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十一 记叙文阅读课时二 记叙文阅读的常见考点讲解
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文章的主要容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概括文章主要容的途径及格式:格式1:1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
2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3 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格式2:略式:人物+事件详尽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二、线索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礼赞》,以白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明线与暗线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
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总结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总结记叙文是探究事件发生过程、人物经历、情节发展的一种文体形式。
在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考知识点。
1. 表现手法记叙文通过刻画人物、情境、氛围等来让读者感受到事件的发生。
在表现手法上,常出现的手法有描写、对话、心理描写、比喻、象征等。
描写: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场景和物品的形象特征进行详细描述,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和情感共鸣。
对话:对话是通过交流对话方式,通过人物之间的言论和语言交流,让读者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通过刻画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和情绪的表现方式,让读者了解人物内在世界。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相似但不同的事物来增强情感表现效果。
象征:象征是通过某个符号或意象来代表一种情感、主题或意义,让读者进一步理解文本。
2. 文本结构记叙文的文本结构通常包括开头、过程和结尾。
这些部分的内容和布局方式直接影响读者对事件的整体理解和感受。
开头:开头包括标题和导语。
标题是对文章主题的简短概括,导语则是引出文章主要情节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开头通常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进入故事情境。
过程:过程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包括事件的发生、人物的行动和情感变化。
在过程中,写作者需要通过上面提到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事件和人物,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故事情节。
结尾:结尾可以提供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总结。
有时候也可以通过开放式结尾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3. 主题思想记叙文的主题思想可能是情感表达、人生观察、社会现实等。
在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时候,需要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背后所传递的主题思想。
情感表达:记叙文常用来表达情感,如爱、恨、快乐、悲伤等。
通过情感传递,写作者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交流。
人生观察:记叙文常用来观察和反思人生的价值,如道德、人际关系、生命意义等。
写作者可以通过人物行为和故事情节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点。
社会现实:记叙文通常会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如战争、革命、自然灾害等。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整理记叙文阅读有一定的技巧,也要记住相关的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四、记叙顺序及作用(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五、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 分析表现手法(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分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记叙文阅读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是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命题形式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解题思路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掌握各类表现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下:1.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
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比较。
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5.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通过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
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8.融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营造意境,含蓄蕴藉。
9.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体现大主题。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11.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做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时机给予呼应。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1)概括主要事件或概括多件事,概括多件事要分别说(2)梳理故事情节(3)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人+事+结果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顺序的好处:使文章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
倒叙的好处: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的好处:交代(补充)故事情节,为下文做铺垫,丰富内容,突出中心。
3、记叙的人称:我、你、你们、他(姓名)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又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的好处: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的好处: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记叙的线索:(1)、物(人物、事物)线如:《背影》(2)、情线如:《白杨礼赞》(3)、事线如:《故乡》(4)、时间(5)地点变换5、解题含义+作用=好处含义:表面义+象征义(引申义)作用:(1)贯穿全文的线索(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揭示或点明文章的中心(4)(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为主,辅以-------,议论、抒情、说明7、人物的形象刻画:(1)人物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肖像(外貌)、行动、语言、神态、心理。
细节描写(2)环境(景物)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细节描写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细致的刻画。
社会环境指人物生存的社会状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暗示人物的命运等。
8、自然环境的作用即景物描写的作用:(1)描写了-----景,(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3)渲染了---气氛,(4)烘托了人物----的心情,(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的背景,(6)暗示文章中心,表现人物性质。
9、人物形象(1)分析某个人物形象: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2)评价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一形象的?(3)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她)吗?为什么?10、人物描写(两个角度、六种方法)的作用:这是----描写方法+通过-----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心理等。
记叙文阅读解题指导--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技巧

一、记叙文的阅读意识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抒情议论句、修辞句、含蓄句等,准确、深入理解;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常见考题:题型1:请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模式:时间(季节、年代)+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常见考题:请结合文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题模式:(1)写景类:本文通过描绘…的景色,展现了…(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景物)的赞扬和喜爱之情。
(2)写人记事类:本文通过记叙…事件,歌颂了…(人物)…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赞扬和敬佩之情。
(事件+情感)(3)哲理类:本文通过记叙…事件,启发我们…四、文章的思路常见考题:题型1:请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思路时,首先按以下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理清文章脉络:(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词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词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4)按人物的情感变化(找表示情感的词句);(5)总分总。
然后,用清楚明白的语言将文章思路概述出来。
五、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类型:(1)人物;(2)事物;(3)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变化;(7)人物的见闻感受。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把握线索常用的方法有:(1)标题入手。
标题是每篇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可以大致看出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反映的文章主旨。
