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经济学-贝赞可-课后习题答案
发展经济学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习题答案1.线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当做一个搬掉资本障碍的过程是错误的?是不是有了资本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为什么?线性阶段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
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
第二阶段是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第三阶段是起飞阶段 (1)农业和工业采用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2)经济中的净投资上升,达到国民收入的10%;(3)产生了重要的新的工业部门,它们又带动了辅助部门的发展,结果,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第四阶段是向成熟推进阶段。
第五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第六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因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不是放弃资本的过程,而是在充分利用资本的基础上强化其他因素的作用。
资本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
经济的发展除了资本这个最基础的条件外,还要满足一系列结构的、制度的和观念上的条件,如果经济进一步发展,还必须有进一步的法制制度产权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财产所有权和合法转让权的认定。
2.结构变动模型对于领会经济发展过程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结构性矛盾的困扰?请举例说明。
其意义在于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受到干扰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规模、自然资源禀赋、政府支持和外国投资、技术等等方面发展的还不够完善,其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
比如,我国在城乡工业水平上、南北发展速度上等方面就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差距。
3.国际依附理论对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仍有巨大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判断的?国际衣服理论的两大模型 1.新殖民主义依附模型主要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主要应当归因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及其政策,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的买办集团。
所以,不发达主要是由外界因素所引发的。
2.错误示范模型是国际依附理论的又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错误示范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一些国际多边机构和来自发达国家(地区)的援助机构的“专家”的错误指导建议造成的。
《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18章第十八章浮动汇率制下的内外平衡1.浮动汇率下的政策环境和目标与固定汇率下有什么区别?答案提示:不同于固定汇率下的情况,浮动汇率可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使一国经济达到对外平衡,这样汇率调节就完成了固定汇率下政府必须考虑的内外均衡两个任务中的一个。
现在,只剩对内平衡一个目标需要考虑。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将只有一个,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达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2.比较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并对之加以解释。
答案提示: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况下,如果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即一国货币当局在浮动汇率下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3.试解释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用”。
答案提示:参考本章第二节。
4.假设A国和B国经济联系紧密,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A国遭遇严重失业问题,遂采取放松银根政策,B国是否会受到影响?答案提示:B国会受到影响。
A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物价上升和货币贬值,随着A国出口的增加,B国国内市场将相对减小,不利于B国的就业和生产的增加。
5.试分析在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答案提示:通过画图进行分析,此时BP曲线为垂直的。
6*. 试讨论资本不完全流动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与资本完全流动下的作用效果有何差异?答案提示:在这种情况下,汇率的变化会引起BP曲线的移动。
7.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试分析在下列两种情形下,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对国内经济的稳定作用。
(1)国内货币供给突然自发增加;(2)外国资本突然大量流入。
