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必背知识点语文上册人教版

四年级必背知识点语文上册人教版语文是孩子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的必背知识点,供家长和孩子们参考学习。
一、词语辨析1. 同音字:指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
例如:太(tài)、台(tái)。
2. 同音词:指发音相同,拼写不同,意义不同的词。
例如:园(yuán)、员(yuán)。
3. 同形异义词:指拼写相同,意义不同的词。
例如:行(háng)、行(xíng)。
二、词语拼写1. 基本词:即常见的词语,如:人、山、水、花等。
2. 习惯用语:即经过长期使用而形成的固定搭配的词语,如:早上好、谢谢等。
3. 成语:即由四个字组成,具有一定意义的词语,如:井底之蛙、一箭双雕等。
三、诗词鉴赏1. 诗歌:指用汇集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诗人的感情、思想和对自然的描绘。
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古诗词: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唐诗》等。
四、写作技巧1. 写人:写一个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
2. 写事:写一件事情的经过、来龙去脉、结果等。
3. 写景:描绘自然景物的美丽、恢弘、富有感染力等。
总结:以上是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的必背知识点,包括词语辨析、词语拼写、诗词鉴赏以及写作技巧。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通过学习语文,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还能够增加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祝愿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归纳1. 课文内容。
- 这篇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 重点字词。
- “横贯”的“贯”字,要注意书写,其意思是穿过、贯通。
- “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文中“人声鼎沸”写出了观潮人群的喧闹。
3. 修辞手法。
- 潮来时,“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形象地写出了浪潮的雄伟气势,“山崩地裂”的夸张描写突出了浪潮的声音之大。
1. 课文情感。
- 这篇课文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表达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描写手法。
- 文中大量运用了细腻的环境描写,如“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通过描写溪水、鹅卵石、小水塘等景物,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的氛围。
1. 诗歌特点。
1. 描写内容。
- 课文描写了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分别是在家乡的庭院里、在南京的菜园里和在海上。
2. 表达情感。
- 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 故事内容。
- 讲述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各自不同的命运,重点描写了第五粒豆落在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它生根、发芽、开花,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2. 人物品质。
- 第五粒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虽然身处恶劣的环境,但依然努力生长,同时小女孩在豌豆的鼓舞下,也表现出坚强、乐观的品质。
1. 科学知识。
-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研究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的过程。
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蝙蝠的耳朵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就能准确地判断障碍物的位置和距离。
4年级语文上册笔记全部笔记

4年级语文上册笔记全部笔记四年级语文上册笔记全部笔记一、课文笔记1. 《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篇关于小蝌蚪寻找妈妈的故事。
- 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生存方式。
2. 《小白兔的功夫》- 小白兔因为嘴巴太利索而被其他动物嘲笑,最终通过努力学会了跳舞。
- 勤奋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3. 《懒惰的蚂蚁》- 故事中的蚂蚁因为懒惰而没有准备食物,最终在严寒冬天中死去。
- 要勤奋努力,不要拖延懒散。
4. 《一根稻草》- 树上的小鸟们合力将一根稻草从地上吹到了树上,展示了团结的力量。
- 团结合作可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5. 《小乌龟找妈妈》- 小乌龟从大海来到了沙漠,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妈妈。
最终,它在动物的帮助下成功找到了妈妈。
- 互相帮助和关心他人是非常重要的。
6. 《海底两万里》- 一只小鱼展示了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战胜了强大的鲨鱼。
- 勇敢面对困难,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7. 《两只小狗》- 故事中的两只小狗一直争斗,最终因为大水的到来才意识到他们需要互相帮助。
- 和平共处、友爱互助是人与动物都应有的品质。
8. 《两只小鸟》- 故事中的两只小鸟因为互相帮助,最终成功打败了强大的鹰。
- 团结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9. 《风妈妈和太阳》- 故事中的风妈妈和太阳争辩谁更强大,最终化解争执,互相合作。
- 和谐相处,互相合作是最好的选择。
10. 《小羊和野狼》- 经过聪明的小羊的智慧游戏,野狼被迷惑并逃走了。
- 聪明的智慧可以战胜更强大的对手。
二、词语笔记1. 合作:一起努力,互相帮助。
2. 团结:众志成城,共同进步。
3. 勤奋:努力工作,不懈怠。
4. 智慧:聪明才智,用脑筋解决问题。
5. 友爱:互相关心,友好相处。
6. 和谐:相互协调,融洽相处。
三、知识点笔记1.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如走、看、坐。
2. 名词:表示人、事物、地方的词,如孩子、桌子、北京。
3. 形容词:描绘事物特征的词,如大、小、漂亮。
四上语文全册必背知识汇总

四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知识汇总一、人物、事物特点:1.钱塘江大潮:奇特、雄伟壮观2.裂缝里的豌豆:随遇而安、自强不息其它豌豆:自高自大3.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4.蟋蟀:吃苦耐劳、不随遇而安5.蟋蟀的住宅:排水优良、干燥卫生、平整简朴、向阳隐蔽6.盘古:勇于献身、无私奉献7.宙斯:冷酷无情、心狠手辣8.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勇于献身、不畏强权9.女娲:勇敢善良、无私奉献10.精卫(女娃):坚韧执着11.老麻雀:勇敢无畏、伟大无私12.将领:英勇善战13.征人:视死如归、豪爽开朗14.项羽:宁死不屈15.周恩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16.梅兰芳:热爱祖国、坚贞不屈17.西门豹:除恶扬善、为民造福、充满智慧18.扁鹊:医术高明19.蔡桓公:不听劝告20.纪昌: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二、课文蕴含的人文素养(做人道理):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1.《走月亮》让我们感受到了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2.《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让我们懂得了对待生活要平实、仁爱、敬重生命。
