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练习题精选

合集下载

几何练习题

几何练习题

几何练习题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选项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元素?A. 点B. 线C. 面D. 体答案:A2.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度?A. 90度B. 180度C. 360度D. 720度答案:B3.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称为什么?A. 圆心B. 半径C. 圆周率D. 直径答案:C4. 以下哪个几何形状不是多边形?A. 三角形B. 四边形C. 五边形D. 圆答案:D5.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度分别为3cm和4cm,第三边长度至少是多少?A. 1cmB. 5cmC. 7cmD. 10cm答案:A二、填空题1. 在几何学中,一个平面内所有与给定点等距离的点的集合称为______。

答案:圆2. 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则该四边形是______。

答案:正方形3.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900度,则这个多边形是______边形。

答案:六4. 一个圆的半径是5cm,那么它的直径是______cm。

答案:105.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第三边长为10cm,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三角形。

答案:直角三、计算题1. 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7cm,求圆的面积。

答案:圆的面积=πr^2=3.14×7^2=153.86平方厘米2.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cm,宽是10cm,求其周长和面积。

答案:周长=2(长+宽)=2×(15+10)=50cm;面积=长×宽=15×10=150平方厘米3.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12cm,两腰长是10cm,求其面积。

答案:高=√(10^2-6^2)=8cm;面积=(底边×高)/2=(12×8)/2=48平方厘米四、证明题1. 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的平方根。

答案: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

根据勾股定理,a^2+b^2=c^2。

因此,c=√(a^2+b^2)。

(完整版)空间几何体练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空间几何体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一、选择题1.下图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A B C D2.过圆锥的高的三等分点作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它们把圆锥侧面分成的三部分的面积之比为()A. B. C. D.1:2:31:3:51:2:41:3:93.在棱长为的正方体上,分别用过共顶点的三条棱中点的平面截该正方形,则截去个三18棱锥后,剩下的几何体的体积是()A. B. C. D.237645564.已知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分别为和,则(1V2V12:V V=)A. B. C. D.1:31:12:13:15.如果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那么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8:27A. B. C. D.8:272:34:92:96.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尺寸如下(单位),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为:cmA. ,B. ,224cmπ212cmπ215cmπ212cmπC. ,D. 以上都不正确224cmπ236cmπ二、填空题1. 若圆锥的表面积是,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是,则圆锥的体积是_______。

15π0602.一个半球的全面积为,一个圆柱与此半球等底等体积,则这个圆柱的全面积是.Q3.球的半径扩大为原来的倍,它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_________ 倍.24.一个直径为厘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放入一个铁球,球全部没入水中后,水面升高厘米329则此球的半径为_________厘米.5.已知棱台的上下底面面积分别为,高为,则该棱台的体积为___________。

4,163三、解答题1. (如图)在底半径为,母线长为的圆柱,求圆柱的表面积242.如图,在四边形中,,,,,ABCD 090DAB ∠=0135ADC ∠=5AB =CD =,求四边形绕旋转一周所成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2AD =ABCD AD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几何体是圆台上加了个圆锥,分别由直角梯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而得2.B 从此圆锥可以看出三个圆锥,123123::1:2:3,::1:2:3,r r r l l l == 12312132::1:4:9,:():()1:3:5S S S S S S S S =--=3.D 111115818322226V V -=-⨯⨯⨯⨯⨯=正方体三棱锥4.D 121:():()3:13V V Sh Sh ==5.C 121212:8:27,:2:3,:4:9V V r r S S ===6.A 此几何体是个圆锥,23,5,4,33524r l h S πππ====⨯+⨯⨯=表面 2134123V ππ=⨯⨯=二、填空题1. 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母线为,则,得,r l 123r l ππ=6l r =,得,圆锥的高226715S r r r r ππππ=+⋅==r =h =21115337V r h ππ==⨯=2. 109Q 22223,S R R R Q R πππ=+===全 32222221010,,2233339V R R h h R S R R R R Q πππππ==⋅==+⋅==3. 821212,8r r V V ==4. 12234,123V Sh r h R R ππ=====5. 28'11()(416)32833V S S h =++=⨯+⨯= 三、解答题1.解:圆锥的高,h ==1r =22(2S SS πππ=+=+=侧面表面底面 2.解:S S S S=++表面圆台底面圆台侧面圆锥侧面25(25)2πππ=⨯+⨯+⨯⨯⨯1)π=+ V V V=-圆台圆锥222112211()331483r r r r h r h πππ=++-=。

