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措施
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几项关键技术措施

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几项关键技术措施作者:吴艳华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年第07期提高造林成活率是巩固造林成果的重要手段。
造林成活率偏低,造林质量不高,始终是制约造林绿化事业发展的一大难点问题,而且也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下面就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谈些看法。
1、从做好造林设计入手,坚持适地适树造林前,通过对造林地区的自然条件、立地条件等进行实地调查,编制造林技术方案,作为施工的依据,真正把造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造林设计要以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为依据,根据地形地势、气候、土壤、植被及地下水等条件差异,结合经营目的、培育目标和造林技术等原则,选择造林树种、确定初植密度、整地方式、造林时间、造林方式、抚育方法及管护形式。
并严格按照造林设计和造林技术规程组织施工。
2、从开展秋季整地入手,坚持顶浆造林造林整地,是蓄水保墒、增高地温,提高土壤含水率的关键环节,是造林绿化的第一道工序,是实现抢抓造林,顶浆造林的基础。
春季土壤解冻较晚,待土壤解冻开始整地造林,顶浆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就难以实现,坚持高标准整地,把秋季整地作为造林绿化的重点工作来抓,增加整地的数量,提高整地质量,对采伐迹地规划采用大苗造林绿化的地块,全部进行秋季整地,提前挖好植树坑切实做到顶浆造林。
对设计的不同林种、树种、不同规格的苗木,采取不同的整地标准,对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做到全面整地与穴状整地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3、从严把苗木关入手,坚持优质壮苗在造林苗木品种的选择上,尽量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最适应本地条件,选择乡土树种造林,成活率相对较高,按照适地适树要求,选择抗病、抗逆性及适应性较强和本地区分布普遍、生长旺、群众有栽培经验的乡土树种中的良种壮苗进行造林,一级苗率在90%以上,切实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
同时在苗木质量的选择上,要选用无人为或机械损伤,木质化程度好的苗木用于造林。
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

林业园艺L i n y e y u a n y i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绿化工作不到位、大面积绿植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增长缓慢等因素导致造林成活率低,为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绿植改造,重视造林过程中存在的如造林质量以及管理等问题,加强对植树造林的管理,提升整体绿化质量。
一、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造林是一项改善环境的大工程,需要根据林木生态适应性以及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植树造林。
造林过程中只有严格监控好良种壮苗、适地适树、抚育、防病虫害等各个环节,才能真正达成提高植林成活率的目的。
近年来,植被覆盖率的逐年减低,造成了我国部分地区大量的沙尘天气。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包括:气候因子。
不同的苗需要不同的生长环境,季节变化会引起温度、光照、湿度的变化,温度过高会减少植物所需的水分,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低温则易冻伤幼苗。
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照不足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研究表明,秋、春季节的树芽是树木成活率相对较高的时期,在此期间种植树种可有效提升树种存活率。
第三,树木的生长与土壤的质量情况有密切关系,土壤元素包括酸碱度、肥力以及含水量等,酸碱度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
土壤如果不够丰富,会减慢植物生长速度。
水分过多植物根系则会腐烂。
第四,种植后期对于植株的管理与抚育不到位,也会导致树木成活率低。
二、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一)加强抚育和管护长久以来,植树造林都存在着“只管种不管护”的问题,由于栽植方法错误或缺少后期管理,树木成活率较低。
对所植树木不管不问的情况,以致植树造林变成了植“数”造“零”。
能否有效进行树木的后期管理,是决定造林成功与否的关键。
造林后期,由于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不同,对种植季节的要求也不同,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应对病虫害的防治,可以喷洒杀虫剂来减少害虫对树木的伤害。
针对不同树苗选择不同肥料,严格控制灌注水量和土壤质量,针对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树木品种,开发土地的使用潜力,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怎样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总结
案例一:某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成功经验
总结词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精心栽培
详细描述
