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推广视野下《红楼梦》英译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语言转换;翻译方法;文化输出1.引言《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2.语言转化翻译的最基本意义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是字面意义的对等,更是深层意义的呼应。
汉语表达中,我们偏爱用四字结构。
四字结构音美,形美,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在表情达意时,我们会习惯性的,下意识地把要表达的意思浓缩在四个字中;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觉得四字结构郎郎上口,符合习惯。
在英语文学原著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地道的英语习语。
这些英语习语使原著读起来郎郎上口,为原著增色不少。
这一事实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在进行汉译英实践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一些英语习语来提高英语译文的质量呢?先看下面这个例子: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 杨译: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 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I deserved to be caned.霍译:It was just that seeing my little cousin here put everything else out of my mind. It made me want to laugh and cry all at the same time. I’m afraid 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ie dear. I deserved to be spanked.在翻译同一段原文的时候,两个译本首先在字数上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杨译本用了15个词来翻译原文划线部分的内容,而霍译本则用了29个词,几乎是杨译的二倍。
探讨《红楼梦》文化翻译的直译和意译

探讨《红楼梦》文化翻译的直译和意译摘要:总体上来说,《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扬宪益夫妇的译本更多采取直译,而霍克斯的译本更多采取意译,无论直译还是意译,绝对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行。
本论文试着探讨比较扬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中涉及文化翻译时各自所采用的不同策略,希望为汉英翻译的研究提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红楼梦》直译意译1 导语《红楼梦》的完整译作现有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版本和英国牛津教授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ins)的译本,由于《红楼梦》帙卷浩繁,翻译难度极大,尤其涉及文化的翻译。
翻译这样的文化巨著,对译者的中英文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大卫·霍克斯和扬宪益在翻译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时,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
霍氏更多地考虑译入语读者的需要,多采用意译,也就是翻译理论界的归化法(domestication),将中国传统文化化入英语语言文化中,将不同的历史文化高明地融合在一起。
这样能使《红楼梦》更好地被英语读者接受,使它在世界范围内更广的传播。
但是霍氏意译法,毕竟是一个将源语(即汉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归化入译入语(即英语)中,有时就会出现翻译地不够准确。
因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某些特有的文化就不可能在译入语英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译语。
彭发胜说:“归化翻译意味着,以译入语文化既有的价值观、信条和再现手段来重组源语文本,以译入语读者可以理解的文本强行取代源语中的文化差异。
”杨宪益夫妇翻译中国特有文化现象时,与霍氏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他们更多地采用直译,即翻译理论界所说的异化法(forreignization)。
杨氏翻译主要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介绍给译入语读者。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更多外国人想了解中国,尤其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就有必要用直译(异化法)向译入语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东西,而不是经过改造的似是而非的东西。
从译介学角度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

从译介学角度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自问世以来,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英文版的翻译更是引起广泛的关注。
从译介学的角度来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从译介学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并讨论其在英文翻译中的处理方法。
