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回顾和展望

合集下载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突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普及,生态足迹模型作为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重要工具,备受关注。

本文就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展望。

1. 建立和完善生态足迹模型体系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和完善生态足迹模型,包括中国生态足迹模型、城市生态足迹模型、工业生态足迹模型等。

2. 生态足迹模型与生态平衡分析生态平衡分析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生态足迹模型则是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将两者结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因此,研究者逐渐将生态足迹模型与生态平衡分析结合,进行综合评估,例如江苏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平衡分析。

3. 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可持续发展评价生态足迹模型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正在被广泛使用。

在我国,也有一些相关研究,例如上海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4. 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环境政策制定生态足迹模型在环境政策制定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海南省在制定《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也使用了生态足迹模型。

1. 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生态足迹模型可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比较,从而评估其可持续性。

例如,Wackernagel等人使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乌干达、荷兰和美国三个国家的生态问题。

生态足迹模型也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中。

例如,美国洛杉矶市使用生态足迹模型,评估城市的生态足迹,并制定出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

生态足迹模型对企业的可持续性评价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帕特尔等人使用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印度两家制药公司的可持续性。

三、展望尽管生态足迹模型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环境政策制定、城市规划等领域已经有较多应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如何量化不同能源的影响、如何量化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等问题。

2. 生态足迹模型需要和其他评价模型结合使用生态足迹模型是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其本质是量化方法,仍需与其他评价模型结合使用,如可持续发展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等。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估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估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学科,而生态足迹评估是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生态足迹评估的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生态足迹评估概述生态足迹评估是根据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需求进行量化和评估,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其主要目的是评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性,即人类活动是否超过了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生态足迹评估方法生态足迹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生态足迹计算和生态足迹解读。

1. 生态足迹计算生态足迹计算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确定评估的地理范围:将评估的地理范围确定在特定的区域,如国家、城市、企业等。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人口数量、能源消耗、粮食产量、工业排放等各项指标。

(3)选择和计算指标: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国际公认的计算方法,计算生态足迹指标,如碳足迹、水足迹等。

(4)统计和分析数据:对计算得出的生态足迹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2. 生态足迹解读生态足迹解读是对生态足迹评估结果的解释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群的生态足迹,可以评估其可持续发展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生态足迹评估的应用生态足迹评估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环境保护通过生态足迹评估,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从而制定合适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例如,通过评估不同地区的生态足迹,可以确定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较大的地区,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等,以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评估可以评估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性,即人类活动是否超过了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通过比较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的关系,可以确定人类活动是否超越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界限,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木材的生态足迹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

木材的生态足迹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

木材的生态足迹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在当今社会,木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建筑、家具制造、造纸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木材的获取和使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实现木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生态平衡和人类的长远发展,对木材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估以及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一、木材的生态足迹评估(一)什么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并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简单来说,就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地球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

(二)木材生产的生态足迹构成1、森林砍伐为获取木材而进行的大规模森林砍伐是造成生态足迹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不仅导致了大量树木的消失,还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土壤结构和水循环等。

2、运输过程从森林到加工厂,再到最终用户,木材的运输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了环境负担。

3、加工环节木材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化学药剂和能源,同时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三)评估方法1、生命周期评估(LCA)通过对木材从生长、采伐、运输、加工到最终使用和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分析,计算出各个阶段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2、土地利用变化评估关注森林转变为其他用途(如农业用地或建设用地)所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失。

(四)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的木材产业为例,研究发现,由于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导致当地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

同时,木材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也对周边水体和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木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一)生态平衡的维护可持续的木材利用有助于保持森林的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肥力等。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二)经济发展的保障木材产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及应用展望研究

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及应用展望研究

襄樊学院大学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 自然资源学原理论文题目: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及应用展望研究姓 名: 孔凡浩专 业: 地理科学学 号: 08113087指导教师: 孙小舟2011-6-21目 录1 生态足迹研究方法 (1)1.1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2)1.1.1 主要计算步骤 (2)1.1.2 计算基于两个基本事实 (2)1.2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2)2 生态足迹的应用研究 (3)2 .1 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研究 (3)2.1.1 静态研究 (3)2.1.2 动态研究 (3)2.2 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研究 (3)2.2.1 全球尺度 (3)2.2.2 国家/区域/城市尺度 (3)2.2.3 单位/家庭/个人尺度 (4)2.3 不同行业尺度上的研究 (4)2.3.1 旅游生态足迹 (4)2.3.2 能源交通生态足迹 (4)2.3.3 经济贸易生态足迹 (4)2.3.4 其他应用研究 (4)3 问题与展望 (5)3.1 问题 (5)3.1.1 在测度可持续发展状况方面,其结果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 (5)3.1.2 在模型表达方面,缺乏动态性和结构性 (5)4 应用举例 (5)4.1 襄阳市 2010 年生态足迹计算 (5)4.1.1 生态足迹的计算 (5)4.2 结果分析 (6)5 展望 (7)参考文献 (7)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及应用展望研究摘要:在前人对生态足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顾生态足迹发展历程,从理论研究和 应用研究两个方面把握生态足迹发展的总体脉络。