答案提示:(1)固定汇率下,国内货币供给突然自发增加,本国货币的利率下降,本国货币利率下降导致资本大量外流、存在国际收支逆差,这样对国内货币产生贬值压力,中央银行必须干预市场,抛出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固定,与此同时国内货币供给减少,直到重新达到原来的均衡点为止。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与答案分析详解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与答案分析详解第1章导论:经济学基本知识第1章导论:经济学基本知识1.1 知识要点本章的目的是引领初学者走进经济科学的殿堂,并解释经济学是怎么产生的,经济学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经济学,经济思维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弄清的问题。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可以对这门学科有个整体、框架性的认识,能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生活现象加深理解和认识。
1、经济学的产生源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性导致人们把资源用在一种用途时会有机会成本,人们在理性人的原则下权衡成本和收益做出经济选择。
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科学就是经济学。
(1)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
(2)机会成本:某种资源用于一种经济活动而放弃的用于其他经济活动而创造的最大价值。
(3)理性人假定:在经济分析中,需要假定进行经济决策的主体(居民户、厂商、政府)都遵循一定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
2、资源配置和利用在不同经济制度中有着不同解决方式。
世界上主要有三种经济制度: (1)计划经济制度,即生产和消费都由政府计划部门决定的制度;(2)市场经济制度,即资源配置和利用都由市场价格决定;(3)混合经济制度,即计划与市场有不同程度结合的制度。
3、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法不带价值判断,所表述的问题可以用事实、证据,或者从逻辑上加以证明或证伪;规范分析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问题的理论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2)最优化与均衡分析。
最优化分析指借助最优化理论分析个体面临决策的时候,从各种可能中选择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行为;均衡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个体各自在作最优决策时,他们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约束而达到一定的平衡的。
(3)边际分析:指增加最后一单位自变量时所带来的因变量的变动量。
经济学基础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知识拓展训练参考答案项目一 揭开经济学的面纱一、名词解释1.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经济物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
2.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二、单项选择题1-5 CDCAB 6-10 BADDA 三、判断题1-5 √√×√× 6-10 ×√×××。
五、技能题项目二 感悟价格的魅力一、名词解释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2.需求定理:在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面包(百万条)公寓(千套)10 20 30··ABCDEF····生产可能性边界3020 103.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产量的同方向变动。
二、单项选择题1.B2.C3.BD4.C5.B6.A7.A8.A9.B 10.D 三、判断题1-5 √×××× 6-10 ×√√×√ 五、计算题1.解:已知E d =2.0,ΔP/P=-10%,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P P QQE d ∆∆-=需求量会增加:ΔQ/Q=E d ·(-ΔP/P)=2.0×10%=20%。
2.解: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25.155-44040-50-==∆∆-=P P QQ E d 3.解:(1)已知P 1=1,Q 1=1000,E d =2.4,P 2=0.8代入公式112112--P P P Q Q Q E d -=,求得Q 2=1480,即如果降价为0.8元,此时的销售量是1480。
战略管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1、波特五力模型答: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2、SWOT分析答:定义:是将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S)与劣势(W),外部环境的机会(O)与威胁(T),同列在一张十字形图表中加以对照,可一目了然,又可以从内外环境条件的相互联系中作出更深入的分析评价SWOT分析基本步骤为:(1)分析企业的内部优势、弱点既可以相对企业目标而言的,也可以相对竞争对手而言的。
(2)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可能来自于与竞争无关的外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于竞争对手力量与因素变化,或二者兼有,但关键性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应予以确认。
(3)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战略。
SWOT分析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合:优势——机会(SO)组合、弱点——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和弱点——威胁(WT)组合。
