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基础知识
甲骨文 必考知识点

甲骨文必考知识点一、甲骨文的发现。
1. 发现时间与地点。
- 1899年,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地点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
当时这些龟甲和兽骨被当作药材“龙骨”出售,王懿荣在药材中发现了刻有符号的甲骨,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是古老的文字。
2. 发现意义。
-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语言等提供了第一手的真实资料。
使得商朝的历史从传说变为信史,证实了殷商王朝的存在,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甲骨文的特点。
1. 造字特点。
- 象形。
- 甲骨文有很多象形字,是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来造字的。
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很像太阳的形状;“月”字像一弯月牙。
这些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直观的观察和表达。
- 会意。
-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合而成,表达一个新的意义。
比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
会意字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 指事。
-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示符号来表示意义。
如“上”和“下”字,在一横的上面或下面加一点,表示方位。
这种造字法丰富了汉字的表意功能。
- 形声。
- 形声字在甲骨文中也已经存在,一部分表示形旁,一部分表示声旁。
例如“河”字,左边的“氵”表示与水有关,是形旁;右边的“可”表示读音,是声旁。
形声字后来成为汉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造字类型。
2. 书写特点。
- 载体与工具。
- 甲骨文的载体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使用的工具是刻刀。
由于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的笔画线条纤细、直硬,多为直线和折线,曲线较少。
- 字体结构与布局。
- 字体结构尚未完全定型,同一个字可能有多种写法。
字的大小也不统一,笔画繁简差异较大。
在布局上,甲骨文的文字排列一般是自上而下,从右到左,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排列方式。
三、甲骨文的内容。
1. 祭祀与占卜。
-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总结大全一. 甲骨文的定义与起源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中的一种,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
它是以龟甲和兽骨为载体,用刻划的方法记录文字的一种古老形式。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文字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 甲骨文的特点1. 格局与形制:甲骨文的文字排列多以方形为主,中间为正文,周围有边框。
文字一般由上至下,由右至左书写。
每个字都由一些简单的线条组成,整体形制简洁。
2. 字体与笔画:甲骨文的字体多为刻划,刀笔结合的方式。
字体刚劲有力,笔画粗细变化明显,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拙的美感。
3. 字形与结构:甲骨文的字形多为象形,即以事物的形状作为字的基础。
同时还有会意字、象声字等形式。
字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多为横竖交错或纵横交叉。
三. 甲骨文的研究价值1. 历史价值: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文字,通过对其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甲骨文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商代社会生活的细节,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价值: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古代祭祀、卜辞、吉凶预测等方面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活动。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发展。
3. 语言价值:甲骨文是汉字文字演变的重要环节,它记录了古汉语的形态和词汇。
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可以探索汉字的起源、进化和语言演变的规律。
四. 甲骨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1. 辨认字形:由于甲骨文的字形古拙复杂,初学者在阅读时要耐心辨认每个字的形状和结构。
可以借助字典和专业书籍进行查询和学习。
2. 理解意义:甲骨文的字形多为象形或会意,需要通过观察事物形状和结构的变化来理解字的意义。
初次阅读时可以参考专业解读或研究成果,逐渐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
