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公开课)

合集下载

公开课《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公开课《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各成分彼此间的关系。
食物链
1、引导学生回头看图1-16,提问树叶、虫和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3,教师示范食物链的书写。
4、展示PPT,让学生判断食物链的完整性(见课件),并说出理由。
学生倾听
判断哪些是生态系统,并分析判断的理由
分析实例来理解生态系统的内涵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生态系统这个概念。
通过练习归纳总结,从而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资料分析”(见课件)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及地位
3、教师讲解图1-16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4、出示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生态系统(见课件)
5、过渡:从习题我们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都具备相同的组成成分。那么,生态系统的组成是什么呢?
草被网罩起来后,鸟飞不进去,蝗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而未加网罩的草原,蝗虫的行为受到鸟的限制。说明了生物之间还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注意:
(1)、食物链箭头的指向是指向捕食者,表示的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2)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3)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
(4)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
5、指导学生书写“想一想,议一议”中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走动巡查,让学生上黑板展示结果
捕食(吃与被吃)关系
教师示范过程中边听讲解边跟着书写食物链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环境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1、复习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观察水族箱中影响青鱼生长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必修三第5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

必修三第5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

海岛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圈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梯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池塘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分类依据
自然 生态 系统
依据性质
陆地 生态 系统
依据水分的多少
生 态 系 统 的 类 型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依据植被的分布 荒漠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水域 生态 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河流生态系统 依据水分的盐度 湖泊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依据地域的范围和水流的特点 池塘生态系统
微生物
3.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营养结构?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含义、成分及相应作用 2.讨论池塘生态系统,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1、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尽可能的列 出它们的名称 2、按照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方式和它们在生 态系统中的作用,尝试着将生物进行归类 3、这个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之外还有哪些成 分,它们对这个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吗? 为什么?
A、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次级消费者 B、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 三级消费者
3,杂食性动物 4,寄生动物
顶级消费者
分解者
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遗物和残落物中所 含有的有机物逐渐分解为无机物的细菌和真菌
细菌
现成的有机物
真菌 无机物
属于异养生物
生态系统的成分
代谢 类型
生产者 自养型
消费者 分解者 异养型 异养型 (捕食、寄生)(腐生)
易错提示:几个“并非”和“一定”:
(1)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腐生动物蚯蚓、蟑螂 等属于分解者。 (2)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光合细菌和硝化细 菌属于生产者;腐生细菌和霉菌属于分解者;寄生细菌属 于消费者,如破伤风杆菌。 (3)并非所有的植物都属于生产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属 于消费者。 (4)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5)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

tpyrced_生态系统专题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

tpyrced_生态系统专题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
考察能量流动特点
(2)“片物圈片号”这个密闭片态系统中,所有片物可能看成是 片个_________,该系统中氧片浓度下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
考察群落的概念
(3) 从片态系统稳定性的⻆度分析,“片物圈片号”实验失败 的主要原因,该系统成分单纯,片物种类少,片动调节能_____。
考察稳定性种群源自ⅠⅡⅢⅣ能量相对值 226.50 12.80 3.56 0.48 仅根据如表你可以得出该生态系统的一个特点是________。
考察能量流动特点
经典考题
15-10.金华市国家级旅游城市,有许多著名景点,以下关于景区
内生物的描述属于种群的是(考察)种群的概念
A.双龙景区内所有的植物
B.浦江仙华山上所有的鸟类
a 2
18
以 填
物 ②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多样性 群 ③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落 ④通过碳循环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
b5 ⑵
33 a55
⑴⑴
3

3 18 31 0 ⑶⑴ ⑴
31

为 主
与 和能量流动特点

⑤应用生态系统的原理,解释生产、生 活实际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态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系 ①结合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种的一类,甲对应的生物类别是__考__察___能___量___流_。动特点
(3)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鹰,则短时间内数量一定减少的动物是_______。
考察稳定性
举一反三
中考专题复习 ———生态系统
主要内容
• 一、考点题型 • 二、知识梳理 • 三、经典考题 • 四、举一反三
考点题型

考试内容
考 试
1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难点:1.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食物链、食物网、富营养化及自动调节能力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知识探究】认识食物链》演示动画资源、《【知识探究】食物链和食物网》交互动画资源、《【知识解析】认识食物网》视频资源、《【知识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微课)》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知识回顾: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3.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相互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