高中几何练习题

高中几何练习题

高中几何练习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若a=12,c=37,求b的长度。

A. 25B. 33C. 35D. 392. 圆的半径为5,点P到圆心的距离为8,点P与圆的位置关系是:A. 点P在圆内B. 点P在圆上C. 点P在圆外D. 无法确定3. 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60°,∠B=45°,求∠C的度数。

A. 75°B. 65°C. 70°D. 60°4. 已知正六边形的边长为a,求其内切圆的半径。

A. a/3B. a/2C. a/√3D. a/√25. 若一个球的体积为V,其表面积为S,球的半径R与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是:A. V=4/3πR³B. S=4πR²C. V=S³D. V=S²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6. 已知三角形ABC的三边长分别为3,4,5,其周长为。

7. 正五边形的内角为度。

8. 已知圆的直径为10,其面积为。

9. 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2,高为3,其体积为。

10. 若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其对角线的长度为√(a²+b²+c²),则该长方体的体积为。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已知点A(2,3),点B(5,6),求线段AB的中点坐标。

12. 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求其侧面积和体积。

13. 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求其表面积和体积。

四、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1,-2),Q(3,5),R(-3,4),求三角形PQR的面积。

15. 已知一个球的表面积为S=4π,求球的半径,并计算其体积。

五、证明题(每题10分,共10分)16. 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参考答案:1. A2. C3. D4. C5. A6. 127. 1088. 78.59. 4π 10. abc11. (2, 2) 12. 侧面积=2πrh,体积=πr²h 13. 表面积=6a²,体积=a³14. 面积=7 15. 半径=1,体积=4/3π16. 证明略(注:以上题目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题目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几何图形初步练习题

几何图形初步练习题

几何图形初步练习题几何图形初步练习题几何学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空间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等性质。

在几何学中,图形是我们研究的基本对象之一。

通过练习几何图形的相关题目,我们可以加深对几何学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给大家提供一些几何图形的初步练习题,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矩形面积计算已知一个矩形的长为12cm,宽为8cm,求其面积。

解析:矩形的面积可以通过长乘以宽来计算,即12cm × 8cm = 96cm²。

2. 正方形周长计算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5cm,求其周长。

解析:正方形的周长可以通过边长乘以4来计算,即5cm × 4 = 20cm。

3. 三角形面积计算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高为4cm,求其面积。

解析: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边长乘以高再除以2来计算,即6cm × 4cm ÷2 = 12cm²。

4. 圆的周长计算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3cm,求其周长。

解析:圆的周长可以通过半径乘以2再乘以π(取近似值3.14)来计算,即3cm × 2 × 3.14 = 18.84cm。

5. 梯形面积计算已知一个梯形的上底长为5cm,下底长为8cm,高为6cm,求其面积。

解析:梯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上底长加下底长再乘以高再除以2来计算,即(5cm + 8cm)× 6cm ÷ 2 = 39cm²。

通过以上几个练习题,我们可以发现几何图形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只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公式和计算技巧即可。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注意题目中给出的单位,并进行必要的单位换算。

除了计算题,我们还可以通过练习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来提高对几何学的理解。

例如,我们可以尝试以下题目:1.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提示:画一条平行于底边的直线,利用平行线内外角性质。

2. 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平面几何练习题

平面几何练习题

平面几何练习题题一:求三角形边长和周长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a和b,夹角为C°,求第三边c的长度和三角形的周长P。

解:根据余弦定理可知,余弦公式为:c² = a² + b² - 2ab·cos(C)。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得到c的长度。

根据三角形的定义可知,三角形的周长P等于三边之和,即P = a + b + c。

题二:求三角形的面积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b,高为h,求三角形的面积S。

解: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知,S = 0.5 * b * h。

题三:判断点是否在三角形内部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x₁,y₁),B(x₂,y₂),C(x₃,y₃),以及一个待判断的点D(x,y),判断点D是否在三角形ABC的内部。

解:利用行列式的性质可以判断点D是否在三角形ABC内部。

设点D的坐标为(x,y),则点D在三角形ABC内部的条件为:|(x₁ - x) (y₁ - y) 1||(x₂ - x) (y₂ - y) 1| > 0|(x₃ - x) (y₃ - y) 1|如果等式左侧的行列式结果大于0,则点D在三角形ABC内部;如果等式左侧的行列式结果小于0,则点D在三角形ABC的外部;如果等式左侧的行列式结果等于0,则点D在三角形ABC所在的边界上。

题四:求矩形的面积和周长已知一个矩形的长为L,宽为W,求矩形的面积S和周长P。

解:矩形的面积公式为S = L * W,周长公式为P = 2 * (L + W)。

题五:求圆的面积和周长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r,求圆的面积S和周长C(circumference)。

