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后的日本《帝国国防方针》与中国东北

合集下载

日本军国主义与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与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与中日关系1868年明治天皇执政,在内忧外患的条件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就显著。

然而制定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进行了军国主义教育以致给亚洲乃至世界都带来了灾难。

由于中日特殊的地缘关系,日本军国主义此后更是给中日关系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可以说天皇制是军国主义产生的根源。

军国主义天皇制的确立,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奠定了制度基础。

提出了以侵吞中国为核心的经营大陆的思想,即所谓“大陆政策”。

确定了武力征服世界的“武国”方针。

1868年3月,明治天皇发布的“继承列祖列宗伟业,不问一身艰难辛苦,经营四方,按抚亿兆,冀终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的《御笔信》,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大陆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亦正式为日本近代以后大举对外侵略行动拉开了序幕。

这里有三个思想渊源:传统的封建扩张意识,极端民族主义的扩张意识和近代殖民主义的扩张思想。

日本有悠久的侵略扩张传统,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发扬光大”,最终演变成为近代日本立国方针的核心。

侵略思想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形成了以民族优越论为实质、以大陆政策为主线,同时飘浮着“大东合邦”、“脱亚入欧”、“大日本主义”等思想观念的格局。

最后形成的大陆政策确定了五个侵略步骤:第一期征服中国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期征服世界。

然而,进入近代的中国政府腐败保守,不思进取。

还在试图维护早已腐朽不堪的封建制度。

政治上君主专制,打压民主运动,拒绝对旧制度进行改革。

经济上在固守封建经济的同时有限的学习了一些西方技术。

可是对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一无所知,落后是必然的。

思想上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盲目自大。

不愿意接受新思想,并且阻碍着新思想的发展。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那边的日本磨刀霍霍,这边的外面还歌舞升平。

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

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

列强的国家战略 日本篇

列强的国家战略 日本篇

列强的国家战略日本篇(上)在二战前的列强俱乐部中,日本是唯一一个非欧美、非白种人国家成员。

同时,在二战前的东亚各国中,它又是第一个认清世界大势,并率先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国家。

早在幕府末期,“黑船开关”之前,日本国内精英就已经开始有人设计新时代的国家扩张战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将上述战略国策化,形成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三大国策,明确了利益线和主权线相辅相成的地缘政策。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一战,日本实现了后发国家的奇迹崛起。

但是,其国家战略运作却是建立在一个问题重重的制度之上,这个漏洞从未得到根本性修补,反而愈演愈烈,终于在二战中将日本引入灾难的深渊。

近代国家战略的变与不变对欧美强烈而言,二战是一战的延续。

这种延续不仅体现在国际政治的结盟关系层面,也体现在军事变革的一脉相承上。

但是,对日本而言,二战与一战却是一个巨大的断裂。

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分属不同阵营,这一点与意大利非常相似。

不同则在于,意大利在一战前是德奥阵营的一员,二战前意大利本想再次成为一个战略砝码,但判断错误,越陷越深,最终被迫沦为德国的附庸。

正是这种追求成为战略砝码、待价而沽的策略,形成了意大利的战时行为与战前行为的巨大反差。

日本则不然。

一战前,日本是以日英同盟为外交支柱。

因而加入的是轴心国阵营。

其战前规划和战时行动有高度的连续性。

如果我们将历史的尺度拉得更长一些,就会发现,明治维新以来,日英友好关系构成了日本外交的支柱,而日德同盟取代日英同盟,则是希特勒崛起后的突发性事件。

不过,如果我们更深一层审视这个转变,就会发现这变的背后恰恰是不变。

自明治维新以来,近代日本的外交核心始终是追随强者。

这个策略是建立在如下认识基础上:日本在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匮乏、生产力落后、社会结构落伍的后发国家。

日本应本着“借力”原则奉行“搭车”战略,竭力成为全球强国的地区代理人,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成功地地扫除了地区内的竞争者——中国。

日俄战争及其对东北亚的划分

日俄战争及其对东北亚的划分

日俄战争及其对东北亚的划分姓名:张洲铭学号:5120309689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指导老师:王心扬摘要19世纪中叶的俄国经过以废除农奴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后迅速成为了一个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俄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外扩张。

而与此同时,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也迈出了工业化的步伐,而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国际地位的上升使得日本也开始效仿西方国家进行对外扩张。