一、《红楼梦》中的习语《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融合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中不乏各种独特的习语。
这些习语既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又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情感、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英文翻译中,如何准确、恰当地表达这些习语,成为了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1. 对联《红楼梦》中有许多对联,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常见的一种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联要求平衡、对仗、意境,艺术性很高,翻译时需要兼顾其意境和音韵美。
小说开头的“薄命长辛苦,谁人吐错愁”这句对联,就是要求平衡对仗,并且表达了主人公命运坎坷,内心郁闷的心境。
2. 成语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特色之一,也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成语的巧妙运用,不仅能够丰富句子的内涵,还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书中有“如臣之于君,如弟之于兄”这句成语,表达了对长辈的尊重和对下级的恭顺。
3. 俗语《红楼梦》中不乏俗语的使用,这些俗语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间文化,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人生哲理。
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个萝卜一个坑”等俗语,都是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表达了劝诫、警示或者理性思考的意图。
以上所述只是《红楼梦》中习语的冰山一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这些习语的文化内涵,准确理解其使用背景和语境,以便进行恰当的英文翻译。
二、习语英译的准则在面对《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时,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准则和方法,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以下是习语英译的几项重要准则:1. 保持原貌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习语的原貌,不要过度解释或者改写。
试论从《红楼梦》英译看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试论从《红楼梦》英译看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论文摘要: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若干片段的翻译进行剖析,可知如何在翻译中保存并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化。
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向世界介绍并弘扬中国文化。
论文关键词:异化归化文化特色的保存与文化传播目前,翻译研究已经从初步的等值翻译阶段进入到综合研究阶段。
翻译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而且起着社会交流的作用。
语言的交换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翻泽的研究范围也扩大到了研究社会、文化等与翻译的关系,翻译理论电随之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
从而,翻译也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由语言行为逐渐转换成文化行为。
ChristianNord甚至用InterculturalConun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来替代“翻译”一词。
我国学者王佐良也指出“他(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因此,归化和异化作为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大原则,也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在其翻译中分别以异化和归化为主要翻译策略。
本文从杨宪益先生以异化为主的《红楼梦》译文赏析中初步探讨文化特色的保存与文化的传播。
一、归化与异化异化,在英语中可称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
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xenceVenuti)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
《红楼梦》的英译中,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理论,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因素。
例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为“Truly,storln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might.”。
此处,杨先生直接将富含中国文化意象的词汇转换到了英语中,“storm”和“luck”两个单词在汉语中就是“风云”和“祸福”,在英语中却失去了对等的含义。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以王际真的《红楼梦》英文节译本为例

