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月下独酌全诗打印

月下独酌全诗打印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其二
唐李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月下独酌·其三
唐李白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月下独酌·其四
唐李白
穷愁千万端。
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
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
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
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
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
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
乘月醉高台。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的诗意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的诗意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1]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2]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3],影徒[4]随我身。
暂伴月将[5]影,行乐须及春[6]。
我歌月徘徊[7],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8]游,相期[9]邈云汉[10]。
【注释】[1]独酌:一个人喝酒。
酌,喝酒。
[2]对:朝着。
[3]不解饮:不懂得喝酒。
[4]徒:徒然、白白地。
[5]将:和。
[6]须及春:应该趁着春暖花开之时。
[7]徘徊:来回走动。
[8]无情:忘情,指超乎一般的情谊。
[9]期:约会。
[10]邈云汉:遥远的银河。
【赏析】这首诗大概写于唐朝天宝三年(744年),通过对诗人月下独自饮酒时的情境描写,表达了诗人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倍感孤寂、苦闷的心情。
诗人一个人坐在花下喝酒,不禁因为“无相亲”而倍感寂寞,于是就忽发奇想地把天边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两个人,拉着他们陪自己一起喝酒,从而让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了起来。
可是,明月和影子毕竟不懂得喝酒,所以诗人只好暂时与他们做伴,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及时行乐。
由此可见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抑郁,原因就是不得志。
不过,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这从构思巧妙的“对影成三人”一句就可以看出来。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又洒脱的情怀。
接着,渐入醉乡的诗人借着酒兴,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这时,月儿就跟着诗人来回走动着,不愿意离开;而自己的影子,也随着他的舞蹈变得零乱起来,好像是在和他共舞一样。
从诗人开始喝酒到喝醉,月光和身影都在一往情深地陪伴着他。
最后两句,诗人用“愿意和月亮永结忘情之交,在遥远的银河相会”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光明和自由的不懈追求。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大概写于天宝初李白在长安时,因为当时他政治理想没有实现,所以,心中郁闷孤寂,借这首诗一发心中的抑郁之情。
《月下独酌》有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诗人在首句描绘了一幅独饮的画面,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背景。
在花丛间摆放着一壶美酒,这是一个很优美的环境,如果此时两三个好友相邀在这里谈笑欢饮该是很惬意的事情,但是一个“独”字,遏制了这种可能,诗人是一个人在这里喝闷酒,这美丽的景色反衬了诗人孤独的身影,诗人越发显得孤单。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然自己形单影只,但是诗人并不甘心这样寂寞地独饮,他看到了天空的明月,还有自己的影子,这样再叫上自己,那么不就是三个人了吗?此句一出顿时打破了开场单调孤寂的氛围,场面变得热闹起来。
这里诗人想象奇妙,立意新颖,且又自然合理。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然诗人盛情邀请明月和自己一起饮酒,但是,月亮毕竟是不懂酒的,而影子也只是空随诗人,不会饮酒。
诗人写到这里又让人心中为之一紧,这该怎么办呢?也许写到这里诗人可能会陷入孤独愁苦的情绪吧,但是,没有。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诗人豁达写就一笔,暂且让它们陪我喝酒,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及时行乐吧。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饮酒渐渐进入醉态,开始载歌载舞起来,诗人歌唱时,看到月亮在天空中徘徊不去,好像倾听着他的歌声。
身舞影动,因为诗人在酒醉中舞姿很不规范,所以,在月光下诗人的影子也变得零乱,在模糊中好像诗人在和影子一起跳舞,这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啊。
诗人一个人自娱自乐,把酒言欢,竟然好似比和他人共同饮酒更加欢快、热闹,从中可见诗人旷达的心胸。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月下独酌四首之一:原文及赏析月下独酌,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四首月夜抒怀之作之一。
这首诗抒发了杜甫对于时政和个人遭遇的愤怒与失望,同时表达了对自然和诗歌的追求与倾诉。
以下是《月下独酌四首之一》的原文及赏析。
原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杜甫在《月下独酌四首之一》中以独酌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在时代动荡和个人困境下的苦闷和愤怒,也表达了对自然和诗歌的追求和寄托。
诗中以月下饮酒的情景为背景,表达了杜甫对于时世的愤怒,通过与月亮和自己的影子对饮,表现了孤寂与无人能解的心境。
首先,诗中描述了自己独自饮酒的情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这里的“花间一壶酒”充满了浪漫与诗意,而“独酌无相亲”则表达了杜甫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对于社会关系的失望。
他通过独酌,寻求内心的宣泄和抒发。
而后,诗人举杯邀请明月,对自己的影子展开了一场“三人饮”,这里的“三人”,则以“我”,“月”和“影”三者为指涉,寄寓了诗人挣扎的心灵与时代的矛盾冲突。
然后,在诗的后段,杜甫通过描述自己与月亮和影子的互动来抒发内心的愤怒和追求。
他将自己与月亮和影子进行对比,表现出月亮不解饮的冷漠与无情,以及影子随身的陪伴,这样的对比加深了杜甫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
接着,诗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表现了杜甫在背负种种压力和痛苦之下,通过歌唱和舞蹈来抒发内心情感,也折射出他对于诗和艺术的追求与倾诉。
最后两句“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则表达了杜甫对于友谊与真挚情感的期许和寄托。
他希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游历天地,浪迹人生。
而“相期邈云汉”则激发了杜甫遥寄二次元的想象与向往,意味着他对于远大理想的执着与追求。
《月下独酌四首之一》通过诗意的抒发和意象的搭建,表达了杜甫深深的失望与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自然和诗歌的追求和激情。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是唐代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
该诗全文如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作者】李白【朝代】唐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译文: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古诗文《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

古诗文《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朝: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哪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亮和身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结为忘年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注释⑴酌:饮酒。
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间:一作“下”,】一作“前”。
⑶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⑸既:且。
