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2.难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黄土高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水土流失治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治理措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2.准备教案、学案、作业等教学资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的水土流失治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治理措施。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案、学案中的相关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7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7篇)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地图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
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设问: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
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景观名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对应地名全年降雨量气候特征3、教师活动: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学生读图回答: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课标分析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
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知识。
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文字背诵通过率达到85%以上;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对于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识记率达到80%以上;达到能够自主分析相关地貌形成的原因的高级理解程度。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
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以及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在地理实践力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黄土高原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人地协调观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区域认知方面,通过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黄土高原区域的整体认识。
在综合思维方面,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综合认知水平。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前几章的内容后,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素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于黄土高原这样的特殊地理区域,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
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来学习,喜欢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困惑,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黄土高原教案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环境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3. 黄土高原的特点4.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5. 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及环境问题。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生态环境等画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讲授知识点:2.1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2 阐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3 介绍黄土高原的特点。
3. 分析环境问题:3.1 让学生观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环境问题。
3.2 讲解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4. 讲解治理措施:4.1 介绍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政策。
4.2 分析治理措施的作用及其效果。
5. 小组讨论:5.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治理的成功案例及其启示。
5.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6. 总结课程:6.1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特点、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6.2 强调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7. 布置作业:7.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黄土高原的地形图。
六、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源,收集有关黄土高原治理的案例,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土保持展览馆或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黄土高原治理工作的理解。
3. 开展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如植树造林、清洁河流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网作者精心整理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希望这份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优秀4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道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于黄土高原的学习,增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自然引入播放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前提出问题:录像反映的是哪一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看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总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让我们进行信息交流”。
(投影)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总结:学生讲解、介绍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最后的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内容:(投影)地图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黄土的厚度超过100米。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陕西省、山西省及甘肃省的一部分。
展示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图片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现在还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
板书:三、文明的摇篮播放安塞腰鼓视频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的独特的文化,如信天游,腰鼓等,被称为“黄土风情”。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在我国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为学习下一节打下了基础。
教学反思: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探究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教案

探究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及地貌特点等基本地理知识。
2.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
3.理解黄土高原土地退化与治理的现状和必要性。
4.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自然环境特征。
2.难点: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现状和治理。
三、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PPT或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一下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比如: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地带,东起黄河干流下游,西至陕西关中,南起秦岭,北至内蒙古和山西。
黄土高原被誉为“全球第二大黄土区”,其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地区是典型的丘陵和山地景观,其主要的山脉和高原包括丁青草原、延安丘陵、秦岭山地和太行山地等。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包括黄土丘陵、内陆河谷地、坝陵和绵延起伏的平原等。
步骤2:学习任务1.学生自主学习资料:教师分发或选定互联网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现状和治理,结合诸多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撰写小论文。
3.知识总结:教师汇总和总结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和精华部分,让学生重新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和土地退化现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步骤3:教学评价1.实地考察:教师安排学生实地考察,感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土地退化现状,收集数据和信息,调查治理措施及其效果等。
2.作品展示: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小论文和考察成果,让同学们互相分享交流,借鉴和学习。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悟收获,提出问题和疑惑等。
四、教师评价1.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PPT、图片展示、分组探讨、小论文撰写、实地考察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开始
视频
导入新课
学生根据视频,以及上节 课所学内容组内讨论老师 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总结黄 土高原流失的自然原因,展 示 PPT 课件。
教师让学生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的自然原因,结合实际讨论水土 流失的人为原因
学生回答
得出水土流失
的自然原因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黄土高 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展示 PPT 课件
要求,选择了适合八年级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教学设计,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牢牢掌握知识,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附表 2 评价量规
结构
单项指标
评价等级
指标
优
良 一般
≥90 分 76-89 60-75
选题 新颖独特,体现创新性(10 分)
(20 分) 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10 分)
内容完备,包含教学目标、教学
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
语句表述科学、准确、符合规范
(6 分)
总分
差 <60 分
得分
3 应用
常 规 课 展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专家, 创设情境
件
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来?”
设疑
应用
常 规 课 通过上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通 设疑思辨 边播放,边讲
件
过 PPT 讲解
呈现过程 解 解释原理
注:
1. 媒体类型有: -常规的媒体: 实物、挂图,幻灯,投影,录像等;-多媒体课件: 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
1、说明学生所在地区、学校、年 学生是广东省的学生
级
2、分析学生的基础水平
学生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
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学生上节课已经学过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以及黄土高原地形特
征等一些基本内容。
三、 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1、 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描述
(12 分)
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准确、恰当(16 分)
(60 分)
教学策略设计合理,具有较强的 针对性与实践行(16 分)
教学评价设计体现多元化,反映
知识、技能、情感和信息素养等
方面的评价(16 分)
思路清晰明确,体现教学设计的
基本思想(7 分)
表达 结构组织合理,具有逻辑性与层
(20 分) 次行(7 分)
2、媒体教学作用(即媒体的使用目标)分为:A.展示事实;B.创设情景;C.提供示范;D.呈现
过程,解释原理;E.设疑思辨,解决问题;F.其他。
3、媒体使用方式:如A.设疑一播放一讲评;B.讲解一播放一概括;C.讲解一播放一举例;D.边
播放,边讲解;E.复习巩固;F.其他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画出体现教学过程结构的流程图:(图的符号要求参见教学设计部分“表 8-14 过程结构 流程图相关符号意义”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附表 1:“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方案”表格
设计者:
学号:
设计时间:2015 年 10 月 6 日
一、教材内容
选自人教版 地理 学科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二 节(课); 本课内容概要: 课名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是初中八年级的一堂地理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 1 课时,40 分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 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 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 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 境的重要性。 二、学生特征分析
知识点
1
学习水 平
理解
理解
媒体类 型
多媒体 媒体 常规体 课件
媒体内容要点
媒体的 教学作用
播放了一段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创设情境
的视频,提出问题。
设疑思辨
带着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 展示事实
上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文字,讨 呈现过程
论刚才提出的问题。展示造成黄土高 解释原理
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的 PPT。
课题名 称
知识点说明
学习水平
《 黄 土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 理解
高 原 ─ 然原因
─水土
流失严
重的地
区》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 理解 为原因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 应用
理措施
教学目标描述语句(注意行为动词的应用) 能够通过上节课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原因。
能够通过上节课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造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通过理解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 怎样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出治理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的措施。
解决问题
媒体使 用方式 播放——设 疑 设疑——讨 论——概括 边播放,边讲 解
2 理解
理解
常规体 课件
常规课 件
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的总结,来讨论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教师通过展示 PPT 做补充讲解。
提供示范 设疑思辨
呈现过程 解释原理
设疑——讨 论——概括
边播放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 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为本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得出水土流失
的人为原因
创设情境,“如果你是一位专家, 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来?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根据学生的想法,概况总结 治理措施,最后展示 PPT。
结束
得出治理黄土高 原水土流失的措 施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六、教学评价的设计 根据八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等心理特点及新课程标准的学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