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厦门 自然资源 数据更新 制度

厦门:自然资源管理与数据更新制度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范围内,自然资源管理和数据更新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座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生态环境的城市,厦门正积极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和数据更新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本文将从厦门自然资源的特点、当前管理现状、数据更新制度的必要性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等方面展开探讨。
1. 厦门的自然资源特点厦门地处福建沿海,境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尤其是厦门的海洋资源,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海洋风景资源,已成为该市的重要经济支柱。
厦门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 厦门自然资源管理现状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厦门的自然资源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在过去的管理中,存在着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现有的数据更新制度也存在着滞后、不完善等问题,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资源的变化和利用状况。
3. 数据更新制度的必要性针对厦门自然资源管理现状中的问题,建立健全的数据更新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数据更新制度能够及时收集、分析和更新自然资源的相关数据,为政府决策和公众了解资源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这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厦门的自然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数据更新制度则是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只有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数据更新,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回顾通过对厦门自然资源的特点、管理现状和数据更新制度的必要性的讨论,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管理的迫切需求。
建立健全的数据更新制度,对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与数据更新制度,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厦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风险分析及对策建议

成本以及时间,但是该方法虽然较为完善,但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如果找到一个合适的酒精发酵菌株,在当前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酒精发酵菌株较难,因此一般发酵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3.2同步糖化发酵法的研究分析同步糖化发酵法技术也是较为关键的,其根本意义是纤维素水解和酒精发酵同步,进而在反应的过程中将纤维素有效的反应为单糖,进而可以有效地实现纤维素水解的产物变为单糖,可以直接应用于制造酒精的工艺上。
但是同步糖化发酵法解决产物对反应的一致作用,进而有效地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但是当前该技术并不是特别成熟,主要因素在于发酵过程中对于酸碱度的控制以及反应条件的控制,酸碱度不能完全一致,并且反应条件较为复杂,关键因素在于纤维素以及酒精发酵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兼容,导致了反应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出现变质等情况,因此该方法还需要在玉米秸秆制酒精过程中不断去完善和改进,进而完善同步糖化的发酵法。
4结束语玉米秸秆在我国每年都可以生产上亿吨,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是将玉米秸秆直接焚烧,使我们直接损失了较大的原材料,并且玉米秸秆的燃烧还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然而玉米秸秆制酒精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在我国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并且用途广泛,不仅仅可以用于医疗方面还可以科学的应用与其他行业,因此使酒精的生产逐渐供不应求。
玉米秸秆制酒精技术因为其科学的将廉价的玉米秸秆资源加工成了酒精,成功地实现了农作物的回收利用。
但是,当前的玉米秸秆制酒精技术仍存在诸多问题以及不完善的地方,在日后还需要不断深化研究玉米秸秆制酒精技术,进而彻底完善该技术,进而推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1]王奉,邓建梅,余传波.氢氧化钠预处理对玉米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8,46(22):44-46.[2]王超男.浅谈玉米秸秆酒精生产工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刊, 2016,13(11):280.[3]刘吉新.玉米秸秆发酵法生产燃料酒精的研究进展[J].化工设计通讯,2016,42(6):117,129.[4]田晓明,陈文秀.玉米秸秆制酒精[J].化工中间体,2015,11(3):78-79.收稿日期:2019-11-20作者简介:任淼玉(1998-),女,汉族,黑龙江肇东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生态足迹法例子

改进方向建议
完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
加强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为 生态足迹法的计算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引入更多影响因素
在生态足迹法的计算中引入更多影响因素,如资源利用效 率、生态环境质量等,以更全面地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资 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合其他评估方法
将生态足迹法与其他评估方法相结合,如生命周期评估、 环境绩效评估等,以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可持续发展评估 结果。