不解饮:不会喝酒。
⑹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⑺将:和。
⑻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⑼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⑽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⑾交欢:一起欢乐。
⑿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⒀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定。
邈:远。
云汉:银河,泛指天空。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全诗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全诗赏析月下独酌四首⑴ 【其一】花间一壶酒⑵,独酌无相亲⑶。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⑷。
月既不解饮⑸,影徒随我身⑹。
暂伴月将影⑺,行乐须及春⑻。
我歌月徘徊⑼,我舞影零乱⑽。
醒时相(同)交欢(11),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12),相期邈云汉(13)。
【其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圍。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15)。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16),勿为醒者传。
【其三】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17)。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⑹。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19),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20)。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注释译文:⑴酌:饮酒。
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间:一作“下”,一作“前”。
⑶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⑷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⑸既:已经。
不解饮:不会喝酒。
⑹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⑺将:和。
⑻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⑼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⑽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1)交欢:一起欢乐。
(12)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13)相期邈(mi d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
邈:远。
云汉:银河,泛指天空。
圍酒星:在星相学上,天上有酒旗星。
《晋书•天文志》云:“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
”(15)酒泉:酒泉郡,汉置。
传说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
在今甘肃省酒泉市。
(16)酒中趣:典出《晋书•孟嘉传》:“公未得得酒中趣耳。
”(17)“三月”二句:一作“好鸟吟清风,落花散如锦”;一作“园鸟语成歌,庭花笑如锦” 。
古诗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翻译赏析《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前言】《月下独酌四首四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
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注释】⑴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⑵间:一作“下”,一作“前”⑶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⑸既:已经不解饮:不会喝酒⑹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⑺将:和。
⑻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⑼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⑽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⑾交欢:一起欢乐。
⑿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⒀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
【翻译】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赏析】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
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一、诗人名片
李白——入长安前的壮游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自幼涉猎群书,年轻时仗剑任侠、喜纵横术。
25岁那年,李白“仗剑去国,群豪远游”。
出蜀后,漫游江汉、洞庭、金陵、扬州等。
娶故相许圉师之孙女为妻,遂留居湖北安陆。
三年后,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
李白——长安时期
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
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臣的荐引,结识了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
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山东及湘、鄂等地。
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
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有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做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
一年后就遭到谗毁。
天宝三年春,被放还归乡。
二、诗词故事
斗酒诗百篇
一日,宫廷中牡丹花竞相开放,唐玄宗与杨贵妃月夜赏花,又诏令16名最出色的乐工演奏助兴。
著名乐师李龟年正准备演唱。
玄宗觉得不能再唱旧词,于是命李龟年速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填写新词。
等来到翰林院,发现李白又喝得烂醉如泥,伏桌睡着了。
李龟年推也推不醒,无奈,只得用马驮着李白去见玄宗。
李白到了宫中,又折腾了好久,最后被人用清水洒在脸上,才算清醒,醒来忙向玄宗谢罪,并请玄宗赐他美酒。
玄宗说你酒醉刚醒,再喝岂不误了填新词之事?李白说:“臣无酒不能写诗,喝斗酒便能做诗百篇,越醉,诗写得越快越好。
”玄宗于是用大杯赐美酒,李白一饮而尽,然后奋笔疾书,三首著名的《清平调》顷刻而成。
于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谈便传开了。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年春,即李林甫、杨国忠权倾朝野之时。
李白备受排挤,有志难伸,其孤独与冷落可想而知。
原诗共四首,这是第一首。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全诗写的是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但诗人不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现的,而是以乐写愁,以闹写寂,以物为友,以群写独,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个特点。
二、悟读,诗情画境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
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和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
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酒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三、品读,鉴赏评析
1.“独”是诗眼,想一想,诗人是怎样紧扣“独”字来写情抒怀的?
答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展现了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的情感历程。
寓“独”于不独之中。
一、二句点出“独”字,自斟自饮,没有相亲相近之人。
三至八句表面上都是写不独的,但我们仍在不独之中,看到了他的无限孤寂。
最后诗人发誓,要和明月、影子结拜为永远忘情的朋友,相约在这高远的银河上游乐,这是旷达,但是这种把人生的孤独升华为与天地为友的大欢喜,更能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苦闷。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