以襄阳市 2010 年生态足迹计算、 分析为例,结合当前生态足迹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尝试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浅尝 辄止的指出后续应在研究尺度更微观、改进计算方法和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等方面深 化生态足迹研究,以更好的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关键词:生态足迹;研究方法;襄阳市;问题;展望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predecessors, review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development process.From the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ed research ,keep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general development. taking xiangyang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as an example in 2010, Try to put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rend . And that study should be follow­up in more micro scale, improv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and kinds of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combination deepening research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order to serve better for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Key words: Ecological footprint; Research methods; Xiangyang city; Problems; Prospect生态足迹方法自 1992 年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在短时期内 就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尺度和不同社会领域进行了运用和实践,迅速成为世界流行的可 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方法 [1] 。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摘要:生态足迹模型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重要工具,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总结了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研究文献,应用,展望引言一、生态足迹模型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生态足迹模型最早由瑞士学者雷奥·希尔德布兰德提出,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影响,来评价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影响。

生态足迹包括生产性足迹和城市足迹两个方面,生产性足迹是指为满足人类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占用土地和水资源的面积,城市足迹则是指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和分析两个过程,数据采集需要获取相关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数据,分析则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得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的生态足迹模型包括生物生态足迹模型和碳足迹模型,分别用来衡量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碳排放的影响。

二、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情况生态足迹模型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足迹模型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可以用来评价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生态环境状况,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足迹模型还可以用来评价不同产业和企业的环境影响,为其开展环境管理和节能减排提供指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生态足迹模型可以用来评价不同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城市管理者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

生态足迹模型还可以用来评价企业的生态环境绩效,帮助企业管理者识别和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关的环境管理策略和措施,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生态足迹模型是一个评估城市、地区或国家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工具,其简明、直观和易于理解的特点,使其在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早在1990年,就有学者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随后发展成为生态足迹模型。

1996年,菲特利和维克托引进了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并构建了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从此以后,生态足迹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领域。

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地区水平。

例如,吴军华等(2017)通过构建关于安徽省合肥市2010-2015年生态足迹的模型,研究了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帮助合肥市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国外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范围更广泛,包括国家、地区和城市等不同层次。

例如,麦克奈特等人(2018)通过对加拿大2000-201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分析,发现加拿大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

他们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减少加拿大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压力。

在国际上,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

例如,俄罗斯学者鲍里索夫等人(2016)通过构建俄罗斯联邦2005-2011年生态足迹的模型,评估了俄罗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

他们指出,俄罗斯应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政策,并提高其生产效率,以减少生态足迹对全球环境的损害。

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态足迹模型在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其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模型的改进和优化。

现有的生态足迹模型在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的选择上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进行改进和优化。

2.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可以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和层次,例如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等,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 生态足迹计算$##%

!"#$%&#$!))(*( +,(*
( ( &
式中 ( 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 %!" 为 总 的 生 态 足 迹 %$ 为 人 口 数 %%& 为 人 均 生 态 足 迹 %)( 为当量因子 %*( 为类商品的人均消费量 %,( 为类消费商品的世界平均生产能力 !
!&! 生态承载力计算
!"# 生态经济 &6!6" 土地需求量预测
在生态足迹模型中 $生态足迹的面积通常根据消费品的数量进行推算 $ 因此很多学者将 生态足迹作为研究食物消费结构与土地需求之间关系的桥梁 2!8O!E3$ 使其成为预测土地利用形 式的有效辅助工具及进行食物安全研究的有效手段 % 研究表明 $ 生活方式决定食物消费结
’LLW \ * 于 <@@! 年提出生态足迹概念 S:T! 之后在 \6NJL7F6GL3 5 的协助下将其完善和发展
为生态足迹模型 S="<!T( 随着我国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研究的增多 !回顾其国内外应用动态 !追溯 其修正历程 !展望其发展趋势 !对于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度量工指能够持续地向一定人口提供他们所消耗的所有资源和消纳他们所产生的所
收稿日期 "!##"9#:; 修订日期 " !##"9<!4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国家重大基础科研项目 #)!####":>#= & 及北京大学深圳
研究生院院长基金资助项目 ’
关 键
词Q 生态足迹 ) 模型应用 ) 回顾与展望