解:圆的面积公式为S = π * r²,其中π取近似值3.14159;圆的周长公式为C = 2 * π * r。

题六:判断点是否在圆内部已知一个圆的圆心坐标为O(x₀,y₀),半径为r,以及一个待判断的点P(x,y),判断点P是否在圆O内部或者在圆的边界上。

解析几何练习题及答案

解析几何练习题及答案

解析几何一、选择题1.已知两点A (-3,3),B (3,-1),则直线AB 的斜率是()A.3B.-3C.33D.-33解析:斜率k =-1-33--3=-33,故选D.答案:D2.已知直线l :ax +y -2-a =0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相等,则a 的值是()A.1B.-1C.-2或-1D.-2或1解析:①当a =0时,y =2不合题意.②a ≠0,x =0时,y =2+a .y =0时,x =a +2a,则a +2a=a +2,得a =1或a =-2.故选D.答案:D3.两直线3x +y -3=0与6x +my +1=0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A.4B.21313C.51326D.71020解析:把3x +y -3=0转化为6x +2y -6=0,由两直线平行知m =2,则d =|1--6|62+22=71020.故选D.4.(2014皖南八校联考)直线2x -y +1=0关于直线x =1对称的直线方程是()A.x +2y -1=0B.2x +y -1=0C.2x +y -5=0D.x +2y -5=0解析:由题意可知,直线2x -y +1=0与直线x =1的交点为(1,3),直线2x -y +1=0的倾斜角与所求直线的倾斜角互补,因此它们的斜率互为相反数,直线2x -y +1=0的斜率为2,故所求直线的斜率为-2,所以所求直线的方程是y -3=-2(x -1),即2x +y -5=0.故选C.答案:C5.若直线l :y =kx -3与直线2x +3y -6=0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则直线l 的倾斜角的取值围是()A.π6,D.π3,π2解析:由题意,可作直线2x +3y -6=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直线与x 轴、y 轴交点分别为A (3,0),B (0,2),又直线l 过定点(0,-3),由题知直线l 与线段AB 相交(交点不含端点),从图中可以看出,直线l B.答案:B6.(2014一模)过点A (2,3)且垂直于直线2x +y -5=0的直线方程为()A.x -2y +4=0B.2x +y -7=0C.x -2y +3=0D.x -2y +5=0解析:直线2x +y -5=0的斜率为k =-2,∴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 ′=12,∴方程为y -3=12(x -2),即x -2y +4=0.答案:A7.过点(2,1)且在x 轴上截距与在y 轴上截距之和为6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解析:由题意知截距均不为零.设直线方程为x a +yb =1,b =6,+1b=1,=3=3=4=2.故所求直线方程为x +y -3=0或x +2y -4=0.答案:x +y -3=0或x +2y -4=08.(2014质检)若过点A (-2,m ),B (m,4)的直线与直线2x +y +2=0平行,则m 的值为________.解析:∵过点A ,B 的直线平行于直线2x +y +2=0,∴k AB =4-m m +2=-2,解得m =-8.答案:-89.若过点P (1-a,1+a )与Q (3,2a )的直线的倾斜角为钝角,则实数a 的取值围是________.解析:由直线PQ 的倾斜角为钝角,可知其斜率k <0,即2a -1+a 3-1-a <0,化简得a -1a +2<0,∴-2<a <1.答案:(-2,1)10.已知k ∈R ,则直线kx +(1-k )y +3=0经过的定点坐标是________.解析:令k =0,得y +3=0,令k =1,得x +3=0.+3=0,+3=0,=-3,=-3,所以定点坐标为(-3,-3).答案:(-3,-3)三、解答题11.已知两直线l 1:x +y sin α-1=0和l 2:2x sin α+y +1=0,试求α的值,使(1)l 1∥l 2;(2)l 1⊥l 2.解:(1)法一当sin α=0时,直线l 1的斜率不存在,l 2的斜率为0,显然l 1不平行于l 2.当sin α≠0时,k 1=-1sin α,k 2=-2sin α.要使l 1∥l 2,需-1sin α=-2sin α,即sin α=±22,∴α=k π±π4,k ∈Z .故当α=k π±π4,k ∈Z 时,l 1∥l 2.法二由l 1∥l 22α-1=0,α≠0,∴sin α=±22,∴α=k π±π4,k ∈Z .