该地区在提高造林成活率方面,注重科学规划,根据不 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种植。同时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适当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 施,确保树木的生长环境和营养需求得到满足。通过这 些措施的实施,该地区的造林成活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05
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综合技 术措施
选用良种壮苗
种子选择
选用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抗逆性好的优良树种进 行种植。
苗木选择
选择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健壮苗木进行 造林。
适地适树适种源的原则
土壤选择
根据树种的生长习性和土 壤类型,选择适合的造林 地。
树种选择
根据造林地的气候、土壤 等条件,选择适合的树种 进行种植。
土地整理
清除杂草、石头等杂物,平整土地,便于种植。
土壤改良
采取措施改善土壤质地、结构、肥力和水分状况,提高土壤的适宜性和生产力。
03
造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种植技术的选择
适应性的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和环境的树种,确保树木能够适应 当地环境条件。
技术的多样性
采用不同的种植技术,如容器育苗、带土移植等,以提高树 木的适应性和成活率。
案例二
总结词
选择适当的栽培技术、控制密度、合理施肥、做好病 虫害防治
详细描述
对于某一种特定的树种,选择适当的栽培技术是提高 造林成活率的关键。该树种的栽培技术包括控制密度 、合理施肥和做好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通过合理的密 度控制,可以保证树木获得足够的光照和营养,同时 减少竞争和风害的影响。合理施肥可以满足树木生长 所需的营养元素,提高树木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做好 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病虫害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提高 造林成活率。
浅谈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及建议

浅谈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及建议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各地都在积极开展造林工作,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
造林工作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造林成活率的低下。
造林成活率直接影响到新林地的生长速度和质量,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我觉得有必要就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1. 土壤质量土壤是树木的生长基础,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树木的生长和成活。
一些质量较差的土壤,如盐碱地、腐殖酸含量过高的土壤等,都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成活。
土壤的水分和养分也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一些干旱地区或营养贫乏的土壤会导致树木生长迟缓,甚至死亡。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于树木的生长和成活至关重要。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过大的降水量或干旱等极端气候都会对树木造成影响。
在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进行造林,可以大大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3. 种子和幼苗质量种子和幼苗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树木的成活率。
一些受到疾病侵害的种子或幼苗,或者是保存不当的种子和幼苗,都会导致成活率的下降。
选择质量优良的种子和幼苗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保障。
4.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造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病虫害严重会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成活。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二、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建议1. 科学选址在进行造林前,需要进行充分的选址调查和分析,选择适合树种生长的地点。
要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树种,从而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2. 合理施肥针对土壤质量较差的地区,可以适量施加有机肥和矿质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3. 定期浇水对于干旱地区,要及时进行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为树木提供充足的水分,从而保障树木的生长和成活。
在进行造林之前,要仔细挑选种子和幼苗,确保其质量良好。
并且在整个造林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保护和管理,从而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浅谈人工造林提高成活率方法

浅谈人工造林提高成活率方法人工造林是指人为进行林木种植的活动,其目的是恢复和改善森林资源。
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活率是保证造林效果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选址规划、土壤改良、种植技术、管护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探讨如何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活率。
