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壁钙化怎么引起的
引起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是

引起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炎是指胆囊的炎症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内结石或胆汁淤积引起的感染。
胆囊炎的发生与胆囊内胆汁的化学成分异常有关,下面详细介绍引起胆囊炎最常见原因的细节。
1.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结石是由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等物质沉积在胆囊内形成的固体颗粒,一旦结石引起胆囊腔内积聚胆汁,会导致局部炎症和感染。
结石通常形成于胆囊内壁的脱落上皮细胞或胆固醇超饱和的胆汁中,影响胆汁正常流动,容易导致胆汁淤积,进而促进炎症的发生。
2. 胆汁淤积:胆汁淤积是由于胆囊排空受阻引起的,包括胆管扩张、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使得胆囊充满胆汁并长时间积聚,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导致胆囊炎的发生。
胆汁淤积还可能导致胆汁酸浓度升高,进一步刺激胆囊黏膜,促使炎症产生。
3. 感染:感染是导致胆囊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情况下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特别是肠道常见的一些细菌。
胆囊受到感染后,炎症反应会引起胆囊壁的充血、水肿和组织坏死,进一步加剧胆囊炎症的严重程度。
感染的来源有多种途径,包括胆道感染、肝内胆道感染、肠道细菌上行感染等。
4. 胆囊壁缺血:胆囊壁缺血是导致胆囊炎发生的一种因素。
胆囊壁缺血可能由于局部的供血不足,也可能是与全身性疾病或长期严重疾病所导致的循环障碍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胆囊壁缺血会导致胆汁淤积和胆囊粘膜易受损,从而促进胆囊炎发生。
5.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常见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胆囊炎的发生。
例如,长期过度饮食引起的肥胖、高血脂等代谢紊乱疾病,以及慢性胆囊疾病(如慢性胆囊增生、胆囊息肉等)都可能增加胆囊炎的风险。
综上所述,引起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结石和胆汁淤积。
结石导致胆汁淤积和炎症,并促进感染的发生;胆汁淤积阻碍胆汁正常排出,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感染、胆囊壁缺血以及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胆囊炎的发生。
了解这些常见原因有助于预防和识别胆囊炎,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胆囊增大ct诊断标准

胆囊增大ct诊断标准胆囊是人体中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其形态、大小、内部结构等的变化对于诊断胆囊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胆囊增大CT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包括以下方面:1.胆囊形态饱满胆囊形态饱满是指胆囊体积增大且囊壁光滑、略增厚。
在CT扫描中,胆囊的轮廓清晰可见,形态饱满,横径和纵径均超过正常范围。
这种表现可能是由于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肿瘤等疾病引起。
2.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增厚是指胆囊壁的厚度超过2mm。
在CT扫描中,增厚的胆囊壁可表现为局部或弥漫性的增厚,也可呈结节状或乳头状突出。