3. 学习卜辞:甲骨文中常见的一类是卜辞,即对于占卜和吉凶预测的记录。
学习卜辞需要了解古代的卜辞术语和祭祀活动的背景知识,通过对有关卜辞的集中学习和分析,提高对甲骨文的整体理解。
关于甲骨文的知识

关于甲骨文的知识
关于甲骨文的知识
一、甲骨文的发现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阳小屯村一带,史称殷墟。
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
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约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被河南小屯村民发现,搜挖甲骨为“龙骨”卖给药店。
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
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
当1899年他在北京发现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
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物继续被大量人为毁灭。
二、甲骨文的主要研究者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
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
晚年,任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
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常见的甲骨文课件

存储格式
选择适当的图像存储格式,如 TIFF、JPEG等,确保图像质量与 数据安全。
甲骨文数字化修复与还原
数字化修复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甲骨文数 字图像进行去噪、增强、拼接等操作, 以改善图像质量。
还原破损文字
通过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识别 并还原甲骨文上的破损文字。
甲骨文也是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甲骨文的文字构造、语音、语法 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推动语言文字学的研究。
甲骨文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01
甲骨文独特的文字形式和艺术风 格,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灵感和素材。
02
甲骨文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书 法创作上,也体现在绘画、雕塑 等艺术形式中,为艺术家提供了 独特的创作元素和表现手法。
甲骨文的起源与商朝晚期社会政 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
甲骨文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初期、中 期和晚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 骨文的书写风格和特 点也在不断变化。
初期甲骨文比较简单, 中期和晚期则逐渐变 得复杂和规范。
甲骨文的影响和意 义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字,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 要意义。
会意
通过将两个或多个象形字组合 在一起表示新的意义,如“明 ”、“林”等字。
形声
通过将表示意义类的字与表示 声音类的字组合在一起形成新 的字,如“河”、“梧”等字。
甲骨文的文字特点与现代汉字的关联
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起源之一,现代汉字的很多偏旁部首和结构都可以在甲骨文中 找到源头。
甲骨文与现代汉字在字义和字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反映了汉字在长期演变过程中 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甲骨文基础资料

3
rni卜4
塞
4yAT
桑J
C
丧
蓊
丧
a|affb啬
洒
三
X
桑
啬
除
&
森
心
山
彩
杉
R
高
芮
商
困
商
芮
商
诲
商
「
商
O
上
啻
舌
P
m
向
姓
和
射
专
射
伙
射
W
涉
意
涉
涉
Z
中
%
甲
1
R
中
今
祐
娠
昌
xp
申,
生
i
尸
浦声
浙
省
躯
屋
°?
圣J
J
K
石
fl
柘
f
史
凶
R
史
史
旷J
魄
史
1
J
T
寸
%
寸
J目
即
同
我
1
我
rt
我
于二
我
夺
嫖
胺脾
酊
F
小
巫
X
X
JL
*
J
武
午
・武
舞
|¥舞
舞
IW
舞
L兀
P
q
勿
k
团
吁
戊
因
r
也
工
巾
物
四
1
以
4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也是最早的汉字形态之一、它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大约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甲骨上,也出现在青铜器上,被用于卜辞和刻铭,用以祭祀、卜问、记事和纪录等。
以下是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当时商王需要了解上天对政治、法律、战争等事物的态度。
于是他们将龟壳与兽骨打磨平整,再在其上刻上象形图案,辅以纵横的刻线来记录文字。
这样的甲骨称为龟甲和龟背甲。
这些刻文即为最早的甲骨文。
尽管甲骨文在龟甲和龟背甲上形成,但是它的基础是口语,所以甲骨文并不是从其他文字直接演变而来。
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字形上。
