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翻译)
人琴俱亡的文言文的翻译

昔有一人,好琴音。
琴音妙绝,常自弹之。
日久,琴音与人之心通,相得益彰。
此人乐此不疲,琴技日益精妙。
一日,此人因事远行,将琴留于家中。
行至中途,忽感心绪不宁,忆起琴音,不禁泪下。
遂折返,匆匆赶回家中,欲取琴弹之。
然家中空无一人,琴亦不知去向。
此人悲痛欲绝,痛哭流涕。
自责不已,悔不当初。
心想:“吾一生所好,不过琴音耳。
今琴音既失,吾心亦亡。
”自此,此人心灰意冷,再无生趣。
后有友人来访,见此人憔悴不堪,便问其故。
此人遂将事由告知。
友人大惊,曰:“君之琴,吾曾见之。
近日,吾见一老者,携琴而行,似是君之琴也。
”此人闻言,急欲寻访。
友人遂陪同,一同前往。
至一山洞,果见一老者,携琴而立。
此人见之,悲喜交加。
遂上前,欲取琴归。
老者却曰:“此琴已非君之琴,吾已易其音矣。
”此人闻言,心如刀割。
痛哭流涕,悔恨不已。
老者见状,叹曰:“君之琴,乃人与琴之合,非琴之本身。
君若欲得琴音,必先找回自己之心。
”此人听罢,恍然大悟。
遂谢过老者,辞别友人,返回家中。
自此,此人痛改前非,重新振作。
他开始反思自己,努力找回那颗曾因琴音而迷失的心。
日复一日,此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他开始学习新事物,充实自己的生活。
在寻找琴音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一同探讨琴艺,共同进步。
终于,在某个夜晚,此人独坐于庭院,抚琴而歌。
琴音悠扬,宛如天籁。
他心中喜悦,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这时,他突然发现,那颗曾因琴音而迷失的心,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他的身边。
从此,此人琴艺更加精湛,琴音更加动人。
他与琴,再次融为一体。
人琴俱亡,成为了过去。
而他,也终于找到了那颗属于自己的心。
翻译:昔日,有一个人,酷爱琴音。
琴音美妙绝伦,他常常独自弹奏。
随着时间的推移,琴音与他的心灵相通,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他对此乐此不疲,琴技也日益精进。
有一天,这个人因为事情远行,将琴留在了家中。
在旅途中,他突然感到心神不宁,想起了琴音,不禁泪流满面。
于是他折返,匆匆赶回家中,想要取琴弹奏。
刘义庆《人琴俱亡》原文及译文

刘义庆《人琴俱亡》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
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释义: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亡:死去,不存在。
都:总,竟。
了(liǎo):完全。
舆(yú):轿子。
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成语故事: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
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
闲散成性的王徽之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也不常过问。
他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马吧。
”桓冲又问:“管多少马呢?”他回道:“我不懂马,是个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冲再问:“近来,马死掉可多?”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死马!”王徽之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徽之、献之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
平时,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弟。
有一天,家里失火。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作文

古有琴师,技艺高超,弹奏之际,音韵悠扬,如泣如诉。
世人皆赞其琴艺,然琴师心中,却有一份难以言说的苦楚。
琴师姓李,字子期,自幼习琴,苦练数十载,终成一代宗师。
其琴音清雅,如春风拂面,又如夜雨润物。
然琴师心中,却有一份难以言说的苦楚。
那是因为,他有一个深爱的女子,名叫素心。
素心是琴师同乡,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
琴师见她可怜,便收养了她,一同习琴。
两人青梅竹马,情谊深厚。
