:扯甫,选自《社诗谁注》。

二、中心思想:《石嫁吏》是首叙事诗,描写了官吏夜晚抓丁,带老妇人服役的故事。

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

三、解释下列词语: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幕: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何:多么。

苦:凄苦。

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说。

8.邮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9.成:防守;10.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11.且偷生:苟活。

且:苟且;姑且。

12.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完整的衣裙。

“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6.老姬:老妇人。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

犹得:还能够。

妪:念“yu”的第四声。

1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8.请从:请求跟从。

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笔记(实用16篇)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笔记(实用16篇)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笔记(实用16篇)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笔记第1篇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1、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6、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10、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近相关或相反的。

11、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笔记第2篇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汇总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修辞方法不只是小学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作文这一重要的知识,所以绝不能忽视,以上粉色的修辞方法是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接下来我做了如下小结,仅供参考!1、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语文摘抄素材笔记(3篇)

语文摘抄素材笔记(3篇)

第1篇一、诗歌摘抄1.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望岳》- 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散文摘抄1. 《背影》- 朱自清- 那人是我父亲,他正要从我身边跨过,跨过一块土台阶,踏上他的归途。

2.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3. 《背影》- 鲁迅- 世间最可宝贵的东西,莫属时光。

4. 《荷塘月色》- 鲁迅- 荷塘上的月色,真像一面明镜。

5. 《背影》- 鲁迅- 背影,是人生中最美的画面。

三、小说摘抄1. 《红楼梦》- 曹雪芹-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2. 《骆驼祥子》- 老舍-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无望。

3. 《围城》- 钱钟书-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4. 《平凡的世界》- 路遥-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

5. 《红楼梦》- 曹雪芹-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四、名言警句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原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周易》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五、古文摘抄1.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 《滕王阁序》- 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语文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语文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以下是一些语文读书笔记摘抄大全的例子,涵盖了不同类型的书籍和主题。

1. 《红楼梦》:
宝玉初会黛玉时,他“吃了一大惊,心里想:‘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黛玉也“觉得似乎在哪里见过,何等眼熟!’”这是两人独特的心灵感应,为后来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通过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2. 《骆驼祥子》:
“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和对个人的摧残。

祥子的悲剧命运是社会大环境的必然结果,批判了旧社会的冷酷无情,人性的自私和残忍。

3. 《小王子》:
“大人们从不理解孩子们的心思,只会一味地让他们变得像玫瑰花一样地成熟起来”,表达了对成人世界的不满和对孩子们纯真心灵的赞美。

小王子的故事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提醒我们要保持童真和对生活的热爱。

4. 《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福贵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悲惨命运,但他依然坚韧地生活下去,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5. 《百年孤独》:
“生活的奥秘不在于活着,而在于有什么东西能够使自己永远保持生机”,揭示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兴衰的历史和人生的意义。

马孔多镇的描写展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对人性、社会和自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语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26篇)

语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26篇)

语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26篇)语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2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读书笔记篇1读完这本书,感觉它真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

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第六部分“缺乏健康与关怀”。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同志就非常担忧当前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但他担忧的不是老师们缺乏敬业精神,也不是他们缺乏专业修养,而是他们的生活状况。

现在社会几乎已经把教师当成了神,拿很少的钱,做很多的工作,不怕苦,不怕累,朝六晚十,吃的是草,挤的是血……事实上,教师不是神,跟大家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同样需要社会的关爱,同样存在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

所以,无论是从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还是现实教师利润分配来看,还是从人性发展及人人平等的角度进行分析,社会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把教师打造成完人,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道德的符号或者道德的奴隶。

社会各界应该以一份宽容之心真诚地搀扶我们教师走下神坛,如此,则不仅是中国教师之幸,更是中国教育之幸。

在该书中,作者还向人们阐述了来自改革的压力。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新课程改革等不一而是,往往教师还未从一种改革中走出来,又得去适应另一种改革,教师整天疲于奔命,而每一次改革最终都落到教师身上,使教师的身心负担越来越重。

目前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课程改革,许多教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该书还指出,沉重不是教育的本质,憔悴也不是教师的本色。

该书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

语文读书笔记篇2今天又到了名著推荐的时间。

今天林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在4岁丧父,10岁就丧母,他只是上过2年的学,完全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娃传一.作者相关唐代传奇小说《李娃传》又称《汧国夫人传》,收入《太平广记》484卷,此小说为唐传奇中的名篇,作者白行简。

