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案例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案例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案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分析和解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揭示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教育社会学的案例来说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

教育社会学案例:高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概述高考制度,全名是“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选拔机制之一。

它通过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被高等院校录取,被认为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铁饭碗”。

高考制度的推行和影响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二、高考制度的社会作用1. 社会阶层流动性:高考制度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身份的流动方式。

在高考制度实施之前,社会阶层的继承主要依靠家族背景和社会关系。

而高考制度通过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使得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能进入高等院校,使社会阶层流动更具公正性和机会均等性。

2. 教育资源投入:为了应对高考竞争,各级政府和学校纷纷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学生的高中教育。

这种投入使得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质量。

3. 社会压力:由于高考制度对个体命运的重要性,社会上形成了严重的考试焦虑和举家期盼。

这种社会压力对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带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公平问题。

三、高考制度的社会争议1. 教育公平问题:尽管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问题,但依然存在一些争议。

例如,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均,导致一些学生在考试中的机会不公平。

2. 教育焦虑与心理健康问题:高考制度导致了严重的考试焦虑问题,一些学生在准备和参加考试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3. 教育评价体系问题:高考制度以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忽视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和多样化的才能。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社会学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和途径来深入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在研究高考制度的社会影响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实地调查: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高考制度的看法和体验,以及高考制度对他们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影响。

二课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

二课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

C.教育因素:教育高的人,所得較高。
h
15
二、社會地位不平等
(一)社會聲望意涵:受他人尊敬,享有較
多資源。
(二)社會聲望高低:
1.個人或團體所處社會地位、所扮演角色與 貢獻來衡量:個人或團體所處地位愈重要、 貢獻大,社會聲望也愈高
2.職業聲望:以每個職業平均教育及平均收 入的高低,客觀測量職業聲望職業聲望
菁英居於決策上ㄧ群人,他們決策具有很大影響力。 美國權力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此 三方面領導人即權力菁英。 (2)權力菁英共同社會背景,來自上層階級、土生 美國人、在都市長大、來自美國東部、出自長春藤 盟校、清教徒等,即通稱WASPM(白人、盎格魯薩 克遜族後裔、新教徒、男性)
h
18
四、文化資本不平等
(一)文化資本意義: 1.被社會認為有價值且較高尚各種不同知識與技
能,如彈鋼琴或英文語言的學習 2.人們對上階層文化所能掌握程度,能掌握得愈
多,文化資本也愈高。 3.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文化資本不平等影響
人們的社會生活。
h
19
多元入學/好多窮孩子 被拒甄試門外
【聯合報╱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 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一早看報,就看到了一則消息,明年, 很多大學的甄試名額將增加到入學名額的 百分之六十。這使我心中悲痛不已,因為 很多學者不知道,還有眾多孩子,是不能 利用甄試管道的。
h
20
(二)文化資本差異
1.階級慣習與生活風格:文化資本可由父母 傳遞給子女個人,透過家庭繼承文化資本, 且形成階級慣習。富人與窮人在文化資本 的差異,日漸明顯。
2.文化資本不平等影響:受教育多寡,也會 影響文化資本不平等。
h
21

社会学教案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教案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教案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学教案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一、引言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揭示了社会中个体之间的地位差异以及如何在不同阶层之间移动。

本教案将通过介绍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定义、特征、影响因素和类型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二、社会阶层的概念和特征1. 社会阶层的定义社会阶层指的是社会中具有不同地位、经济、文化和权力资源的群体。

这些群体根据其地位、财富、教育和职业等因素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2. 社会阶层的特征(1)地位差异:社会阶层的存在意味着人们在社会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身份。

(2)资源分配:社会阶层决定了资源的分配不均,不同阶层的人们享有不同程度的经济、文化和权力资源。

(3)社会互动:社会阶层不仅仅是个体的地位差异,还涉及到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社会互动和交往。

三、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1. 社会流动的定义社会流动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社会阶层中的变动和迁移。

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在经济、教育和职业等方面的地位发生变化。

2. 社会流动的类型(1)婚姻流动:个体通过婚姻选择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2)教育流动:通过教育的获得,个体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3)职业流动:个体通过职业选择和职业晋升等方式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4)地域流动:个体通过迁徙到经济发达地区或其他地方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四、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地位是决定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财富和收入水平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流动的可能性。

2. 文化因素: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等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阶层和流动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和社会关系等也会对社会阶层和流动产生影响。

4. 个人因素:个人的努力、才能和机遇等也会对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流动产生影响。

