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
中国文字进化史

中国文字的进化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经历了许多演变和变化,形成了现在的形式。
以下是一个大概的文字进化史: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早的汉字之一。
它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于记录商代王室的重要事件和祭祀活动。
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起源,它具有象形、会意、指事等造字特征。
2. 金文: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王室族徽的标记和祭祀活动。
金文的出现使得文字的书写更加方便,同时也增加了文字的艺术性。
3.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标准文字,它是一种将繁复的文字符号简化而来的文字。
小篆的笔画比较均匀,具有圆润的特点,同时也保留了一些象形文字的特征。
4. 隶书: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更加适合书写和阅读,同时也更加美观。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方式的变革,它使汉字更加规范化。
5. 草书:草书是一种快速的书写方式,它以简单的笔画和符号来表达文字的意思。
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6. 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写方式,它既有楷书的规范和易读性,又有草书的流动感和书写性。
行书在中国书法史上也非常受欢迎,它既是一种实用的书写方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7. 楷书:楷书是汉字中最常见的一种书写方式,它具有规范的笔画和结构,易于辨识和阅读。
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方式的进一步规范化,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8. 印刷字: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汉字也逐渐演变成了适合印刷的字体。
印刷字体的出现使得汉字的传播更加方便和广泛,也使得汉字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9. 简化字: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汉字也逐渐进行了简化。
简化字的推行使得汉字更加易学易用,同时也保留了汉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甲骨文到简化字的漫长历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汉字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福师《书法》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福师《书法》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福师《书法》在线作业一s1.盖在作品上首的叫( ),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
A.迎首章B.押脚章C.号章D.闲章正确答案:A满分:2分得分:22.()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它是提供人研究和运用的正规书体。
A.隶书B.草书C.行书D.楷书正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3.XXX书法艺术成就,不仅承继了父亲XXX,而且能超越创新,别树一帜。
()是XXX行草书代表作之一。
A.《兰亭序》B.《中秋帖》C.《伯远帖》D.《快雪时晴帖》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4.起笔要( ),即逆锋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A.顺入B.逆入C.涩行D.紧收正确答案:B满分:2分得分:25.《自叙帖》是()的作品。
A.XXXB.XXXC.XXXD.XXX正确答案:D满分:2分得分:26.()的文学内容为XXX诏,计144字。
这种有着政令教喻性质的文字,是极其理性的产物。
理性使书写中规中矩,尽在法则的藩篱之内。
A.《峄山刻石》B.《泰山刻石》C.《琅琊台刻石》D.《兰亭序》精确答案:A总分值:2分得分:27.XXX称颂()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A.XXXB.XXXC.XXXD.XXX正确答案:A满分:2分得分:28.()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A.《祭侄稿》B.《兰亭序》C.《中秋帖》D.《伯远帖》精确答案:A总分值:2分得分:29.()是指写竖画悬针出锋时,出现悬针的锋尖不在竖画的正中,而是偏到左边去了,右边锋刃不仅缺了一小块,并且还呈犬牙交错、干枯毛涩的状态。
A.锯齿B.缺锋C.鼠尾D.散峰精确答案:B总分值:2分得分:210.擒笔与纵笔是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在总结吸收前人用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A.XXXB.XXXC.XXXD.XXX精确答案:A总分值:2分得分:21.章法布局是书法作品的整体安排。
具体包括如何确定幅式,(),如何协调文字与空白的比例关系和蔬密变化,以求得奇妙、协调的艺术效果。
简体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训诂学及音韵学

简体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训诂学及音韵学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甲骨文浅谈

甲骨文浅谈摘要: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卜辞”、“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样品。
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主题词:甲骨文简介发掘历史特点简介甲骨文于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所识别,盛行于殷商时期,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我国最早的成熟系统文字

我国最早的成熟系统文字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____A.行书B.楷书C.甲骨文正确答案:甲骨文拓展解析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文献上有“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说法,还有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则普遍认为,系统的汉字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
有学者提出,远古时期的陶器上发现的各种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到了商朝,中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
从有迹可循的殷商甲骨文至今,汉字的形体有三千年的历史演化过程,大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
汉字,也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
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1、甲骨文的发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秋,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因为生病,派人到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
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画着一些符号。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做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中药店,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高价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进行收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 多片。
王懿荣经过仔细研究,进一步断定这是商朝专门用作占卜的甲骨,上面的文字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
这一科学的鉴定震惊了中外学术界。
2、学界公认,王懿荣是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的第一人。
据学者胡厚宣统计,从1899 年甲骨文第一次被发现至今,共计出土甲骨154600 多片,其中中国共收藏127900 多片,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 多片。
甲骨文的历史)

