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前5分钟小测有效性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前5分钟小测有效性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前5分钟小测有效性结题报告

初三化学组微型课题:

2013-2014 年

初中化学课前 5 分钟小测有效

性的研究

(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前 5 分钟小测有效性的研究

一、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课题研究背景:

学习化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做中学,练习教案既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初中化学教案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在常规教案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课题研究意义:

基于以上的原因,提出了“初中化学常规教案中课前5 分钟基础性小测有效性的研究” 这一课题,准备从课前小测这一层面,探讨出“有效学习活动的途径” ,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通过研究活动,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常规教案课前基础性小测” 的思路。

、研究的依据及内容

一)研究的依据

1.建构主义认识论: 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知识经由学生自己的科学方法检验后获得。

2.有效教案的理念: 有效教案理念指出教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案的效益。

3.《国家教案课程标准》理念: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案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研究的内容常规教案除了课堂上进行引导分析外,还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及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体现在下面三方面:

1、课前5 分钟基础性小测设计的研究;

2、课前5 分钟基础性小测活动中,对学生测试过程有效性的研究;

3、提高“课前5 分钟基础性小测”设计的有效性、实施的有效性。

三、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

四、研究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组的成员及任务分工主持人:邰梅冬

承担任务:课题申报、组织、编辑小测内容,指导开展研究及结题。

成员:吴应红

承担任务:编辑小测内容,指导学生实施课前5 分钟测试、收集信息及进行数据统计。

(二)研究步骤及主要活动

准备阶段2013.10.10—2013.11.25

1、申报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2、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调查现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状况。

实施阶段2013.11.25—2013.7.15

1、实施阶段:2013.11.25—2014.3.15 从课本第一单元开始,每节课复习一课时内容的形式实施,每课时设计五道题,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检测。并在此期间,定期召开课题成员会议,交流获得的调查情况及进行对策研究。

2、实施阶段:2014.3.16—2014.6.16 该阶段主要针对专题进行强化练习,巩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实施阶段:2014.6.17日—2014.7.15 将九(2)、九(3)班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期中成绩作对比,本届学生成绩与上届学生成绩作对比,获得对比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课题研究结论。结题阶段2014.7.16—2014.7.30

1、资料汇总并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结题报告。

2、将所有研究纸质材料及电子文档归纳整理并申请结题。

五、存在的问题:

1. 学生自觉性差,习惯难培养;

2. 时间紧迫。

六、成果展现

结果分析:

表1

表2

从实验数据可知,课前5 分钟测试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少差生是有效的和可行的。课前5 分钟测试对优秀生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但对中等生和差生的效果显著。优等生不显著的原因是课前5 分钟测试是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他们的基础较好,并且在学习自主性方面比中等生和差生要好得多。他们在每次的基础测试中几乎都是满分,测试的成绩不会触动他们的自尊心,对学习的自主性也影响不大。中等生效果显著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是很扎实,在课堂学习中往往会漏掉一些知识点,思想上有要学好的倾向,他们不甘落后却又缺乏学习方法,自尊心很强。课前5分钟测试内容恰好能补充上知识面的缺板,题目大多数能做出,有成功感,又因测试的都是重点知识,能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相关内容,逐步掌握有效的

学习方法。从而达到进步。差生的效果好的原因是学生本身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但他们的自尊心又非常强,不甘落后又苦于没有学习方法,而课前5 分钟测试正好是以基础知识为主,题目不需要太多的思维过程就能做好。分数出来,把它公布到学习栏上,低了,有失自尊,努力一下成绩能上去,分数高时,又有一种成功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总之,他们的成绩虽然不是很理想,但往往测试的结果比他预期的要好得多。他们会更愿意学习这一科目,从而激发出自主学习的欲望,5分钟测试不仅是对他们的鞭策,更是一种激励。

七、成果小结

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结合学科对学生进行教案课堂5 分钟测试是有效的和可行的。(2)本实验所采用的教案模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均有效果,对中、差等生的训练效果特别显著。

另外,本实验亦有不足之处,由于条件所限,时间较短,未能测定实验的长期效应,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