【新知讲解】(三)食物链和食物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这些谚语说明了生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讲解:这些谚语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例如,兔吃草,狐吃兔,草→兔→狐,这就是一条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各种动物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部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等)消费者(各种动物)展示《【知识探究】认识食物链》演示动画,以水塘和草原生态系统为例,介绍了食物链的概念。

《认识食物链》(上图为素材库中《【知识探究】认识食物链》动画截图)思考:1.食物链中能出现非生物部分吗?讲解:不能,食物链是不同生物形成的结构。

2.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又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都能出现在食物链中吗?讲解:食物链中的生物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不是捕食关系,因此食物链中不能有分解者,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高中生物生态公开课教案

高中生物生态公开课教案

高中生物生态公开课教案主题:生态系统时间: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3. 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物质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

3. 能量流动:食物链、食物网。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森林砍伐、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并提出“生态系统是什么?为什么重要?”的问题。

2. 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并展示讨论结果。

3. 实践: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或实验,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环节,并总结相关规律。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地调查或实验,让学生感受生态系统的真实情况,加深理解。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生物教科书和课件。

2. 实地调查或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3. 讨论和演示所需的板书和投影仪。

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实地调查或实验的认真记录等。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课后总结、案例分析等。

3. 考核:布置相关考核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反馈方式:1. 及时反馈: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2. 个性指导:对于表现突出或困难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到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公开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公开课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
3、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 碳的流动方向,请结合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包含的食物
链: B→C→(D用字
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A→B和B→C过程
小结: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2、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3、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 CO2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物群落间内)传递形式是: 含碳有机物
(二)物质循环概念理解
(1)物质: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 基本元素。
(2)范围: 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循环:
生物 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 无机
群落
反复循环
环境
(4)特点: 具有全球性,循环性远
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 点 A→B是以二氧化碳。
的形式;B→C是以含 碳有机物的形式
(3)在自然生态系统的 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 过 光合作用 从大气 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 物通过 呼吸作用 把碳 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 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 的发展,大量化石燃料 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
碳循环 的平衡,形成温室 效应。
冰川 融化
热带风暴
土地干旱
四、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燃烧使大气
中CO2含量迅速增加 ,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2)CO2增多的原因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公开课)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公开课)

B.真菌
C.葫芦藓
D.青蛙
2、下列哪组生物可和无机环境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C ) A.水藻、鸟 B.小鱼、大鱼
C.小草、昆虫、细菌 D.水藻、虾 3、一块农田里,下列哪项为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 A )
A、杂草 C、温度 B、阳光 D、土壤
4.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 ) A.木耳 C.葫芦藓 B.菟丝子 D.水绵
生 态 系 统
生 物 成 分
生产者 ——主要指植物 (通过光合作
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 动物提供营养和能量) 消费者 ——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 为食) 分解者 ——主要指细菌、真菌等腐 生微生物 (将动植物残体中的 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 用。)
非生物成分 ——阳光、空气、水、 温度、土壤等
第二章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 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 的统一整体。
一片森林
一片草原
一块农田
一座城市
想一想:
最大的生态系 统是什么?

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
——
?
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
绿色植物—— 生产者 ? 动物———— 消费者 ? 细菌、真菌—— ? 分解者
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相互关系
非 生 物 部 分
被捕食
—相互依存
被捕食
生 产 者 (绿色植物等) 被分解
消费者 (动物等)
被分解
消费者 (动物等)
被分解
分解后产物 被吸收
分解者 (细菌、真菌等)
夯实基础
1、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B ),属于生产者的 是( C ),属于消费者的是( D )。

生态系统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 生态系统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4. 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5.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过度开发、污染、生态破坏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关系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亲身感受生态系统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

2. 讲解基本知识: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关系等。

3. 分析案例:列举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分享各自的见解。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和了解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户外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负反馈机制。

2.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护。

3. 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

4. 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并将它们 用箭头连接起来,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 被吃的关系.
讨论
红色小点代表 有毒物质,请说明 它在不同生物中的 积累情况?如果有 毒的鱼被人类吃了, 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呢?
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的积累
人类同样会中毒
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发 生的水俣病,就是当地居民 长期食用富含汞的鱼虾造成 的,患者手脚麻木、运动失 灵,甚至呈疯癫状态。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的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和环
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
生物部分
动物
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 空气、阳光、温度、水、 生存空间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 1.左图中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 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右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在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 草木生长十分繁荣,由于有充足的食物,兔 的数量急剧增加。你认为,兔的数量会无限 制地增加吗?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 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 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 生态平衡。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 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系物 生物部分 动物
细菌、真菌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 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 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如:树 虫 鸟
食物链和食物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