不同部位的胆囊壁厚度可能不同,需结合临床病史和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
3.胆囊体积增大胆囊体积增大是指胆囊的长度、宽度、高度或体积与正常值相比有所增加。
在CT扫描中,可见胆囊的轮廓增大,各径线均超过正常范围。
这种表现可能是由于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肿瘤等疾病引起。
4.胆囊内可见结石或息肉胆囊内可见结石或息肉是指胆囊内出现高于正常组织的肿块。
在CT扫描中,结石可表现为高密度影,而息肉则表现为局部组织增厚或突起。
需要进一步确认肿块性质和范围,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周围组织受压或侵犯周围组织受压或侵犯是指胆囊增大后压迫周围组织,如胆总管、肝胆等。
在CT扫描中,可观察到受压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可能伴有胆管扩张、肝脏肿大等现象。
需要注意腹痛、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6.增强扫描显示胆囊血供丰富增强扫描显示胆囊血供丰富是指胆囊的血管数量和血流情况发生改变。
在CT增强扫描中,可观察到胆囊血管明显增多、增粗,血流速度加快,反映出胆囊病变引起的血供变化。
这种表现对于判断胆囊的病理变化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7.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是指胆囊的蠕动功能下降,引起消化不良等表现。
在CT扫描中,可观察到胆囊排空延迟、胆汁淤积等现象,提示胆囊功能减退。
需进一步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以判断是否存在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祥康百年养生堂康复病患的自然疗法AAA

目录1、说明 (7)2、保健、养生、康复病患的三大基石和主要物理疗法 (9)1)、祥康自然疗法的三大基石 (9)(1)、晨起五步曲(早晨坚持做) (9)(2)、推肚子 (9)(3)、睡前泡脚(饭后一小时) (10)2)、主要物理疗方 (11)(1)、最基本的物理疗法 (11)(2)、撞大树 (11)(3)、磕打脚后跟 (11)(4)、经络、穴位的敲击、推拿、按摩和磁灸 (11)(5)、祥康磁灸 (11)3、祥康三七银杏茶 (12)4、心、脑、血管病的自然疗法 (12)1)、心律失常 (13)(1)、功能性心律失常(房室扑动或颤动) (13)(2)、心律不齐,早搏,心悸 (13)(3)、心脏传导阻滞 (13)2)、心肌缺血 (13)(1)、动脉血管硬化 (13)(2)、动脉血栓 (13)3)、心绞痛、冠心病急救 (13)4)、心脏病治疗 (14)(1)、敲心包经 (14)(2)、注意睡午觉 (14)(3)、治疗心脏病的穴位及操作 (14)(4)、对几个相关穴位的按摩 (14)5)、脑供血不足而头晕目眩 (17)6)、脑动脉硬化 (17)7)、局部脑血管梗塞 (17)8)、高血压 (18)(1)、肝阳上亢 (18)(2)、肝肾阴虚 (18)(3)、动脉硬化引起的高血压 (18)第 1 页共 47 页(4)、颈性高血压 (18)(5)、如何降血压 (18)9)、血压低 (19)10)、脑中风、血压突然升高 (19)11)、心脏的保健按摩 (19)12)、脑萎缩 (19)(1)、脑委缩的判断 (19)(2)、有脑萎缩的症状 (20)(3)、防止脑萎缩的主要方法 (20)(4)、防止脑萎缩的具体操作: (20)5、骨关节疾病的自然疗法 (20)1)、腰椎间盘突出 (20)2)、颈椎病 (21)3)、关节疼痛 (21)(1)骨关节骨质增生 (21)(2)退行性关节炎 (21)(3)肩关节疼痛(炎) (22)4)、类风湿关节炎 (22)5)、风湿性关节炎 (22)6)、风寒腿(老寒腿),受凉就疼痛 (22)7)、滑膜炎 (22)8)、骨折、骨外伤 (23)9)、跌打损伤 (23)10)、筋或肌肉拉伤、扭伤 (23)11)、股骨坏死 (23)12)、手抬不起来 (23)6、消化道系统疾病的自然疗法 (23)1)、胃溃疡 (24)2)、胃炎 (24)3)、胃酸过多,胃疼 (24)4)、胃胀 (24)5)、胃下垂 (25)6)、晕车、晕船呕吐反胃 (25)7)、口臭、舌苔发黄 (25)8)、嘴唇发干,老脱皮,有时还裂得出血 (25)9)、牙龈肿疼,大便干,睡不安,口腔溃疡嘴角上火起泡等 (25)10)、牙龈出血 (26)第 2 页共 47 页11)、牙痛 (26)(1)、胃火牙痛 (26)(2)、肠火牙痛 (26)(3)、肾火牙痛 (26)12)、口眼弯斜...