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一)教案 湘艺版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一)澧水船夫号子教案3 湘艺版

澧水船夫号子1教学目标1 能认真聆听劳动号子,体会不同的劳动场景滋生出不同的劳动号子。
2 能清晰地感受《澧水船夫号子》的语言归纳劳动号四个劳动场景,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劳动号子的特点。
2学情分析《澧水船夫号子》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劳动号子是民歌的体裁之一,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民歌的魅力。
我把劳动号子单列出来,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重心放在《澧水船夫号子》的欣赏上面,让学生在“听赏与体验”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的内在,“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说出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增强其综合能力之目的。
3重点难点1 能总结出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2 能够创编简单的劳动号子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情导入1播放音乐《船工号子》,学生进入教室。
2师: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请班上的四位大力士来抬讲桌。
(没抬动)师:怎么样才能抬动它呢?(老师喊12,同学们喊加油)问:抬讲桌时喊的12加油口令起到了什么作用?(统一发力,鼓足干劲,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号子)板书课题:劳动号子3引入情景如果把刚才的12加油的口令加入旋律歌词,变成问:与单纯的喊12加油相比,在这种口令下干活心情会变得怎么样?生:不觉得枯燥,把疲劳和辛苦转移了,调剂了人们的精神,鼓舞了劳动的热情,激发了干劲。
板书:因此劳动号子还有调剂精神,鼓舞劳动热情,激发干劲的作用。
4什么是劳动号子?劳动号子亦称号子,是与劳动方式和过程密切结合的民间歌曲,属于民歌体裁之一。
5生活中你知道有什么劳动活运动需要喊号子?赛龙舟拔河抬轿子推车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一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这是一首由船夫们用辛勤劳动和汗水谱写的劳动赞歌。
描绘的是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劳动过程。
(课件播放)二分析结构:四个小号子改编而成课件播放结构图,分析它们的节奏、曲调特点。
《三吆台》是休闲摇橹时的场景。
湘艺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一)》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一)》教学设计1、《放马山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放马山歌》,让学生初步了解云南欢快、热情、豪放的特点,并能按照歌曲的要求去演唱。
2、通过欣赏《放马山歌》,让学生知道民歌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培养学生喜欢民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用自然、优美的音色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掌握附点音符和衬词的唱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视唱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观看云南民歌《猜调》视频。
师: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请同学们仔细听,听完歌曲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儿歌……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刚才同学们欣赏的歌曲和咱们平时唱的歌的风味不一样,它是一首民歌(板书),它是经过长期而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它是各族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艺术遗产,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呢?生:五十六个民族。
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这五十六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不同地区,也就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民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三、新课教学:(一)听范唱,激发兴趣。
师:《放马山歌》是牧民上山放牧时唱的歌,是流传于云南的一首著名的山歌。
(二)节奏练习。
1、学生先熟悉节奏,然后出声打节奏。
2、教师为节奏加上附点,并让学生掌握附点音符的节奏,再次练习课件1的节奏。
3、出示课件,练习掌握歌曲的节奏。
4、学唱歌谱:(1)复习g调的音阶,老师任意指几个音让学生说出唱名;(2)老师唱歌谱的第一乐句,学生小声跟唱;(3)学生唱歌谱的第一乐句;(4)老师唱歌谱的第二乐句,学生小声跟唱;(5)学生唱歌谱的第二乐句。
5、填唱歌词:老师弹第一乐句的旋律,学生小声唱歌词,然后出声唱一次,学生接唱第二段的歌词,启发学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老师弹第二乐句的旋律,学生小声唱第三、四段歌词,然后大声唱一次。
6、连唱歌曲:把歌曲的四段连起来唱一次(男女分唱),启发学生欢快、热情、豪放地演唱歌曲。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一)放马山歌 脚夫调教学设计2 湘艺版

放马山歌脚夫调1教学目标1. 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
2. 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简单的概括山歌的基本特征。
3. 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2学情分析传统民歌很难走进现代学生的生活,怎样让学生了解民歌、认可民歌从而喜欢民歌,是本节课的出发点也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常识,可以结合听赏、体验、参与表现以及探究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及创造力,并引导他们结合不同地域人民的劳动、生活、文化习俗以及地域特征去理解民歌,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3重点难点1.能随乐哼唱的学唱云南《放马山歌》。
2.能总结出山歌的基本特征。
3.对比欣赏劳动号子,初步了解劳动号子的特征。
4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一)、组织课堂、发声练习(指导学生运用气息正确的发声,将欢快的情绪带入歌声)活动2【导入】(二)、新课教学师:上课!欢迎大家来到曾老师的音乐课堂!音乐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比如跳舞、唱歌等等,你们平时都唱谁的歌,谁能简单的唱两句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学生示范唱师:唱得真不错!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学和他一样都十分喜欢流行音乐。
