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如何写学术论文:以《红楼梦》英译为例(冯全功)

合集下载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意思成为一种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红楼梦》的书名英译。

一、“红楼梦”一词的含义“红楼梦”一词是由“红楼”和“梦”两个词组成。

“红楼”指的是小说中的贾府,而“梦”则是意味着一个虚幻的世界,也暗示了小说中所描述的人物和情境是虚构的。

二、以“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为例分析“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是《红楼梦》的常见英译名。

从术语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译名相对准确的传达了原著的意思。

总之,“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的译名成功地传达了中文原意,同时翻译者在译名的选择上也充分考虑了使用语境和文化因素。

三、以其他英译名为例分析除了“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之外,还有其他数个常见的英译名。

接下来我们将以“Story of the Stone”和“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为例进行分析。

“Story of the Stone”直接将“石头记”的意思传达出来。

石头在小说中代表的是作为神奇物品的元素。

作为小说中主要的角色之一,石头的象征意义非常重要。

但这个译名并没有体现出小说中的人物和情境,可能会导致读者的认识上的偏差。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与“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相比,更加传达了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但是,这个译名却忽略了“红楼”的意义,因此有一定的失真。

与此同时,这个译名同时也把“梦”换成了“mansions”,结果转移了中文原文中“梦”所代表的精神层面。

总结来看,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不同的英译名传达了小说中不同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信息。

而“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则承载了最接近中文原意的传达方式。

论《红楼梦》人名英译——从三种英语全译本对比分析出发

论《红楼梦》人名英译——从三种英语全译本对比分析出发
认识 译者在 翻译富有汉语言文化特 色的文 学作品人 名 时所 采取方 法与翻译 目的之 间的联 系, 并有 助 于我们
客观 认 识 翻 译 行 为 。
关键 词 : 红楼 梦; 人名英译 ; 对 比分 析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 9

文献标识码 : A
《 红楼梦》 人物命 名特点 汉语人名 承载着丰 富的 中国语 言文化 信息 , 现 实生 活中的人名如此 , 文学作 品 中的人名 也不 例外 。在 伟大 的文学著作 《 红楼梦》 中, 作 者曹雪 芹成功 塑造 了众 多 的 人物形象 , 使得每一个人物都说着与众不 同的 、 属 于 自己 的话 。在这精彩纷 呈 的人 物形 象背后 , 该小说 人物 的命 名也颇具 深 意。清人 佚名 氏在 《 读 红 楼梦 随笔》( 1 9 8 4 : 6 ) 中说 : “ 红 楼 妙 处 又莫 妙 乎 命 名 之 切 。他 书 命 名 皆 随 笔 杂 凑, 间有一二有 意义者 , 非失之浅率 , 即不能周详 , 岂若红 楼 一姓 一名皆具精 意 , 惟囫囵读之 , 则不觉耳 ! ” 可见 , 《 红楼梦 》 中人物 的姓和 名都是仔 细推 敲的结 果 。相关研究 表明( 金启琮 , 1 9 8 0 ) 《 红楼梦》 人物 的命名 具 有 如下 特 征 : 谐音取名 , 以人名 暗含特殊 意义 。在 《 红楼 梦》 第一 回中 , 曹雪芹写道 : “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 , 之后故将 真事 隐 去, 而借 ‘ 通灵 ’ 之说 , 撰此 《 石头记 》 一 书也 , 故日‘ 甄士 隐’ 云云。 ” 在曹雪芹 创作 《 红 楼梦》的年 代 , 由于该 小说 所反 映的历史 现状以及 作者的特殊身份 , 决定 了作 者“ 将 真事隐去” , 而 用“ 假语村言 , 敷演 出一段 故事来 ” 。这一 创作 特点 也体 现在 小说 人物 的命 名 中。如 “ 甄士 隐 ” 即 “ 真事隐” , “ 贾语村 ” 即“ 假语存”, “ 贾化 ” 即“ 假话 ” , “ 娇 杏” 即“ 侥幸 ” , “ 单聘 仁” 即“ 善骗人 ” , “b固修 ” 即“ 不顾 羞” 等等 。 以诗词成语命 名 , 且具深 意。《 红楼 梦》 的诸 多人物 中, 有相 当大 的一部分人名 均与诗词 或成语相关 。例如 , 小说 的主要 人物 之一 “ 宝钗 ” 的名就 源 自李 商 隐 的 《 残 花》 诗句“ 残花 啼露莫 留春 , 尖 发谁 非怨别 人。若但 掩关 劳独梦 , 宝钗何 日不 生尘 ” , 这 在小说第 六 十二 回中 已由 香菱 交待 。这 首诗从 一个侧 面预示着宝钗虽得 到一个名 分, 却终究没有得 到爱情 的悲 剧结 局。小说 中 的其 它人 名, 如黛玉 、 宝玉 、 迎春 、 探春 、 惜春 、 湘云 、 鸳鸯 、 抱琴等也 均出 自于诗 词 , 且 与各 自的或 各 自主人 的性 格 、 命 运相