3.《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了我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4.《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5.《蝴蝶的家》告诉我们要关心弱小,帮助需要帮助的小动物。
6.《雪梅》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的道理。
7.《爬山虎的脚》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8.《蟋蟀的住宅》通过描写蟋蟀洞穴的特点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对蟋蟀劳动成果的极大赞赏。
9.《盘古开天地》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10.《精卫填海》让我们要学习精卫不畏艰难、敢于同困难斗争到底的优良品质。
四年级上册语文摘抄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摘抄笔记一、字词部分。
1. 生字。
- 观潮:“鼎”,这个字笔画较多,共12画。
它的字形像古代的一种煮东西的器物,记忆的时候可以联想它在词语“人声鼎沸”中的用法,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 走月亮:“鹅”,是家禽的一种。
书写时要注意左右结构的比例,左边的“我”字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鸟”字要写得舒展。
2. 多音字。
- 系:在“系铃铛”(jì)中读jì,表示打结、扣;在“关系”(xì)中读xì,表示关联。
- 降:“下降”(jiàng)时读jiàng,表示落下;“投降”(xiáng)时读xiáng,表示归顺。
3. 近义词。
- 宽阔 - 辽阔。
“宽阔”侧重于形容物体的宽度,如“宽阔的马路”;“辽阔”更强调范围的宽广,如“辽阔的草原”。
- 屹立 - 矗立。
“屹立”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矗立”主要指高耸地立着,如“高楼大厦矗立在城市中”。
4. 反义词。
- 平静 - 喧闹。
平静形容水面或环境没有动荡,如“平静的湖面”;喧闹表示吵闹、喧哗,如“喧闹的市场”。
- 模糊 - 清晰。
模糊表示不分明、不清楚,如“模糊的字迹”;清晰则表示清楚明晰,如“清晰的画面”。
二、好句摘抄。
1. 描写景色。
2. 描写人物。
三、段落摘抄。
- 赏析:这一段通过描写人们的反应和远处潮水初来时的景象,从侧面和正面相结合的方式,引出了即将到来的大潮,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
- 赏析:这一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我看见……”的句式,生动地展现了“她”(指大自然)的力量和对人类的贡献,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知识点汇总

1、观潮1、本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大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2、本文的第3,4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从(形状),(声音)两方面写出了大潮的(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
3 鸟的天堂1、本文的作者是(巴金)。
2、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的群鸟活动的景象。
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3、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部分重点刻画了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大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
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
4、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通过(形态)和(各种姿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到这里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它们的生活(自由和快乐)。
5、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4 火烧云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
课文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
重点写“上来”部分。
勾勒出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
5古诗两首(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我”不认识庐山真正的样子,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道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艳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四年级上册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一、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可以利用一些识字方法,如加一加(日 + 一 = 目)、减一减(飘 - 风 = 票)、换一换(清 - 氵+日 = 晴)等方法来帮助记忆生字的字形和读音。
2. 会写的字。
- 书写规范。
如“稻”字,要注意左边“禾”字旁的捺变成点,右边“舀”的笔顺是撇、横、点、撇、横、竖、横折、横、横、横。
- 重点生字的组词要牢记。
像“潮”可以组成“潮水”“浪潮”;“据”可组成“据说”“根据”等。
3. 多音字。
- 如“笼”,在“笼子”中读“lóng”,在“笼罩”中读“lǒng”;“号”在“号角”中读“hào”,在“号叫”中读“háo”。
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准确判断多音字的读音。
二、词语积累。
1. 近义词。
- 例如“宽阔 - 辽阔”“依旧 - 依然”“犹如 - 好像”等。
近义词之间虽然意思相近,但在使用上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句来体会。
2. 反义词。
- 像“平静 - 喧闹”“模糊 - 清晰”“新鲜 - 陈旧”等。
反义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在写作中也能运用反义词来形成对比,增强表达效果。
3. 词语搭配。
- 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蒙蒙的薄雾”“隆隆的响声”;动词与名词的搭配:“横贯江面”“登上大堤”等。
正确的词语搭配能够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准确、生动。
4. 四字词语。
- 积累描写景色的四字词语,如“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等;描写人物神态的四字词语,如“眉清目秀”“亭亭玉立”“明眸皓齿”等。
这些四字词语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句子。
1. 修辞手法。
- 比喻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潮的气势。
- 拟人句:“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赋予蟋蟀“弹琴”的人类行为,使句子更加有趣。
- 夸张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的完整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的完整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字词基础1.生字会写课本后的写字表中的生字。