白行简(776-826) 唐代文学家。

字知退,祖籍下邽(今属陕西渭南)。

白居易的弟弟。

《李娃传》为其代表作。

另敦煌遗书中存有《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述男女交媾之事。

生平事迹见《全唐文》卷六十八。

二.作品相关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

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

唐人传奇大体可分为三类内容:1.神怪故事。

这是直接继承笔记小说的神仙怪异小说,著名作品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这两部作品讽刺了热衷功名富贵的封建士子。

2.爱情故事。

这一部分是唐代传奇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

如《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柳毅传》等都是有名的作品。

它们大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争取婚姻幸福的妇女形象。

3.侠义故事。

这类作品描写侠客义士惩强扶弱的英雄行为,代表作品有《红线传》、《谢小娥传》等。

三.文章相关1.复述情节:荥阳生赴京应试,与名妓李娃相恋,资财耗尽后,被鸨母设计逐出,流浪街头,做了丧葬店唱挽歌的歌手。

偶然间,一次挽歌大赛,与其父荥阳公相遇,其父不念亲情,痛笞荥阳生,几至于死;后沦为乞丐,风雪之天乞讨之时为李娃所救,娃遂自赎己身,与生同居。

在李娃的护理和勉励下,荥阳生身体恢复,发愤读书,终于登第为官,父子和好如初,李娃也被封为汧国夫人。

2.概括段意:1、前言2、荥阳生得意入京城3、鸣珂曲情迷李娃女4、痴公子相思得如愿5、公子受骗遭磨难6、凶肆寄身扬显名7、父子相见断恩义8、重逢李娃获功名9、父子如初娶娃女10、作者点评感慨深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作者相关曹雪芹﹙1715?–1764?﹚,曹世选﹙被俘,―包衣‖﹚–曹振彦﹙从龙入关有功﹚–曹玺﹙夫人孙氏为康熙奶妈﹚–曹寅﹙编印过《全唐诗》﹚–曹頫–曹雪芹,寅、颙和頫﹙荃子过继﹚均任过江宁织造。

康熙六次南巡,五次驻跸于织造府,四次由寅接驾。

雍正登基失宠,五年遭抄家。

六年北返。

二.作品相关背景: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装疯卖傻,逗得贾母欢心,又得了许多银子、衣服之类;第三次进荣国府时,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她。

(第6回、第39回、第40回、第113回)3.人物关系:人物关系,王夫人父…王京官–王成–狗儿〓刘氏﹙刘姥姥女﹚–板儿,青儿。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对应发展→兴盛→败亡三阶段。

4.刘姥姥为什么三进荣国府?1、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小说用刘姥姥引出故事,推进情节,提示结局,前后一以贯之。

从内里,从近处对贾府进行透视和详察,推动小说情节的开展,便于更深入与细腻地展开贾府内部的生活细节。

同时,见证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2、意义上的象征作用。

她代表着一种艰难却也自给自足的平民世界,这种生活对贵族之家的浮华奢靡是有新鲜感的。

刘姥姥的到来,使贾母感受到一种遥远的真挚的情感,使贵族小姐们感受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乐趣。

婴宁一.作者相关《聊斋志异》近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出身于半农半商家庭,后家道陷于贫困。

本人屡次失意于科场,只得以做幕宾、塾师为生。

他生当明清易代的乱世,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的坎坷,造成了他“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表现在他创作的《聊斋志异》中。

其诗、文、俗曲等作品今汇编为《蒲松龄集》。

500篇,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和《史记》传记文学的传统,把花妖狐媚人格化,幽冥世界现实化,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顶峰之作。

二.作品相关1.蒲松龄笔下最美的女性,出自《聊斋志异》卷二婴宁篇,天真浪漫,惹人喜爱。

在影视作品中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角色。

尤其是她的笑,让人久久回味。

2.《婴宁》之―三笑‖:一笑、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 二笑、俄闻墙内有女子长呼:―小荣!‖其声娇细。