甲骨文的字形常采用象形的独特方式来记录事物的形象特征。
由于甲骨上的刻写限制,字形细节较复杂,常以简化或提取主要特征的方式来表示。
甲骨文的字形变化繁多,但总体来看,大致分为三类:象形字、指事字和象声字。
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形象特征直接创造字形,例如“日”字表示太阳,“月”字表示月亮。
指事字是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来代表事物或动作,例如“人”字表示人,“手”字表示手。
象声字是通过加上声音部分来显示与特定事物相关的声音,例如“吃”字表示吃东西。
用途和内容: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和卜辞。
人们相信通过进行祭祀和卜卦,他们可以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对于各种事物的态度和宇宙的规律。
商代贵族会请专门的卜辞师来进行卜辞并记录下神灵的答案。
这个过程通常在甲骨上进行,其中包括卜辞以及相关的事项和日期。
内容方面,甲骨文主要记录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它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包括各种祭祀、战争、祈福、政令和天文记录等内容。
研究和意义:甲骨文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的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也是研究汉字起源和演变的重要材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一二年级需掌握的甲骨文

一二年级需掌握的甲骨文
(最新版)
目录
1.甲骨文的简介
2.一二年级学生学习甲骨文的重要性
3.一二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甲骨文知识
4.学习甲骨文的方法和建议
正文
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字,距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铭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它是汉字的源头,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字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甲骨文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演变,为日后的汉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二年级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甲骨文知识主要包括一些常见的甲骨文字形、字义和字源。
比如“日”、“月”、“山”、“水”等,这些字形简单,字义明确,适合小学生学习。
学习甲骨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可以通过观看甲骨文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甲骨文有直观的认识。
其次,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如制作甲骨文卡片、组词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甲骨文。
最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甲骨文学习汉字,让他们了解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关系,提高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甲骨文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汉字学习能力。
第1页共1页。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至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卦预测和记录祭祀事宜。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与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信息。
以下将从甲骨文的发现、形态特点、文字结构、考古价值等方面进行总结介绍。
一、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最早是在20世纪初发现的。
1903年秋天,曹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的第一块残片。
1917年,南京余东成在一家古董店里买到了书刻有甲骨文的一块甲胄,这标志着甲骨文的发现进入了一个小小的热潮。
这一系列的发现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了大量的考古研究。
目前已经发现甲骨文有数以千计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为后人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甲骨文的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态规整,二是笔画沉稳,三是线条优美。
1. 形态规整:甲骨文字形态规整,由于刻写工艺精湛,字形笔画显得端庄秀美。
就文字结构而言,甲骨文中有不少字已经具备了这些字的基本结构,其形态有规整之处,也有其处独特之处。
这种规整性不但反映在字形之上,也反映在字邱之中。
从这些方面可以很感觉中国古代的文字书法的规范化。