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来分享一个流行音乐的片段,请你仔细观看,这个音乐片段和你们平常听的有什么不同?(观看《千里之外》周杰伦、宋祖英共同演唱的版本)生:(学生自由发挥)师:大家都知道宋祖英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歌唱家,擅长唱——民歌,民歌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以地域而存在,也不以时间而消亡,甚至每一方泥土里都孕育了美妙的歌声,我们亲切的称之为——《泥土的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师:我国有着辽阔的疆土,一方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了数不清的民歌,它根据体裁、演唱形式的不同可以分成——山歌、劳动号子、小调我们首先来学习民歌的第一种类型——山歌活动3【讲授】创设情境连接语:你所理解的山歌指的是什么?请你唱两句。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一)教案 湘艺版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一)1教学目标1.在听赏歌曲《黄河船夫曲》时,感受该民歌的特点,并能模仿陕西方言随乐跟唱。
2.在歌曲表现活动中了解其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3.欣赏合唱曲《黄河船夫曲》,感受该音乐作品的特点,并能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民族精神。
2学情分析学生兴致高,有一定的基础。
3重点难点感受音乐与地域的密切关系,及地域因素形成的音乐风格特点。
4教学过程一、瞭望黄河1.歌声引进黄河(l)音乐引路学生在歌曲《黄河船夫曲》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坐定后继续听完。
(2)提问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听到的这首歌是哪儿传来的歌声?你能唱上几句吗?生:黄河上传来的歌声。
师:今天我就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去看看歌声中的黄河,是一条怎样的河,她和其他的河流有何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从大家熟悉的音乐开始,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进黄河。
2.黄河简介课件展示黄河。
师:黄河与我们的耒水有区别吗?生:……师:同学们我们再听一遍刚刚我们所听到的《黄河船夫曲》,在欣赏的时候同学们留意一下这首歌的旋律,语言和情绪上的特点。
设计意图: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了解它们与音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更好地学习本课的内容打下基础。
二、黄河放歌1.听《黄河船夫曲》(l)聆听师:河面上飘来的歌声会是谁唱的呢?他们在干什么?生:船夫,在边划船边唱歌……师:对,这首歌就叫《黄河船夫曲》。
你能说说这首歌的风格特点吗? 你听出它有几段歌词?以什么形式出现?生:两段,一问一答的形式。
(引导学生说出粗犷、高亢、空旷、雄浑、质朴等特点。
) 师:这首歌的节奏是紧密的还是自由舒展的?生:自由舒展。
师:你觉得歌曲的曲调和速度有什么特点?生:曲调有多处重复。
速度比较慢。
师:这么悠长的节奏,让你感受到什么?生:黄河上非常开阔。
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船夫们唱的歌是这么的粗犷、高亢吗?生:因为船与船之间隔得很远,唱的小声对方听不到。
生:……师:宽广的黄河赋予那里的人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一)澧水船夫号子教案2 湘艺版

澧水船夫号子1教学目标1. 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
2. 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简单的概括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3. 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2学情分析传统民歌很难走进现代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民歌的了解甚少。
怎样让学生了解民歌、认可民歌从而喜欢民歌,是本节课的出发点也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常识,可以结合听赏、体验、参与表现以及探究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及创造力,并引导他们结合不同地域人民的劳动、生活、文化习俗以及地域特征去理解民歌,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3重点难点1.完整的学唱云南《放马山歌》,并尝试运用民歌的运腔方式进行演唱。
2.能总结出劳动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4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上课前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
1. 观赏:纪实片《澧水摇橹号子》的视频片段。
(1分钟)2. 交流:在影片中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船工及有节奏的呐喊声。
3. 讨论:船工们这种有节奏的呐喊,知道他们是在唱什么吗?——民歌,号子4.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歌?民歌有什么特点?民歌简介及体裁介绍(号子、山歌、小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号子和山歌。
二.新课教学劳动号子湖南《澧水船工号子》①听赏:聆听《澧水船工号子》,这是民歌当中的那种体裁?②提问:号子有什么样的特点?③简介:号子的由来、种类及演唱形式。
④船工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喊声有什么不同?曲调铿锵激昂节奏更固定,沉着有力。
一人领众人和。
音乐风格坚毅质朴,粗犷豪放。
展示两幅图片(平水与急流)。
(引导学生从节奏、速度、力度方面进行回答。
平水时的声音力度相对较弱,节奏比较平缓、速度适中;急流时的声音力度较强,节奏比较密集、速度较快。
)(听赏时教师用手势一起参与,进行引导。
)⑤体验:跟随老师的手势,用“弱缓、强急” 的声音表现船工们遇到不同情况时的喊声。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一)民歌(一)教学设计2 湘艺版

民歌(一)1教学目标1.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民歌,并对民歌产生兴趣。
2.体验、合作学习的方法去感悟不同民歌类别的特点。
3.能辨别民歌的类别、了解民歌。
2新设计本单元教学课时为三课时,我所设计的是第三课时,我根据本地方音乐教育的特点,根据当地艺术文化的情况,采用当地熟悉的民歌来进行教学,通过体验、感受、欣赏民歌,让学生能够听辨民歌的种类。
3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玩,爱表现,模仿能力和求知欲较强,而且思维敏捷,正是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的黄金时期。
本课为七年级学生所设,内容丰富,介绍了大量富有情趣的中国民歌。
通过欣赏,体验、感受中国民歌,使学生情绪高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4重点难点引导体验、感受不同类别民歌的特点。