环境设计中的生态足迹评估研究探讨分析

环境设计中的生态足迹评估研究探讨分析

环境设计中的生态足迹评估研究探讨分析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设计领域也在不断寻求更加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解决方案。

生态足迹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对于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境设计中引入生态足迹评估,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一、生态足迹评估的基本概念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简单来说,就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

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

生态足迹评估主要包括对能源消耗、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废弃物产生等方面的量化分析。

它以全球平均生产力为基准,将各种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转化为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二、环境设计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环境设计旨在创造舒适、美观且功能合理的人类生活和工作空间。

然而,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忽视了生态因素,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例如,不合理的建筑布局和朝向可能会增加能源消耗用于采光和取暖;过度的硬化地面会减少雨水的渗透,增加地表径流,对水资源循环产生不利影响;大量使用非环保材料会增加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难度。

相反,将生态足迹评估纳入环境设计中,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优化能源和资源配置,环境设计可以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足迹。

三、生态足迹评估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1、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生态足迹评估可以帮助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和发展模式。

通过分析人口增长、资源需求和生态承载力,规划者可以制定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策略,如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绿地面积等,以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

2、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生态足迹评估可以用于优化建筑的能源效率和材料选择。

例如,通过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高效的暖通空调系统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选择环保、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在建设和拆除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生态足迹的分析过程 ,可以分为综合法和 成分法. 综合法最初由 W ackernagel提出 ,经 W ack2 ernagel等 、Monfreda等的改进 ,日趋完善. 综合法自 上而下利用整合的国家级统计数据 ,通常用于国家
级的生态足迹计算. 例如 W ackernagel等应用生态 足迹模型对世界上 52个国家和地区 1993年的生态 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 52 个国家和地区 中的 35个国家或地区存在生态赤字 ,只有 12个国 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人均生态足迹供 给 (即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 ). 从全球来说 ,人类的 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 [ 9 ]. 成分法最 早由 Simmons等提出 , 后经 Barrett等的进 一步 改 进. 英国 BFF环境顾问公司和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 所 ( SE I)均用该方法计算生态足迹. 成分法以人类 的衣食住行活动为出发点 ,通过物质流分析 (M FA ) 得到主要消费品消费量及废物生产情况 ,通过生态 足迹核算了解物流带来的环境压力 ,适用于地方 、企 业 、大 学 、家 庭 乃 至 个 人 的 生 态 足 迹 核 算. Barrett 等 [ 10 ]在对 York城进行物流和生态足迹分析中 ,考 虑了 29种成分用来描述一个社区大部分的足迹类 型. W right[ 11 ] 计算了 Co lorado 学院的生态足迹. 在 Jason, Venetoulis的“Accessing Ecological Impact of a
University: the ecological footp rint for the University of Redlands”(Jason, Venetoulis, 2001 )的研究中 ,作者 根据 Redlands分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对学校 所在区域的环境影响用 4类足迹来表示 :水足迹 、固 体废物足迹、能源足迹和交通足迹. 在以往的生态足 迹中 ,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用水没有作为一种消费的种 类纳入计算 ,而作者在研究中将学校的用水单独作为 一类消费列出来进行计算. 在生态足迹研究的对象上 除了进行区域综合研究外 ,还对一些专题进行研究. 例如 Stefan Gossling和 Carina Borgstrom Hansson等的 “Ecological footp rint analysis as a tool to assess tourism sustainability”的研究中 [ 12] ,作者以塞舌尔群岛旅游 业为例子 ,利用生态足迹成分法分析评价该岛旅游业 的可持续性. Jansson等 [13 ]将成分法生态足迹分析用 于人类和生态系统淡水资源需求研究.
(3) 将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耕 地 、林地 、草地 、化石能源地 、建筑用地 、水域 )按照 其生产力折算之后 ,可以用同一单位 ,即全球公顷 (或英亩 )表示.
(4) 各种土地的作用 (提供资源 、消纳废物 )是 单一的 、相互排斥的 ,标准化后可以相加.
(5) 人类需求的总土地面积 (总生态足迹 )可 以与环境提供的土地面积 (生态承载力或生态容 量 )直接相比较. 两者都使用标准化的公顷 ———全 球公顷.
1. 2 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 生态足迹的一般计算模式如下 :
∑ ∑ EF = N · ef = N 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 j = N rj ( Pi + Ii -
Ei ) / ( Yi ·N ) ( j = 1, 2, 3, . . . 6; i = 1, 2, . . . n) 式中 , EF为总生态足迹 ; N 为人口数 , ef为人均生态 足迹 (公顷 /人 ) ; j为 6类生态性土地类型 (耕地 、林 地 、草地 、建筑用地 、水域和化石能源地 ) , i为消费 资源或商品的类别 ; rj 为平衡因子 , Aj 为人均消费第 j类生态性土地面积 ; Pi 为资源生产量 ; Ei 为资源出 口量 ; Ii 为资源进口量 ; Yi 为第 i种消费资源或商品 的全球平均产量.
∑ EC = N ·ec = N aj rj yj ( j = 1, 2, 3, ……6)
式中 , EC 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 , N 为人口数 ; ec 为人均生态承载力 (公顷 /人 ) ; aj 为 j类人均生态生 产性土地面积 ; rj 为平衡因子 ; yj 为产量因子 ,产量 因子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某类型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 世界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率.