2. 笔画沉稳:甲骨文的笔画磅礴,线条有力,形势铿锵有力。
甲骨文字虽为古代篆体,但其直指的方针与中华文明的沉靡有关,更与恪守“字如其人”的书法信念相适。
因此墨迹的沉稳让人感觉到它的大气凛然。
3. 线条优美:甲骨文的线条优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活力。
看上去就像是文字的整体形态骨骼都动上,使人感觉到每一个笔划好像都在那里产生着一种有生气的书法风貌。
三、甲骨文的文字结构甲骨文的文字构造,主要体现在字形、构造和构图三个层次。
1. 字形:甲骨文的字形规整、多样。
甲骨文中的字形以小篆字为基础,与甲骨文先民的日常用语根本相合,因而其字形,自然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刻录的用料有龟骨、牛骨、鹿骨等。
字形多样,也是因地域范围广大,岷峙群体文化豐富且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学基础知识我国古代流行过一种习俗,用龟甲或者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裂痕的形状,认为可以判断吉凶。
所用的龟甲、兽骨埋藏在遗址中,发掘出来就是考古学上说的甲骨。
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至商代而大盛,商亡以后延续未绝,在某些少数民族甚至保存到现代。
古书有不少记述这种卜法的,传世专书较早的有《玉灵照胆经》等,可能是唐代作品。
清人胡煦有《卜法详考》,附于他的《周易函书约存》,征引了许多材料。
商代的甲骨常刻有文字,绝大多数都与占卜有关,称为卜辞。
由于当时人笃信占卜,事无大小都求决于卜法,所以卜辞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各方面,因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迄今为止,有字甲骨只在两处商代遗址发现,一处是河南安阳的殷墟,另一处是郑州。
郑州只找到两片带字的骨,均为采集品,所以我们研究的商代甲骨,实际上主要是殷墟甲骨。
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面积约二十四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
早在北宋时,这里便出土过商代带铭文的青铜器,见于记载。
有字甲骨的发现,时在一八九八年的下半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孟定生、王襄看过,他们认为是古简。
一八九九年,在北京的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这种珍贵文物才为世所知。
到一九零八年,罗振玉首先弄清楚甲骨的出土地点,随后他和王国维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旧都。
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最后导致一九二八年开始的殷墟发掘,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肇端。
因此,甲骨的发现,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有很重大的意义。
从甲骨发现到现在共八十几年,殷墟陆续出土了大量甲骨,而且看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现已出土的有字甲骨,整版的不多,大多数是残碎的。
不管是整版的还是残碎的,可以片为单位来统计。
已发现的究竟有多少片,学术界有不同的估计,我们的意见是约十万片左右。
这个数字,可以说相当庞大了。
上面说过,殷墟是商朝晚年的首都。
在这里建都的,有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卜辞称文武丁)、帝乙、帝辛十二位商王(依古本《竹书纪年》说)。
殷墟甲骨的时代,目前有明确证据判定的是武丁到帝乙的卜辞。
是否发现了盘庚到小乙的卜辞,帝辛卜辞是否存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其中武丁时的甲骨为数最多,占到甲骨总数的一半。
武丁被称为殷高宗,在位长达五十九年,国力强盛,战国时还有学者称颂他是“天下之盛君”。
属于他的时期的甲骨最多,是很自然的事。
大家一提到商代文字,就想到甲骨文,但是“商代文字”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是不一致的。
甲骨文虽然是最主要的一种商代文字材料,可是当时的文字现在能看到的还有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等上面的铭文,所以不能用“甲骨文”一词来概括所有的商代文字。
实际上,甲骨上的字在那时是比较特殊的,因为甲骨的字是用一种锋利的工具契刻而成,而商代人们日常书写应该是用毛笔。
今天我们在一些甲骨和器物上还能看见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其笔画比较丰肥,风格和刻成的甲骨文有所不同。
同时甲骨文是卜辞,只能涉及需要占卜的事项有关的字,所以也不能认为甲骨文已经包括当时人们使用的所有的字。
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不仅表现于字的个数之多,也表现在字的结构的复杂。
甲骨文并不都是象形字,而且象形在其间的比例实不很大。
古人所说的“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找到实例。
即以象形字论,甲骨文的字也远不是原始的,如城台西陶文的“止”字(“趾”的初文)明显地象足趾形,有五个脚指头,甲骨文的“止”字则简化为,只剩了三个脚指。
甲骨文的“人”字作,仅有侧影;“鱼”字头向上,失去了自然的体态。
这些都表明它们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
古代文字常由象形转化为形声,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
甲骨文里形声字相当多,而且在武丁时业已大量存在,也是文字比较成熟的一条证据。