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展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
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
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
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
3、一体化战略答:类型:(1)纵向一体化也称为垂直一体化,是指生产或经营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企业之间实现一体化,按物质流动的方向又可以划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1)前向一体化。
这是指企业与用户企业之间的联合;(2)后向一体化。
这是指企业与供应企业之间的联合。
(2)横向一体化,也称为水平一体化,是指与处于相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工艺相近的企业实现联合,实质是资本在同一产业和部门内的集中,目的是实现扩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巩固市场地位。
(3)混合一体化。
这是指处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市场且相互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之间的联合,包括三种形态:(1)产品扩张型,即与生产和经营相关产品的企业联合;(2)市场扩张型,即一个企业为了扩大竞争地盘而与其他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联合;(3)毫无关联型,即生产和经营彼此之间毫无联系的产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之间的联合。
公共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为什么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学者以“公共经济学”的名称取代“财政学“?(1~2)传统的公共财政学理论,是围绕政府收支及其管理而展开的,并且侧重于公共收入的分析而相对忽视公共支出的研究。
在凯恩斯主义逐渐兴盛时期,随着政府对经济的广泛干预,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分析的重点落在通过公共经济活动来弥补市场缺陷,企图使混合经济体系既能保证自由和效率,又能体现公平和稳定。
经济时代和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从过去单纯研究政府收支本身,转变到从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即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公共部门如何为弥补市场缺陷从事各种经济活动。
公共经济学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而诞生的。
19世纪70年代发生“边际革命”,对公共财政学产生深远影响,促成公共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演变。
2,既然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关系密切,为什么仍将它视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13~16)虽然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活动主体一致、活动方式一致。
但是公共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方法与经济学都一致。
(1)经济学专门研究资源配置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如何决策的问题。
公共经济学也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其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如何实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以及公共部门内部的最优资源配置。
(2)与经济学研究方法一致,公共经济学把理性“经济人”假设延伸到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认为政治领域的参与者和市场主体一样,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动机。
3,公共经济学与盎格鲁—萨克森传统的财政学相比,存在哪些区别?(11~13)(1)研究范围不同传统财政学只研究政府部门本身。
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主体范围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而且包括公共事业部门和公共企业部门。
(2)研究目的不同传统财政学着眼于研究如何通过税收和公债满足国家对于财政经费的需要。
公共经济学着眼于研究如何弥补市场缺陷。
(3)假设气体不同传统财政学认为,政府行为与厂商和消费者行为是完全不同的。
注会战略第二章战略分析习题及答案

注会战略第二章战略分析习题及答案第二章战略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波士顿矩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市场增长率高的业务类型包括明星业务和现金牛业务B.明星业务应该采取收获战略C.瘦狗业务的特征是低相对市场占有率和低市场增长率D.放弃战略适用于现金牛业务2.F公司生产高档汽车,下列选项中,与F公司属于同一战略群组的是()。
A.生产中档汽车的企业B.生产高档环保汽车的企业C.生产环保汽车的企业D.生产低档汽车的企业3.在通用矩阵的9个方格中,处于对角线三个方格的业务适合采取的战略是()。
A.增长与发展战略B.停止、转移、撤退战略C.维持或有选择地发展的战略D.维持或收割战略4.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以拥有“家庭式愉快,节俭而投入”的企业文化著称,这种文化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竞争对手难以对其进行模仿。