由于面部受风寒引起‟.. (26)13)、肚子受凉(胃寒凉)引起肚子疼,拉稀 (26)14)、脾虚 (27)15)、脾胃虚寒~食欲不佳,大便稀 (27)16)、小儿内热,嘴唇发红,食欲不振,喜食凉冷食物 (27)17)、肠炎 (27)18)、忧思伤脾胃引起食欲不振 (27)19)、大便干~胃火旺 (27)20)、便秘 (28)21)、食道癌晚期患者治疗实例 (28)22)、痔疮(内、外痔)的综合治疗 (28)(1)、内痔 (28)(2)、外痔 (28)(3)、痔疮患者忌讳 (28)(4)、快速愈合 (28)(5)、泡疗 (28)23)、脱肛(中气下泄) (28)24)、肛漏 (28)25)、肛裂 (29)26)、减肥 (29)7、呼吸道系统疾病的自然疗法 (29)1)、感冒 (29)(1)风寒型 (29)(2)风热型 (30)(3)上火下寒型 (30)(4)夏天常见的肠胃感冒,也称暑湿感冒 (30)(5)体虚感冒 (30)2)、咳嗽 (30)(1)肺结核引起的咳嗽 (30)(2)肺气肿咳嗽痰多,喘气困难 (30)(3)风寒咳嗽~咳嗽并有带气泡的白痰 (30)(4)风热咳嗽 (31)(5)咳嗽、喘气困难,嗓子痒,有痰咳不出来 (31)3)、由寒凉而引起的哮喘 (31)4)、咽炎 (31)5)、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且鼻干、大便干 (31)第 3 页共 47 页6)、小儿支气管哮喘 (31)7)、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感冒引起的鼻塞 (31)(1)小儿慢性鼻炎的经络疗法 (32)(2)被风寒侵犯的孩子 (32)(3)胆有热的孩子 (32)(4)脾气虚弱的孩子 (32)(5)肺气虚的孩子 (32)(6)有鼻炎病史的孩子 (32)8)、肺癌 (33)8、皮肤病的自然疗法 (33)1)、小孩泡疹 (33)2)、老年皮肤骚痒 (33)3)、湿疹 (33)4)、干燥性湿疹 (34)5)、带状疱疹 (34)6)、荨麻疹(划痕性寻麻疹) (34)7)、白殿风 (34)8)、牛皮癣 (34)9)、红斑狼疮 (35)10)、多发性肌肉炎 (35)11)、静脉曲张。
阐述钙化形成原因

阐述钙化形成原因钙化是指在生物体内形成钙盐沉积物的过程,常见于软组织和骨骼系统。
钙化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病理性和生理性两种情况。
病理性钙化是由于疾病或损伤引起的钙盐沉积。
一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肿瘤等会导致血管壁或组织发生病理性钙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内脂质沉积和钙盐沉积导致血管壁增厚和硬化,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炎症性病变如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等也可引起病灶区域发生钙化。
肿瘤引起的钙化多见于乳腺、甲状腺、卵巢等器官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这些病理性钙化的形成通常与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生理性钙化是正常生理过程中发生的钙盐沉积。
骨骼系统的钙化是生理性钙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骨骼系统包含骨骼和牙齿,钙化是骨骼发育和骨骼维持的重要过程。
在骨骼发育期间,钙离子和磷酸盐会在骨骼中结合形成羟基磷灰石晶体,使骨骼变得坚硬和有弹性。
而在成年后,骨骼维持过程中,钙离子会在骨骼中重新吸收和释放,维持骨骼的稳定性和功能。
此外,肾脏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会通过调节血中钙离子浓度,保持骨骼和牙齿中的钙盐平衡。
除了骨骼系统,其他一些器官和组织也可能发生生理性钙化。
例如,肾脏中的肾小管和肾单位中的尿液中的钙盐,如果超过了肾脏的排泄能力,就会在肾小管内形成结石。
肾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饮食习惯、水分摄入量、遗传因素等。