5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欣赏+谈话1、欣赏音乐片段《爱我中华》、《时间都去哪了》从演唱方法来区分,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的音乐?(让学生通过听+想,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喜爱)2、引出课题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1、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2播放音频片段《山歌好比春江水》、《船工号子》、《茉莉花》(1)体验民歌(听+想+做)听了这三段音乐,在你的脑海里哪段音乐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2)感受民歌(分段聆听)这三个片段的民歌给你的感觉如何?她分别属于我们山歌、号子、小调中的哪一种类?(通过提问、聊天的方式解决)3、民歌的特点。
(欣赏音频)(1)小组讨论民歌特点请前后两桌的同学为一小组来进行讨论:山歌、号子、小调各有什么特点。
可以从他们的演唱场合、风格、形式、目的和你听到的感觉来展开讨论。
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格式呈现出来。
(教师巡堂指导,轻声播放音乐)(2)分析民歌特点展示成果: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的成果?A、小组汇报,展示成果。
B、相互点评。
4、唱唱民歌选一段来唱响民歌,感受民歌的美。
(欣赏了民歌,了解民歌的特点,一起来唱响民歌)活动3【练习】听辨民歌1、播放录音片段,学生判断是山歌、号子、小调中的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一)槐花几时开教学设计 湘艺版

槐花几时开1教学目标1. 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
2. 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简单的概括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3. 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传统民歌很难走进现代学生的生活,怎样让学生了解民歌、认可民歌从而喜欢民歌,是本节课的出发点也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常识,可以结合听赏、体验、参与表现以及探究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及创造力,并引导他们结合不同地域人民的劳动、生活、文化习俗以及地域特征去理解民歌,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教学设计亮点: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先走入他们的生活,再聆听和学习他们在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歌曲,利用“角色换位”的方法、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走近并喜欢传统民歌。
2学情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由演唱、欣赏、音乐知识、活动与练习四个板块构成。
教材选取了各地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形式,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演唱与欣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感受民歌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
3重点难点1、欣赏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2、让学生了解四川民歌的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
活动2【讲授】组织教学:1、播放音乐《DO RE MI》,学生在音乐中走入教室。
2、师生问好!活动3【导入】民歌是什么?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
民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
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一民歌一教学设计1湘艺版

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一民歌一教学设计1湘艺版第一篇: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一民歌一教学设计1湘艺版民歌(一)1教学目标1.认真听赏本课的民歌,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归纳和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探究汉族民歌色彩区的音乐特点。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与色彩区。
教学难点:区分汉族民歌体裁以及不同色彩区民歌的风格特点。
3教学过程1、同学们平时喜欢唱什么歌?你知道哪些民歌?民歌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歌天地,感受民歌魅力!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民歌的概念。
2、欣赏《茉莉花》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是江苏民歌茉莉花。
展示小调定义,总结小调的特点。
节奏:节奏规整、严谨、均衡。
旋律:优美流畅、细腻委婉、轻盈活泼。
歌词:比较固定,一般不是即兴创作。
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或齐唱、大多有器乐伴奏。
1、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首云南民歌。
同学们对云南有什么了解?师: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
在云南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2、展示山歌的定义。
是人们在山间、田间、牧场劳动生活时为抒发内心的情感而即兴演唱的民歌。
3、聆听歌曲,展示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这首云南民歌《放马山歌》4、小组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1)歌曲的演唱形式——演唱形式是指演唱形式是指齐唱、独唱、重唱、合唱等演唱的组合形式。
(独唱)(2)歌曲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一句比一句短。
(3)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一)
1教学目标
1.在听赏歌曲《黄河船夫曲》时,感受该民歌的特点,并能模仿陕西方言随乐跟唱。
2.在歌曲表现活动中了解其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3.欣赏合唱曲《黄河船夫曲》,感受该音乐作品的特点,并能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民族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兴致高,有一定的基础。
3重点难点
感受音乐与地域的密切关系,及地域因素形成的音乐风格特点。
4教学过程
一、瞭望黄河
1.歌声引进黄河
(l)音乐引路
学生在歌曲《黄河船夫曲》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坐定后继续听完。
(2)提问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听到的这首歌是哪儿传来的歌声?你能唱上几句吗?