而当俄国与日本的对外扩张同时到达东北亚的时候,两国之间的矛盾便凸显了出来。

出于帝国主义对于势力范围的划分,日俄在东北亚的矛盾逐渐升级,并最终演变成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进行了将近20个月,以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辽宁省为主要战场,最终日本获得了胜利,但由于没有歼灭俄国在东北亚的主力部队,被迫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5日与俄国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达成停战。

《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这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对东北亚势力范围的划分,对今后数十年间东北亚的格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东北亚,帝国主义,势力范围目录第一章日俄战争前帝国主义国家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 (3)1.1 俄国对远东的新一轮扩张 (3)1.2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东北亚的扩张 (5)第二章日俄战争的爆发及结束 (7)2.1战前形势 (7)2.1.1 战前的俄国 (7)2.1.2 战前的日本 (8)2.2日俄战争的进程 (10)2.2.1 旅顺战役之海战 (11)2.2.2旅顺战役之陆战 (12)2.2.3 辽阳会战 (13)2.2.4 奉天之战 (14)2.2.5对马海战 (15)2.3日俄战争的结束 (16)2.3.1 《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及战争结束 (16)2.3.2 对战争胜负的思考 (17)第三章日俄战争对东北亚的划分 (18)3.1 对朝鲜的划分 (18)3.2 对中国东北的划分 (19)第四章参考文献 (21)4.1 纸质文献 (21)4.2 网络资料 (21)第一章日俄战争前帝国主义国家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1.1 俄国对远东的新一轮扩张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中叶的俄国对西伯利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张,并由此占有了从乌拉尔山一直到太平洋沿岸、从蒙古高原北部边缘一直到北冰洋沿岸的整个西伯利亚。

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战争定义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清朝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原因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更大了,疯狂推行其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的“大陆政策”。

这样,就同沙皇俄国推行的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独占亚洲、称霸太平洋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矛盾。

《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了沙俄的不满,沙俄为获得不冻港旅顺,控制我国东北地区,联合法、德对日施压,最后中国给日本白银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赎回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

对此,日本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逼日还辽不久,沙皇俄国便以“还辽有功”为借口,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后来,又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

而日本经过10年备战,实力大增,决心在东北地区卷土重来,建立霸权,取代俄国在东北的地位。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沙俄乘机出兵占领东北全境,企图据为己有,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世界舆论的指责。

日本借机与英国订立反俄军事同盟,要求俄国撤出在中国东北的占领军,双方谈判没有结果。

日本便依仗英国的军事支持和英美等国的经济援助,于1904年2月8日派遣海军偷袭停泊在旅顺港外的沙俄太平洋舰队,并击沉在朝鲜仁川的俄国军舰。

日俄两国遂于2月10日同时宣战。

战争经过其时,日本现役兵员13个师,20余万人,海军舰只152艘。

俄国实力远较日本强大。

但俄国陆军精锐集中于西部边境,驻扎远东俄军仅4个师,12万人,海军分布于太平洋、波罗的海和黑海而且舰龄较老,战斗力弱。

沙俄兵力分散,交通运输不便,如调集重兵来远东作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利在推迟决战。

日本则力图一举夺取日本海和黄海的制海权,利在速战速决。

2月,日本黑木第一军6万人,在仁川登陆,迅速北上,5月初强渡鸭绿江,击败沙俄沿江守军3万余人,攻入中国境内。

占领重要据点九连城、凤凰城,取得对俄陆上作战的第一个胜利。

日本对中国东北“武装移民”的考察

日本对中国东北“武装移民”的考察

日本对中国东北“武装移民”的考察摘要:日本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东北的“武装移民”亦被称为“试验移民”。

是日本帝国主义“寄兵于民”侵占中国东北的一种方式。

1931年到1936年的五次“武装移民”作为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先行“试验品”,为后来成为日本国策的“百万户移民”打下了基础。

“武装移民”不仅对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同时日本政府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日本移民的隐瞒欺骗,也为日本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关键词:日本;中国东北;武装移民;强占;欺骗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向中国东北有计划,有组织的派出“武装移民”。

所谓“武装移民”是以日本北海道的“屯田兵”为原型,携带武器,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又能随时参与战斗。

狡猾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既解决了日本国内棘手的农村人口过剩问题,同时又能达到军事上对抗苏联,加强巩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等多重目的。