从译介学角度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

从译介学角度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

从译介学角度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贾府和史氏两大家族的故事展开了丰富深刻的描绘。

由于作品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格,将其习语(idioms)从中文翻译成英文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从翻译学的角度看,《红楼梦》习语的英译需要在尊重原著的考虑目标文化和读者群体的特点,以使得英文读者能够领会到原著的美妙之处。

习语的英译需要准确传达原著的意义。

《红楼梦》中的习语是作者对人物形象、情节以及社会风俗的生动描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观念。

在英译时,要注意确保习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使英文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和领会原著的内涵。

习语的英译需要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

英文读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了解的程度有限,在翻译习语时,需要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使其更加贴近英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将一些中国特色的习语转化为英语的常用习语或者类似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加英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度。

习语的英译还应该注重语言的美感。

《红楼梦》以其精湛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而闻名,而习语作为其中的瑰宝,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情感寓意。

在英译时,需要注重保留习语的诗意和美感,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著的艺术魅力。

习语的英译还应该考虑读者的接受度和理解难度。

《红楼梦》习语的英译不仅要在意义上与原著保持一致,还要考虑读者的理解难度。

有些习语结构复杂,含义深奥,需要考虑是否使用更加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使得英文读者在不失去原著味道的前提下,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从译介学的角度看,《红楼梦》习语的英译需要在准确传达原著意义的注重目标文化的特点,保持语言的美感,考虑读者的接受度和理解难度。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平衡和权衡,才能使得英译习语能够传达出原著的魅力和深刻内涵。

红楼梦书名中的修辞原型及其英译冯全功

红楼梦书名中的修辞原型及其英译冯全功

一、 何谓修辞原型
原型主要是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 一般具有明显的象 征性 。 原型批 评 是 二 十 世 纪 以 来 重 要 的 文 学 批 评 范 式 之 237
一, 其理论基 础 主 要 有 弗 雷 泽 ( J. G. Frazer ) 的 文 化 人 类 荣格( C. G. Jung ) 的分析心理学以及卡西尔 ( E. Cass学、 ier ) 的象征形式哲 学 。 弗 莱 ( N. Frye ) 是 原 型 批 评 的 集 大 成者, 他认为原型是文学作品中独立交际的单位, 可以是意 象征 、 主题 、 人物, 也可 以 是 结 构 单 位 等, 只要它们在不 象、
《 红楼梦 》 书名中的修辞 原型及其英译
冯全功
内容提要: 本文借 用 广 义 修 辞 学 中 修 辞 原 型 的 概 念 探 讨了《红楼梦 》 书名中的修辞 原 型 及 其 英 译 。 红 、 红楼和梦 是《红楼梦 》 书名中的三个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修辞原 分别象征生命之美的挽歌, 贵族家庭的挽歌和尘世人生 型, 的挽歌 。 红楼一梦既指 小 说 中 众 女 子 的 命 运 悲 剧, 又指宁 进而象征整 个 人 生 和 社 会 的 悲 剧。从 荣二府的家族悲剧, Red Mansion Dream 是一个很好的英 修辞原型的再现而言, 这种意象并置 的 陌 生 化 译 法 有 利 于 译 文 读 者 充 分 译选择, 体验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 深刻领悟小说书名的微言大义 。 关键词:《红楼梦 》 修辞原型 悲剧 英译 ︽ 红 楼 梦 ︾ 书 名 中 的 修 辞 原 型 及 其 英 译
生命之美的挽歌指的 子的青春美是生命之 美 的 高 度 浓 缩, 正是众女子的毁灭与夭 亡, 如 黛 玉、 晴 雯、 鸳 鸯、 金 钏、 尤三 240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可接受性调查-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可接受性调查-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可接受性调查-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引言《红楼梦》是我国历伟大的文学着作之一,博大精深,享誉中外。