将各类生态资源的生态足迹进行汇总,得 到研究区域内总的生态足迹。
分析生态足迹的构成和特点
评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对总的生态足迹进行分析,了解各类资源 对生态环境的占用情况,以及生态足迹的 构成和特点。
根据生态足迹的分析结果,评估研究区域 内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提出相应的政策 建议。
PART 03
生态足迹法案例分析
PART 05
生态足迹法与其他方法比 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与传统环境评估方法比较
评估范围
生态足迹法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而传统环境评估方法通常只关注单 一的环境问题,如污染、生物多样性等。
综合性
生态足迹法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具有更高的 综合性。传统环境评估方法则往往只针对某一特定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PART 06
生态足迹法在政策制定中 应用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政策制定背景及目标设定
背景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生 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政策制定者需 要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评估人类活动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
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总结

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阅历总结起首,厦门经济特区在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大力推行环境保卫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严格执法监管,有效处理环境污染事件,厦门经济特区成功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一方面,特区建立了健全的环保政策与法律法规,加强了对各类排放源的监管管理。
通过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特区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源,改善了大气、水体和土壤质量。
另一方面,特区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乐观进步生态旅游业,增进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进步。
特区通过不息完善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经济的进步,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卫的双赢。
其次,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成功阅历值得借鉴。
第一,重视制度创新。
特区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完善了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确立了权责明确、监管有力的制度框架。
特区还重视社会参与,乐观构建多元化的环保治理体系,推动企业、社会和大众的参与,形成了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第二,重视科技创新。
特区加大了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利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了环境治理难题。
特区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与低碳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排放物的排放,为经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环境保障。
第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特区大力培育绿色产业,推行生态旅游的进步,乐观引导人们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特区重视宣扬教育,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营建了全民参与环保的深厚氛围。
最后,要进一步推行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起首,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与监管。
要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整治力度,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与追溯机制。
其次,要增进科技创新,推动环境保卫科技的进步与应用。
要加大对环境科研项目标投入,鼓舞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环境治理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产业的进步。
最后,要加强宣扬教育,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要提议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强环境教育,培育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友好行为。
生态足迹--概念、模型、应用实例

1、生态足迹:概念:任何已知人口(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指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意义: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能力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是否具有安全性。
作用:通过跟踪国家或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他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
基于两个事实:(1)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假设所以类型的物质消费、能源消费和废水处理需要一定的土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2、计算公式:EF=N·ef总生态足迹=人口数·人均生态足迹ef=(a·ai)=(Ci/pi)人均生态足迹=人均i种交易商品这算的生产土地面积=人均消费量/商品平均生产能力理论基础:个人的生态足迹是生产个人所消费的各种商品所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总和;总的生态足迹是人均生态足迹乘以人口数。
