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人琴俱亡
第十三课 人琴俱亡

第十三课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有感情地诵读古文,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意,把握主旨,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的“至爱亲情”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刻画,品味精练含蓄、隽永传神的语言。
从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表现兄弟亲情的文言小说,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反复诵读为重点;内容探究上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意蕴,深入体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刻画,感悟“至爱亲情”。
通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掌握内容,把握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中流动的手足亲情,从波澜起伏的情节和简洁的语言里发掘世间最动人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熟读成诵;体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刻画,品味简洁的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从简洁传神的语言、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中体会“至爱亲情”,让学生受到人世间最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与探究相结合,感悟主旨。
三、探究点拨,领悟饱含深情的独特的悼念方式。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旨。
五、总结文本,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一、教学内容《第13课人琴俱亡》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晋代琴师俞伯牙与听众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详细内容包括:伯牙鼓琴,子期听之,高山流水,人琴俱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典故。
2. 领悟伯牙与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体会知音难觅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感,体会知音难觅的主题。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学习成语“高山流水”的用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含课文原文、生词、图片等)2. 黑板、粉笔3. 学生用书、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知音故事,引发学生对知音难觅主题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词、成语、典故。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人物情感,理解知音难觅的主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人琴俱亡2. 生词、成语、典故3. 课文结构:伯牙鼓琴→子期听之→高山流水→人琴俱亡4. 知音难觅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成语“高山流水”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感,谈谈你对知音难觅的理解。
答案:(1)成语“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也比喻知音难觅。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晋代琴师伯牙鼓琴,听众钟子期领悟其意境,二人结为知音。
后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课文中,伯牙与子期因音乐结缘,相互欣赏,成为知音。
但在现实生活中,知音难觅,人们往往难以遇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中的第一、二、三段,详细内容为:介绍成语“人琴俱亡”的出处及含义;分析文本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解析作者的感情表达及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成语“人琴俱亡”的出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应用。
2. 领悟文本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成语“人琴俱亡”的深刻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应用。
重点:分析文本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含文本、图片、例题等)2. 黑板、粉笔3. 学生用书、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成语“人琴俱亡”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成语出处、含义,勾画出文本中的韵律、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
3. 讲解:分析文本的文学特色,解读作者的感情表达及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结合文本,讲解成语“人琴俱亡”在文中的应用,并进行随堂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成语“人琴俱亡”的出处、含义2. 文本文学特色:韵律、对仗、排比3. 作者感情表达及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以“离别”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例文:《月下离别》夜幕降临,月光洒满大地。
分别在即,心如刀割。
杨柳依依,诉说着无尽的哀愁;人琴俱亡,感叹着时光的无情。
在这月色如水的夜晚,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愿时光能将我们的友谊永存。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成语故事,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积累更多的成语,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十三 人琴俱亡 (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

十三人琴俱亡 (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文言实词.虚词)。
2. 体会兄弟之间手足之情。
3. 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3 2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并体会感受了父子和母子之间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人琴俱亡》写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三、请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文章《人琴俱亡》先阅读,找出不懂的字词,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笃(dǎ)病重了(liǎo)全完全舆(yú)轿子调(tiáo):协调掷(zhì):扔恸(tòng):痛苦,极度悲哀。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意(先提示后.总结)。
提示:王子猷、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死了。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于是痛苦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
五、课堂小结课文的语言十分简洁。
全文寥寥数十字,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通过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的深厚的情谊。
六、作业:背诵全文。
十三人琴俱亡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人琴俱亡》word教案 (11)

13《人琴俱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理解这则故事表现的兄弟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理解这则故事表现的兄弟之情。
本课题教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同学们,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亲情更可贵、更长久的了;也许,在我们这个生存的空间,没有比我们挚爱的亲人的离去更令人肝肠寸断。
这或许是我们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
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品格才华最突出的是子猷与子敬兄弟二人,这俩兄弟的感情非常好,《人琴俱亡》讲的就是他们痛人心扉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三、作者介绍刘义庆,彭城人,文学家。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刘义庆撰。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四、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2、借助课文注释,翻译课文;3、掌握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的意思。
(注意读准下列字了(liǎo)不悲,笃(dǔ),舆(yú),奔(bēn)丧,恸(tòng),亦卒(zú),不调(tiáo))五、互动交流一(加点字解释和翻译见课件略)六、互动交流二4、子遒凭什么断定子敬已死?这反映了什么?(“何以都不闻消息”。
反映了子猷时刻关注着子敬的病况,表达了子猷对子敬的深厚的兄弟之情。
)5、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了不悲”“都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6、子遒知道子敬死了,为什么“了不悲”也“都不哭‘?(①子猷悲痛到极点才作出的反应,其实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的内容。
该文选自《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晋代文学家稽康因拒绝为篡位的司马昭演奏而被杀害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稽康与嵇喜的交往,稽康拒绝为司马昭演奏的原因,以及稽康就义前的从容表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稽康的生平事迹和品格精神。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古汉语的语法、词汇、句式的理解。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汉语的语法、词汇、句式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
教学重点:稽康拒绝为司马昭演奏的原因,稽康就义前的从容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例题等。
2. 古汉语词典: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词汇。
3. 练习题: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稽康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课文解读:详细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语法、句式等。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人琴俱亡》2. 重点词汇:稽康、司马昭、演奏、就义、从容。
3. 重点句式:古汉语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4.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稽康拒绝为司马昭演奏的原因。
(3)谈谈你对稽康品格精神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世说新语》其他篇目,了解古人的品格精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古汉语的语法、词汇、句式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人琴俱亡》教案苏教版

