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以及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在地理实践力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黄土高原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人地协调观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区域认知方面,通过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黄土高原区域的整体认识。

在综合思维方面,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综合认知水平。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前几章的内容后,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素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于黄土高原这样的特殊地理区域,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

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来学习,喜欢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困惑,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到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并认识到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可能对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和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和实例,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地图、图片、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图、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课前预设教学视频中说水土流失把村庄和农田都冲走了.那下面我们来有逻辑地整理一下水土流失的危害(逻辑—填空)。

1、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表层土,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

2、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得黄土高原中游河段成为含沙量最大的河段。

3、水带着泥沙继续流向黄河下游,下游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一遇暴雨容易形成洪灾。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使得黄土高原的经济与同时期其他城市相比处于衰退状态.【板书】【过渡】那水土流失和哪些因素有关?我们一起做实验探究。

探究其与“自然因素-—植被、降水强度、坡度、土质”和“人为因素"的关系,并结合黄土高原区域环境提出相对应的治理措施。

(教师指导试验进行)学生观察动画,思考回答:“水把山整个给冲走了、水下来直接冲到地里、把粮食冲走了、再不想办法就没法生存了”设置情景,引发学生兴趣,话题轻松,主要用来引出主线,为后面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打下铺垫。

【总结】水土流失主要跟两大因素有关——学生感受黄土高原的区域经济发展从繁荣走向衰退,体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探究小组汇报视频传递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从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提高分析、综合素质。

当堂练习(5分钟)( )A.①B。

② C.③D。

①②③2.(河南驻马店平舆期中)下列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中,属于人为原因的是()A.过垦过牧 B。

土质疏松C.植被稀少D.降水集中在7、8月份【讲解】第一题: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等高线稀疏的地方面积较,大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如图③;黄土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等高线稀疏的地方成典型的长条状,如图②;黄土峁是四周低,顶部高而平坦的小土墩,如图①。

故选B。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解题,回答问题:1——B;2—-A;以课堂练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切实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进行补缺补漏,或者进一步总结,检验学习效果。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获奖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获奖教案

黄土高原教案【课题】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

2、利用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3、利用水土流失小实验,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其危害。

(难点)4、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主要煤矿,并了解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开发和建设。

【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讲练结合【教学方法】多媒体导入法、自主探究法、点拨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地理助学、水土流失模拟实验用具。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感悟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MV,请同学边听,边看,边记录下再歌词及图画中出现的和黄土高原有关的事物。

并进行展示。

学生展示在歌曲中捕捉到的与黄土高原有关的词语:背景中的:安塞腰鼓、窑洞、黄河、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歌词中的:大风从坡上刮过,东南风还是西北风,照着我的窑洞,身边这条黄河通过播视频,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对黄土高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衔接过渡通过歌曲及视频,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的壮美以及作者对黄土高原的热爱,那么黄土高原在哪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预习说出你知道的本区域的地理事物学生结合地图册中气候图、降水图等进行预习展示,完成问展示①位于区域,②第阶梯,③风区,④温度带,⑤河流过,⑥主要作物,⑦熟制,⑧民居,⑨气候类型,题。

①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②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阶梯,③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季风区,④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⑤黄土高原上有黄河流过,⑥黄土高原上主要作物是谷子,⑦黄土高原熟制大多一年一熟,⑧黄土高原上传统民居是窑洞,⑨黄土高原气候类型温带季风,通过预习展示,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等情况有了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最新)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看视频《黄土高坡》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二、知识讲解考点1 文明的摇篮1.称谓:文明的摇篮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

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考点2 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3 水土保持的措施(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4)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三、例题精析考点一文明的摇篮例1“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一)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根底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后果4、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开展观。

一、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来导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师出示,生代表朗读,生明确目标。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过渡语句: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师出示图片,生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区,小组派代表答复,师出示答案)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3、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过渡语句:这么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师布置学生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说法)4、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师出示出示图片,生思考“刮得风的方向〞师提问,生代表答复)(过渡语句:专家们到底找到了什么证据证明“风成说〞说呢?)(师布置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证据,并理解这些证据的所证明的东西)5、证据第一条证据“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流质(风或流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第三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第四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基本认识。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特点3.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4.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危害5. 黄土高原的防治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以及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黄土高原的特点、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分析其水土流失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5. 总结提升: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总结,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程度和环保意识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现状。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防治策略。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教学设计
2.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文章中需包括以下内容: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介绍至少三种水土保持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论述生态环境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提出自己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建议。
3.设计一份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调查问卷,不少于10个问题,旨在了解人和调查结果。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围绕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展开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实践体验:结合学校周边环境,设计水土保持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直观感受。
5.反思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使用地图、地形图等工具,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理解,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图,标注出主要的地貌类型和地理位置,并简要说明各类地貌的形成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江边中学韦春云
设计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习的基本理念,其中有这样两条:一是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二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本课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主体,教师借助图片、视频、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围绕着“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的形成——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这一主线来编写的。

每一个专题之间有着密的因果联系,疏松的黄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促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建设。

本节内容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理解黄土的形成原因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第二课时了解其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掌握进行生态建设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跨越的省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分析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后果,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方法过程
1、(播放短片)创设情境----(读图填图)了解范围----(小组讨论)分析成因----(讨论交流)水土流失原因----(交流收获)课堂小结
2、将读图分析法、探究讨论法、媒体演示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励并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范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学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黄土高原地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黄土高原景观的视频,创设情境。

2、刚才的短片展示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播放的这个短片主要展现了未治理的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配上大家熟悉的歌曲《黄土高坡》。

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打下基础。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展示目标)
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
1、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引导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1)了解黄土高原的范围及跨越的省区。

学生阅读地图册P33页内容,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范围,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学生先独立读图、填图,然后全班交流。

(2)(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面积、厚度的数据。

提问:这组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交流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方法。


过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2、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风成说
多媒体展示‘科学的假说’
(1)教师简单介绍科学家提出的多种假说: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成说。

(2)学生观看图片“黄土高原的成因”,了解“风成说”。

(3)“既然‘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那么就需要一定的证据”。

阅读教材P67页的四条证据,讨论每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4)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我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直观形象,接着效仿VSO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过渡:既然风成说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地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
多媒体展示、教材活动1的实验,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说明植被有什么作用以及森林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的分布;根据图中的信息、说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地形区。

3、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学生结合教材P68-69页内容,独立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教师播放短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学生观看。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由各组中心发言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开矿、修路等。

(4)谈看法。

阅读P69活动题二,讨论交流。

4、了解并交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

三、知识反馈
四、收获平台结束新课
、图片展示:黄土高原今昔景观对比。

黄土高原今昔面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他们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下节课再见。

(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收获的平台,给他们创造一个总结与反思的机会。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