准确掌握生字的笔画顺序、字形结构,如左右结构(“稻”“潮”)、上下结构(“霄”“雹”)、半包围结构(“虎”“建”)等。
多音字:如“笼”(lóng、lǒng)、“号”(háo、hào)等,要依据语境正确判断读音。
同音字辨析:像“暮”“幕”“慕”,通过字义来区分用法,“暮”与时间有关(日暮),“幕”与布有关(幕布),“慕”表示向往(羡慕)。
形近字:如“即”与“既”,“即”表示当下(即将),“既”表示已经(既然)。
2.词语积累各类词语描写自然景象的(风平浪静、狂风暴雨)、描写人物神态的(眉飞色舞、垂头丧气)、描写人物品质的(拾金不昧、大义凛然)等。
词语搭配动宾搭配:探索奥秘、改善生活;偏正搭配:伟大的奇观、宽阔的钱塘江。
近义词与反义词近义词:如“陆续—连续”“犹如—好像”,近义词之间存在语义、语感和使用语境的细微差异。
反义词:例如“宽阔—狭窄”“平静—喧闹”。
四字词语理解并积累大量四字词语,如“人山人海”“若隐若现”“横七竖八”等,学会运用这些词语丰富表达内容。
二、句子知识1.句子类型陈述句、疑问句(包括反问句和设问句)、感叹句的特点和转换。
如反问句“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转换为陈述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把字句与被字句的灵活转换。
如“他把窗户擦干净了。
”可转换为“窗户被他擦干净了。
”2.扩句和缩句扩句:在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前后添加合适的修饰词,使句子更具体生动。
例如“小鸟飞。
”扩为“可爱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
”缩句:去除句子中的修饰成分,保留句子的主要结构。
如“美丽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着。
”缩为“花朵摇曳着。
”3.修辞手法比喻:能准确识别比喻句,理解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之间的关系,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其人类的行为、情感等,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观潮1、本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大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2、本文的第3,4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从(形状),(声音)两方面写出了大潮的(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
3 鸟的天堂1、本文的作者是(巴金)。
2、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的群鸟活动的景象。
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3、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部分重点刻画了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大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
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
4、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通过(形态)和(各种姿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到这里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它们的生活(自由和快乐)。
5、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4 火烧云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
课文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
重点写“上来”部分。
勾勒出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
5古诗两首(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我”不认识庐山真正的样子,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道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艳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道理:陷入困境时不要灰心,经过努力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6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答: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它的脚在垂直的墙面上攀爬,叶子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叶尖一顺朝下。
为什么“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答:为了更充分地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爬山虎的叶子均匀、不重叠的生长。
7蟋蟀的住宅住宅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内部特点: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随遇而安:本义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文中指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1慎重选址。
2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3自己挖掘。
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答:蟋蟀的住宅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内部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而它使用的工具仅是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所以可以算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9巨人的花园1、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
对比: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
巨人激动的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
对比: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2、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我知道春天又到花园里的原因了。
巨人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出了温情,读出了爱,知道了快乐要和大家分享。
3、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巨人明白了:他一次次赶走孩子们,一次次训斥他们,想独自享用花园的美丽,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
4、道理:快乐要和大家分享。
11、去年的树1、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唱歌给你听!”2、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这时候鸟儿会怎么想呢?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好朋友!”3、道理: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13课《白鹅》1、“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全文中心句,统领全文。
2、第4段写了鹅的步态大模大样。