宗教文化 在王译本 中的宗教文化词 . 多是宗教中的一些 神仙和地 方 的专有名词 . 以及宗教 中的一些名词概念 如王际真亦以直译为主的 生态文化词是指负载着生态文化的词语 生态文化是指与生态条 异化策略 . 让西方读者体会到一种东方的神秘宗教色彩和故事情 节的 件有关的文化。 由于各 民族居住的地域不 同, 所处 的自然环境也不 同. 奇幻色彩 这些差异表现在植物 、天气 、地理 等方面。在王 际真的 D r e a m 0 f t h e 5 语 言 文化 词 的翻 译 R e d C h a m b e r中. 承载着生态文化 的词语都采取 了直译 的方法。例如 . 白露这 日的露水十二钱 . 霜降这 日的霜十二钱 . 小雪这 日的雪十 语言文化是指存在于语言中的文化 . 是 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每 二钱 …… ” ( 《 红楼梦》 第七回) 种语 言中的字词 、 句子的发音和结构都有 自己的特点 . 这些 特点本事 t we l v e c h’ i e n o f d e w g a t h e r e d o n t h e d a y o f Wh i t e De w,t we l v e 就是一种语言文化 这种语 言上 的差异限制了语言文化的可译性 例 c h’ i e n o f f r o s t g a t h e r e d o n t h e d a y o f F r o s t F a l l s .a n d t we l v e c h’ i e n o f 如. 《 红楼梦》 中的一例谜语 , “ 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水果名” . 其谜 s n o w g a t h e r e d o n t h e d a y o f L i g h t S n o w . ( P 5 9 ) 底为“ 荔枝 ” 中国人看了很快都能猜出来 . 即便一时猜不出来 , 看到谜 在 漫长 的民族发展过程 中. 中国古代人民通过仰观天文 、 俯察地 底也能 明白其 中之奥秘 . 是 因“ 荔枝” 与“ 立枝” 同音 但是 . 译成英语之 理, 根据不 同的物候变化 . 总结创造 出了一套完整的岁时系统 . 将一年 后 . 汉语 中的这种 同音异形的现象便很难传达到英语 中. 使 得西方读 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白露 、 霜降、 小雪是二十 四节气中的三个节气 , 预 者不明白 s t a n d o n b r a n c h e s与 l i c h e e有何关联 。同样对于《 红楼梦》 中 示着在节气 当 日前后 , 会有相应 的天气变化。 王际真将其直译 , 并未有 谐音双关 的人名地名 . 也都 为翻译带来了难度 。对 于人名 和地名 中的 任何解 释说 明或注释 . 不能让西方读者 了解蕴含着深厚 中国文化的这 谐音双关 . 王译本 中放弃了谐音双关意义 的传达 , 只对 “ 甄士隐” 、 “ 贾 独特 的岁 时系统 . 读者只能从 “ t h e d a y o f ' ’ 中得 知其指的是 特定 的 雨村” 和“ 霍启 ” 三个人名音译加注 . 表明其谐音 双关 的特点 . 同样也是 某一天 . 或是中国的节 日 总之 , 对 于生态文化词 . 王译本主要采用了 服务于故事 的奇幻色彩的 目的 根据对语言文化词 中人名 、 地名及熟 异 化 策 略 语三方面的数据统计 . 王译本对于《 红楼梦》 中的语言文化 , 采取 了以 异化为绝对 主导 的翻译策略 2 物 质 文化 词 的 翻 译 根据研究分析以及数据显示 的结果 . 王际真在译文 中采用 了异化 归化 为辅助的翻译 策略 王际真极少采用 注释 以补偿异化带 物质文化是指与生活物质相关 的文化 . 是指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 为主导 . 的物质产品 . 反映在饮食 、 服饰 、 建筑、 工具等方面 《 红楼 梦》 所体现 出 来 的文化值缺失 . 说 明王 际真译本 仅以故事情节为重 . 并不过多 注重 来的物质文化词 . 有着 深深的民族和时代烙 印. 在西方 文化 中很难找 文化值的保留问题 归化策略主要体现着物质文化 方面 , 提供 了一个 以帮助读者想象 和理解故事情节。其余 各方 面都 以 到对等词, 、 存王际真的泽本中. 4 8 . 2 %的物质文化词都用了英文 同类相 熟悉的物质环境 . 似物质 的词代替 .有 2 5 . 9 %的物质文化词采取 了直译未加解释说 明 显著的异化策略 为主导 . 这些文化词主要突 出至高无上 的皇权 、 复杂 小部分词采用了部分 意译 的翻译方法 因王译本主要��
从称谓的翻译看跨文化的内容传播—以《红楼梦》英译为例

从称谓的翻译看跨文化的内容传播—以《红楼梦》英译为例本文将以《红楼梦》英译中的称谓翻译为例,探讨跨文化内容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包括英语。
然而,英译版中的称谓翻译却经常引起争议。
比如,小说中的“大老爷”常常被译成“father-in-law”,但在中国文化中,“大老爷”是对丈夫父亲的亲切称呼,而“father-in-law”则是对配偶的父亲的称呼,二者含义截然不同,翻译不准确可能会导致读者理解错误或产生文化冲突。
在跨文化内容传播中,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文化差异包括语言、信仰、价值观等,这些差异会在翻译中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理解,需要翻译者理解原始文化背景,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包括直接翻译、文化调整翻译、加注释等,翻译者需要根据文化差异和受众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红楼梦》英译中,翻译者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来解决称谓的翻译问题。
比如,“大老爷”除了翻译成“father-in-law”外,还有被翻译成“Sir”和“Grandfather”的情况。
这些翻译策略体现了翻译者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对受众的需求的考虑。
例如,“Sir”翻译表达了“大老爷”尊重的方面,同时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
加注释则是另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通过对中文称谓的解释,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