此外,乳腺组织中的钙化也是一种生理性现象,通常不会引起疾病。
乳腺钙化的形成与乳腺组织的退行性变或乳腺导管内乳头增生有关。
总结起来,钙化是由于疾病、损伤或正常生理过程中钙离子和其他化合物的沉积所导致的。
病理性钙化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和肿瘤等疾病,而生理性钙化则是正常生理过程中的一部分,如骨骼系统的钙化。
了解钙化的形成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来降低患上病理性钙化的风险。
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能够及早发现和处理病理性钙化,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常见胆囊炎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常见胆囊炎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1、急性单纯性
胆囊增大(≥5cm),胆囊壁厚、水肿。
2、急性化脓性
胆囊内充满脓液,胆囊床积液、积脓,肝脓肿。
3、急性坏疽性
胆囊缺血、坏疽、穿孔,胆系内/胆系旁积气(气肿性胆囊炎),胆囊内积血(出血性胆囊炎)。
4.慢性胆囊炎
体积可显著萎缩或呈“葫芦状”;胆囊壁光滑或增厚,可有钙化;胆
囊周围无明显水肿/积液。
5.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胆囊壁明显增厚,通常弥漫性。
胆囊壁不均匀强化。
6.胆囊腺肌症
胆囊壁增厚+假憩室形成(胆囊壁平滑肌增生相关的罗-阿氏窦)
7.瓷胆囊
胆囊壁连续性、断续性壳样钙化。
除钙化外,还见于纤维化、胆囊壁内积气。
8.Mirizzi 综合征Ⅰ型
胆囊颈/胆囊管结石导致的胆总管外侧局限性贝壳样狭窄。
9.Mirizzi 综合征Ⅱ型
胆囊管-CHD连接处,尤其胆囊管内显示结石,没有胆总管侧方光滑压迹。
10.气肿性胆囊炎
胆囊壁内、胆囊腔内积气
11.钙胆汁
胆汁密度弥漫性增高
12.胆囊憩室周围炎
积液、水肿、胆囊壁增厚等急性感染表现,可见到1~多个憩室。
13.胆固醇息肉。
【疾病名】陶瓷样胆囊

【疾病名】陶瓷样胆囊【英文名】porcelain gallbladder【缩写】【别名】calcifying cholecystitis;瓷胆囊;瓷瓶样胆囊;瓷样胆囊;钙化性胆囊;陶瓷样胆囊病【ICD号】K83.8【概述】陶瓷样胆囊(porcelain gallbladder)即胆囊壁的广泛钙化,也称钙化性胆囊、瓷瓶样胆囊、瓷胆囊、陶瓷样胆囊病等。
是一种少见病,占胆囊切除标本的0.06%~0.8%。
陶瓷样胆囊分两类:一类为整个胆囊壁的完全透壁性钙化,也称“真性”陶瓷样胆囊、完全钙化性胆囊。
另一类为胆囊壁的部分钙化,表现为胆囊壁黏膜层的灶状钙化,也称非完全性钙化、选择性钙化或非真性陶瓷样胆囊。
非完全钙化性陶瓷样胆囊较“真性”陶瓷样胆囊更常见,一般认为其与胆囊癌的关系更密切。
法国人Fabre于1831年首次在尸检中描述了陶瓷样胆囊。
该术语于约100年后的1929年由Flrcken首先提出,用于描述胆囊壁广泛钙化而引起的胆囊变脆及蓝色样变的病理改变。
【流行病学】大宗病例报道见于1931年,Kirklin报道了5864例切除的胆囊中24例为钙化性胆囊。
20世纪60~70年代文献报道的陶瓷样胆囊标本中,肿瘤的发生率是12.5%~61%。
其中1962年Etala的研究显示陶瓷样胆囊的恶性率高达61%,且大多数胆囊癌的预后极差。
这些研究结果使得当时的专家普遍认可:对于陶瓷样胆囊的病人应行胆囊切除术。
但近年来的研究,有些不同的结果,使许多作者对陶瓷样胆囊的治疗提出了不同意见。
Stephen对150例胆囊癌和44例胆囊钙化的研究显示只有7%的胆囊钙化合并胆囊癌,且17例“真性”陶瓷样胆囊的病人无一例合并胆囊癌。
Towfigh等对1955~1998年的10741例切除胆囊的美国人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大胆地提出陶瓷样胆囊与胆囊癌无关(10741例胆囊标本中,15例陶瓷样胆囊均无胆囊癌,同期88例胆囊癌的病人无一例有钙化)。
胆囊结石的分类

胆囊结石的分类主要根据结石的成分和形成机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胆固醇结石:这是最常见的胆囊结石类型,约占所有胆囊结石的80%以上。