这体现的是()。
A.物理上独特的资源B.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资源C.具有因果含糊性的资源D.具有经济制约性的资源5.企业更愿意将其作为企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基础的资源是()。
A.有形资源B.无形资源C.流量资源D.短周期资源6.甲公司是我国国内一家保险公司,其市场份额与利润都排名第一。
为了更好地提供保险服务,甲公司决定以具有相同业务功能的国内一家大型国际航空公司作为参照标准。
从基准类型角度判断,该公司选择的基准是()。
A.竞争性基准B.过程或活动基准C.一般基准D.顾客基准7.甲公司在提供电话咨询时,要求员工全天24小时服务且节假日不休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要求,让顾客“无时、无刻、无地”的享受服务,该公司的这种人力政策体现了价值链分析中的()。
A.生产经营B.采购C.人力资源管理D.技术开发8.波特的价值链分析区分了五种基本活动和四种辅助活动,下列各项中属于支持活动的是()。
A.基础设施B.生产经营C.内部后勤D.服务9.下列选项中,关于价值链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价值活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组织的竞争优势的源泉B.促进和引导购买者购买企业产品的活动属于外部后勤C.波特的价值链分析区分了五种基本活动和四种支持活动D.价值链中的每一个活动都能分解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活动10.丁公司是一家钢板加工企业。
(完整版)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思路:中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2Y=300-X,大米的机会成本为1/2单位的钢铁,根据福利函数知每一条效用曲线上大米对钢铁的边际替代率为
(1)封闭经济中的福利最大化必在大米的边际替代率与机会成本相等处,即 ,或X=Y处,代入生产可能性曲线得X=Y=100,U0=100*1002=106
3.一个小国和一个大国发生贸易,哪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提高的幅度更大一些?画图说明。
思路:一般来说,小国福利水平提高的幅度更大一些。以大国向小国进口为例。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虽然贸易后的价格均为PW,但是大国价格变动幅度小于小国,所以大国福利仅提高ABE,而小国福利提高A’B’E’。大国原来福利水平为OMEN,福利提高幅度为ABE/OMEN,而小国福利原来水平为O’M’E’N’,福利提高幅度为A’B’E’/O’M’E’N’,显然小国的福利水平提高幅度要比大国大。
(3)如果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和出口,加拿大进口小麦出口计算机,中国进口计算机出口小麦。
加拿大进口一单位小麦需要出口1/22单位计算机,折合成劳动时间来算,生产一单位小麦本国要用3小时,但生产1/22单位计算机本国要用60/22小时劳动,所以加拿大进口一单位小麦相当于用60/22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3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3-60/22=3/11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国进口一单位计算机需要出口22单位小麦,相当于用22*4=88小时的劳动换回本国需用100小时生产的产品,节省了100-88=12小时的劳动时间。
生产者利润减少a=1/2*(1400+1600)*10000=1.5*107
社会福利增加b=(a+b)-a=2*106
6.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一单位衣服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多样化经营 1. 我认为这一观点不全面。因为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可能是由于两个原因: 第一,多样化经营能提高企业的效率,从而使企业受益;第二,如果企业所有者没有直接参与是否实行多样化经营的决策,那么多样化经营决策可能反映的就是企业经理的偏好。 企业选择多样化经营可能是出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从而企业所有者得到收益。但是提高企业的效率不一定是通过实现范围经济,企业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经营的其他潜在收益(比如交易成本最小化、利用内部资本市场提高投资效率、分散股东投资风险、获得收购溢价)来得到收益。 2. 关联性不是公司控制市场的必要成功因素。因为,公司控制的各市场可以是关联性的,此时通过共享技术或消费群体以实现范围经济。公司控制的各市场也可以是非关联性的,此时通过把已有的“杰出的通用管理理念”用在不相关的业务上也可以实现范围经济。或者公司经营非关联性业务,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用资金充裕企业的资金为资金匮乏企业的有利投资机会提供资金,实现财务上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总体价值,也可以达到控制市场的目的。 3. 向新市场和新地域扩张不是多样化经营。它与多元化经营区别在于:向新市场和新地域扩张主要表现为原有业务或产品数量的增多,而不是新增业务或产品种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而多元化经营的核心特征是业务或产品种类的增多,主要是为了实现范围经济,或交易成本的经济化,以及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等目的。 4. 我认为在以下四种条件下,“在收购中增长”战略能为股东创造价值: (1)企业在市场的兼并和收购中,获得市场份额从而获得实质性收益; (2)当企业生产涉及专用性资产时,独立企业之间很可能产生交易成本,若选择收购,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3)现代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如果外部融资成本高,可以通过收购一种现金牛的业务,使企业获得内部资本,降低融资成本。 (4)企业进行收购还可以鉴别价值被低估的企业,从价值被低估的企业中获得收益,为股东创造价值。 5. 我认为收购的合理性方面是不充分的。