发展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内容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编辑本段甲骨文字典
第一部甲骨文字典
清末刘鹗著的《铁云藏龟》是甲骨文的第一部字典。1903年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1903年,刘鹗从所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共六册。原书有罗振玉和吴昌绶的序以及刘鹗的自序。
概览
简介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
现有发现
历史
尘封
重现
认定
发掘
详细介绍
特点
发展
内容
甲骨文字典
第一部甲骨文字典
甲柳
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书法艺术
详解甲骨文
发现
初步定义
确认
相关研究
甲骨文之父
学术研究
甲骨
占卜风之盛
发掘和研究
研究
命运
王懿荣
刘鹗
罗振玉
王国维
甲骨文受到的破坏
更早的甲骨文
相关资源
藏品辨伪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简要介绍甲骨文

简要介绍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是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使用的。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因此得名“甲骨文”。
甲骨文的形式多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因此许多字形已经失去了原始的意义。
甲骨文的字形简洁,笔画粗犷,具有浓郁的古朴风格,是中国文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和记录官方事务。
在商周时期,占卜是一种重要的活动,人们通过占卜来预测未来的运势、决策重要事项等。
因此,甲骨文的主要用途是记录卜辞。
此外,甲骨文还用于记录商代官员的职务、姓名、年号、祭祀等官方事务。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甲骨文最早是在20世纪初被发现的。
1901年,一位叫王铁梁的学者在河南省商丘市东南的殷墟村附近发现了一些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这些文字形状奇特,不同于任何已知的文字,因此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此后,大量的甲骨文被陆续发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在安阳发现的殷墟甲骨。
随着甲骨文的发现,人们开始对它进行研究。
20世纪初期,中国学者李约瑟对甲骨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后,许多学者对甲骨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渐揭开了甲骨文的奥秘。
甲骨文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还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甲骨文中的卜辞和官方记录,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甲骨文还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信仰和思想,例如祖先崇拜、天地观念、阴阳五行等。
此外,甲骨文还对后世的文字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中的一些字形和结构,成为了后世汉字的基础。
例如,“人”字是由甲骨文中的“”和“”组成的,而“木”字是由甲骨文中的“十”和“木”组成的。
这些字形在后世的汉字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成为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结语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首先,甲骨文和金文都属于古代的文字形式,记载了各种文字信息。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字,它出现在商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之间。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它的形状复杂,笔画纤细。
而金文则是商代后期到西周时期的文字形式,它主要刻在青铜器上,包括器物的铭文、标志和铜尺上的文字等。
金文的字形笔画迅疾、整齐、工整,与甲骨文相比较规整。
甲骨文和金文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人们的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主要记录了商代的祭祀活动、农业生产、天文地理和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到商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国家神权、士人的品行举止等信息。
而金文主要记录了礼仪制度、朝政军事、田间农作、征伐战争和古代祭祀等方面。
金文中的文字信息还有一些神秘的符号,用于古代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祈求。
这些文字资料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甲骨文和金文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还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符号。
它们的出现为中国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汉字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甲骨文是汉字的发源地之一,它与后来的汉字形态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金文则是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字形规整、笔画有力,对于后来的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甲骨文和金文的发现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古代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阶级、宗教信仰以及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甲骨文和金文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的文化遗产。
许多学者和文化爱好者致力于甲骨文和金文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他们通过整理和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传承给后代。
综上所述,甲骨文和金文是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们记载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信仰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ck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 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 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 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 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 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 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 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 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 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 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 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 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 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 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 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 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 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 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 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 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 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 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 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 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 「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 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 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 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 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 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 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 文字。
back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 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 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 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 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 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 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 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 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 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 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 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 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 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 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 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 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 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 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 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 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 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 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 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 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 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 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 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 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 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 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 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 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 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 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 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 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 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 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 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