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文公开课课件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225张PPT)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225张PPT)

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都,分别。
诗意: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 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远处 近处 庐山呈现各种
高处 不同的景象。 低处
千姿百态
诗人为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原因: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融道理于景物中。 先写人们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再说明原因 是身在庐山之中。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 物也常如此。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 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9 古诗三首
诗中有画 景中融情
自然界里有许多美妙的事物,在诗人 的笔下,更是美不胜收。一起去诗中感受 一下万物之美吧。
1. 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 写“暮、吟”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 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 景象。
一道残阳 / 铺水中, 半江瑟瑟 / 半江红。 可怜 / 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 / 月似弓。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江水、露珠、月亮。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指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 所呈现的青绿色。
诗意: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江面 上。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呈现碧绿色。

部编版语文优质课件四(上)第9课《古诗三首》PPT

部编版语文优质课件四(上)第9课《古诗三首》PPT
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一缕 光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 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 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 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 珠一样闪烁发光,一弯新月 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古诗精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快落山的 太阳的光, 也指晚霞。

形容未受到残阳 照射的江水所呈 现的青绿色。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 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 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 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 看,结果也不相同。
朗读指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 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 有高亢之音。
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 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 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理解诗题
暮江吟
傍晚,太阳落 诗人在 山的时候。 江边。
诗人黄昏时分 在江边所作的诗。
学写字


拼音开关
yín

右边是“今”, 不是“令”。
初读古诗
点击图标,听范读
自由朗读古诗, 读准字音。抓住描写 景物的词语,边朗读 边想象画面。
// // // //
感知诗意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古诗大意
《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 看到庐山不同的姿态来告诉我们,看问 题的 角度不同 得到的 结果也不同 。
拓展延伸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雪梅
卢钺出生年月不详。字威节,一作威 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 《雪梅》,因此也被叫做卢梅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公开课PPT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公开课PPT课件
热爱
二、翻译下列诗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
收集苏轼和李白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与同学分享。
祖国山河壮丽,无数的诗人为之留下壮美的诗篇。
望庐山瀑布[唐] 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自读三首古诗,想一想: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地方的美景?
《望天门山》
《望洞庭》
《饮湖上初晴后雨》
天门山
洞庭湖
西 湖
写景诗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作者简介
造句:这块磨刀石已经很多年了。

yáo
组词:遥望 遥远
造句:遥望远山,一片翠绿。

yín
组词:银灰色 白银
造句:这个盘子是用白银做成的。

pán
组词:盘子 棋盘
造句:小明的盘子里已经空了。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交流教研课件

duàn
组词:中断 断开
造句:我与小明中断了联系。

chǔ
组词:清楚 楚国
造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zhì
组词:至今 至此
造句:上学至今,我已得到了五张奖状。

ɡū
组词:孤独 孤单
造句:小明在路上孤单地走着。

fān
组词:帆船 一帆风顺
造句:一只帆船在大海中航行。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
山一直耸立在江边,怎么会突然出现呢?从这个“出”字,你能猜到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侧峰庐缘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 上进行观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题 西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 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 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 两句诗借景说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 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40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40张PPT)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
不及,比不上。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说句公道话,梅须逊让雪花三 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拟人
形容差得不多。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
——香
——白
雪梅
所见
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跳出局部
林 壁
所悟
不识庐山真面目
整体看待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通过题咏游庐山的感 受,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当人没有 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 物的真相与全貌。
雪梅
[宋] 卢 钺
卢钺 又名卢梅坡,宋 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 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 多,以两首《雪梅》诗留名 千古。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 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梅雪争春未肯降, 服输。 诗人。 骚人阁笔费评章。 评议。这里指
同“搁”,放下。这里读ɡē。 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谁也不肯服输,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题西林壁》这首诗诗人抓住了庐山的 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 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寄寓哲理。
雪梅
[宋] 卢钺
走近作者
卢钺又名卢梅坡,宋 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 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 也不多,以两首《雪梅》 诗留名千古。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雪梅
[宋] 卢 钺
梅 雪 争 春/未 肯 降 , 骚 人/阁 笔/费 评 章 。 梅 须 逊 雪/三 分 白 , 雪 却 输 梅/一 段 香 。
不及;比不上。
诗意: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 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读,品诗味,体诗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服输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梅花与雪花 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 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 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现出 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 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9 古诗三首
诗中自有美景如画 诗中自有哲理人生
字词学习
默读诗词,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mù yín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 道 残 阳 铺 水 中 , 半 江 瑟sè 瑟 半 江 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 果是不同的。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头俯视
明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果倒装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ppt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ppt课件

《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 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 他眼中的梅和雪,从而告诉我们:事物 各有所长。
◎课后作业
1. 背诵这三首古诗。 2. 收集一些赞颂梅花的古诗,同学之间
相互交流。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想全面地看问题,就应该跳出
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事物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我 们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书写指导
右上角是“互”少一横, 写好撇折与横撇。
“俞”要写得瘦长,不要 忘写短横。
◎结构梳理
横看——成岭
题 写景 侧看——成峰
变幻 蕴 赞 莫测 藏 美
西
远近高低——不同
深庐
林 壁
明理
不识——真面目 寄意深远 只缘——此山中
刻山 哲奇 理景
雪梅
梅雪争春 各有所长
对比 梅——逊雪三分白 各有所短 雪——输梅一段香
◎主题概括
《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 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遍游 庐山之后的题咏。全诗道出一个朴素而又 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 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__近__高__低___各__不__同_ 。 不_识___庐__山__真__面__目__,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对庐山分别从_正___面__、__侧__面__两个角度,及_远__ _、近、高、_低___四个不同位置进行了仔细观察。在 诗人的眼中,随着_观__察___点__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 象也各不相同。
读《雪梅》前两句,说说梅与雪竞争 出结果了吗。
服输。
评议。诗中指评议 梅与雪的高下。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PPT课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PPT课件