从公司控制市场理论分析,如果收购数目多,则说明多数公司没有最大化其价值,而实际情况可能不是如此。因此,收购公司可能有其他的动机。比如有些收购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财富而是为了财富的再分配,这样收购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带来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当公司控制市场的竞争加剧时,我认为关联性多元化经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从防止被接管来看,关联性多元化经营对业绩有正面影响,导致被收购的可能性减小,因而会变得更重要。 6. 施雷夫和萨默斯就曾预测过杠杆兼并对长期经济效率的影响。他们认为,当取得的财富是以准租的形式从目标公司中有关系专用性投资的利益攸关者手中得到时,财富的再分配可能会对经济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即在作出关系专用性投资后,个人期望得到超过投资金额的准租。不过,一旦投资付诸实施了,只有当准租是正数时,他或她才会继续投资。企业可以为关系专用性投资提供便利。他们指出,杠杆兼并交易的危害不一定局限于企业正在进行的杠杆兼并中,如果任何企业的员工怀疑他们的企业最终可能成为杠杆兼并的目标,他们可能就不愿意作关系专用性投资。这可能损害整个经济的长期增长速度。 在本题中,小男孩的专业性资产是他父亲的铁铲。邻居决定购买一套吹雪机来替代小男孩的劳动,从而减少了支付每次5美元的报酬的支出。小男孩并没有为资产性投资付出任何成本,只要准租为正,邻居就可以进行资产性投资即购买吹雪机来代替小男孩的工作。邻居的行为并没有导致效率失效。 7. 我认为该收购是以财富的再分配为特征的。安德列·斯雷夫和劳伦斯·萨默斯研究表明杠杆兼并对长期经济效率的影响,即财富的再分配可能会对经济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以财富的再分配为特征的收购,由于企业拥有的各项资源,例如有形,无形以及人力资源,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专用性,新的企业所有者可能会打碎长期存在的工作保障,并且大幅度减少工资,甚至包括工厂倒闭、员工失业等。 8. 答:对于多样化经营企业的业绩的研究显示,通常有效的多样化经营得益于以相关技术或市场为基础所产生的规模经济。但从整体来讲,许多进行广泛多样化经营的企业业绩不佳。因此,80年代许多混合公司重新定位它们的业务组合。从长期来看,活跃的多样化经营者剥离了它们收购的大多数业务。可以归为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多样化经营可能带来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上升,企业越大,业务越多越复杂,则管理成本必定越高,而且存在影响成本,导致效率的降低。第二、各项业务独立经营有利于管理,管理人员可能更加这该项业务更加专业,而且肯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济,节省成本。第三、相互独立可以清楚的分离各自的费用和成本,避免了相互的扯皮和推卸。第四、更加灵活,业务相对简单和独立,管理起来就更加灵活。 9.杠杆收购 杠杆收购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进入80年代后开始大行其道,迅速成为美国企业收购的重要方式。杠杆收购以目标公司的资产和未来的现金流做抵押和担保,进而进行收购融资,最终实现对目标企业的收购。在杠杆收购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只占10%-20%,负债融资占80%-90%,且高额负债是以目标公司的资产和未来现金流作为融资的抵押和担保。换言之,杠杆收购就是用别人的钱买别人的企业。因此,杠杆收购者经常被称为“门口的野蛮人”。 虽然华尔街使用“野蛮人”来指代杠杆收购者,特别是敌意收购者,但杠杆收购也只是资本市场上的一种收购模式,其本身也没有负面含义,甚至对于公司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杠杆收购可以改善资本市场上的公司治理。比如,如果某个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低下,管理层管理不善,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利益,造成公司业绩下滑,股价下跌,市值缩水。但是,公司股权分散,或者管理层本身就是大股东所派,而广大中小股东却无法应对管理层的失职。这时,杠杆收购者如抓住机会,获取公司的控制权,解雇不称职的管理层,改善公司的治理水平,就可以进而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 杠杆收购可以对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牵制。为了避免被“野蛮人”扫地出门,大股东就不能随意减持,公司管理层也不能放任股价跌破发行价,甚至跌破净资产(我国股市有不少超低市盈率的股票,也有跌破市净率的股票)。在“野蛮人”随时可能敲门的情况下,公司大股东不能随意减持,管理层也会努力做高市值,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状态,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因此,杠杆收购也就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种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
第十章 动态价格竞争 1、 关于价格战如何开始的经济理论假设,企业将偏好于它们的行业价格保持较高的水平。试评论这一观点。 价格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这意味着一个公司在某个时点上制定的决策会影响其竞争对手和公司本身的未来行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希望产品价格更接近于垄断水平,如果两家企业打算像伯川德竞争者那样竞争,那么它们的年利润将为零。但如果通过协商共同制定它们的价格政策而避免伯川德的竞争结果,也就是采用合作定价的方式,使得行业价格维持较高的水平,企业将会从中获利。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当一家企业打算采取价格战的方式,从价格上削弱竞争对手,必须要衡量其所面临的成本和收益。当一家企业降价,竞争者若迅速反应采取报复性的降价时,原来企业的降价优势将会消失殆净,而且此时的价格将更接近于边际成本,那么这将会使得整个行业的获利水平都下降。 2、 根据罗伯特.