(2)抓关键物。
在记叙文中,一些小物件一旦被有机地组织进作品就常常产生异乎寻常的艺术功用作品,在文中反复出现,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类型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写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作用: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中学语文记叙文阅读重点和知识点

中学语文记叙文阅读重点和知识点(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议论、说明、抒情为辅助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二)记叙文表达方式:①叙述:用质朴、直白的语言表达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表达方式。
主要交代事实,包括人物事件梗概以及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使读者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来龙去脉。
②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句子往往优美、细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等,可以细分为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全文中心,烘托主题,为下文埋下伏笔。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③议论:对人物、事件、景物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在记叙文当中,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善于抓住议论,分析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就能较快地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先叙后议:给读者提供对所叙人物或事物的深层认识,起到加深文章思想深度的作用。
先议后叙:引导读者进入对将要叙述人物或事物的思考,收到让读者对下文密切关注的作用。
叙中他议:作者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2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常见问法】 1.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第×段描写……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段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一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知识放送】 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记叙的人称
作用
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描述。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以“你”“你们”展开描述。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第二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以“他”“他们”展开描述,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将人物经历、 第三人称
事件经过告诉读者。作用:不受时空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类型3 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常见问法】 1.第×段中“……”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2.第×段写到“……”,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文中叙述了哪几件事?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选文主旨的理解。
【解题技巧】 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
一、散文 类型1 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问法】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2.结合文意,说出文章标题“……”的含义。 3.选文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4.联系全文,说说题目中“……”的含义。 5.请说说文章标题“……”妙在何处。
【知识放送】散文标题的作用: 1.交代文章内容。 2.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 3.交代行文线索。 4.具有象征意义。 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解题技巧】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本义。即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 2.分析修辞义。将运用修辞的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义。 3.理解双关义。文题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 如《白杨礼赞》其表层含义是赞扬白杨树,深层含义则是赞扬像白杨树 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 4.把握象征义。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的联系。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象征勇敢坚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 众的形象。
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题提示,如答案可能出自哪一段、可能有几点、应 该紧扣什么内容寻找答案等。
2.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快速抓住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主题:
(1)抓中心句。中心句既是文章内容的基石,也是阐释文章大意 的一个分支。
(2)抓关键词。便于概括文章内容,弄清文段所要揭示的主旨。
【解题技巧】 1.要明确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及其相关知识与作用(详见上文“知识 放送”)。 2.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考查,最常考的就是记叙与描写。在分析其作用 时,不能只回答“知识放送”中单纯的作用,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 主旨来进行理解与分析。
【答题模板】 1.人物描写:展示……人物的……特征。 2.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情感。 3.抒情: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 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3)抓抒情、议论段。它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3.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 (1)合并段意。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的大意 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各段落之间有的要加 上一些过渡的词句以便通顺连贯,另外还要区分重点段落与非重点段落, 做到详略得当。 (2)串联要素。写人记事的文章,弄清楚六要素,将其串联起来, 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01课时常二见记考叙点文讲阅解读的
总的说来,欣赏文学作品一是要重视培养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和 感悟能力;二是要提高整体感知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概括作品内容、 梳理文章脉络等方面的训练;三是要注重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培养阐 述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四是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要 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五是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拓展视野,开拓思路, 提高阅读能力。
5.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 概括,或者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如《白杨礼赞》。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7.寻找文章线索。如《背影》一文就以文题“背影”做线索,抓住特写 镜头表现父子情深。 【答题模板】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内 容 、 线 索 等 ) , 引 起 读 者 对 …… 的 深 思 ( 阅 读 兴 趣 ) , 表 达 了 作 者……(思想感情)。
具体来说,“领悟作品内涵”要善于从文中筛选出关键性的语言信 息并对之进行咀嚼和品味,如抒情、议论性语句,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作 用多是点明主题、揭示哲理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中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首先应从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入手,分析文中语言的 优美之处,并从用词特别是修饰性词语方面分析语言的准确性,然后指 出不使用这些语言与原文产生的差异,以此来表现文中语言的表现力。
3.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记叙的顺序
作用
顺叙 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分明,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 插叙
使情节曲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 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 文,为下文作铺垫。
4.常见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
作用
(3)划分结构。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构 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这种 方法常用于概括梳理故事情节类的题目。
(4)扩展文题。有的文章题目就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 扩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情节。
记叙 详见上表“记叙的顺序及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 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
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表达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 气氛,增强感染力。
表达方式
作用
议论 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
说明 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