课文结构
雪梅
[宋]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课文主旨
《雪梅》通过把梅花和雪花进行对比,告 诉了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 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课堂小结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 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 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 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 “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 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明理远近高低变幻莫测寄意深远不同不识真面目此山中结构图示总结全诗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姿态不同来告诉我们看问题的得到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谈话导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景物报春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
9 古诗三首
第 一 课时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推荐阅读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想象“夕阳无限好”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
横看
横看 成岭
侧看
侧看 成 峰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话是因果倒装句,先写出诗人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 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原因: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 视野太狭窄所以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庐山的全貌,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上】语文公开课课件 古诗三首 部编版
随堂小练
一、给红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吟(yín yíng)唱

萧瑟(sè shè)

缘(yán yuán)分

逊(xùn sùn)色

【四上】语文公开课课件 古诗三首 部编版
Hale Waihona Puke 【四上】语文公开课课件 古诗三首 部编版
二、给下列加红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可怜九月初三夜。( A )A.可爱。 B.值得怜悯。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 )A.因为。 B.原因。 C.缘分。 3.梅雪争春未肯降。( A )A.服输。B.降伏,使驯服。
的原因是_只__缘__身__在__此__山__中___。
3.《雪梅》中描写了梅和雪各自的特点,其中,梅的特点是 __香___,雪的特点是__白___。
【四上】语文公开课课件 古诗三首 部编版
课文结构 前两句: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绚丽
暮江吟
热爱大自然
后两句:弯月初升、露珠晶莹——朦胧
课文主题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夕阳 西下到新月东升这段时间内 江面上的景物,表现了作者 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你知道课文题目的意思吗?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爱
这里指珍珠
“九月初三夜”点明了时间, “真珠”生动地描写出露水晶莹 别透的样子,“弓”形象地描写 出月亮弯弯的样子。
诗义:最可爱的是九月 初三的夜晚,露珠似颗颗珍 珠,朗朗新月宛如弯弓。
思考:《暮江吟》一共写了两幅什么样的画面?
第一幅: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 第二幅: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景。
课文结构
写景:角度不同,结果各异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明理:观察问题,客观全面
课文主题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从各 个角度观察到的庐山的样子, 全诗通过游山告诉人们,观 察问题应该客观全面的道理。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思考:你知道课文题目的意思吗?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不及,比不上
“三分”“一段”说明了梅和雪各 有千秋,各有自己的特点。
诗义:梅花须逊让雪花 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 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在 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之处:二者都通过写景和状物告诉人们 一个人生哲理。 不同之处:《题西林壁》中是通过对庐山不 同角度的描写来告诉我们当局者迷的道理, 而《雪梅》则通过梅和雪二者的对比来告诉 我们万物都有优点和缺点的道理。
“雪梅”指的是“雪”和“梅”, 这首诗写的是雪和梅之间的对比。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服输 诗人
评议
同“搁”,放下
诗义:梅花和雪花都认 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 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 评判的文章。
思考: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 什么?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梅花和雪都认为 自己出色,不肯认输的 样子。
【四上】语文公开课课件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四上】语文公开课课件 古诗三首 部编版
三、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暮江吟》从题目来看,这首诗写的是_傍__晚____(时间)的 景色,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残__阳__、__江__水__、__露__珠__、__月__亮___________
2.《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是__苏__轼___,他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能认识, 不能辨别
因为
“真面目”指的是庐山真正的形态、 外貌特征。“只”点明了这是唯一 原因,这句话解释了自己认不清庐 山真面目的原因。
诗义: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 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 山之中。
思考: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游山所见;后 两句说理,谈游山体会。古诗用简单易懂 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要认识 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 围 ,摆脱主观成见,只有客观地研究它 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也就 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思考:这句诗中哪几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诗人 的感情呢?
“铺”写出了夕阳的余晖铺满江面的 壮观景色,“半江”点明了这首诗所写 的是江边的风景。“瑟瑟"和“红”形成 鲜明的对比,描写出江水半边碧绿半边 艳红的美景。
思考:“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能换 成“照”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铺”写出了残阳快接近 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下来的样子, 非常像“铺”在江上,用“铺”非常形象, 用“照”则表达不出这样的效果。
“题”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指西林寺, 在江西省庐山脚下。意思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正面 侧面
“横”和“侧”说明诗人站的 角度分别是在山的正面和侧面, “远近高低“点明了诗人站的位置。
诗义: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 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着庐山,庐山呈 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四上】语文公开课课件 古诗三首 部编版
课文结构
梅花——幽香
雪梅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雪——晶莹洁白
【四上】语文公开课课件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四上】语文公开课课件 古诗三首 部编版
课文主题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梅花和 雪各自的长处,说明了世间万 物各有自己的优缺点的道理。
【四上】语文公开课课件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四上】语文公开课课件 古诗三首 部编版
知识拓展
世说新语·咏雪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 子侄辈的人讲论诗文。忽然雪下得很大,很急,太傅 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 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 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四上】语文公开课课件 古诗三首 部编版
课文讲解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思考:你知道课文题目的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暮江吟”
即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快落山的太阳, 也指晚霞。
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 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诗义:一道残阳渐渐沉 没在江中,江面半边碧绿,半 边艳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