然而,命运弄人,素心突然患上重病,卧床不起。
琴师悲痛欲绝,日夜守在她的床前,弹奏着安慰她的琴音。
一日,琴师正在弹奏,突然琴弦断了一根。
琴师慌忙停下,细细检查,发现是素心不小心弄断的。
他叹了口气,轻轻抚摸着那根断弦,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伤感。
他知道,这根断弦,象征着他们之间的感情,如今断了,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缘分也走到了尽头。
果然,不久之后,素心病逝。
琴师悲痛欲绝,将她的尸体安葬在山脚下。
从此,他每日都来到这里,为她弹奏一曲,以寄托哀思。
一日,琴师在山上行走,无意间发现了一块奇石。
那块奇石形状怪异,宛如一把古琴。
琴师欣喜若狂,立刻将它带回家中,精心打磨,制成了一把琴。
然而,他发现,这把琴的音色与他的古琴截然不同,清冷而凄美。
琴师试弹了几曲,不禁泪流满面。
他想起素心,想起他们曾经一起弹琴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
从此,他每日都拿着这把琴,在素心的墓前弹奏,直到夜幕降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琴师渐渐老去,他的琴艺越发精湛,然而,他却再也没有遇到过能与他琴音相融的人。
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空缺,那是素心的位置。
终于有一天,琴师在素心的墓前,弹奏了一曲悲壮的琴音。
那琴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仿佛要将琴师心中的哀愁全部倾诉出来。
曲终,琴师长叹一声,将琴轻轻放下,闭上了眼睛。
从此,那把琴便静静地躺在素心的墓前,陪伴着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而琴师,也像那把琴一样,永远地消失在了人世,人琴俱亡。
后人路过素心的墓前,总会听到那把琴的悠扬琴音,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人琴俱亡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琴师孙少游,善弹琴,琴艺超群,名噪一时。
一日,孙少游出游,路经一山,山中有古寺,寺中有一古琴,名为“幽兰”。
孙少游闻之,心生向往,遂入寺求琴。
寺中住持见孙少游气质不凡,便将“幽兰”琴赠予他。
孙少游感激不尽,遂在寺中住了下来,潜心研习琴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孙少游琴艺精进,与“幽兰”琴相伴,如影随形。
一日,孙少游在寺中弹琴,琴声悠扬,如泣如诉。
住持闻声,心生怜悯,问孙少游:“为何弹得如此哀伤?”孙少游叹了口气,说道:“我心中有块重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这琴声,是我心中的哀愁。
”住持沉默片刻,说道:“琴者,心声也。
你心中有何愁,何不诉诸琴弦,让琴声为你分担?”孙少游闻言,如梦初醒,遂将心中所忧,诉诸琴弦。
从此,孙少游与“幽兰”琴,形影不离。
琴声如泣如诉,传遍寺中,感动了无数人。
然而,岁月如梭,孙少游渐渐老去,琴艺虽精,却已力不从心。
一日,孙少游在寺中弹琴,琴声愈发哀伤。
住持闻声,心生忧虑,问道:“少游,你为何如此?”孙少游泪流满面,说道:“我深知,人琴俱亡之日,不远矣。
”住持疑惑地看着他,问道:“人琴俱亡?此话怎讲?”孙少游叹了口气,说道:“我年事已高,琴艺再精,也已无法与往昔相比。
而‘幽兰’琴,亦因年久失修,音色大减。
人琴俱老,人琴俱亡,此乃天命也。
”住持闻言,泪流满面,叹道:“人琴俱亡,实乃世间一大憾事。
”不久,孙少游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寺中众人,悲痛欲绝。
住持将孙少游葬于寺后,并将“幽兰”琴埋于其旁。
自此,寺中再无“幽兰”琴声,人琴俱亡,成为一段佳话。
岁月流转,古寺依旧,人琴俱亡的故事,却流传千古。
世人皆知,琴艺虽精,人终有老去之时。
而琴,亦如人生,有起有落,有兴有衰。
人琴俱亡,乃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感慨。
唯有珍惜当下,才能不负韶华,不负人生。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
王子猷问身边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由此看来(他)已经死了。
”(他)说话时(似乎)毫不悲伤。
便要来轿子去料理丧事,一路上(他)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就径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可是)琴弦已经调不出和声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离开了人世。