五、案例分析:中国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以中国为例,可以通过人口普查数据对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进行分析。

社会分层与流动课程思政案例

社会分层与流动课程思政案例

社会分层与流动课程思政案例
社会分层与流动课程思政案例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案例:
案例名称:社会分层与流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案例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层与流动问题日益凸显。

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现状和原因,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二、案例内容
1. 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现状和原因
介绍当前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教育、职业、城乡差距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复杂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意义
阐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必然选择。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3. 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如加强教育公平、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三、思政元素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爱国主义精神
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建设。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社会分层与流动
财富:是由个人或群体的全部经济财产所构成,它不仅包括货 币,而且包括物品、土地、自然资源以及生产性劳动服务。
收入: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正常情况下的货币获得量。
韦伯也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做阶级,认为阶级是 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划分阶级的 标准是“市场购买力”(“钱袋的鼓瘪”),而不涉及在所有 制中所处的地位。
阶级壁垒
马克思阶 社会差别 级理论
稳定的不平等:阶级 关系是一种稳定的不 平等,个别成员的社 会流动不足以在整体 上改变稳定的阶级格 业已存在的壁垒 构成了它们相互 流动的障碍。
精英理论 自然差别
暂时性不平等:个人 天赋能力是社会流动 的动力,流动可以改 变阶级格局,变稳定 性不平等为暂时性不 平等
的观点。
中国当代的社会分层状况(陆学艺, 2002)
社会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 有情况决定了人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位置和个体 的社会经济地位。
组织资源: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 的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经济资源: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和经营状况;
文化资源:占有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认可 的知识或技能的状况。
个体的阶级地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赢得的,而不像其他类型 的分层制度,在出生的时候已“注定”。
阶级的构成取决于个体所属的不同群体间的经济差异,在其他 类型的分层制度中,非经济因素一般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在其他类型分层,不平等性基本表现为自耕农和地主、奴隶和 主人或种姓高的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关系,相反,阶级差别存 在的一个主要基础在于工作条件和报酬的不平等。
任何社会中“名、利、权”都是既有价值而且稀缺的,因此在 各个社会领域中,人们总是要求名、逐利、争权的,社会分层 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

社会学教案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教案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教案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学教案: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一、引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本次教案将聚焦于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这一重要主题,通过介绍相关理论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结构中的不同阶层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流动性。

二、社会阶层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社会阶层是以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地位与经济资源分配为基础进行划分的社会层级。

2.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依据个体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来划分社会阶层,主要包括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

3. 韦伯的社会阶层理论:将社会阶层划分为经济阶层、政治阶层和社会地位阶层三个维度。

三、社会阶层的特征与影响1. 特征:- 社会地位: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在社会地位上存在明显差异。

- 资源分配:社会阶层决定了个体能够获得的经济、教育、健康等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 价值观念:不同社会阶层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上有所区别。

2. 影响:- 社会流动性:社会阶层对个体的发展和流动起到重要作用,也影响一个社会的整体流动性。

- 社会不平等:社会阶层导致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 社会团结:社会阶层构成了社会的多样性,但也可能导致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四、社会流动的类型与机制1. 垂直流动:指个体在社会阶层中的上升或下降。

可以通过教育、工作机会、家庭背景等因素实现。

2. 横向流动:指个体在同一社会阶层内的移动,可能由于职业转换、地域迁移、婚姻等原因发生。

3. 精英流动:指个体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通常涉及权力和特权的转移。

4. 社会流动机制:包括个人努力、教育机会、社会变迁和制度因素等。

五、案例分析:中国社会阶层与流动研究1. 北京大学的研究发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呈现“均衡化”趋势,中产阶级比例增加,但城乡、地区之间的差异仍然较大。

2. 中国的社会流动性研究表明,教育机会在个体流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家庭背景仍然影响着个体的社会阶层。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身边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案例,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