选址规划是人工造林的起始步骤,其目的是寻找适宜的地点进行造林。
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土地的地貌、气候、植被、水资源、人为干扰等。
选址时要选择较平坦的土地,避免坡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要考虑区域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量、日照等,以确定适宜树种的选择。
还要考虑原始植被的情况,避免与原有植被相冲突。
水资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应选择地势较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要考虑人为干扰因素,如道路、建筑等,避免影响到造林过程。
土壤改良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于一些贫瘠的土壤,可以通过施肥、改善土壤质地、调整土壤pH值等方式进行改良。
施肥是一种常用的土壤改良方式,可以补充土壤养分,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改善土壤质地可以通过添加有机物质,如腐熟的有机肥、腐叶土等,改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调整土壤pH值可以通过添加石灰、硫磺等物质,使土壤酸碱度适宜。
种植技术也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
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
树种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
进行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
种植密度和行距的选择应根据树种的生长习性、生态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资源。
合理的栽植深度和根颈处理。
栽植深度应适中,保持根颈处于土壤表面2-3厘米的深度。
根颈处理可以通过刮去根颈附近的地皮,保持良好的通气和排水条件。
合理的补栽和修剪。
在成活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及时进行补栽,保持种植密度的稳定。
合理修剪树木,保持树冠形态和枝条分布的平衡。
管护措施是提高成活率的保证。
管护措施包括浇水、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浇水是保证树苗生长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和生长初期,要适时适量进行浇水。
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具体方法

壤 中的蓄水保 墒能力可 持续 4年左 右, 据报道 , 应用该类保 水剂造林 后, 当年的吸水倍 率维持在 1 0 0  ̄ 2 0 0 倍, 翌年 吸水
倍率 降低 2 0 % ̄ 3 0 %, 至第 3年降低 4 0 % ̄ 5 0 %, 第 4年降低
渗透性增 强, 有利水分下渗到深层, 并加 以保蓄 。 因为水 的比 热小于空气, 在干燥 的土地上增加含水量, 使其升温慢 、 温差 小, 而在过 湿 的土地上排 出多余 的水 分, 使 其升温 快 、 地温 高。近地表的气温 、 地温增 高, 可促使春天土地早解冻, 利于 苗木生长 。 对于水量较充分的地区, 可把一时渗透不及 的降
达、 芽体 饱满 、 枝条健 壮 、 无 病虫 害 的苗 木 为好, 带 土球移
栽。 2平 整 土 地
圃水 , 预防苗木在起苗 、 运输 、 假植和定植 过程 中失水过 多, 从而 降低成活率 。据报道, 如果 苗木失水量为 1 0 %, 则 造林 成活率降低 2 0 % , 若苗木失水量 达到 2 O %造 林成活率 降低 4 0 %。 苗木失水量在 3 0 %时几乎没有利用价值 。 另外。 在起苗
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具体方法
董经伟
近年来, 气候 持续 高温少雨, 不确定 的气象 因素增 多, 给 植树 造林 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 必须根据客观规律组织造林 , 才能有效提高造林 成活率 。
1 树 种 选择
6 0 %左 右 。
3培养壮苗
培养壮苗是造林 的基础 。 在选种子或者插 条育苗 阶段 , 都要采用品质优良 、 种条健壮 、 抗病虫害 、 抗逆性强 、 经 济价
浅谈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

浅谈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生态脆弱地区,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
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水源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水分等因素的限制,造林成活率较低。
如何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成为了当前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水源保护、植物适应性、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提供参考。
要保护好水源,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本就匮乏,如果盲目进行造林,会对周边的水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
在选择造林地点时,要根据当地的水情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树木种植时,也要选择适合当地土壤和水分条件的植物,减少对水源的消耗。
可以探索新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增加树木成活的可能性。
要注重植物的适应性,选择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植物品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
一般来说,针叶树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