文言文翻译人琴俱亡

昔者,有士人一名,琴艺精湛,名扬四海。
此士人,性孤高,不问世事,唯以琴会友,以琴修身。
每至月明星稀之夜,士人便抚琴而歌,琴声悠扬,如泣如诉,令人闻之,无不为之动容。
一日,士人因事远行,将所爱之琴留于家中。
士人临行前,对其琴曰:“吾行将至远方,此琴吾之知己,吾去后,汝当自重,勿以吾之离去而自哀。
”言罢,士人泪眼朦胧,抚琴一曲,琴声悲切,似有不舍之情。
士人离去后,家中琴声日减,家人亦觉琴声愈发哀怨。
一日,家中老仆人偶至琴旁,闻琴声忽止,似有断裂之声。
老仆人惊恐,急至琴旁,只见琴弦断裂,琴身扭曲,宛如哭泣。
老仆人叹曰:“吾主之琴,何故至此?”遂将此事告知家人。
家人闻之,无不痛心疾首。
众人围坐于琴旁,回忆士人昔日抚琴之情景,泪如雨下。
家人曰:“吾主之琴,已与人俱亡,吾等亦当随主而去。
”于是,家人悲痛欲绝,纷纷离世。
岁月流转,士人之家逐渐荒废。
一日,有行人经过,闻得琴声,寻声而来,只见琴身断裂,琴弦散落一地。
行人叹息,遂将琴身带回,藏于家中。
数年后,行人因病去世,其子发现此琴,感慨万分。
子曰:“此琴曾伴吾父一生,今父已逝,琴亦人琴俱亡,吾当善待此琴,以纪念吾父。
”遂将琴放置于厅堂,每日清晨,子便抚琴一曲,以示对父之纪念。
人琴俱亡,乃人生一大哀事。
士人之琴,因其主人之离去而亡,亦因其主人之情感而哀。
此琴虽亡,但其音犹在,仿佛在诉说着士人之故事,让人感慨万千。
人生在世,犹如过客,一切皆如梦幻泡影,唯有真情真意,方能永恒。
故士人之琴,虽与人俱亡,但其精神永存。
后人闻其琴声,皆能感受到士人之孤高、悲切之情。
此琴,已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生之无常、世事之变迁。
愿后人能以此为鉴,珍惜眼前人,勿让人生留有遗憾。
自古琴音难留,唯有真情永恒。
人琴俱亡,哀矣哉!然此哀,亦是一种解脱,解脱于尘世之纷扰,解脱于人生之烦恼。
愿士人之琴,能穿越时空,传递出一种超脱的情怀,让世人皆能感受到那份深情厚意。
人琴惧亡文言文翻译

余少时,家有一琴,制作精良,音韵悠扬。
琴身以桐木为之,琴弦以丝为缠,琴面雕刻有龙凤花纹,古朴典雅。
余每闻其声,心旷神怡,视为至宝。
然琴亦非寻常之物,其来历非凡,乃先祖所遗,传闻为古琴名匠所制。
一日,余于书房习字,忽闻琴声悠扬,似自远方传来。
寻声觅去,见琴独坐于案几之上,琴弦轻轻颤动,仿佛有生命一般。
余不禁心动,遂抚琴一曲。
琴声如泣如诉,哀婉动人。
余凝神倾听,不禁泪流满面。
琴声既罢,余感慨良多。
想当年,先祖怀抱此琴,行走江湖,琴音传遍大地,为世人传颂。
今余得此琴,虽未能继承先祖之才,但亦当珍视之,使其声名永传。
于是,余每日必抚琴一曲,以寄托对先祖的怀念。
然世事无常,岁月如梭。
余年岁渐长,琴亦日显老态。
琴弦松弛,琴面磨损,昔日的光彩不再。
余抚琴之际,常感忧虑,恐琴之一日将毁,琴声将绝。
余心中惧怕,如临大敌。
一日,余于夜深人静之时,独坐于琴旁,抚琴至深夜。
琴声悠扬,余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忽闻窗外风声呼啸,大雨倾盆而下。
余心中一惊,起身查看,只见琴弦因雨而断,琴身亦受损。
余悲痛欲绝,抱琴痛哭。
自是之后,余对琴更加珍视。
每日以清水擦拭,以细布包裹,以防琴再受损伤。
余亦深知,琴虽为物,但其声却为心声,蕴含着先祖的智慧和情感。
余愿以余生,守护此琴,使其声名永存。
然岁月无情,余年事已高,琴亦趋于衰老。
余抚琴之际,常感力不从心,琴声亦渐失往日之韵。
余心中忧虑,恐琴之一日将亡,余亦将随之而去。
一日,余于梦中,见先祖手持此琴,笑对余曰:“吾儿,此琴为吾所制,其声亦为吾心之声。
吾已将其传承于你,愿汝能将其发扬光大。
然琴之寿命有限,汝亦当珍惜时光,勿让琴声绝于世。
”余醒来,泪流满面。
自是之后,余更加勤勉,每日抚琴不止,以期琴声永传。
虽知琴之一日将亡,然余心亦随之亡。
余抚琴至晚年,琴声虽不复昔日的悠扬,然余心中却有一份宁静。
余知,琴之寿命有限,然其声却可传千古。
余愿以此琴,寄托对先祖的敬意,以及对琴之永恒的追忆。
(注:本文为虚构故事,旨在表现对传统文化和古琴的珍视之情。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

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
人琴俱亡,乃是一则流传已久的故事。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张良的人,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青年。
他采集草药给人治病,常常穿越深山里的小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在他的旅途中,他发现了一个老人,正坐在路旁弹奏着一把古琴。
这位老人的琴音十分动听,令张良深深地陶醉其中。
张良走近这位老人,恭敬地向他问好。
老人微笑着向他回礼,并邀请他一起品茶聊天。
在谈话中,张良了解到这位老人是一位琴师,他非常崇拜这位老人的琴艺,也向他表达了自己想要学习古琴的心愿。