通过历史研究分析来看,目前对于“武装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殖民主义者强制收买中国农民土地,巧取豪夺之下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这一方面。

而对于日本政府在招募“武装移民”时,向移民描绘的美好开拓生活的承诺,与实际开拓生活中日本移民受到的欺骗以及残酷的生活状态的对比研究较少。

通过阅读整理相关文献及实例资料,本文拟对“武装移民”政策从出笼到实施过程进行论述分析,试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丑恶嘴脸,剖析“武装移民”对中日两国人民所带来的沉重灾难。

一.“武装移民”产生的原因相比四面环海,耕地稀少,自然灾害频发的岛国日本,中国东北地理面积是日本全域的三倍,物产丰美土地肥沃,矿产资源十分丰厚。

正因如此,当时的中国东北成为日俄侵略者竞相争夺的“宝地”。

从1904年日俄战争起,日本,俄国,和中国军事力量在中国东北纵横交错,当时的中国东北地区也有“远东的弹药库”,“东亚的巴尔干”之称。

[1]九一八事变前,以轻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日本受到了世界经济恐慌的严重打击。

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大量劳动力失业返回农村,导致农村人口严重过剩。

日俄战争论文东北亚局势论文:摭谈东北亚日俄战争后的局势

日俄战争论文东北亚局势论文:摭谈东北亚日俄战争后的局势

日俄战争论文东北亚局势论文:摭谈东北亚日俄战争后的局势摘要: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毫无正义可言。

它不仅对日、俄两国,而且对世界历史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日俄战争后,东北亚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很大变化。

朝鲜和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俄日关系也由对立转为同盟。

而英、美等垂涎这一地区的帝国主义国家也纠缠其中,使东北亚局势异于从前,美日矛盾代替原日俄矛盾,而英日原同盟关系则日益紧张,英国在二战期间最终退出东北亚地区的舞台。

关键词:日俄战争;帝国主义;东北亚局势日俄战争是20世纪初东北亚国际关系的转折点之一。

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地区各主要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的态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权利的战争。

清政府理应采取行动收回失去的主权和保障人民的安全,但清政府却于1905年2月12日宣告“中立”:“朝廷轸念彼此均系友邦,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

”[1]2484同日通告各国:“东三省疆土权利,两国无论胜负,仍归中国自主,两国均不得占据”;“东三省城池衙署,民命财产,两国均不得损伤”。

但是,奉天当局订立“两国战地及中立地条章”,为日俄在中国领土进行战争划出“指定战地”以“供两国战时之用”。

日本和俄国根本不尊重中国所显示的中立。

日本在响应清政府的“中立”声明时,曾说它“毫无占领大清土地之意”,“必不敢有损害大清国主权之事”[1]2852。

沙俄拒不承认已经撤退的辽河以西地带划在“战地”之外,并称“至东省疆土不得占据一节,目下不能谈论,应俟事后承前议续商”[2]2855日、俄为了战争的需要,无视中国的领土主权。

战争给战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盛京地区“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肉飞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号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①“自旅顺迤北,直至(柳条)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大都因粮于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马料,纵横千里,几同赤地”。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2页/共9页
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而向中国出兵亦在所不辞。 东方会议还讨论了对张作霖的处置办法。会议认为, 当前中国形式对张作霖不利,张应充实东三省的基 础,维持治安,安定人心,以便防止动乱的波及。 上述东方会议的内容表明,自华盛顿会议以来,日 本政府所宣布的,尽管是虚伪的不干涉中国内政的 方针,田中内阁也把他抛弃了。这次会议决定了对 中国的强硬的赤裸裸的侵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 后来导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和伪满洲国的建立。
危机。
四、落民百姓生死。而广阔的土地与丰富的资源更是资本
主义眼的肥肉。
第8页/共9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9页/共9页
第6页/共9页
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 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 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 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 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 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 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 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他是侵华的政治推手,是残暴的恶魔!
第4页/共9页
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而召开的重 要决策会议。20世纪20年代,日本面临严重内外危机。继 1920年经济危机之后,1927年又爆发了金融危机,与此同时 ,国内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浪潮 日益高涨。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急于武装侵略 中国,进而征服亚洲大陆。

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的出台论文

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的出台论文

试论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的出台摘要:明治维新后,以“开国进取”为国是,日本逐步建立了近代化的陆军和海军,并制定了立足于本土防御的“北守南进”战略。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日俄战争。

