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案.doc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特点3.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5. 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及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面积、分布特点等。
3. 分析黄土高原的特点: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土壤等特征。
4. 探讨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历史过程,认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
5. 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水土流失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6. 培养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提出治理措施。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土高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环保意识。
8.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黄土高原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2. 黄土高原的资源利用与保护3. 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4. 黄土高原文化的特点5. 黄土高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经济发展及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土壤和生态环境。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
2.掌握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植被、气候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2.视频资料:播放有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
3.实地考察:学生参观当地类似的地貌区域,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黄土高原治理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实地考察地点:联系当地相关部门,确定实地考察地点。
3.案例资料:收集黄土高原治理的成功案例。
4.小组讨论话题:制定小组讨论的话题和评分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知识。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本节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黄土高原和水土流失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这一地理现象。
此外,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较高,对于如何保护土地资源有较强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环保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2.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黄土高原和水土流失的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图表等教学素材。
2.准备黄土高原地区的实地考察资料。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严重水土流失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呈现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方法,教师巡回指导,总结各组的观点。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掌握黄土高原的特点,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对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理解黄土高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案例,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2.准备相关地图,帮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3.准备讨论话题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4.准备黄土高原地区的案例,用于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
地理初一下中图版6.4黄土高原教案一

地理初一下中图版6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缘故。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势地貌特点。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难频繁的自然和人为缘故。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的缘故,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峻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阻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连续进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的缘故。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缘故。
三、教学方法读图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预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讲授新课]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
第一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判。
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
然后教师可依照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1.看图D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势特点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势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腐蚀的不同程度。
并把景观图与地势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势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在这片宽敞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样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什么缘故别的地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页阅读,分组讨论,查找答案。
中图版地理七下第7章第五节 《黄土高原》 教案

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3.了解黄土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4.了解黄土高原主要的矿产资源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4.黄土高原主要的矿产资源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照片让学生对比流经黄土高原前后黄河水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P2 2.让学生在地图上观察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回忆:黄土高原属于北方地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
强调: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
P33.利用相关图片,分别介绍塬、墚、峁等黄土高原地貌,并引导学生总结黄土高原地貌的基本特征,强调:沟壑纵横、植被稀少。
由此引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P44.强调: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要使黄河的泥沙减少,关键是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P55.简述水土流失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多个角度提出防治措施,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P66.利用“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分布示意图”,说明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重点介绍“乌金三角”,强调山西省煤炭资源尤其丰富。
P77.结合图文资料,简述黄土高原煤炭资源的多种开发形式。
强调: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对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P88.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回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民居,并结合图文资料,简单介绍其他黄土风情。
P92.随堂练习(点学生口答,教师进行点评)。
P103.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第7章认识我国的区域第五节黄土高原一.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1.位置2.范围二. 黄土高原的地貌1.地貌类型2.地貌特征三.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原因2.防治措施四.黄土高原的矿产资源1.种类2.分布3.开发。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中图版第一章: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掌握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
3. 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
3.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如干旱、风蚀、水土流失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 组织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图片,讨论其特征。
3. 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
第二章: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 掌握黄土高原的演变过程。
3. 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如风蚀、水蚀等。
2. 黄土高原的演变过程,如黄土堆积、地貌变化等。
3.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如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的演变过程。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 掌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3. 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2.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如人类活动、自然因素等。
3.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3. 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四章:黄土高原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5黄土高原8-中图版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根据初一学生探究欲强烈,逻辑能力加强,但综合思维能力还较弱的情况,设讣以学生探究为主体,教师引导帮助为主导的探究式小组合作的学生课程,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的课程重点和难点。
因为黃土高原的成因和解决措施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通过小组合作再加上丰富的认知材料(动手实验和图文材料)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形地貌;2. 了解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探讨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地图简要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运用资料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后果、解决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水土流失成因、后果、解决措施”分析,培养可持续发展观重点禾口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后果、解决措施三、教学环节与活动(一)课程导入黄河经过了某个地区之后,突然由清澈变为浑浊(图片展现强烈对比),这个地区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作用力如此强大呢?通过这个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获得对黃土高原的基本印象(二)学习新知(1)笫一部分黄土高原概况包括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貌,主要通过学生读图获取(2)笫二部分黄土高原的成因主要有①黄土高原地貌的成因,可以通过黃土高原地貌的图片和描述文字,讨论获取地貌成因主要是“流水侵蚀”;②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P91《阅读》“风吹来的黃土”并通过练习题加以巩固、老师再根据黃土高原成因图和习题的讲解而理解获得(3)第三部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探究、危害和治理措施,主要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小组探究来突破。
一至四组都有实验材料和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小组学生通过实验和研究材料, 讨论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商量出对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一组研究植被影响及相应措施;二组研究降水强度影响及相应措施;三组研究坡度影响及相应措施:四组研究土质影响及相应措施;五组学生分析儿幅图片讨论出黄土高原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和相应的措施;分类归纳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让学生知识更加系统化:六组讨论一系列逻辑相关的问题,循序渐进,归纳岀水土流失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案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
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
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
[ 讲授新课 ]
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
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做出简要评价。
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
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看图 D 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中可知黄土塬、黄
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
侵蚀的不同程度。
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 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 页阅读,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
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
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与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5 页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 地面物质组成 ) 、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
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
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 8 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
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
水土的能力越强。
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
别严重。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丰富的矿产资源
教学过程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1.看 P86 讨论,说说怎样治理黄土高原干旱和水土流失?
2.看图 E、 F,说出杨凌是怎样治理水土流失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通过讨论,的出结论:退耕还林,保护植被;发展科学,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丰富产业结构,加强同外界的就经济合作。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画出黄土高原地图,找学生在图上填出以下矿产:大同、阳泉、平朔,神府、东胜——乌金三角。
2.看地图册,说说煤炭可以通过哪些铁路外运?特别指出“神州第一线”
3.看图I 、 J,想想,黄土高原的煤炭除了通过铁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外运?
三种运输方式:原煤输出、发电输出、转化为煤气输出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1、 2、 3、 5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