老人看到张良是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心中十分欣赏。
于是,他告诉张良:“学习古琴需要两样东西,一是琴,二是人。
如果你愿意做我的徒弟,我就让你学琴。
”
张良心中感到异常激动,他欣然同意了老人的邀请。
从此,他开始成为这位老琴师的徒弟,专心致志地学习古琴。
然而,这个时候正值战乱时期,后来张良与老琴师在一次巡回演奏时被敌人袭击,老琴师死于刀下,张良则被击伤重伤。
张良悲痛欲绝,他想到自己学琴的愿望,想到老琴师的托付,他决定不让老琴师的遗志消失在战争的烽火中。
于是,他拾起老琴师的遗物,继续弹奏着古琴,在每一次演奏中,他都希望能够借助琴音传递出救国的信念。
这份信念逐渐被人们所感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他的行列,共同为救国而努力着。
尽管张良缺少了他的老师,但他用琴音承接了老琴师的使命,激励人们站起来,为国家的未来而战斗。
故事一出,真正的寓意就展示了出来。
无论在任何时期,我们都应该以美好的音乐和信念传递爱与和平的精神,不断努力,火热心灵,共同为了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翻译)
《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
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释义: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子敬:王献
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亡:死去,不存在。
都:总,竟。
了(liǎo):完全。
舆(yú):轿子。
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成语故事: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
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
闲散成性的王徽之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也不常过问。
他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马吧。
”桓冲又问:“管多少马呢?”他回道:“我不懂马,是个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冲再问:“近来,马死掉可多?”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死马!”王徽之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徽之、献之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
平时,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弟。
有一天,家里失火。
徽之吓得连鞋也来不及穿,慌忙逃走;献之却神色不变,泰然地被仆人扶出。
一天半夜,他们家里钻进来一个小偷,打算把凡能拿走的东西都偷走。
王献之发觉后,就慢吞吞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旧物,就把它留下来吧。
”小偷一听,惊慌地逃跑了。
他们兄弟俩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兴致很高。
有一晚,两人一
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
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
后来,王徽之任黄门侍郎(皇帝身旁的侍从官),因不习惯宫廷那一套十分拘束的生活,就辞职回家。
说也巧,他回家没多久,居然和王献之同时生起病来,而且两人的病都不轻。
当时有个术士(看相占卜为业的人)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死的人就可活下来。
”徽之忙说:“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死好了。
”术士摇摇头:“代人去死,必需自己寿命较长才行。
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去世。
徽之在办丧事时居然一声不哭,只是呆呆地坐着。
他把献之生前用的琴取过来,想弹个曲子。
但调了半天弦,却总是调不好。
他再也没心思调下去了,就把琴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时都失去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