比如,将“园子”翻译成“garden”,同时加上“a courtyard residence”以强调园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
总之,跨文化内容传播中的翻译问题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和合理的翻译策略来解决。
在翻译《红楼梦》这样的文化经典时,翻译者需要特别注重称谓翻译,避免因错误的翻译而导致文化冲突或理解偏差。
从译介学角度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

从译介学角度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小说中的习语是其独特之处之一,展示了作者对语言的独到运用和洞察力。
从译介学角度来看,《红楼梦》习语英译既是一种翻译策略,也是对源语文化的再现。
习语是一种具有固定意义的词组或短句,常常具有隐喻或象征意义,是语言中的文化符号。
《红楼梦》中的习语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这些习语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诠释,以使译文能够传达出相应的文化内涵。
小说中常用的习语“草船借箭”指的是利用对方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英译中,可以选择类似的习语或俗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borrowing a knife to kill someone”(借刀杀人)。
习语英译需要考虑到目标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
英语是一种体系完备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词汇资源,因此译者可以利用英语中的习语来进行翻译。
在《红楼梦》英译中,有些习语可以通过保留原习语的形式,直接使用英语中的相应习语来表达。
“黛眉踸”可以翻译为“to knit one's brows”(皱眉),因为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来表示皱眉的动作或表情。
习语英译还需要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习语是一种具有固定意义的词组,对于读者来说,熟悉的习语可以迅速传递信息,而陌生的习语可能会造成理解障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读者的背景和文化常识,对习语进行适当的替换或解释。
习语“大观园的烟水禅心”在英译中可以解释为“the peaceful atmosphere of the Grand View Garden”(大观园的宁静氛围),以增强读者对场景的理解。
习语英译需要注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气。
《红楼梦》有着独特的叙述风格和语言魅力,习语的运用也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气,以使译文更好地再现原著的魅力。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吸引着世界各地读者的兴趣和追捧。
《红楼梦》的英文译名一直备受争议,因为不同的翻译方式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本文以术语学的视角出发,从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探讨《红楼梦》的书名英译,并对该译名进行研究。
术语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专业术语的来源、构成及翻译等问题。
在研究《红楼梦》的书名英译时,我们可以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特点。
我们需要了解《红楼梦》的原书名是什么,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英文译名有哪些。
《红楼梦》最早是由曹雪芹著作,当时的书名是《石头记》。
后来被改编后更名为《红楼梦》。
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红楼梦》的英文译名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he Story of the Stone"、"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等。
这些译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使用情况,反映出了《红楼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地位。
我们需要考察不同的英文译名对《红楼梦》的表达效果和传达能力。
在不同的英文译名中,"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he Story of the Stone"、"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等,每个译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比如"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着重强调了梦的象征意义,强调了作者的幻想与理想;"The Story of the Stone"则更加贴近原书名的意境,着重强调了书中石头的寓意和象征;"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则更注重了红楼的寓意和象征,使得整个书名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推广视野下《红楼梦》的英译摘要中国的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于众多古典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丰碑,其英译版更将中国的传统汉语文化的触角延伸至世界各地,将这杯愈酿愈香的陈酒洒进世界文化的沟壑之中,酿成清淡却无法遗忘的味道。