第13课《人琴俱亡》(《世说新语》)教材分析: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
学情分析:在前两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了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体会到兄弟情深。
教学目标: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2.积累部分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3.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读懂文章,感受兄弟亲情。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自学:自读课文,尝试疏通文意,能够复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
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1.请学生自读课文,相互之间读,看是否已经读熟。
2.学生介绍作者、作品简介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
【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学习文言实虚词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
教师补充指导。
第一段俱:(副词)都、全笃: (病)重而:承接连词左右:近旁的人,近侍何以:即“以何”,为什么都:总、竟了:完全索:要舆:轿子第二段素:一向、向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人琴俱亡》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

《人琴俱亡》反馈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子猷.()笃.()了.()不悲舆.()调.()恸.()绝2.解释下列加点词。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2)而.子敬先亡(3)何以..都不闻消息(4)语.时了.不悲(5)便索舆..来奔丧(6)子敬素.好琴(7)便径.入坐灵床上(8)弦既.不调(9)因.恸绝.良久(10)月余亦卒.3.《人琴俱亡》选自作者是,他是(朝代)文学家,人琴俱亡的意思是:“。
”4.文中说“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的原因是:5.《世说新语》中很多故事发展为成语《人琴俱亡》发展的一个成语是。
这则故事表现了:6.翻译句子:(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因恸绝良久。
阅读下面的课文,回答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7.解释加点字。
(1)何以都.不闻消息(2)弦既不调.(3)人琴俱亡.(4)因痛绝良.久8.简单概括本文大意。
9.简述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
10.找出课文中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的语句。
11.你是如何理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话的?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
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①期:约定时间。
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讨论: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说子 猷“月余亦卒”
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我们常说“同学如兄弟姐妹”,那你 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呢?
2、曹植的《七步诗》反映是怎么样的兄弟 关系煮豆持做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 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 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 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 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总结全文:
文章中心:
通过子猷对子敬的独特方式的悼念 , 反映了兄弟间深厚的情谊 写作启示:从选材、刻画人物、语言角度谈。 1.选材典型、新颖。 2.以典型的生活细节刻画人物。 3.语言简洁。
课后反思:
1、既然兄弟情深厚感情如此,为何 作者却说子猷“了不悲”、“都不 哭”?那子猷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悼念 子敬的呢?
• 出示译文: •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 子猷问手下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 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 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 哭。 •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 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 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 “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 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 (子猷)也死了。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要。 舆(yú ),轿子。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 亡。”
素,向来,一向。 琴,动词,弹琴。 径,直往。 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既,已经。 调(tiá o),协调。
人 琴 俱 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 丧矣。”语时了不悲。便 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 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弦既不调,掷地云:“子 敬子敬,人琴俱亡。”因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都。
笃(dǔ),(病)重。
• 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 达深厚的兄弟情谊 •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 的语言 • 重点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 • 难点: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 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
认准下列字音:
1.王子猷(yó u) 2.子敬俱病笃(dǔ)
3.此已丧(sà ng)矣(yǐ) 4.语时了(liǎo)不悲 5.便索舆(yú )来奔(bēn)丧(sāng) 6.子敬素好(hà o)琴 7.弦(xiá n)既不调(tiá o) 9.因恸(tòng)绝良久 8.掷(zhì )地云 10.月余亦(yì )卒(zú )
掷(zhì ),扔。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 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 “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因,于是,就。 恸(tò ng),痛哭,极度悲哀。 绝,气息终止 良,很。 亦,也。 卒,死。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 多月,(子猷)也死了。
深厚的兄弟情谊
写作启示:
1.以小见大,以事见人,以生活细节刻画人物。 2.语言简洁。
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的兄 弟之情的?并作简单分析。
①“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自己已经病得很重,却还关心着弟弟, 足见兄弟情深。
②“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恸绝良久”
觉得“琴”都亡了,可见兄弟俩是真正的 知音、知己,情深意切。
2、既然兄弟情深如此,子猷却是”了不悲”、“都不 哭”那子猷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悼念自敬之死的呢?你 如何 理解这种悼念方式?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知道子敬平素喜欢弹琴,想以独特的方式来 悼念亡弟,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而子敬的死让 他感到再也弹不出子敬在时的声音,见琴如见人,他 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悲伤,掷琴失声痛哭、痛不欲生。
而,表承接,不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都,总,竟。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 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语时了不悲。 语,动词,说话。 了(liǎo),全,完全。
人琴俱亡
刘义庆
刘义庆,南朝时宋 著名文学家。撰笔记小 说集《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记 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 笔记小说。
王羲之,东 王子猷,王羲之 晋大书法家, 第五子,放达不羁。 被后人尊为 尤爱竹子。 书圣。
王子敬,王羲之 第七子。工书法, 尤以行草擅名。与 其父齐名,并称 “二王”。
学习目标
• 手足情是人世间永不凋零朵的花
张季鹰和顾彦先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 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 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 “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 不执孝子手而出。
兄弟般的深厚的朋友情
总结全文:
人亡
子敬 琴亡
了不悲 都不哭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子猷
人亡
独特的悼念方式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同学们讨 论一下:子猷为什么也死了呢?
关于子猷的死,文章开头已有所交代“王子猷、子敬 俱病笃”,一方面是因为生病;另一方面是因为悲痛过度
4、到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的 原因是什么? 是由于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 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这也表现了他们的兄弟情深。
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 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继承当上了曹操魏王, 后篡位当了皇帝。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和曹熊(第四子) 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 迫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 最终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 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曹 植就作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如 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可是心中的贪念却依然 让他理智不清,于是他将曹植软禁了起来,最终,曹植在 哥哥的软禁下忧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