《红楼梦》及其译本长期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红楼梦》的文本本身及其相关话题的研究形成了持久不衰的红学,《红楼梦》翻译学是红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红楼梦》的翻译的译学研究将是空洞无力的(冯全功,2011:136)。

《红楼梦》已被译成了各种语言,其中英语的全译本和节译本有九个版本(1i,2011:154)。

英国汉学家霍克斯(DavidHawkes)和他学生兼女婿的阂福德(JohnMinford)合作译的Th。

storyofth。

ston。

以及杨宪益和他的英国籍夫人戴乃迭(G1adySYang)共译的ADreamofRod、影响力最大,受到海内外翻译领域的专家和汉学家红学家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对两个译本研究的焦点是诗词、文化内容、修辞格、习语、成语、俗语、谚语以及书评等。

研究的方法多是采用定性对比分析。

但是,冯全功指出,采取例证研究的作者各取所需,研究结果不一定可靠,特别是译者的翻译策略如归化异化和翻译家的风格等(冯全功,2011:143)。

多年的研究得出一种共识: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忠实于原文多采用异化手法直译,而霍克斯多采用归化手法意译。

国内关于他们的归化异化风格的文章很多褒贬不一(海芳,2003;左脸,2009;李海琪,2008)。

国外的学者也有过相似的评论。

如美国学者葛锐指出:1973年霍克思和阂福德翻译的《红楼梦》五卷本的第一册出版,该译本出版后备受学界关注,其最后一卷于1986年完成,此合译本为西方人最常用的英译本。

杨氏夫妇全译本多采用直译的方法,且其译本中的人名多为音译。

霍氏与阂氏则试图在译文中弥合该小说一直以来存在的几个人物和时间的前后不一问题,并对多数人名采取了意译的处理方法(葛锐,2007:184)。

论译者的翻译个性——以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为例

论译者的翻译个性——以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为例

On the Translator's Individuality: Exemplified by
D. Hawkes' Translation of Hong Lou Meng
作者: 冯全功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杭州310058
出版物刊名: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27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翻译个性 创作个性 霍译《红楼梦》 经典化
摘要:创作个性是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受之启发,提出翻译个性的概念,指译者基于自己对翻译活动的独特认识与体验而形成的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这就
决定了译者翻译个性不同程度的存在。

由于译者与作者的个性差异,译作偏离原作的现象普遍
存在,创造性偏离越明显,译文往往越有审美性与艺术性,译者的翻译个性也就越鲜明,如霍
译《红楼梦》体例的更新与变异、整合补偿的广泛运用等。