注: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是动态变化的,即人均生态足迹是变化的。
应用:(1)分析过程1、各种物质、能源消费等均应按相应的换算比例折换成相应的土地面积。
2、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主要考虑6种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化石燃料土地、建筑用地和水域。
3、6种类型的单位面积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因此在计算生态足迹需求时,为了使计算结果可以进行比较和加总,×均衡因子。
计算生态足迹供给时,由于不同地区的各种生物生产面积的产出差异很大,×产量因子;计算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时,各种商品的贸易量也要换算成相应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
生态承载力模型根据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报告,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积。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其评述摘要: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按照wackernagel等提出的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以及bicknell等提出的投入产出生态足迹模型的发展脉络,介绍了传统模型在数据、消费项目、模型的修正与耦合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单区域投入产出与多区域投入产出生态足迹的研究前沿,以及国际上关于核足迹计算方法的争论,最后本文对现状进行评述。
关键词:生态足迹;投入产出;多区域投入产出;系统动力学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引言据统计,仅国际生态经济学会会刊ecological economics自1996年第11期发表生态足迹研究的文章以来,至2010年第1期,共发表有关生态足迹理论评述、区域实证、方法改善、行业应用的论文达56篇。
ecological economics在2000年第3期还以专刊形式集中讨论了生态足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问题。
2000年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worldwide fund for nature)和rp(redefining progress)两大世界非政府机构分别每年和每两年公布一次部分国家的生态足迹研究结果,主要工业国家把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官方指标体系。
国际智库环球足迹网络gfn(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每年都更新模型法和应用的进展,并且每年公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国家足迹账户nfa(national footprint accounts)及生态足迹报告。
2008年国合会和wwf共同委托环gfn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发布《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促进中外专家之间的联合研究、并为中国高层领导决策提供政策建议。
一、生态足迹简介生态足迹ef(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ecological appropriation),指能够持续地向一定人提供他们所消耗的所有资源和消纳他们所产生的所有废物的土地和水体的总面积。
厦门海湾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因素及生态修复意义

厦门海湾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因素及生态修复意义前言厦门市是一个饱受海洋生态问题困扰的城市,其海洋资源丰富繁多,但是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海湾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和退化,对环境和经济带来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厦门海湾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因素及生态修复意义。
厦门海湾生态系统的退化厦门海湾是厦门市的中心海域,其自然环境优美,水质清澈,沿岸形成了大量的曲折岛屿和海湾,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加快,海湾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问题,包括水体污染、海底损伤和生态失衡等多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水体污染由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厦门海湾水体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污染。
水体中的沉积物、微塑料和底栖生物等生态属性也受到破坏,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失衡。
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导致海洋生态资源的衰退,引起与此相关的海洋问题,例如渔业资源减少、藻类全年生长等。
海底损伤随着人们的水下活动,并且在海上建设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海湾的海底损伤日益明显。
这些人为因素破坏了海底的生态环境和海洋地形,扰动了海洋生态环境,成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一大因素之一。
生态失衡随着水体污染和海底损伤的加剧,厦门海湾的生态平衡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水生生态系统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生物种群数量和多样性都在下降。
生态修复的意义随着对厦门海湾具体问题的认知和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厦门海湾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生态修复其本质意义是通过流程和方法,对厦门海湾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恢复和维护,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使其更加健康和平衡。