第二课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

第二课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

二、社會流動因素
(一)社會因素 1.社會結構: (1)農業社會流動性低於工業社會。 (2)民主制度社會,人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2.工業發展與經濟結構:工業社會快速發展,創造很多新的
中上層位置。 3.人口變動: (1)都市化發展,農村人移入都市,尋找所得較高移民,進
而提高其社會地位。 (2)外來移民也常會造成當地人的向上流動,因新移民願意
台灣星巴克VS.美國星巴克
1.台灣星巴克一小時95元VS.美國星巴克 一小 時美元7元
2.台灣星巴克咖啡半磅350元VS.美國星巴 克 一磅350元
寶成鞋業VS.Nike
1.500元VS.5000元 2.無名VS.品牌
(三)社會階層歷史
1.奴隸制:不平等社會階層最極端方式,南 北戰爭前美國。
2.種姓制:在這種體制中,地位是隨出生而 決定的。如傳統印度,雖有四個種姓,但 卻有上千種階層。每個階層都有自己傳統 職業、居住地及與其他種姓人交往的規則。 印度人從小就學會辨認其他種姓成員標誌 和服飾。
(2)權力菁英共同社會背景,來自上層階級、土生美 國人、在都市長大、來自美國東部、出自長春藤盟 校、清教徒等,即通稱WASPM(白人、盎格魯薩克 遜族後裔、新教徒、男性)
四、文化資本不平等
(一)文化資本意義: 1.被社會認為有價值且較高尚各種不同知識與技
能,如彈鋼琴或英文語言的學習 2.人們對上階層文化所能掌握程度,能掌握得愈
(二)文化資本差異
1.階級慣習與生活風格:文化資本可由父母 傳遞給子女個人,透過家庭繼承文化資本, 且形成階級慣習。富人與窮人在文化資本 的差異,日漸明顯。
2.文化資本不平等影響:受教育多寡,也會 影響文化資本不平等。
參、形成社會階層的原因

高中社会学教案: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高中社会学教案: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高中社会学教案: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介绍高中社会学教案的主题,即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我们将探讨这两个重要概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社会差距和变动。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首先,我们将对社会分层进行定义和背景介绍;其次,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的分层理论以及常见的分层类型;然后,我们将转向研究社会流动的概念、因素和类型;接着,我们将详细探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供实例分析与讨论;最后,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和论据,并提供一些对教学实施的启示。

此外,还将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1.3 目的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了解什么是社会分层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同时,读者还可以掌握有关不同社会流动类型和影响因素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读者将能够理解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实例分析深入思考这种关系的复杂性。

本文还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有关社会学教学的启示,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将这些概念和理论引入课堂教学中。

注意: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撰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2. 社会分层2.1 定义与背景社会分层是指将一个社会或人群按照某种标准分类并分成不同的层次或阶级的过程。

在社会中,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资源分配往往是不平等的,因此通过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不平等问题。

社会分层背后存在着各种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包括经济、文化、教育、职业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并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结构。

2.2 分层理论为了解释和理解社会分层现象,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分层理论。

其中最著名且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资本家掌握着生产资料并剥夺工人劳动价值,从而导致了两个互相对立的阶级。