然而 ,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 多寡和优劣及其利用的合理性 ,其核心是确定人类 是否生存于人类强烈干预下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 力范围之内 ,是否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共存. 在众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中 , 20 世纪 90 年代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 W illiam Rees 和 M athis W ackernagel提 出 的 生 态 足 迹 分 析 方 法 (简称 EFAA 或 EF)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很快成 为当前广为流行的方法.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 ,国内外学者在区域可持 续发展的评价和模型方法研究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 成果. 国际上提出诸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定量 评价的计算方法. 例如人文发展指数 ( HD I) 、可持续 经济福利指数 ( ISEW ) 、真实发展指数 ( GP I) 、联合 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 及中国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
收稿日期 : 2007207226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No. 07KJD170123)和南京晓庄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No. 2007NXY06)资助. 作者简介 :刘钦普 ,男 ,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经济生态学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教 学和研究工作.
1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1. 1 生态足迹的概念和基本假设 生态足迹的定义为 :任何生产某特定区域人口 所消费的所有的自然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 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的土地面积 (包括陆地 和 水 域 ) ( M athis W ackernagel, W illiam Rees, 1996). 它既代表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 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规模 ,又代表既定技术条件和消 费水平下特定人口持续生存下去而对环境提出的 需求. 为了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自然资源的再
2007年 12月 第 6期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J ING X IAOZHUANG UN IVERSITY
Dec. , 2007 No. 6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回顾和展望
刘钦普 ,曹建军
(南京晓庄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7)
摘 要 :文章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计算方法 ,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 并对生态足迹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并且对今后生态足迹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展望.
— 76 —
在生态足迹理论中 ,将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 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总和定义为该地区的生 态承载力 ,以表征该地区生态容量. 生态承载力可以 理解为是在一定自然 、社会 、经济技术条件下某地区 所能提供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极大值.
生态承载力也用全球公顷表示 ,其计算方法是 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乘以相应的平衡因子和产量因 子. 可用下式表示 :
(6) 如果生态足迹超过生态容量 ,表明需求超 过了现存的自然资本的再生产能力. 超过的部分就 是“生态赤字 ”. 生态赤字的出现 ,意味着要么是通 过进口得以补偿 ,这会导致生态贸易赤字 ;要么是过 度使用当地资源 ,这将导致自然资本的耗竭 ,即生态 耗损 ( ecological overshoot). 因此 ,生态足迹指标可以 检验供给的可持续性.
— 75 —
生能力进行数量分析 , Rees和 W ackergenal等提出 的生态足迹理论基于如下几个假设 [ 2 ] :
(1) 人类要维持生存 ,必须消耗自然界提供的 各种资源 (各种自然产品和服务 ) ,人类消费的绝大 多数资源 、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是可确 定的.
(2) 应用于人类消费的生物资源数量的多少直 接与能够产生这些资源和吸纳人类排放废物的生态 生产性土地面积有关系.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就是根据人类社会对自然资 源的依赖性 ,来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一 种新的理论与方法 [ 1 ]. 正如 W illiam Rees所比喻的 那样 ,生态足迹是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 城市 、工厂等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 当地球 所能够提供的土地面积容不下这只“巨脚 ”时 ,其上 的城市 、工厂等就会失去平衡 ,它所承载的人类文明 将最终坠落 、崩毁.
关键词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 ;回顾 ;展望
中图分类号 : P9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27902 (2007) 0620075207
0 引言
20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 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 质财富 ,加速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然而 ,正 当人类为所取得的物质文明感到欣喜的时候 ,却出 现了世界性的资源枯竭 、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 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地阻碍 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987 年 ,世界环境 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中首次提 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此后 ,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 球发展追求的目标和诊断区域开发是否合理的标 准.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也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 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
因为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生产力是不同 的 ,为了将不同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汇总为区域的 生态生产力和生态足迹 ,所以各种类型的生态生产 性土地面积要乘以一个平衡因子 rj. 平衡因子是地 球上某一生态生产性土地 (例如耕地 )的平均生产 力与全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值. 例如 ,耕地比牧草地的生产力高 ,耕地平衡因子就比 牧草地平衡因子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