埃克斯罗德在他的《合作与演化》中的论述,争锋相对战略是一种强有力的战略,与多种不同的战略相比,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将在长时间内运作良好,因为这种战略综合了“善良”、“报复性”和“宽恕”等特定。然而,它的前提是所有企业都严格奉行这一战略,即所有企业都相信偏离合作定价将会受到针锋相对战略的惩罚从而不敢轻举妄动。而引文强调的正是一旦有企业违背了针锋相对战略,就会遭遇竞争对手的的反应,展开恶性的价格竞争,导致双方都损失惨重。价格战对消费者产生的全部负面效应都显现出来。因此引文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针锋相对战略的特点。 3、收入的破坏效应如何影响企业协调定价均衡的能力,公式10-1 4、为什么对竞争对手行为的误解将鼓励企业降低价格? 误解是指:(1)企业误认为竞争对手将实行某一价格,而实际上对手实行的是另一个价格,或(2)企业误解了对手的定价决策的原因。 假如两家企业正采取争锋相对的战略,并且一个合作行为被误解为不合作行为,那么将合作行为误解为不合作行为的企业会在下一时期采取不合作的做法作为回应,导致其对手在随后的时期也会以不合作的做法进行回应,从而使企业陷入每个时期都选择不合作行为的怪圈。当价格无法通过合作战略中得到确定,而企业为了夺取对手的生意,就会进行报复性的竞争性行为,降低价格以扩大市场份额。 5、 产出水平等于或接近生产能力的企业间不易于爆发价格战。试简单解释原因。 价格战就是企业间因为市场竞争,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采取的降低产品价格,以期在市场中占据优势的一种竞争手段。首先,产出水平或接近生产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定价的方式协商共同制定它们的价格政策,企业维持的价格高于由非合作的单独定价或产量决策的博弈。根据经济学家爱德华.张伯伦的观点,在集中的市场上,卖方会认识到,通过将价格降低至垄断水平以下所获得的利润可能转瞬即逝。其次,争锋相对的战略鼓励企业将价格提升至垄断水平,且争锋相对的战略不鼓励企业通过降价性竞争对手那里抢夺生意,因此,企业缺乏打价格战的动机;最后,产出水平或接近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存在相对过剩的生产力来支撑其打价格战,而且如果价格战拖延的时间足够长,那么甚至导致赢家的状况也会比价格战开始前差,因为花费在价格战上的资源超过了它最终的回报。实际上,在一场拖延的价格战中,所有企业的境况都会变得更加糟糕。 6、 由于合作定价的持续性受到诸如市场集中度、影响反应速度和察觉滞后的结构条件、企业间的不对称及买者的价格敏感度等市场结构的影响,所以价格跟随行为可能会带来市场份额变动时,更容易爆发价格战。 本书中P290案例8-3通用汽车和美国汽车行业的零利率完美贷款中,当通用公司采取零利率完美贷款后,福特和克莱斯勒才追随措施。但是,由于通用公司在2002年止已经建立起比两个国内对手强出许多的、大量的变动抻胳膊呢优势,通用公司生产每一辆汽车的边际成本都几乎低于福特和克莱斯勒,并基本与它的日本公司对手持平。在2002年夏天即将结束时,GM公司从这个促销中享受到收益的增加,并且通过重启零利率完美贷款,使得GM公司的市场份额上升一个百分点。 综上,当企业的成本、产能或产品质量存在差异时,价格跟随行动会改变市场份额情况。 7、 针锋相对策略的关键是使竞争对手感到,在价格上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将是得不偿失,使竞争对手在作价格决策时,必须谨慎从事,避免对参与市场竞争的各方都不利的局面出现。 假如我是一个行业分析师,首先我需要检测汽车制造业当期的垄断价格PM,然后,检测以后各期汽车制造业的领导公司是否偏离PM。当汽车制造业的领导公司确实偏离PM,其他企业是否跟随着调价。 我认为争锋相对价格博弈的证据是企业是否维持垄断价格。如果汽车制造业的领导企业降低价格,其他企业是否跟随降低价格。 8、 中心航空港占主导地位的航空公司对进出中心航空港航班的平均收费高于其他进出中心港但不占主导地位的公司的原因:一方面,一般来说,中心航空港占主导地位的航空公司通常拥有较大的规模,拥有更好的路线系统和更频繁的飞行班次,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在时间的选择还是转机的选择都较为方便,消费者很容易就能对质量作出评估,因此,即便单位定价高于其他航空公司,消费者仍愿意付出额外的价格来获得这种高质量的服务;另一方面,中心航空港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可以凭借其所垄断性地位和资源的专门控制,通过垄断价格实现获利。 9、 根据本书中P292中的案例8-4,当企业间相互不同,即非对称时,甚至预料到竞争对手会立即跟随减价行为也无法阻止某些企业采取激进的减价行为。罗伯特.格特纳认为,低质量或低市场份额的企业可能脱离合作价格而使自己获利。案例8-4中,西北航空公司(NA)的路线系统较差,飞行班次不够频繁,服务名声不大好。如果NA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在某些特定路线收取垄断票价,并且NA跟对它们的行动,则NA的业务很可能会比美航和联航的少,因为后两者拥有更好的路线系统和更频繁的飞行班次。但是,如果NA通过大幅的降价,使整个行业的价格沿着市场需求曲线下降,即使竞争对手将跟随降价,NA也会从中获利。一方面,如果降价发生在夏天(高需求),带来的客流量的增加中,大部分是自由的假日旅游者(高需求时期,客户对质量的敏感度会下降)。也就是说,对于这些假日旅行者来说,NA的竞争劣势会减少,航空公司的飞行班次的频繁程度或准时飞行的差异并不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减价会使诸如NA这样质量较差的航空公司在运输量增加的过程中分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因为在同等价格的情况下,服务更好的飞机票会卖得更快,导致顾客“溢出”(高需求),只得选择服务质量较差的航班。此外,如果NA公司在低需求时期采用合作价格,它的飞行也许会几乎空航。 综上,当企业之间相互不同,即非对称时,叛离合作价格的诱惑可能会在经济景气时(高需求)比在经济萧条时(低需求)更大。 10、 消费者最惠条款是指销售合同中的一项条款,它向购买者许诺购买者得到的是最低的售价,主要有两种基本的条款:即时生效的和有追溯效力的。在即时生效的最惠条款下,如果卖方以更低的价格向其他买家出售,与卖方签订即时生效条款的买方有权要求卖方将售价降低至同样水平。 本题中,由于即时生效的消费者最惠政策不会惩罚对所有客户降价的企业,当AE采取了即时生效的消费者最惠政策,就承受了未来不能通过降价争取高需求价格弹性的顾客的代价。而且,CM不采取即使生效的消费者最惠政策,这并不意味着CM不会采取降价,也可能会在AE采用了即使生效的消费者最惠政策,因AE公司此时在争夺顾客时受到束缚,CM公司自由的进行选择性或普遍性的降价。就以上两个角度来看,AE和CM的平均均衡价格都可能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