翻译个性有利于推进译作与译者本
人的经典化进程,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论题。

应用语言学的隐喻研究——以《红楼梦》的英译为例

应用语言学的隐喻研究——以《红楼梦》的英译为例
求 原语 言文化能够在 目的语 文化中得到另一种方式的再现 。可
以说 ,归化 的翻译过程其实是源语 言文化 与 目的语 言文化 之间 的~次文化等值转移过程 ,读者可 以通过 自己的文化 观去 理解 译文 的内涵 , 从 这个角度来说 , 读者 的接受力是归 化翻译必 须考
虑 的重 要 方 面 。
种特殊 的颜色 , 它代表着喜庆 、 吉祥 、 热烈之意 , 可以代表显赫 的富贵身份 , 也可 以用来表 达女性 的美 , 诸如红妆 、 红颜 、 红粉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此次应用语 言学 的隐喻研究范例为《 红楼梦》 的英译 。 《 红楼
梦》 作为我 国古 典文学 中的一座 丰碑 , 文化魅力 深厚 , 其英译 也
此次对 于《 红楼 梦》 的隐喻英译研究 , 从应 用语 言学的角度
出发 , 对于拓宽研究视野 , 提供新 视角有着很好的积极作用 。以
文化 的内涵与意象 , 但是 对于西方的读者来说 , 在不 了解 中华文
化背景 的情况下 , 根本无法理解书名中的隐喻 , 也无法 实现完全
杨宪益夫妇和英 国学者 大卫 ・ 霍克斯所完成 的译 本 《 红楼梦》 中
的隐喻观出发 , 结合应用语言学特点 , 在 以人类思维认知为基础 的前提下 , 通过对 队中语言 因素 ( 语境 、 文化 、 社会 背景 、 交际目
标等 ) 的研究 , 完成 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 究 , 观察其在 真实语言
翻译中的应用。

单 纯以《 红楼梦》 这个 书名 为例 , 在 中国古代文化 中, 红色是
红袖等 , 对于 国人来说 , 单单看 到一个红色 , 就 能联想到其 背后
的多种隐喻 , 诸如地位 、 富贵 、 爱情 、 愤怒等 , 但是英 语 中对 于红

解析《红楼梦》的英文版:探讨其主要内容

解析《红楼梦》的英文版:探讨其主要内容

解析《红楼梦》的英文版:探讨其主要内容Title: An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Unpacking its Key ThemesIntroduction: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lso known as "Journey to the West") is a monumental novel by Cao Xueqin, an influential Chinese author from the Qing Dynasty. Despite its immense cultural significance, it has not escaped the challenge of being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including English. This essay aims to delve into the English version, examining its content and the nuances lost or gained in translation.1. Overview of the Original Work:In the Chinese original,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a rich tapestry of family drama, social hierarchy, and intricate relationships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declining Qing dynasty. It revolves around the贾家 (Jia family) and their opulent lifestyle, focusing on the lives of the young women, particularly the tragic fate of Jia Baoyu and Lin Daiyu.2. Content Adaptation:The English version, typically title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or "The Red Chamber Dream," retains the core themes but must condense and adapt the extensive Chinese text. It covers the love triangle between Jia Baoyu, Lin Daiyu, and薛宝钗 (Xue Baochai), as well as the decline of the Jia family's fortunes. The translator must balance preserving the emotional depth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ntext.3. Character Representation:Characters like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known for their poetic sensibilities and deep emotions, present a challenge to translators. The English version often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these characters' inner turmoil but may struggle to fully convey their poetic subtleties and cultural references.4. Cultural Context:The novel delves deeply into Chinese traditions, customs, and societal norms, which can be difficult to translate directly. The English edition may need to provide explanations or cultural footnotes to bridge this gap for Western readers, potentially diluting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original experience.5. Style and Tone:Cao Xueqin's writing style, characterized by its lyrical prose and subtle symbolism, may be lost in translation. The English version must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maintaining the poetic quality and readability for a Western audience.6.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English readers' reception of the novel may differ from the Chinese, influenced by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literary expectations. Some may appreciate the universal themes of love, loss, and societal decay, while others might find aspects of the story unfamiliar or challenging.Conclusion:While translati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to English presents numerous challenges, accomplished translators strive to maintain the novel's essence and resonate with a global audience. The English version serves as a gateway for non-Chinese readers to explore the intricac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lbeit with some inevitable differences. By analyzing these adaptations, we gain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complexities involved in rendering a masterpiece across linguistic boundaries.中文回答:《红楼梦》的英文版解析:探讨其主要内容与翻译中的挑战《红楼梦》是中国清代曹雪芹的杰作,这部小说在英语世界中也有译本,如《石头记》或《红楼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者 R. Thom
E. C. Bowra H. B. Joly 王良志 王际真
F. Mchugh & I. Mchugh B. S. Bonsall
D. Hawkes & J. Minford 杨宪益、戴乃迭 黄新渠
英文书名 Dream of Red Chamber (Wung low meung) Dream of Red Chamber (Hung Low Meng)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Hung Lou Me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1. 笑、道皆译 • 2. 译笑不译道 • 3. 译道不译笑 • 4. 笑道译为其它 • 5. 零翻译
3.3.1 笑、道皆译
• 笑、道皆译指译文中含有明显与笑和道分别相对应
的英语词汇的译法。
• 英语中与笑相对应的词汇有:smile, laugh, chuckle,
chortle, grin, mirth, beam, giggle, snigger, titter, tease等(包括这些词的变体形式,如smiling, laughter等);
• 本研究的目的:
接着说,即通 过实证研究探 索杨译和霍译 对笑道处理的 总体倾向
3.2 语料来源(回目分布)
• 《红楼梦》前八十回笑道出现的总次数(说唱性、句读法)
表1: “笑道”在所选各回中的分布情况(共222个)