除了马克思主义外,功能主义理论也被广泛运用于对社会分层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9
• 1950-1980 1.土地改革:傳統的地主階級沒落、促成 有產的小農階級。 2.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 1980中後期 1.全球化的衝擊、經濟結構的改變、稅制 問題等
2020/8/9 2.M型社會?欽佩的特質而給予的 尊敬。比如職業聲望,或傳統印度社會的強調的精神特 質(聖潔vs.污穢)。近來社會學界也發展出「文化資本 」 的概念,以個人或家庭的生活風格、品味或知識能力 來區分不同的社會階層(生活風格所形成的階級界限, 比物質的界限更難突破)。 3.權力:一些人或團體對他人的行動施行控制和影響的 能力,而不管他人是否願意合作。權力是很難度量的, 許多形式的權力是非常隱蔽的,故關於權力分配的問題 爭議很多。
2020/8/9
社會階層的層面
• 社會階層的面向:區分社會階層的指標,如財富、社會
聲望(貴賤)、權力、性別、族群等。
1.財富和所得:關於財富(包括土地、企業股權、房子等可變賣的 資產)所有的資訊,取得不易。多數研究以家庭所得(如薪資所得 、投資所得、移轉性收入)來表現社會的貧富差距。2006年台灣所 得最高的前20%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高達182.7萬元,最低的 20%則為30.4萬元,兩者相距6.01倍,比1980年的4.17倍、1991年 的5倍、2000年的5.54倍要高。 2.台灣所得差距自1980年開始持續上升。討論原因。
2020/8/9
4.階級:源自於馬克思,以生產工具的有無劃分為資產 階級與無產階級。近來更進一步將工作正式的層級位置 、工作是否有決策能力、工作是否擁有自主性,列為階 級區分的標準。其中,包括被稱為新中產階級的經理與 監督,以及具專業技術的半自主性受雇者,和稱為舊中 產階級的小雇主及小資本階級。(謝雨生、黃毅志, 1999 :176-178) 。
2020/8/9
社會階層
• 社會階層化:社會中的成員被劃分成高低不同層級。一 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特定位置往往反映了個人擁有社會 資源和機會的多寡。階層化造成的不平等,可能代代傳 承下去。
• 社會學家關注 1.社會階層化的因果 2. 社會流動:社會階層發生改變的現象,其流量大小常 被視為社會開放程度的指標。
2020/8/9
• 對功能論觀點的批評:
1.社會位置的功能之重要性不易判斷(特別是在一個分工複雜的社 會,以互賴的觀點來看,每個個體都有其貢獻)。 2.社會位置的不可替代性,往往不是功能的不可替代,而是社會存 在限制性的因素,有能者無法接受訓練、無法進入重要的社會位置 (比如教育機會有限,或者有些位置是繼承的)。 3.再者,過度強調社會位置的物質報酬(人們就業並非只為了物質 報酬,可能是因為該工作提供給人們自我實現感等等)。
• 社會階層體系的類型:奴隸制、種姓制、莊園/封建制、 開放性階級制。
2020/8/9
社會階層產生的原因
• 衝突論:
1.社會階層是人們為了爭奪稀有資源而引發鬥爭的結果。階層之所 以持續下去,是因為既得利益者保護其利益和剝削所無者(the have nots)。社會階層被認為是不公平,且不必要。 2.馬克思認為在工業資本主義,主要的階級區分是擁有生產工具的 「資本家」和出賣勞力、被剝削的工人。在這之前基於宗教、政治 、及經濟等舊式的多元層級,已被基於私有財產權的資產vs.無產階 級所取代。 3.儘管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製造財富的幅度大幅提昇,而勞工儘 管是製造財富的來源,但無法以勞力致富,相較之下,資本家因擁 有生產工具,而較容易達成財富的累積。換句話說,長期來看,擁 有生產工具才能解釋財富,而不是才幹、勤奮不懈、或個人的優點 。
2020/8/9
• 殖民主義的遺產/新殖民主義
• 世界體系理論:資本主義的競爭本質,使 得先進地區對落後地區有科技、資源和人 力上的優勢,而落後地區只能以低廉的人 力和自然資源與先進國家來往,但無法發 展成自給自足的工業體系,而成為核心國 經濟附庸
• 跨國企業的角色
2020/8/9
• 功能論:爲農耕社會帶來工作、工業與技 術,促進當地快速發展;而跨國企業的高 科技和管理技術結合開發中國家的廉價勞 力,造就完美(降低成本利潤增加)的全 球企業。國與國之間互賴程度的加深,可 以抑制紛爭(Schaefer,2005)。
2020/8/9
世界體系的階層化
• 全球的貧富差距:根據聯合國2006年發布的報告,全球 財富大量集中在北美、歐洲和收入水準高的亞太國家, 居住在這些地區的人擁有全球近90%的財富。北美人口 佔全世界6%,擁有全球34%的財富。
2020/8/9
• 國際貨幣基金2000年的調查發現,核心國 家與邊陲國家的區別相當顯著且穩定。所 調查的42個國家中,除了日本和中國外, 在過去100年少有變化。
2020/8/9
• 減小不平等性
1.課稅:以累進稅的方式,即賺得越多,稅率越高,來 限制財富不平等現象的惡化。遺產稅是「限制私有財產 過度集中,調整財富不均之手段、對不勞而獲之財產量 能課徵,以符社會公平原則」(財政部,北區國稅局) 。 2.移轉性支出:以現金給付的福利金,用以提高窮人、 失業者、老人和盲人等的收入。 3.政府津貼:以實物支付的方式進行,比如說由政府支 持的公共服務,如高等教育、高速公路、飛機場等。
個社會階層地位的現象。 1.垂直流動和水平流動 2.代內和代間流動:個人的社會階層在前後不同時期的 轉變(代內流動);一個家庭成員的社會階層與父母代 社會階層的差異(代間流動)。後者的流量反映個人社 會階層受他出身背景的影響程度,換言之,它反映一個 社會的開放程度。 3.結構性流動:社會因職業的數目和種類的變遷,而誘 導出的社會階層的變動。
2020/8/9
• 衝突論(Schaefer,2005) :
1.跨國企業對工業國家及開發國家中的勞 工都有負面的影響。
2.國外投資通常會擴大開發中國家內部的 經濟不平等。
3.跨國企業投資的經濟項目對於開發中國 家的農業及其他方面的經濟成長造成衝擊 ,加深其依賴程度。
2020/8/9
社會流動
• 社會流動:指人們從一個社會階層地位轉移到另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