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高,超过胆汁酸所能溶解的限度,胆固醇析出形成结晶并逐渐增大形成结石。
胆固醇结石通常为黄色或黄白色,形状和大小各异,可以呈圆形、椭圆形或多面形,表面多光滑。
2. 胆色素结石:胆色素结石是由于胆汁中胆红素或胆绿素浓度过高,与钙离子结合形成胆色素钙盐沉淀并逐渐增大形成的结石。
胆色素结石通常为黑色或棕黑色,形状不规则,质地较软,易碎。
3. 混合性结石:混合性结石是由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等多种成分混合而成的结石。
这种结石通常颜色多样,形状不规则,质地较硬。
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胆囊结石类型外,还有一些较少见的结石类型,如钙盐结石、硅酸盐结石等。
这些结石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胆汁成分异常、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等。
胆囊结石的分类主要根据结石的成分和形成机制,不同类型的结石在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有所差异。
对于胆囊结石的治疗,应根据结石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胆囊受累的原理

胆囊受累的原理胆囊受累是指胆囊发生疾病或炎症,导致胆囊功能异常或者胆囊结构发生变化。
胆囊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位于肝脏下方,横向排列在肝脏左叶下缘,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当需要时,胆囊可以将浓缩好的胆汁释放到十二指肠,帮助食物消化和吸收。
一旦胆囊受累,就会严重影响人体的消化系统和胆道系统的正常工作,导致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胆囊受累的原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1.胆结石:胆结石是指在胆囊内或胆道系统内形成的固体结石,主要成分是胆固醇、钙盐和胆红素。
胆结石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胆囊内的胆汁成分不平衡,胆囊排空不畅导致胆汁浓缩,或者因为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胆固醇过多沉积在胆囊内。
当胆结石长时间存在或者造成胆囊发炎时,就会引起胆囊疼痛,甚至引起严重的胆囊炎和胆囊穿孔等并发症。
2.胆囊炎:胆囊炎是指胆囊发生炎症的状态,可以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一般由于胆囊内的胆结石或者其他感染性因素引起,导致胆囊黏膜水肿、充血、坏死等病变。
慢性胆囊炎则是由于胆囊长期受到刺激或者反复急性发作导致的,主要特点是胆囊壁增厚、纤维化和钙化等改变。
胆囊炎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胆绞痛、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胆囊脓肿、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3.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内黏膜上突出的肿块,可以是良性的或者恶性的。
胆囊息肉的形成通常与胆囊炎、感染、慢性刺激、胆囊内胆固醇结晶等因素有关,一旦息肉发生变性或者发展成恶性肿瘤,就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4.胆囊疾病的慢性化和并发症:长期的胆囊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控制,就会导致疾病慢性化,胆囊的功能和结构都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除了常见的胆结石、胆囊炎和息肉外,还可能导致胆囊壁增厚、纤维化、形态不规则等病变,最终甚至引发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