还可以通过培育新的树种品种,提高其抗旱能力,从而提高其在干旱环境下的成活率。
在树种选择上,可以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造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要注重技术创新,采用合理、科学的造林技术。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对于树木的生长具有一定的限制。
在造林过程中,要注重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可以在植树时使用一些生态防护措施,如搭建遮阳棚、覆盖草皮等,保护树木的生长。
可以采用合理的密植和合理的间作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植物育种等技术,培育出更适合干旱环境的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
除了以上几点,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还需要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投入,支持科学合理的造林规划和技术创新。
谈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措施

谈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措施一、土壤改良在种植杨树的过程中,土壤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优质的土壤可以为杨树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水分,从而提高其成活率。
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土壤改良措施,比如添加有机肥、磷肥、钾肥等对土壤进行施肥。
通过翻耕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等方法来改良土壤质地。
这些措施可以使得土壤更加肥沃,为杨树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二、优质树苗选植选择优质的树苗是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对于杨树来说,我们应该选择抗逆性强、生长势旺盛的树苗,这样在遇到极端环境条件时,树苗才能更好地适应。
应该避免选植过大或者生长不良的树苗,以免影响后期的生长发育。
在选植树苗时,应该注意保持树苗根系的完整,避免损伤树苗根系。
三、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的重要保障。
管理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杨树的生长状况和成活率。
在杨树的生长初期,要做好定期浇水、施肥等管理工作,保证树木的生长需要。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综合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避免对杨树造成损害。
要合理安排杨树的密度,避免过密造成光照不足和竞争过大的情况。
还应该注意避风造林,增加造林地风力强度,这对提高杨树的抗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同样是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方面。
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杨树的生长状况。
为了提高杨树的成活率,我们应该加强对杨树种植地的环境保护工作,禁止乱砍滥伐,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保护和改善种植地环境质量。
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
从土壤改良、优质树苗选植、科学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杨树的造林成活率,使得其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经济价值的发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希望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能够深入研究,并加大对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为我国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措施
【摘要】从树种选择、季节选择、平整土地、培养壮苗、安全运输、截干、栽植、管护等方面总结了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造林;成活率;提高措施
近几年来,气候持续高温少雨,不确定的气象因素增多,给植树造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客观规律组织造林,才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现将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措施总结如下。
1.树种选择
严格遵循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依照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挑选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地生长的造林树种才能使植树造林取得成功,发挥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因此,树种的选择是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适宜种植杨柳,盐碱地区适宜种植沙枣和胡杨树,干旱地区适宜种植樟子松和刺槐;沙漠地区适宜种植梭梭、红柳和胡杨。
应选择根系发达、芽体饱满、枝条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为好,带土球移栽。
2.季节选择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植树造林时间一般为2月下旬至5月上旬。
此时间段气温较低,风速小,雨水较多,阳光弱,苗木还未萌动,适宜栽植。