生:黄河上传来的歌声。
师:今天我就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去看看歌声中的黄河,是一条怎样的河,她和其他的河流有何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从大家熟悉的音乐开始,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进黄河。
2.黄河简介
课件展示黄河。
师:黄河与我们的耒水有区别吗?
生:……
师:同学们我们再听一遍刚刚我们所听到的《黄河船夫曲》,在欣赏的时候同学们留意一下这首歌的旋律,语言和情绪上的特点。
设计意图: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了解它们与音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更好地学习本课的内容打下基础。
二、黄河放歌
1.听《黄河船夫曲》
(l)聆听
师:河面上飘来的歌声会是谁唱的呢?他们在干什么?
生:船夫,在边划船边唱歌……
师:对,这首歌就叫《黄河船夫曲》。
你能说说这首歌的风格特点吗? 你听出它有几段歌词?以什么形式出现?
生:两段,一问一答的形式。
(引导学生说出粗犷、高亢、空旷、雄浑、质朴等特点。
) 师:这首歌的节奏是紧密的还是自由舒展的?
生:自由舒展。
师:你觉得歌曲的曲调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曲调有多处重复。
速度比较慢。
师:这么悠长的节奏,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黄河上非常开阔。
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船夫们唱的歌是这么的粗犷、高亢吗?
生:因为船与船之间隔得很远,唱的小声对方听不到。
生:……
师:宽广的黄河赋予那里的人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空旷、高亢的声调与歌喉。
师列举,不同地域产生具有不同特点的民歌。
设计意图:来自黄河上最纯朴、不加任何修饰的歌声,更加贴近生活,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陕西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形成原因。
(2)跟唱
师:好,我们就在这开阔的黄河上,拉开嗓子,一起唱起《黄河船夫曲》。
(全班随乐唱一唱,唱出它的高亢粗犷。
)
师:最后一句比较难一点,跟我唱。
师:这一句中的“艄公”用了什么语言?
生:陕北方言。
师:还有哪句用了方言?
生:“我晓得”的“我”,唱成“e”。
师:我们一起学一学。
设计意图:学学陕西方言,并用方言来演唱,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使歌曲的演唱更加地道。
(3)对比欣赏
师:平稳稍慢的速度,让你感受到此时的船是在急流险滩中还是在平静的河面行驶呢?
生:平静的河面。
师:听了并唱了这首歌,你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和无数船只及艄公形象。
在风平浪静时,他们便时常会唱起有问有答的船夫们自己的歌——《黄河船夫曲》……
师:接下来,黄老师我为大家也演唱一首和黄河有关的,歌名叫《天下黄河十八弯》。
师演唱《天下黄河十八弯》
师:听完之后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和我们刚刚听过的《黄河船夫曲》,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相同(都是黄河船夫唱的歌曲等),不同之处(速度比《黄河船夫曲》要快,节奏感比前一首作品要强等)
师:《黄河船夫曲》是船夫们在平静的河面上休息时唱的歌曲,刚刚老师唱的歌曲,同学们你认为船夫们在什么时候唱比较合适呢。
生:在划船时,逆水划船时唱的歌。
师:船夫们是怎么划船的,你能学一学吗?
(引导学生掌握划船、拉船的动作。
)
师:拉船的人就叫纤夫,你们带的毛巾可以派上用场了吗?怎么做才像是在一根绳上拉船呢? (引导学生将手肩互搭,让毛巾连起来。
)
设计意图:既是为了表现音乐形象,也能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师:歌曲开始处有一大一小两个吆喝声,这是怎么回事?
生:是交错而过的两只船上的船夫在打招呼。
师:那我们就分成两组,每组排成一条船,一起来扮演一下黄河上唱着《黄河船夫曲》的船夫们。
比比看谁唱得韵味更足。
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师:同学老师这还有一首《黄河船夫曲》同学们想不想听。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黄河船夫曲》,看看这首歌和我们前面听得两首作品又有何不同之处。
生谈论听后感,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师将合唱《黄河船夫曲》所表现的内容及精神内涵进行总结
三、黄河精神的升华。
师:黄河船夫继承了黄河几千年来传承的坚忍不拔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炎黄子孙在黄河流域数千年的繁衍生息,让中华民族具备了黄河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
师生合颂配乐诗朗诵《黄河颂》。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领略了黄河上极具魅力的民族歌曲,它们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希望大家都大胆地走近她,摘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