有些同志学甲骨文费了不少时间,可是还不能掌握怎样读甲骨上的辞句。
原因是他们不知道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卜辞,要通读卜辞,必须了解卜法的程序。
殷墟甲骨的质料,有龟腹甲、龟背甲、牛(少数为羊、猪)胛骨三种。
甲骨都是从各地采集或贡纳到首都来的,要经过一定的修治。
特别是背甲,要中剖为左右两半,个别还有削成鞋底形的。
加工修治好的甲骨,有固定的形状(图五、六)。
学习甲骨的读者应记住几种甲骨的轮廓,甲版上纹理的位置,以便辨识碎片原来的部位。
修治过的甲骨,在背面用锋刃器挖出圆形的钻和梭形的凿,有些圆钻是用钻子钻成的。
胛骨扇部的正面,有时也有钻凿。
这时,准备工作完成,甲骨可以用来占卜了。
上述的过程,包括甲骨的来源,修治甲骨的人员,以及修治后交付哪一卜人保管,都要记录在甲骨上面。
为了不妨碍占卜,一般是刻在不用于占卜的部位,如胛骨的骨臼或背面外缘,腹甲甲桥背面或尾甲正面一角,背甲顶端或背面内缘等处。
这部分刻辞,我们称之为署辞。
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已制好的钻,使甲骨坼裂成“卜”字形的裂痕,名为“兆”。
兆的情况和次第,刻记在兆的旁边,我们称之为兆辞,表示次第的兆辞,也称为兆序。
占卜的时日,卜者的名字,所问的问题,都刻在有关的兆的附近。
关于卜问时间,有时还有地点的部分,称为前辞,问题本身,称为贞辞。
得兆后,应对照占书,作出吉凶祸福的判断,称为占辞。
最后把占卜后是否应验的情况也记录下来,称为验辞。
附图是刻有卜辞的甲骨的拓本(图七、八)。
以上署辞、兆辞、前辞、贞辞、占辞、验辞,构成甲骨卜辟的整体。
不过并不是每版甲骨的卜辞都能够具备这六个部分,更多的实例是比较简化的。
下面以《殷虚文字乙编》7126腹甲为例,按上述试加分析:背面右甲桥“入五十”是关于腹甲来源的记录,甲系所贡纳,共五十版,此为其中之一。
左甲桥“妇示十,争”,是关于腹甲修治保管的记录,由妇主管修洽,共十版,交卜人争收掌,以备卜用。
以上为署辞。
正面左右对贞,右侧七兆,兆辞为“(一),二,小告,三,四、不许黾,五,六、二告,七。
”左侧六兆,兆辞为“(一),二,三,四,五,六、不许黾。
”与右侧兆关联的是从正面问的卜辞,与左侧兆关联的是从反面问的卜辞。
一正一反对问,是这时期卜辞的常例。
此版一对卜辞是:“戊戌卜永贞,今日其夕风?贞,今日不夕风?”“戊戌”,是纪日的干支,“戊戌卜”即在戊戌这—天占卜:‘永”,执行占卜的卜人名。
“贞”,意思是“问”。
“戊戌卜永贞”,是前辞。
反问则从简略,只用一个“贞”字。
“今日其夕风”是贞辞,意思是:今天在晚上起风么?反问“今日不夕风”,意思是:今天不在晚上起风么?两问一正一反。
这一版没有占辞和验辞另举一条有占辞,验辞的例子,这是《殷虚文字乙编》6664腹甲:“丙申卜贞,来乙巳下乙?王日:‘,惟有祟,共有设。
’乙巳,明雨,伐既雨,咸伐亦雨,施、卯鸟星(晴)。
乙巳夕有设于西。
”“丙申卜贞”,是前辞,“来乙巳下乙”是贞辞。
“王曰”以下是占辞,“乙巳”以下则是验辞。
整条卜辞大意是:丙申这一天由卜人卜问,乙巳是否祭祖先下乙(即商王祖乙)。
王(武丁)作出判断说,此次祭将有灾祟,而且有设(有学者以为是霓)。
到乙巳这一天举行祭,天亮开始下雨,行人祭时雨停,人祭结束又落雨,到陈列祭品和杀鸟仪式时天才放晴,当晚又有“设”在西方出现。
占辞、验辞的体例大致如此。
按照古本《竹书纪年》,从盘庚在现在殷墟地方建都,到帝辛灭亡,共有二百七十三年。
这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甲骨的形制和文字自然有不少变化,需要分期。
一九三三年,董作宾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把殷墟甲骨划分为五期,即:盘庚至武丁第一期祖庚、祖甲第二期廩辛、康丁第三期武乙,丈丁第四期帝乙、帝辛第五期五期分法以当时考古成果为依据,所以为学术界接受,沿用至今。
董氏的分期,现在看起来有一些缺点,近年有学者主张以更合考古学原则的分组法来代替,尚未得到普遍采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读者如有兴趣,可参考本书第十二节推荐的有关论著。
一九四零年在上海出版的《学术》第一辑,发表了何天行的一篇短文,题目叫做《陕西曾发现甲骨文之推测》。
他根据古书的一些记载,推想在陕西可能发现周代的有字甲骨。
这本期刊流传不广,何氏的意见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到五十年代,果然发现了西周甲骨,何氏的预言竟得到实现。
有字的西周甲骨,一九五四年在山西洪洞县坊堆首次发现。
到现在,西周甲骨文已先后在四个地方出土过,除坊堆外,有北京昌平县的白浮,陕西长安县的沣镐遗址和扶风、岐山两县间的周原遗址。
周原所出数量最多,岐山县凤雏一地就发现甲骨一万多片,其中有字的近三百片。
西周甲骨文的发现,使甲骨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了。
西周甲骨有不少和商代甲骨不一样的特点,如胛骨上多作圆钻,龟甲上的凿则是方形的。
《周礼·卜师》说周的卜甲有“方兆”,正是指这种方形的凿而言。
在陕西、河南等地还出过一些没刻字的西周卜甲,上面的凿也是方的,一看就知道和商代的不同。
周原的甲骨文不是一个时代的,初步研究,最早的属于周文王时,晚的可能到周昭王、穆王的时候。
别的地点的西周甲骨,有的年代更晚。
大家知道,周文王是商朝的诸侯,当时商的末一代王帝辛(纣)在位,所以文王时的卜辞就是商末的卜辞。
事实上在周原发现的几片文王时卜甲,虽然形制和殷墟所出有所区别,卜辞的文例却是相近的。
举凤雏出土的一片为例(图九):这条辞中的“王”指商王帝辛,大甲是商的先王,“周方伯”即当时任西伯的周文王。
卜辞是说商王祭祀大甲,以西伯的事上告,用黍稷之类奉献,能够得到福佑,所用词语和殷墟最晚的卜辞是很近似的。
由此可见商周甲骨在卜法上虽非同一系统,彼此仍有影响。
西周甲骨有些片上刻有一串数字,数字以六个成为一组,如长安张家坡的一块胛骨上有“六八一一五一”。
类似数字在青铜器、陶器等等上面也出现过,包括由一到十,都是“卦”的原始形式。
原来当时人占卜的方法,在用甲骨的卜法以外,还有用蓍草的筮法,“卦”便是筮法的记录。
古人占问大事,常先筮后卜,这时会把筮得的“卦”记在占问同一事项的卜用甲骨上,以便对照参考,于是在甲骨上面保存了筮法所用的数字符号。
西周甲骨文是新发现,有些问题现在尚不清楚,有待于深入探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