综上所述,胆囊受累是一个复杂的疾病群,涉及病因、机制、临床表现等多个方面。
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完善对于胆囊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降低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壁钙化怎么引起的
胆囊壁钙化怎么引起的?胆囊壁钙化是陶瓷样胆囊的别称,是胆的常见疾病,那么胆囊壁钙化怎么引起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过来看一看吧。
文章目录
胆囊壁钙化怎么引起的
1、胆囊壁钙化怎么引起的
观察发现胆囊壁钙化可能存在3种局部致病因素:颈部有形成结石的慢性趋势并堵塞胆囊管,胆囊壁有慢性炎症,胆囊动脉有阻塞导致整个胆囊缺血。
陶瓷样胆囊的其他可能病因包括慢性胆囊炎时囊壁内出血、钙代谢异常等。
2、胆囊壁钙化的症状有哪些
胆囊壁钙化的病人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数表现为胆绞痛和胆囊炎的症状,
约1/3的病人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只是在拍X线片或做B超时偶然发现,50~60
岁的人常见,女性病人是男性病人的5倍,临床症状与胆囊炎,胆结石的症状高度重叠,诊断依赖于B超,CT,X线及病理等各种检查。
3、如何预防胆囊壁钙化
3.1、做一些体力活动,使全身代谢活跃起来,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上班老是坐着不动的中年人,更要有意识地多做体力劳动,防止过度的肥胖,因为肥胖是胆囊炎或胆结石的重要诱因。
3.2、讲究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适当节制脂肪食物。
因为吃带脂肪的食物以后,会反射性地使胆囊收缩,一旦收缩过于强烈便导致胆绞痛的急性发作。
3.3、秋凉以后注意保暖,尤其是睡觉时要盖好被,防止腹部受凉,因为肚子受凉以后会刺激迷走神经,使胆囊强烈收缩。
3.4、当有肠虫(主要为蛔虫)时,及时应用驱虫药物,用量要足,以防用药不
足,蛔虫活跃易钻入胆道,造成阻塞,引起胆囊炎。
利胆吃什么好
1、蒲公英
中医认为,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消炎、凉血、利尿、利胆、轻泻、健胃、防癌等多种功能。
西医认为,蒲公英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和蒲公英素等,能促进肝和肾的活动,促进消化,从而使人精神起来,赶走春季疲劳的症状。
2、黄瓜
黄瓜可以促进食欲、调节消化系统、利尿、利胆。
不要把“黄瓜头儿”全部丢掉。
黄瓜尾部含有较多的苦味素。
味素对于消化道炎症具有独特的功效。
可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产生大量消化酶,可以使人胃口大开。
苦味素不仅健胃,增加肠胃动力,帮助消化,清肝利胆和安神的功能,还可以防止流感。
3、冬瓜
冬瓜汁主要有三个功效与作用:护肾、润肺、利胆。
冬瓜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
冬瓜含钾盐含量高,维生素C较多,且钠盐含量较低,浮肿病、肾脏病、高血
压等患者食之,可达到消肿而不伤正气的作用。
冬瓜本身不含脂肪,热量不高,对于防止人体发胖具有重要意义。
利胆的按摩手法有哪些
1、舒气法:两掌重叠,置于两乳间的膻中穴,上下擦动30次。
可疏理气机,刺激胸腺,增强免疫机制。
2、宽胸法:坐位,右手虚掌置于右乳上方,适当用力拍击并渐渐横向另一侧移动,来回10次。
以两手掌交叉紧贴乳上,横向用力擦动20次。
两手掌虎口卡置于两腋下,由上沿腰侧向下至髂骨,来回推擦,以热为度。
可宽胸理气、通畅气机、利胆疏肝。
3、疏肋间:坐位,两手掌横置于两腋下,手指张开,指间距与肋骨的间隙等宽,先用右掌向左分推至胸骨,再用左掌向右分推至胸骨,由上而下,交替分推至脐水平线,重复10次。
注意手指应紧贴肋间,用力宜均匀,以胸肋有温热感为宜。
可理气疏肝利胆。
4、擦侧腹:坐位或仰卧位,两手掌分置于两胁肋下,同时用力斜向小腹推擦至耻骨,往返操作20次。
可健脾理气利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