在《红楼梦》“情”、“恨”、“空”的三大主题中,无论是讲述宝玉、黛玉爱恨的情之梦,抑或是封建家族门第兴衰的空之梦,还是叹一身才华无处可施的恨之梦,都勾兑在红楼一梦中,散发出古朴的幽香。
关键词:汉语文化《红楼梦》英译情之梦恨之梦空之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情之梦的文学表达1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宝黛恋中国的文学艺术对描写人世间的爱情有独钟,自古以来文学作品中亦不乏惊天动地、旷世之爱。
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执着之爱;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思念之爱;亦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不弃之爱。
无论爱是如山洪之决裂,抑或是细水长流的温柔,都是文人骚客永恒的主题。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便应了八苦之源“求不得”。
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感情纠葛作为主线贯穿全文,为本文奠定了凄绝的感情基调。
而作为不单是爱情文学的《红楼梦》来说,从艺术手法上来看,用人类最柔软的情爱来映衬政治以及整个封建制度也正是《红楼梦》的妙绝之处。
而中国文化中采用诸多诗歌隐喻来表达各种文学意境,以突显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如: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画满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红豆”亦名“相思豆”,宝玉整个世界都只愿换一颗红豆,只为心中得不到的爱,血泪留尽,意蕴深长。
在英语诗歌翻译中应多采用异化的手法,追求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保证观感的统一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在霍克斯的译文中,将“红豆”译成“red love-beans”而非“red beans”,“血泪”译为“tears of blood”,将红豆和血泪的隐喻直译出来,恰是将中国汉字文化含蓄婉转的魅力表达了出来。
隐喻艺术的再现,在二十七回黛玉《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无论是花开花谢,都让我们联想到韶华易逝,红颜香消。
霍克斯将“红颜老”译作“the bloom of youth”,红颜被译为“youth”,虽是隐喻表达,但使用“rosy-cheek”在中英文化差异的转换中更容易体现少女的娇美,更易联想到“flowers”如花般娇艳的容颜。
宝黛恋的兴叹也可从隐喻中窥见。
爱是输给了生死、时间,还是输给了两人之间无法逾越的礼教鸿沟。
宝黛之情,注定求不得,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黛玉的《葬花吟》以歌行的形式,为我们细细地刻画出了一个单独生命体独特的微观世界,重拾一份百年的感动,这便是汉字文化的魅力。
2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凤琏情《红楼梦》中的各种名词隐喻也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一定的审美倾向以及传统文化因素,切合其文学语境将给作品增添不少艺术效果,因此在英译时无论采用音译法还是意译法都要重视其隐喻和文学语境的依附关系。
霍克斯译本兼用音译和意译,相较杨戴译本单纯的音译法来说,减少了人名美学意义和文化信息的流失。
如在以奴仆姓名侧面刻画王熙凤时,将丰儿译为“felicity”,兴儿译为“joker”,隆儿译为“rich”,而巧妙、说笑者、富裕等正好表现出王熙凤独特的人物个性,以此隐喻王熙凤,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笑的不同隐喻也相对有不同的音译表达。
凤姐的出场从笑开始,笑也成为她独特的标志。
她大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也对贾瑞“假意含笑”,霍克斯译为“she answered him with a smile”虽形义相对却也失了“假意”的重要信息。
凤姐的笑应是苦于心机的笑,是虚与委蛇的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嘲,欢笑抑或苦闷,早已不言而喻。
面对贾琏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也曾试图守住婚姻,守住也许本就不存在的爱情,但也只能冷笑。
在霍克斯的译文中将此笑译为“laugh,too”,杨戴译为“smiled coldly”,其实都不如“said bitterly”来得贴切,她的笑,应是苦涩的。
若说宝黛是求不得,那王熙凤和贾琏本以成果的婚姻便是连求的机会也尽无。
正是应了那句话,“世间最痛苦的事,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我爱你”。
王熙凤本应是最得意的那个人,权力独掌,金钗玉钿繁华满身,只是再华丽的首饰也无法装点漫漫长夜的寂寞。
二恨之梦的文学表达1 补天遗石之恨文学作品中关于恨的描写无可否认的能让作品达到一个高潮,由爱生怨,由怨生恨。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对恨也有不同的诠释,如《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恨,《牡丹亭》中杜丽娘以死祭爱的恨,无论是“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的家恨,还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国恨,“恨”的艺术效果都让人感到断肠之情。
《红楼梦》在霍克斯的译本中叫做the story of stone,“红楼”一词有三个子涵义:一如“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的奢华之房;二如“花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的闺阁;其三意同“青楼”,如“二卿有此才貌,误落风尘,翠馆红楼,终非结局,竹篱茅舍,及早抽身”。
而在大多都译为“dream of the red chamber”误解“红楼”本意时,霍克斯独用“石头记”保留了主题。
