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大全

合集下载

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⑵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⑶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作用⑴化平淡为生动;⑵化深奥为浅显;⑶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6、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1、比喻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 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2、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 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5)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2020修辞手法大全_小学修辞手法有哪些_修辞手法的句子_修辞手法的作用

2020修辞手法大全_小学修辞手法有哪些_修辞手法的句子_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方法•小学阶段的比喻手法:1、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叫做比喻。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等。

例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

其中月亮是本体,小船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2、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例如:一路上,花儿一直对我微笑。

3、夸张: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叫夸张。

例如:这间小屋连个人都站不下。

4、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叫对偶。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如:在这里我见了最蓝的天空、最白的云朵、最伟大的奇观……6、反问:就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常用肯定语气表否定,否定语气表肯定。

例如:难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7、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例如:对面走来的是谁?正是我们敬爱的班主任老师。

8、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例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9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己的文章里。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11、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12、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13、通感: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修辞手法24种细解大全

修辞手法24种细解大全

高考专业术语细解大全之修辞技巧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5、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11个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11个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11个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大全本篇文章为同学们整理了11个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大全,包括:对比、对偶、比喻、借代、反复、反语、设问、反问、比拟、夸张、排比,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63种修辞手法大全

63种修辞手法大全

63种修辞手法大全修辞手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特定的修辞技巧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说服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总共63种:一、比喻类:1. 直接比喻。

2. 隐喻。

3. 暗喻。

4. 拟人。

5. 拟物。

6. 比拟。

7. 比喻。

8. 借代。

9. 象征。

10. 比兴。

11. 对比。

12. 对仗。

二、排比类:13. 词语排比。

14. 句式排比。

15. 对仗排比。

16. 修辞排比。

17. 修辞对比。

三、夸张类:18. 夸张。

19. 夸大。

20. 夸张法。

21. 夸张手法。

22. 夸张修辞。

23. 夸张表达。

24. 夸张修辞手法。

25. 夸张手法运用。

四、反问类:26. 反问。

27. 反问句。

28. 反问修辞。

29. 反问疑问。

30. 反问疑问句。

31. 反问疑问修辞。

32. 反问疑问手法。

五、夸比类:33. 夸大比喻。

34. 夸大修辞。

35. 夸大手法。

36. 夸大修辞手法。

37. 夸大修辞技巧。

六、设问类:38. 设问。

39. 设问句。

40. 设问疑问。

41. 设问疑问句。

42. 设问疑问修辞。

43. 设问疑问手法。

44. 设问疑问句式。

45. 设问疑问修辞手法。

七、对比类:46. 对比。

47. 对比句。

48. 对比修辞。

49. 对比手法。

50. 对比疑问。

51. 对比疑问句。

52. 对比疑问修辞。

53. 对比疑问手法。

八、夸张类:54. 夸张。

55. 夸张修辞。

56. 夸张手法。

57. 夸张修辞手法。

58. 夸张修辞技巧。

59. 夸张句。

60. 夸张句式。

61. 夸张语气。

62. 夸张修辞语。

63. 夸张修辞表达。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在修辞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修辞手法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说服力,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25种修辞手法大全

25种修辞手法大全

25种修辞手法大全一、比喻:比喻是一种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地描述出来的修辞手法,它把不易理解的内容或概念通过与另一个可以很容易理解的对象相比较,来表达出来的。

如:“生活就像一把沉重的军队,每个人都要勇敢地上前去参加战斗".二、对比:对比是把一件事物与另外一件事物相比较而提出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把不同的事物和思想互相比较,使其两者的特点更加清楚表现出来。

如:“安静是比喧嚣更可贵的精神财富,有时候闭上眼睛,能够摆脱世俗的纠缠,也能看到我们褪去了喧嚣后正在凝思的自己。

”三、设问:这是一种把一个疑问放在句首,然后再进行解释说明,来引发读者兴趣的修辞手法,如:“你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吗?学会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克服困难,这是实现优秀的第一步。

”四、夸张:夸张是在表达过程中,用超越常理的概念来艺术性地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有强烈的感受。

如:“像是一股凌厉的风,它一头扎进了我的心,有如青年时代的激情薰衣草般地弥漫了整个空气。

”五、排比:排比是在一句话中把相同的结构重复几次,但是每次表达的意思都不同,来加强对某一话题的表达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自由使我们的思想拥抱挑战,自由使我们的斗志永恒,自由使我们的心灵思索,自由使我们的作品有情怀。

”六、拟人:这是把处于抽象状态的事物、道理和情感,用具体的事物、人物或动物去比拟,再以人的形象来表示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失去希望的人,就像被囚禁了心灵的囚徒,他天真无邪的双眼憔悴地望着前方,心底充满着无限的迷茫和惆怅。

”七、反问:反问就是在句子中以反问的口气把问题提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人生何处不相逢?看到你的时候,我的心便抑制不住怦然跳动。

”八、排拟:排拟是在一条句子中,依次列出几个概念,以此来增强说话者说话的力度和引起读者的注意力的一种修辞方式,如:“追求真理,发现美好,发现生活的乐趣,竭力改变命运,共同分享大自然的宝藏,这是要去做的事情。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大全一、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朱自清《春》二、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一)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二)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三、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四、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A.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B.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

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C.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

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4.排比:
(1)、定义
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A.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B.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1)定义
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2)种类:
A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C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2)、种类
A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B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1)、定义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2)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A.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就说蒋筑英吧,已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但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
B.否定式反问。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1)、定义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A.用失误的特征代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B..具体代抽象。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全部与部分互代
孤帆远影碧空尽
D.专名代泛指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E.结果代原因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F.以作者、产地代本体。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所借代的事物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已了解事物的背景。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3、互文
定义: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4、顶针(连珠)
顶针是用前一句末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式。

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15、通感
定义: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又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虽然……但是…… ……却…… ……然而……
2.假设关系
如果……就……、假使……便…… 、要是……那么…… 、倘若……就……、既然...就...
3.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即使...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之所以……是因为……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
有时……有时、既……又……又……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首先……然后…… ……便…………于是…… ……才…………接着……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虽然……但、不仅……而且…………不但……还…… ……不但不……反而…… …连……也…………何况…… ……甚至……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9、目的
偏句表示一种行为,正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例:你快让他进去,以免闹情绪。

10、取舍
在两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选择其中的一件,舍弃另一件。

与其……,不如(无宁、宁可);宁可(宁愿)……不(不愿)。

其次了解关联词语误用情况:
常见关联词: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与其……不如、宁可……也不、宁可……也、之所以……是因为、如果……就、只要……就、既然……就、即使……也、无论……都、不管……都、不仅……还、不仅……而且、不但……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