造林季节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4月上、中旬土壤解冻后进入返浆期,此时期适宜早栽,苗木地上部分未生长,但根系已开始活动,先生根后发芽,蒸腾作用弱,易成活,利于提高成活率。
秋季植树适宜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土壤尚未封冻前,此时段气温开始下降,水分较稳定,地上蒸腾作用减弱,苗木生理活动减少,栽植后易恢复生机,翌年春季苗木生根发芽早。
3.平整土地
树木栽培之前清除地上的灌木、杂草等,使光线直达地面,空气对流加强,促使近地表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再进行彻底的深翻,深度在40-50cm,疏松土壤,使其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有利水分下渗到深层,并加以保蓄。
因为水的比热小于空气,在干燥的土地上增加含水量,使其升温慢、温差小,而在过湿的土地上排出多余的水分,使其升温快、地温高。
近地表的气温、地温增高,可促使春天土地早解冻,利于苗木生长。
对于水量较充分的地区,可把一时渗透不及的降水贮蓄起来,先把坡面整出多个小的平地、下洼地或反坡,改变其地表的径流,预防雨水大量汇聚、流量大而快。
对于干旱地区,可利用保水剂,保水剂是一种高吸水性树脂,此类物质有大量的强吸水基因,结构特异,在树脂内产生多渗透缔合作用,通过网孔结构吸收是自身重量数百倍的水分,这些被贮存在保水剂中的水分可被树木根系直接吸收。
现阶段国内外常用的保水剂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丙烯酰胺一丙烯酸盐交联物(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酸钾、聚丙烯酸胺等);另一类是淀粉接枝丙烯酸盐共聚交联物(淀粉接枝丙烯酸盐)。
聚丙烯酰胺的特点是:使用周期、寿命较长,在土壤中的蓄水保墒能力可持续4年左右,据报道,应用该类保水剂造林后,当年的吸水倍率维持在100-200倍,翌年吸水倍率降低20%-30%,至第3年降低40%-50%,第4年降低更多。
聚丙烯酸钠的主要特点是吸水倍率高、速度快,但是保水性能仅持续2年左右,据造林试验报道,此类产品吸水能力、速率明显高于聚丙烯酰胺产品,充分给水后0.5-1.0h便吸收自重130-140倍的水分,但是翌年的吸水倍率降低60%左右。
淀粉接枝丙烯酸盐类产品的使用寿命只能持续一年多时间,但是吸水倍率、速度极佳,该类保水剂在遇水后15min即可吸收。
4.培养壮苗
培养壮苗是造林的基础。
在选种子或者插条育苗阶段,都要采用品质优良、种条健壮、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经济价值高的优良品种。
育苗地要尽量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平地。
尽量就近采集苗木种子、种条,减少运输和环境差异。
出苗后要加强管理,合理定植,饱水饱肥,适度控制秋梢生长。
在干旱地区造林时,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相应规格、苗龄的树种,以杨树、侧柏和刺槐为首选。
落叶树种需具备完整根系、主根短直、侧根发达、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
常绿树种需用容器苗或根系带土球,容器不能脱落,土球不能松散,需对苗木进行分级,标明苗木朝向。
另外,还要注意严格按照起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起苗前1周,需灌足出圃水,预防苗木在起苗、运输、假植和定植过程中失水过多,从而降低成活率。
据报道,如果苗木失水量为10%,则造林成活率降低20%,若苗木失水量达到20%,造林成活率降低40%,苗木失水量在30%时几乎没有利用价值。
另外,在起苗时要注意在距根径30cm圆周线以外挖撅,避免伤根伤皮,勿硬拔强斩。
一年生苗木要有25cm以上的主侧根,要求根系完整。
没有及时运走的苗木要立即假植或覆盖,防止曝晒、风干和失水。
对于容器苗的起苗最佳时机是容器袋内的营养土不黏为准,如果过干,在造林后保墒时间短,并且在运输及栽植过程中营养土容易脱落,从而使造林成活率减低;如果过湿,起苗时根系与营养土容易松动,丧失了容器苗的作用,并且容易在运输过程中营养土僵硬及变形,营养土壤毛细管受损,透气性差,造林后苗木自行夹死。
用铁锹从容器袋的底部将容器苗挖出时,一定要轻,不能群体硬拔,防止根系与营养土松动。
没有及时运走的苗木要立即采取遮荫措施。
苗木要按大小分级分类包装,每50-100株1捆。
容器苗使用塑料袋包装,每袋不要超过25株,叶茎要暴露在袋口外,保持通风良好,造林苗木要求在二级苗以上。
5.安全运输
裸根苗木运输中要覆盖好,不能伤根伤皮,运到目的地后要立即假植。
容器苗栽植技术难度高、速度慢,要边栽边运。
尽量用专用车运输,最好做成专用架,一次运苗3000株,禁忌大量堆积及长途运输,每层货架只能装1层包装袋,不能重叠挤压,运输时要轻装轻卸,不能甩投,到目的地后要单层堆放,用草帘遮盖。
勿用塑料布等不透气的物品遮盖。
堆苗点向作业区运输时,应用筐子运输,每筐装1袋,切忌挤压,禁止用编织袋等软包装背运,会造成营养土脱落及变形,
降低造林成活率。
6.截干
落叶树种需进行截干,以18cm为佳,常绿树种应进行上部枝叶剪除,可减少水分蒸发。
萌芽力较弱的树种可对苗木进行套袋,可预防苗木失水,并可有效防治病虫害。
有条件的,最好对截干顶端蜡封,蘸蜡时间不能超过2s,蜡温宜在60℃左右。
裸根苗栽植前需蘸浆。
应用高分子吸水剂2%的比例溶入水中,用通透性较好的土壤溶入水中,充分搅拌,使泥浆呈吊线状为宜,还可掺入适量食盐、草木灰、尿素、磷肥等,做好泥浆后立即进行蘸浆,使泥浆充分包裹根系,立即栽植。
7.栽植
首先应根据随起随栽的造林宗旨,减少起苗至栽植的过程时间;其次是带母土造林技术,对于苗龄超过3年以上的,为了更好地提高苗木对当地的适应能力,起苗时需要带原床土,带土栽植。
再次是按照“一提二踏三覆土”的技术要求,将苗木直立于洞内,把根系舒展开,先填1/2坑土,盖满根部后轻轻提起苗木,尽量使土壤和根系紧密接触,要踏实苗木周围的土壤,再填新土并踏实。
8.管护
春季苗木萌芽后,先要进行培土、施肥、扶正、扩穴和踩实等工作,然后要预防牛、羊和野兔的侵害。
截干苗木需在萌芽条长到10-15cm时抹芽除蘖,选1个直立健壮生长的条干,其余枝条全部抹除,这样利于幼树生长,成林比较整齐。
新造林地区当年需进行2次松土除草,松土深度5-10cm,松土后可切断土壤毛细管,减低水分蒸发。
苗木需施入磷酸二氢钾200g/株和腐熟农家肥2kg/株左右,并进行深埋。
采取这种方法后,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通透性,起到抗旱保墒的作用。
另外,除草可减少杂草和幼树争肥争水,提高幼树通风、透光性,将除掉的杂草覆于地表,伏天可降低地表温度,减少蒸发。
有条件的地区,需在7-8月盛夏时期,每隔10-20d浇1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