3.2 语料来源(人物分布)
图1: “笑道”在具体人物上的分布
3.3 “笑道”的五种译法
• Transl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making of world
literature.
• 民族经典文学通过译介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
• 《红楼梦》是不是世界文学? • 《红楼梦》是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的? • 《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如何? • 《红楼梦》在国外译介的现状如何? • 《红楼梦》英译本都有哪些?
• 跟着说 (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 • 接着说 (接力跑步,跑得更远) • 对着说 (你说是牛,我说是马) • 自己说 (人未说过,别开生面)
二、《红楼梦》翻译研究概况
• 研究前提(英、德、日、俄、法、韩等)
红学
• 研究焦点 (诗词曲赋、文化内容、修辞格、习俗语、翻译史、人
名称谓等)
• 研究方法 (定性与定量,93%-7%)
• 与道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有:say, speak, tell, remark,
ask, explain, retort, call, answer, cry, exclaim, reply, whisper, comment, inquire 等。
• 具体到所选语料中,笑、道皆译的例子有 • asked his hostess with a laugh, • she answered with a smile, • Disenchantment called with a laugh, • retorted Hsi-feng smiling, • said Bao-yu with a meaningful smile, • Xi-feng smilingly inquired, • called the old lady, chuckling, • cried Li Wan laughingly等。
3.3.2 译笑不译道
• 译笑不译道指译文中含有明显与笑相对应的
而没有与道相对应的英语词汇的译法。
• 研究队伍 (刘士聪、王宏印、洪涛、冯庆华、刘泽权、赵长江等)
• 研究语种 (英语占绝对优势,80%)
• 参见:冯全功. 新世纪《红楼》译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基于国内学术
期刊的 数据分析(2000-2010)[J].《红楼梦学刊》,2011(4).
• 文军、任艳. 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回眸(1979—2010) [J].《中国外语》,
The Red Chamber Dream (Hung Lou Meng)(港大)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如何研究《红楼梦》翻译呢?
如何写学术论文:以《红楼梦》 英译为例(冯全功)
一、 几个小问题
• 什么样的作品可称得上世界文学?
• World literature is sometimes used to refer to the sum total
of the world’s national literatures, but usually it refers to the circulation of works into the wider world beyond their country of origin. Often used in the past primarily for masterpieces of Western European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today is increasingly seen in global context.
2012(1).
三、接着说
——以《红楼梦》中“笑道”英译为例
3.1 已有研究(《红楼梦》中笑道翻译)
• 文献综述的目的 (跟着说、接着说、反着说、自己说) • 《红楼梦》中笑道翻译研究的前期成果
叶造就.《红楼梦》中“笑道”英译种种[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8(1). 孙雁冰. 译不玩的“笑道”——杨宪益和霍克斯对《红楼梦》中“笑道” 的翻 译[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2). 袁夕娣.《红楼梦》中“笑道”译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3). 李 庆.《红楼梦》中“笑道”的翻译[J].青年科学,2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