生态修复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对于厦门海湾而言,生态修复可以重新调整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修复水域的生态环境,改善水体质量,减少污染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保护当地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人们通过严格措施和政策保护生态资源,同时不能放松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摘 要 基 于生态足迹理论提 出一种新 的产量 因子 计算方 法, 计算 了中国 14 20 年人 均生 态足迹 和 生物 承载力 。利 用生 态足迹指数 99~ 06 和 生态足迹 效率 2个指标 , 中国 14 ~ 06年 的生态可持 续性 进行 了长 时间序 列的 动 态评估 。结果 表 明 , 对 9 9 20 5 7年 来 , 中国人均 生 态足 迹 在波动 中不断增加 , 4 1 9年为 0 17h 20 9 .6 m ,06年达到 18 3h 中国人 均生物 承栽力在 波动 中不 断下 降, 4 .5 m ; 1 9年 为 10 0h 20 9 .0 m , 6 0 年 为 080h 2 .7 m , 0世 纪 8 0年代 以来波动 比较 平稳 ; 中国生态足迹 指数在波动 中急剧 下降 , 生态足迹 效率 2 世 纪 8 0 0年代 以前 变化 非常
( F n ic p c y( C)a ec luae a e n tec luain o ai il cosi hn u ig l 4 E )a d bo a a i B t r a ltd b sd o ac lt f t n yed f tr C ia d r 9 9—2 o .Dy a cc a g so c h o n o a n n o6 n mi h n e f s s ia l c sse i h n a eb e se sd w t n — r sre o 1 4 0 6 i a ay e i F id x( F )a d E f ce c u t n be e o ytm C ia h v e n a s se i l g t m e s rm 9 9 t 2 0 n lz d w t E e E I n F e i y a n ho e i f o S h n i n ( F .T er sl h w ta :o e s 5 e r ,te p rc p t E n C iai c n tnl ie e s dwi u tain, n ep rc pt C E E) h e ut s o t v rl t 7 y a s h e a i F i h n S o s t n ra e t f cu t s h a a a y hl o a d t e a i B h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3卷第 9 期 2008 年 9 月
王若凡
厦门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V ol 33 N o 9 Sep. 2008
外 , 能源的消费转化为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时, 以 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 标准, 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 [ 9] 化石燃料土地面积 。具体计算方法同前所述, 限 于篇幅 , 在此不再赘述。 2 . 3 计算结果 对厦门市 1997 年至 2005 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 算 ( 具体结果见表 1与图 1)。厦门市九年来平均人 均生态足迹为 1 465 hm ; 平 均人均生态承 载力为 2 0 156 hm , 扣除 12 % 生 态多 样性 保护 用地 , 则 为 2 2 0 137 h m / cap 。人 均 生 态赤 字 为 1 33 hm / cap 。 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 10 6倍 , 可以初步判断厦 门市生态系统这九年期间一直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 状态中。
式中: EF 为区域总的生态足迹 ( hm ) ef 为人均生态足迹 ( hm / cap ) N 为人口数 rj 为均衡因子 C i 为 i种消费项目的年人均消费量 ( kg / a) Yi 为 i 种消费项目的全球平均产量 ( kg /hm a) 1 . 2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提供给人 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在生态承载力的 计算中 , 因为各类生态生产土地生产能力差异很大, 而且单位面积同类土地的在各个地区的生产力也差 异很大 , 所以要使各类土地具有可比性, 需要对不同 类型的面积进行标准化, 即将区域现有各类生态生 产性土地面积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产 量因子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某种类型土地的平均生产 力与世界同类土地平均生产力的比值。本文中采用 [ 5- 6] 全国平均产 量因子 分别 为: 耕地、 建筑用 地为 1 66 , 林地为 0 91 , 草地为 0 19 , 水域为 1 00 , 化石 燃料用地为 0 。此外, 根据世界环境 与发展委员会 ( WCED)的建议 , 扣除 12% 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摘 要 : 生态足迹 ( eco log ica l footprin t , EF ) 方法是一种衡量自然资源 可持续利 用的生 物物理定 量评价 工具 , 能 够反映出一个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及其 影响因子 。 文 章基于 生态足 迹的理论 模型 , 以恒 定世 界产量为前提 , 分析了厦门市 1997 年 - 2005 年的生态足迹 动态变化 。 结 果表明 , 在这期间 厦门市 的人均 生态 足迹超过了人均生态承载力 , 并且 两者之差 ( 即 生态赤 字 ) 不 断增加 。 此外 , 通过分 析总结 了影响厦 门市生 态 足迹以及生态赤字的关键性因子 , 这为厦 门市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了支持和依据 。 关键词 : 生态足迹 ; 生态承载力 ; 生态赤字 ; 可持续发展 ; 厦门 市 中图分类号 : X 171 . 1 文献标识 码 : A
150
第 33卷第 9 期 2008 年 9 月
王若凡
厦门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V ol 33 N o 9 Sep. 2008
概括来说, 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 内容: ( 1) 代表生态需求的生态足迹计算 , 就是将区 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和能量 流所必需的各种生态生产土地的面积。 ( 2) 代表生 态供给的生态承载力计算, 即区域能提供的生态生 [ 3] 产性土地面积 。 1 . 1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在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中, 将人类要维持生存和 发展必需消费分为生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 并将每一 项最终消费的量都转换成为提供生产该消费所需的 原始物质与能量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足迹 理论将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根据生产力大小 [ 4] 的差异分为六大类 , 即耕地、 草地、 林地、 化石燃料 地、 建筑用地和水域。由于这六类土地的生态生产力 不同 , 要将其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土地, 用 以加总计算和横向对比, 需要对计算得到的各类生态 生产面积 乘以一个 均衡因 子 ( Equivalence F actor)。 均衡因子是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在生 态生产力上等价的系数。本文中均衡因子依据 W ak ernagel在计算中国生态足迹的计算取值 , 取值如 下: 耕地、 建筑用地为 2 8 , 林地、 化石能源用地为 1 . 1 , 草地为 0 . 5 , 水域为 0 2 。具体公式为:
1 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是指生产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 纳这些人口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或 者水域的总面积 , 将其与该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相 比较, 可以判断该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 的承受范围之内。生态足迹是基于两个基本事实建 立的, 它们分别为 : ( 1) 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 产生的废物的量是可以追踪、 获知的; ( 2) 能将这些 资源和废物的量转换为相应的生态生产性面积。
Dyna m ic A na lysis o f E colog ical Footprint in X iam en
W ang Ruo fan
( C ollege of oceanography and environm ental science , X ia m en U n iversity , X ia m en 361005 , Ch ina) A bstract : The ecological footp rint is a b iophysical assess m en t m ethod to m easu re the social- econom ic susta inab ility . Th is paper used the constan t global yield m ethod to calcu late and analyze dyna m ic changes of ecolog ical footp rint in X iam en city , P. R. C, fro m 1997 to 2002 .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 m and for the ecological foortprint exceeds the availab le carrying capacity , and the ecolog ical deficit increases constantly . Th is ind icates that the developm en tm ode in X ia m en is unsustainable . M eanw h ile , the key factors can be decided by analysing the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defici, t wh ich are especially usefu l for the decision - m ak ing in the sustainab le developm en t process in X ia m en. K ey words : ecological footp rin; t ecological carry ing capacity ; ecological defici; t tm i e series sustainab ility ; X ia m en city
生态足迹 ( eco lo g ical foo tp rin, t EF ) 指标作为一 种衡量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的生物物理定量评价工 具 , 因其概念清楚、 实用易懂、 计算简便及反映的信 [ 1] 息量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生态足迹模型最初 多用于各个尺度的区域某一年的静点分析, 如全球 生态足迹、 国家、 地区及行业的生态足迹 。但是, 静 点分析无法反映区域的可持性变化的过程, 提供的 信息十分有限, 结果往往使生态足迹的计算流于形 式。而通过生态足迹时间序列计算以及动态分析对 于考察一个指标的问题、 局限和优势 , 对于以直观的 方式分析隐含、 复杂的假设都是很有用处的。就某 一地区而言 , 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更有助于分析社 会经济及自然因素随时间变化对该地区人均生态足 [ 2] 迹的动态 。 本文主要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厦门市 1997 年
6 n [ 5]
后得出生态承载力的结果更为科学 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
6
[ 6]
。生态承载力
EC = N
( ec) = N
j= 1
( aj
rj
yj ) ( 2. 2 )
式中: EC 为区域总人口的生态承载力 ( hm ) N 为人口数 ec 为人均生态承载力 ( hm / cap ) 2 a j 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 ( hm / cap ) y j 为产量因子。 1 . 3 生态赤字及盈余的计算 生态赤字、 盈余值反映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现 状。通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对比, 若生态足 迹超过生态承载力 , 表现为生态赤字, 可认为发展处 于不可持续状态; 若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 , 则表 现为生态冗余, 可认为发展处于可持续状态。 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分析就是假设在恒定的世 界平均产量基础上 ( 即假定该产品的产量为不随 年份变化的常数 ) , 以某一年份的世界平均产 量重 复计算每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值。通过比 较时间序列上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 , 从而分析出 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变化情况。
第 33卷第 9 期 2008 年 9 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 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 EMENT
V ol 33 N o 9 Sep. 2008
文章编号: 1673- 1212 ( 2008) 09- 0150- 05
厦门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王若凡
( 厦门大学 海洋与环境学院 , 福建 厦门 361005)
[ 7] 2
2
EF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