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

合集下载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师版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悉高考赏析诗歌思想情感题的设题方式,自主归纳古诗词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2.了解赏析诗歌思想情感常见的手段和步骤,准确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3.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体会我国古代诗词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了解赏析诗词思想内容常见的手段和步骤,准确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灵活应用。

【知识链接】篇目梳理高中阶段我们学过的唐宋诗词主要有:《必修三》——《蜀道难》(李白)、《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锦瑟》《马嵬(其二)》(李商隐)《必修四》——《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白居易)、《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其二)》(韦庄)、《将进酒》(李白)、《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学习过程】一、高考在线回顾高考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题型,分析高考试题提问方式:1.(2010湖北卷)(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2007湖北卷)(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2006湖北卷)(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4.(2005湖北卷)(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

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5.(2012新课标卷)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自主归纳设题类型:二、回归课本1.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归类根据我们高中阶段学过的唐宋诗词,针对诗词的题材特征,请对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进行归类。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教案标题: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诗歌鉴赏和思考。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思想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诗歌鉴赏和表达。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诗歌作品。

2. 准备相关的诗歌鉴赏教材和辅助材料。

3. 提前制定教学活动和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展示一幅诗意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诗歌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他们对诗歌的期待和感受。

知识讲解:1. 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诗歌的形式特点、意象的运用、韵律的感受等。

2. 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解读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多层次意义。

实践操作:1. 分发选定的诗歌作品,让学生阅读并标注自己感兴趣的诗句或段落。

2.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标注的诗句或段落,分享自己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诗歌鉴赏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拓展延伸:1.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鉴赏讲座,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和鉴赏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写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结反思: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诗歌鉴赏作品和讨论记录,评估他们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选定的诗歌作品和相关的鉴赏材料。

2. 图片和音乐资源,用于引入课堂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学案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学案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学案)一、展示真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2015新课标全国II卷)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2014新课标Ⅱ卷)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2013新课标全国2卷)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探究真题:三、体悟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2014新课标1卷)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教案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教案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教案教案标题: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诗歌中的思想和感情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选取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诗歌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教师播放一首优美的诗歌朗诵音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诗歌的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如押韵、节奏、意象等。

2. 分析诗歌的思想和感情表达:教师以具体的诗歌作品为例,解读其中的思想和感情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三、鉴赏实践(25分钟)1.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选定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探究诗歌的思想和感情: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思想和感情的理解,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

四、巩固拓展(15分钟)1. 创作诗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创作一首短诗,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

2. 欣赏名家诗歌:教师选取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中的思想和感情表达。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诗歌对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作用。

2. 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巧,以及对诗歌的新认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学案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学案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学案一、课前预习:学生自我预习《学海导航》P133页“考点透视窗”“精题瞭望塔”。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思想情感类别:略。

(详见《学海导航》P134页“知识储备箱”)三、诗歌思想情感鉴赏讲析:(1)考点说明及考题形式:湖南卷很少就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单独设题,但是每年的诗歌鉴赏都涉及情感内容和主旨。

因为无论是分析意象、意境,还是分析关键词、品味语言,抑或是分析技巧手法,其落脚点都要归于诗歌的情感内容和主旨。

因此,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不能单一的去分析,而掌握了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对于整个诗歌鉴赏题的解答都大有裨益。

基于此,我们可将思想情感鉴赏设题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以景赏情;②诗句析情;③炼字品情;④技巧传情;⑤物象析情;⑥情感分析。

(2)考题讲练:(0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答题指津】①概括,点明诗歌的情感;②对诗歌中的景物作描述性分析;③点明景中之情。

(07福建卷)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公开课课件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公开课课件

人生感悟
人生感悟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人生感悟通常表现为对人生的描绘、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诗人 通过深入挖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来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壮志未酬
壮志未酬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它表 达了诗人对未能实现抱负和理想的遗 憾和感慨。
壮志未酬通常表现为对理想的追求、 对挫折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焦 虑。诗人通过描绘壮志未酬的苦闷和 遗憾,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 的思考。
魅力。
语言的形象与生动
要点一
总结词
诗歌的语言通常具有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特点,能够通 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体化,使 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 、人物、情感等元素,使诗歌更加富有画面感和立体感。 比喻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比喻可以将抽象 的概念具体化,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含 义。拟人也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拟人可以将无 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和情感,使诗歌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 染力。
意境的表达
意境的表达方式包括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以及通过意象的叠加和组合来传递诗人的内心世 界。
意象与意境的鉴赏方法
深入分析意象
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从而把 握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体会意境的美感
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感受其独特的 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能力。
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
了解背景
了解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以 及作品风格,有助于理解诗歌
的思想感情。
分析意象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诗歌的题材类型。