战后,日本的国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日本吞并了台湾和库页岛南部,确立了在朝鲜的特殊地位,中国东北也成为其势力范围,如何保护及扩张海外权益就成了日本国防政策的最重要课题。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传统的“北守南进”战略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变革,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帝国国防方针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日俄战争前“北守南进”的日本国策明治政府成立后,于1871年2月将萨摩、长州及土佐三藩所献兵马一万人,作为天皇的直属军队,从而创设了日本陆军。

同年,日本兵部省在12月24日确立了新的军事政策,由山县有朋、川村纯义、西乡从道联名提出日本内地守备、沿海防御及军备重要性的意见书,即以后所谓的“国防方针”,其要旨如下:(1)、军事重点逐次由对内转移为对外。

以守势军备为根本,特别将重点置于沿海防御。

(2)、采用征兵制度以储备兵力,在整顿军备的同时,完善教育机关以促进陆海军的训练。

(3)、对抗沙俄之东方政策实为国防当务之急,计划以沙俄为假想敌国,充实对俄军备。

(4)、在此北方强敌日益迫近之际,完善军备应优先于其他各项政事。

在此意见书结尾,亦即以沙俄为假想敌国,而主张对俄军备优先于其他政事的意见,成为日本陆军国防政策的基础,并贯穿明治、大正及昭和各时代。

日本在1871年的军事新政策中,虽以沙俄为假想敌国积极从事军备工作,但因其国内诸般急务,绩效实微不足道。

而日俄两国的边界纷争,由于库页岛与千岛群岛的交换,而暂时获得了解决。

因此,在对沙俄采取“北守”政策的同时,资源丰富而又国力孱弱的朝鲜和中国首当其冲成为日本”南进”的目标。

日本向朝鲜和中国扩张的战略方针,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幕末时期的“海外雄飞论”,其代表人物有林子平、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人。

幕末以来日本遭到欧美列强的侵略,被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以吉田松阴为代表的日本战略家于是主张通过侵略朝鲜和中国来补偿输给欧美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 得 了出兵权 。与 自明朝 以来就 同朝鲜一 直保持 宗
藩关 系 的中 国相 比, 日本仅用 了 1 O年时 间便 在朝 鲜 获 得 了与 中国 同 等 的地 位 。 1 9 8 5年 , l 通 过 《 E本 马 关 条约 》 取 了对 台 湾的领有 权 , 获 同时确立 把独 占朝
以外 , l E本还 把 美 国视 为第 二个 假 想敌 国 。 日本 为
对 付将 来有 可能发 生 的第 二 次 日俄 战争 , 一方 面 通
过 协调 外交 与俄 国 达成 相 互 保 证 在 东 北 权 益 的 协
约 , 一方面 还制 定 了全 面 戒 备俄 国并 企 图在 远 东 另
鲜作 为基本 国 策 。1 0 9 0年 , 和 团 运 动爆 发后 , 义 俄
10 9 4年到 1 0 9 5年 , 日俄 进 行 了 一 场 旨在 掠夺