宝玉原身补天遗石,一悲被遗弃不得用,二悲灵性通,灵性已通却不被任用,岂能不恨。
曹雪芹一身才华,无论诗书字画,却穷困潦倒,被社会所遗弃,在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才观中他显然差之千里。
观古之文人,无论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是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抑或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都只是失意后的聊以慰藉罢了,生活也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当花木也知愁的时候,草木的意象也平添了生动的人世万恨之愁。
在英译当中,无论是“石头”、“草木”、“花香”都应有自己独特的文学情节,翻译时更应注意保留其文学意蕴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形义相通。
花落香飘散,你看那人命也不过如水中飘泊之物,随波奔走全身不由己,“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岁月已逝,华发早生,“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的草木最是知凋零之苦,不过野物,万事空凭自身,“欲语泪先流”。
饮一壶漂泊,青史流芳的曹雪芹也不过“断肠人在天涯”,恨又何妨?在此诗花飘散,草木白头,韶华逝去的意境中,让我们体会到经典文化的意蕴悠长。
2 求之不得之恨关于《红楼梦》中到底有多少求不得之事,又有多少事已求得,都随历史没入尘埃。
而细细究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正反面同时描写的手法,无论是何种人作何姿态都同样求之而不得,求不得之恨跃然纸上。
如正面描写贾宝玉,林黛玉本非凡世淤泥,厌恶封建礼教渴望挣脱束缚的性格,最终伊人香消,君子隐去。
月亮作为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多用月以隐喻遥不可及求而不得之事,譬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飞天之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爱恨离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长恨不已。
《红楼梦曲》中将宝玉和黛玉比作“镜中花”、“水中月”,以表达其爱情虚幻如梦不可得之意。
霍克斯译为“as moonlight mirrored in the water”“flowers reflected in a glass”,用月光代替月,却失了月映水中与花的咫尺天涯之意。
黛玉曾自问“素心如何天上月”,这月是阴晴圆缺不得控的叹息,是对人生渺渺的无奈,其实有时直译法翻译为“moon”,更能体现月的意象给我们带来的感怀。
人生似尘埃,命运都不能自己掌控,“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黛玉怕是也极为明白自己无力反抗,只怕“千万恨,恨及在天涯”。
宝玉最终出家,“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当求之而不得之时,“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不如隐去,以“大无”了此余生。
英译此处的“回归”不只是“back”,更是“compromise”,无声的妥协和退让,让人徒感悲凉。
而又如反面描写凤姐四面讨巧,在封建家族门第、封建礼教中圆滑的生存,似是如鱼得水,但最终亦是千层大厦一日崩塌,也不得善终。
叹人间的恨不过是“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剌寸心头”,项羽恨将江山拱手相让,李陵恨雁塞久守不得,班婕妤恨帝王情已成空,“须知入骨难消处,莫比人间取次愁”,求之不得的恨像那销骨的毒药,世事残酷,有时翻转过来想,不过是含笑饮毒酒,自给的苦痛。
三空之梦的文学表达佛家强调万事皆空,一切事物无论怎样变化还终归于“无”。
对大多数文人墨客来说,“空”是无奈的嗟叹,是对生命的领悟,“空”将种种思绪、悠悠之情俱蕴其中。
如温庭筠“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空自等待,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对时光易逝的悲悯,姜夔“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黍离”之怀。
“空”在中国古典艺术当中有它独特的表达魅力。
《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由盛转衰,最后化为灰烬,到了尽头,无不显出了“空”的艺术效果。
英译中可触及英语诗歌中三大主题——生命“life”、死亡“death”和时间“time”,其隐喻亦有:生命是历程“life is journey”;死亡是离开“ death is departure”。
在《好了歌》中,霍克斯用归化的方法译“神仙”为“salvation”,而杨戴仍保留道家传统译为“immortals”异化意象,方才符合原文主题。
而两人不约而同地将“了”译为“have down”,便包涵诗歌的隐喻“死亡是离开”。
从这首诗中我们各主线人物最后的结局。
生老病死,爱恨别离从来不是我们可以掌控,即使天命攸归,也不过是身不由己。
在第十三回中作者通过秦可卿之口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
”庄子毕生追求“乘物以游心”,便是看透放开手才更加自由。
在第一回中便有:因空见色,由色转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在诗歌隐喻中色与空的循环对立通过英译异化的手法为我们论证了红楼的主题。
“红楼”中欠泪的泪尽,欠命的命偿,恩怨两情,由色界的怨恨贪痴嗔,到最后不过茫茫大地之净,一切都归于“空”。
青埂上看“红楼”,不过是痴迷一梦,极尽奢华也是空。
从至“空”中我们读到的是一层层历史的悲凉,烙印在作者和读者身上的文化愁结,夸张的富贵荣华也掩不了对人生、岁月以及永恒价值的追问。
英译中的“空”也不只是“simple”,应是“empty”,更是“full”。
四结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汉语情结,《红楼梦》带给每个人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