方伫听间,一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

三笑、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仰视,则婴宁在上,见生来,狂笑欲堕。

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

‖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

‖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

‖生曰:―我所为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

‖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

‖女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

风波一.作者相关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二.作品相关层次剖析。

本文中―辫子事件‖是贯穿始终的结构主线和叙述中心。

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辫子危机的起因和开端。

这段文字采用了场面描写或环境描写, 写出江南农村宁静平和的气氛,第二部分:写危机意识逐步深化赵七爷:唯一出色人物兼学问家:讥、嘲、讽、贬等笔调一个字一个字读《三国志》(细节)迂腐、浅薄革命后:盘头顶上顽固不化,随机应变,善今天: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于捣毁(收敛锋芒,隐三次持竹布衬衫穿上脱下藏不露)时刻待机复辟的封建顽固派(典型细节白描)——从赵七爷的形象可以看出当时虽已民国多年,但封建复辟势力还很强大,复辟的危险性是很大的。

作者塑造赵七爷的形象主要暴露封建顽固派的丑恶心理,以引起民众和革命者的警惕,同时也是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揭示。

七斤嫂:泼辣,粗俗,缺乏觉悟的性格。

七斤:愚昧落后、麻木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农民典型。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说明了什么?是农村传统的保守、复旧心理的浓缩,或是:眷念往昔,看不惯现实一切的保守、复旧心理。

第三部分:描述危机的消解村人回避:不觉悟七斤嫂叫―囚徒‖:无知愚昧不坐龙庭了:夫妇十分欢喜,自满与暂时能做稳努力。

赵七爷辨子又盘上了:随机应变的封建脑瓜依旧(细节描写)第四部分:着重表现辨子危机过后一切又恢复从前的老样子。

结尾说明了什么,有身么作用?——这种状况不该变,类似风波还会再起,结尾深化了主题。

七斤嫂村人……尊敬〉恢复了原光受人尊敬的地位九斤老太不平而健康〉象征封建保守复旧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细节、意蕴深)六斤―新近裹脚,一瘸一拐的往来‖ 象征封建传统仍在一代一代往下传,仍在禁锢着年青一代,中国历史仍在痛苦地重复着老路(细节、意蕴深)十八个铜钉的饭碗象征着人们仍在贫穷落后之中,修补着几千年的老例(细节、意蕴深)3.主题思想:小说描写了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关于辨子的风波。

这场风波展现了辛亥革命的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村肆虐,农民还处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控制之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从而说明不真正推翻封建势,不启发农民群众的觉悟,任何社会改革,即使是剪辨子这样的改革,亦非易事,剪掉了,一不小心,辨子又可以种起来的。

4.艺术特色:1、通过大量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思想和心态,展开矛盾冲突。

作品的主要情节冲突——辫子的风波和危机,通过人物对话展开鲁迅通过简约、生动的对话刻画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运转。

2、运用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白描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深刻的主题内涵。

―一个字一个字读《三国志》‖写其迂腐浅薄将辨子盘在顶上顽固不化,又随机应变,善于韬晦,变成光滑头皮时刻想复辟。

忘却了吸烟,象牙嘴火光渐渐发黑发愁3、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运用简洁生动的笔能,勾勒出鲜明的江南水乡风景和风俗画,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也为―风波‖的骤起提供对比性衬托,并于结尾周而复始,一切照旧的隐患相呼应。

4、体现了短篇小说―借一斑略知全文,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特点。

作者能通过一场不起眼的辫子风波揭示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萧萧一.作者相关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二.作品相关1.小说的叙事1、萧萧的出嫁——不为婚姻愁烦“这个女人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萧萧做媳妇时年纪十二岁,有一个小丈夫,年纪三岁。

”2、萧萧的成长——原生的、自然的“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

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

”3.萧萧与花狗——听从自然人性的召唤“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象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走去反倒好一点。

”4.萧萧变成妇人——没有强烈的贞洁观“终于有一天,萧萧就给花狗变成妇人了。

”5.萧萧面对礼法——消极执行,有惊无险“看是沉潭还是发卖?”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而发卖也找不到人家,萧萧就又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象姐弟一般,家人依旧对她好,住到生了个儿子。

小说的结局——自然人性的胜利“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2.总结:以喜剧写悲剧萧萧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萧萧的自然人性带着蒙昧的面目,萧萧的命运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萧萧的喜剧结局加强悲剧性。

春之声一.作者相关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

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他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二.作品相关1.作品赏析: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

《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