1 0 年 日本 《 97 帝国 国防方 针》 出台的背景
中 国东 北和朝 鲜权益 的帝 国主义 战争 。战争 的结果
是 俄 国战败 , 日俄签 订 了《 茨茅 斯条 约》 通 过该条 朴 ,
众所 周 知 ,9世 纪后 期 , 国与周 边 国家 之 间 1 中 传 统 的宗 藩关 系 , 于受 到 英 国 、 国、 由 法 日本 等 国家 的冲击 而遭 到破坏 , 而 代之 的是 近代 国际关 系上 取
吕秀一 聂奎 全。 ,
(. I 大连大学 东北亚研究 院, 宁 大连 16 2 ;. 辽 1 62 2 大连大学 人文学部历 史学 院, 辽宁 大连 16 2 ) 1 62
摘 要 :9世 纪 末 , 1 日本 基 本确 立 了 旨在 对 外 扩 张 的大 陆政 策 。 日俄 战争 以后 , 日本 为 了进 一 步 明 确 日本 的 国家 发展 方 向 , 10 年 制 定 了《 国 国防 方针 》其 主 要 宗 旨是 以“ 势 战略 ” 替 代 “ 势 战略 ” 于 97 帝 , 攻 来 守 。该 方针 以俄 国 、 国 为 美
的条约体 系关 系 。 E本经过 明治维 新走上 资本 主义 l
约 日本 除获得 在朝 鲜 的特 殊 地 位 以外 , 获 得 了在 还 中国东北 南部 的 各种 特 殊权 益 。之 后 , 日俄 两 国从
对立 关 系 逐 步 转 向 协 调 关 系 , 1 0 从 9 7年 7月 到 11 9 6年 7 先后签 订 了四次 日俄密 约 ( u s—a a 月 R soJp — n s ert et ) eeS ce ay 。在 四次“ 约” Tr 密 的保 护下 , 国 俄
国出兵抢 占东北 , 不 仅 与企 图 扩 大东 北利 益 的 日 这 本发 生对立 , 而且 还 直 接威 胁 到 日本 在 朝鲜 的特 殊
地位 。
地 区谋 求霸权 的 国防方针 。 本 文 以 日俄 战 争后 日本 制定 的 国防 方 针 为 线
索 , 讨 日本 国防方 针与东 北 的关 系 , 而从 侧面 揭 探 从
21年 2 02 月
延边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J un l fYa ba iest ( o ilS in e o r a n in Unv ri S ca ce c ) o y
F b 2 1 e .O 2 Vo . 5 No 1 14 .
第4 5卷 第 1 期
E t 俄战争后的日 帝国国防方针》 本《 与中国东北
道 路后不 久便 匆忙 地走 上 了对外 扩 张 之路 , 鲜 和 朝 中国首 当其 冲 成 为其 扩 张 的 主要 目标 。1 7 8 6年 日
本 强迫朝 鲜签 订 了《 华 岛条 约 》 打开 了朝 鲜 的大 江 , 门。1 8 8 5年 , 日本 又通 过 《 日天津 条 约 》 在 朝 鲜 中 ,
自 日本确 立 对外 扩 张政 策 以来 , 日本 一 向把 中 国东北 看成 是 自己的 “ 生命 线 一 。1 8 8 9年 , 长州 藩 出身 的 山
露 日本 的大陆 政策及 其侵 略东北 的企 图 。
县有朋 出任 第三届 日本 内 阁首 相 。向来积极 主 张推
不仅保 住 了在 中 国东北 北 部 地 区 的利 益 , 而且 还 将 势力 扩展 到 了蒙 古 地 区 ; 日本 则 获得 了在 中国东 北
南部及 内蒙 古部 分 地 区 的“ 特殊 利 益” 。但 是 , 随着
日俄协 调关 系 的发展 , 日美矛 盾开始 激化 , 日本 的 国 家战 略 、 军事 战 略也 随 之 发 生 了重 大 变化 。除俄 国
收稿 日期 :0 1 l —2 21一 1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3 1 2 1 ) 1 0 4 -0 10 —3 1 (0 2 0 - 1 1 4
作者 简 介 : 吕秀一 (9 4 )男 , 鲜族 , 林 延 吉 人 , 连 大 学 东 北亚 研 究 院副 教 授 , 士生 导 师 , 士 。 1 6一 , 朝 吉 大 硕 博

】1 ・ 4
进 对外 扩张政 策的 山 县有 朋 , 就 任第 二 年便 推 出 于 对 外 扩 张政 策 的 基本 理 论… …《 交 政 略 论 》 外 。在 l9 8 0年 召开 的帝 国议 会 上 , 山县 有 朋 就 所 谓 “ 益 利 线” 问题进行 公开 阐述 , “ 国家 能保 全 主权线 及 称 凡 利益线 者方 为 国家 。 当今 列 国并立 , 持 一 国之独 维 立 仅 只防守 主权线 不 可 谓完 备 , 须 同时 包 围利 益 必 线 ”_显 然 , 。一 1 山县有 朋 在这 里 提 出 的 日本 “ 益 线” 利 是 随着 “ 主权 线” 的扩大 而扩 大 的 。1 9 8 5年签 订《 马
假想敌 国, 不仅全面阐述 了日本在中国东北防御俄 国的军事战略, 而且还对 日 在 东北所要获取 的重要利权提 出了具 后
体 方案 。这 一企 图全 面扩 大 日本在 东北权 益 的《 国 国防方 针 》是 日本 业 已形成 发展 的 大 陆政 策 的具 体表 现 。 帝 ,
关键 词 :帝 国 国 防方 针 》 日本 ; 《 ; 东北 ; 权 利 中 图分 类号 : 3 3 4 K 1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