2、了解古典诗词的常见的感情类型。

3、掌握古典诗词思想感情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方法。

学生学习目标:掌握古典诗词的分析和答题规范。

高考考点目标:学会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复习方法: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思想感情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

教学过程:一、习题试做师生互动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二、知识梳理师生互动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古诗中常见思想感情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此外思想感情还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题材类型与思想感情1.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2.怀古诗: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3.战争诗: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4.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5.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托物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三、精讲解题方法规范表述这首诗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诗人(某某)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师)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师)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一、复习目标:1.把握古诗词中思想感情的常用语。

2.学会准确理解分析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3.把握思想感情题的设题方法及答题要点。

二、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2、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3、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4、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5、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三、课前预习《新坐标》P133--135四、练习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由宽阔转入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到尾联,意境又转为宽阔,前后相互衬托,使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显然表达的是无所依托之意。

这又加重了世人自伤漂泊的感情。

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兵荒马乱的动荡情况,不禁潸然泪下。

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今上岳阳楼”一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

因此诗人面对浩渺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2、谈谈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通过对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幽深清淡的禅寂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高三语文组 2013.3.25 【解题指导】这类题目一般设置为“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简析××句的意境特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是让我们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在诗歌中透露出的思想、心情、志向等等。

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来源于物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象就是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而意象就是这些物象里面的一个。

为什么又叫它意象呢?那是因为物象一经作者选取,它的身上就附着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

因而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

我们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它们经常包含的感情,或者说是它们的特点。

如杨柳――惜别、月亮――思念、落叶――失意、大海――开阔、春风――得意、秋风――肃杀、流水――叹息、古迹――怀旧、梅花――节操……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思考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意境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如果把意境比作一片云,那么意象就是这片云中的一个小水滴。

意境的特点取决于作者所选意象的特点,答题时用两个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有雄浑阔大、清丽淡远、凄凉萧瑟、肃杀悲凉、秾丽美艳、孤寂冷清等等。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意境的特点揣摩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古人云:诗言志。

作者写诗的目的在于映射出作者当时的思想、心情。

另外,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做到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其中考题中诗歌的写作背景常常出在诗歌的序文或诗歌后面的注释中,因而,我们在解答思想感情题时,除把握意象和意境特点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序言或注释中所说明的内容。

答题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类试题一般的答题思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示例】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题: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诗人选取了空旷的原野、渡头的郭门、村边的绿树、粼粼的白水、青翠的峰峦以及忙碌的农人(步骤一),营造了一个清新幽静秀丽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步骤二)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步骤三)三、【常见感情】阅读下面几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作者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②陂(bēi):池塘。

前人说这是诗“恰是自己身份”。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同意。

艺术方面: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

思想内容方面: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

【规律总结】写景咏物诗,指的是以自然的景物为主要写作对象,在景物之中寄寓作者的情感或某种不便明说的志向的一类诗歌。

此类诗体物细微,景中含情,物中寄志,情景志往往融为一体。

鉴赏时需抓住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方能体会作者所渗透,所寄托的情怀。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2、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赏析这首诗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答案】汴水春色、堤柳飞花,这满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悦目,反而让诗人吊古伤今,引发了许多感慨,因为眼前这汴河堤柳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

让后人在它面前深切感受到豪奢易尽,历史无情。

隋鉴不远,但当代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规律总结】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

这类诗的内容包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或感伤的情怀,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政事和事物的认识。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首先,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的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人个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

再者是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是由于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3、春泛若耶溪綦毋潜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案】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

“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实,表明诗人心迹。

【规律总结】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贩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4、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这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答案】首联“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

颔联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颈联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随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尾联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

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

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字与“直为”,语气斩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

【规律总结】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

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壮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它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

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有所了解,反映在试题中就是诗歌作品后面的注释。

其次,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我们应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简析作者在颔联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案】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

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

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规律总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这类诗主要抒写作者的离情别绪,表现作者对被送者或送行者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有一些诗词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和祝愿之情。

6、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

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

这首词中作者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案】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阵阵紧吹,驿馆荒凉简陋,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这些景况,无不蕴含着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婉曲地传出了作者的孤独冷寂和郁积于心的不平之气。

【规律总结】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鉴赏羁旅行役诗,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7、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规律总结】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于是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的生活,吟咏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