3、第5段写了鹅的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15课《猫》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前三段中心句。
2、从第1段可以看出猫既老实又贪玩。
3、从第2段可以看出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极其冷漠。
4、从第3段可以看出猫既胆小又勇猛。
5、“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这句话突出了猫极其贪玩的特点。
6、“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时的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了猫的尽职。
7、“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突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其冷漠的表现。
《颐和园》笔记一、本文的结构:总分总,首尾呼应。
二、“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中“滑”字用得真好,更能衬托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四、本文作者是按照地点变换的游览顺序写的,从文中2、3、4、5段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五、本文每一段的开头(除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一句都是过渡句。
六、词语积累闪闪发光隐隐约约式样不同细细游赏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第六单元笔记《古诗两首》1、两首古诗都写了什么?答:两首古诗都写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释义是什么?答:我的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他在繁花似锦的三月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友人的小舟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我只望见长江水流向天边。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是关于什么的描写?答:是关于写事的描写。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是关于什么的描写?答:是关于写景的描写。
5、《送元二使安西》的释义是什么?答:清晨一场小雨湿润了渭城路上的尘土,旅店旁的柳树被冲洗得更加翠绿。
朋友,请再饮完这杯美酒,西行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
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是关于什么的描写?答:是关于写景的描写。
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关于什么的描写?答:是关于写事的描写。
《搭石》1、“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答:写的是细致美。
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答:写的是助人美。
3、“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答:写的是音乐美。
4、“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答:写的是画面美。
5、“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答:写的是谦让美。
6、“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美?答:写的是敬老美。
7、《搭石》讲的是什么道理?答:搭石,静静的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
它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纽带,更是乡亲们心想他人、无私奉献的写照。
8、课文中有哪些看得见的具体美?答:①搭石平整方正,二尺左右间隔。
②踏踏得声音像音乐。
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像图画。
9、课文中有哪些看不见的心灵美?答:①秋凉后,早早摆好搭石。
②老人修稳搭石。
③让对方先走搭石。
④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生命桥”指的是什么?答:指的是血脉亲情。
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分别指的是什么?答:分别指的是小钱生命垂危,不得不躺在床上。
台湾青年内心坚定、沉着,他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3、“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情况?答:把小钱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说明了骨髓移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答:指的是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
第七单元笔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就说不要到租界地去玩,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二件事:周恩来亲眼看到妇女受欺侮,群众敢怒不敢言。
这使他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事: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崛起:振兴,兴起。
三、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答: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
他不愿意自己的国家在这么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在受欺凌。
他立下了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振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四、课文中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第二次是过渡段: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作者从叶老的批改中感受到他待人一丝不苟,平易真诚。
二、这篇课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叶老给我修改作文,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从短短的评语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第二件事:“我”到叶老家做客,叶老亲切、鼓励的话语让“我”受益匪浅。
三、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第一次: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体会:表达了作者高兴、兴奋、激动的心情。
第二次: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的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体会:叶老虽然工作忙,年纪大,却关心着青少年的成长,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作文。
四、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体会:结尾点题。
含蓄的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脑海里,叶老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五、怎样写作文? 怎样改作文?答:1.写作文:写作文应该写具体事实、有感而发、亲切自然、语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