故当α=k π±π4,k ∈Z 时,l 1∥l 2.(2)∵l 1⊥l 2,∴2sin α+sin α=0,即sin α=0.∴α=k π,k ∈Z .故当α=k π,k ∈Z 时,l 1⊥l 2.12.设直线l 1:y =k 1x +1,l 2:y =k 2x -1,其中实数k 1,k 2满足k 1k 2+2=0.(1)证明l 1与l 2相交;(2)证明l 1与l 2的交点在椭圆2x 2+y 2=1上.证明:(1)假设l 1与l 2不相交,则l 1∥l 2即k 1=k 2,代入k 1k 2+2=0,得k 21+2=0,这与k 1为实数的事实相矛盾,从而k 1≠k 2,即l 1与l 2相交.(2)法一=k 1x +1,=k 2x -1解得交点P而2x 2+y 2=8+k 22+k 21+2k 1k 2k 22+k 21-2k 1k 2=k 21+k 22+4k 21+k 22+4=1.即P (x ,y )在椭圆2x 2+y 2=1上.即l 1与l 2的交点在椭圆2x 2+y 2=1上.法二交点P 的坐标(x ,y-1=k 1x ,+1=k 2x ,故知x ≠0.1=y -1x,2=y +1x.代入k 1k 2+2=0,得y -1x ·y +1x+2=0,整理后,得2x 2+y 2=1.所以交点P 在椭圆2x 2+y 2=1上.第八篇第2节一、选择题1.圆心在y 轴上,半径为1,且过点(1,2)的圆的方程为()A.x 2+(y -2)2=1B.x 2+(y +2)2=1C.(x -1)2+(y -3)2=1D.x 2+(y -3)2=1解析:由题意,设圆心(0,t ),则12+t -22=1,得t =2,所以圆的方程为x 2+(y -2)2=1,故选A.答案:A2.(2014模拟)动点P 到点A (8,0)的距离是到点B (2,0)的距离的2倍,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A.x 2+y 2=32B.x 2+y 2=16C.(x -1)2+y 2=16D.x 2+(y -1)2=16解析:设P (x ,y ),则由题意可得2x -22+y 2=x -82+y 2,化简整理得x 2+y 2=16,故选B.答案:B3.(2012年高考卷)已知圆C :x 2+y 2-4x =0,l 是过点P (3,0)的直线,则()A.l 与C 相交B.l 与C 相切C.l 与C 相离D.以上三个选项均有可能解析:x 2+y 2-4x =0是以(2,0)为圆心,以2为半径的圆,而点P (3,0)到圆心的距离为d =3-22+0-02=1<2,点P (3,0)恒在圆,过点P (3,0)不管怎么样画直线,都与圆相交.故选A.答案:A4.(2012年高考卷)将圆x 2+y 2-2x -4y +1=0平分的直线是()A.x +y -1=0B.x +y +3=0C.x -y +1=0D.x -y +3=0解析:由题知圆心在直线上,因为圆心是(1,2),所以将圆心坐标代入各选项验证知选项C 符合,故选C.答案:C5.(2013年高考卷)垂直于直线y =x +1且与圆x 2+y 2=1相切于第一象限的直线方程是()A.x +y -2=0B.x +y +1=0C.x +y -1=0D.x +y +2=0解析:与直线y =x +1垂直的直线方程可设为x +y +b =0,由x +y +b =0与圆x 2+y 2=1相切,可得|b |12+12=1,故b =± 2.因为直线与圆相切于第一象限,故结合图形分析知b =-2,则直线方程为x +y -2=0.故选A.答案:A6.(2012年高考卷)直线x +3y -2=0与圆x 2+y 2=4相交于A 、B 两点,则弦AB 的长度等于()A.25B.23C.3D.1解析:因为圆心到直线x +3y -2=0的距离d =|0+3×0-2|12+32=1,半径r =2,所以弦长|AB |=222-12=2 3.故选B.答案:B 二、填空题7.(2013年高考卷)直线y =2x +3被圆x 2+y 2-6x -8y =0所截得的弦长等于________.解析:圆的方程可化为(x -3)2+(y -4)2=25,故圆心为(3,4),半径r =5.又直线方程为2x -y +3=0,∴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 =|2×3-4+3|4+1=5,∴弦长为2×25-5=220=4 5.答案:458.已知直线l :x -y +4=0与圆C :(x -1)2+(y -1)2=2,则圆C 上各点到l 的距离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因为圆C 的圆心(1,1)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1-1+4|12+-12=22,又圆半径r = 2.所以圆C 上各点到直线l 的距离的最小值为d -r = 2.答案:29.已知圆C 的圆心在直线3x -y =0上,半径为1且与直线4x -3y =0相切,则圆C 的标准方程是________.解析:∵圆C 的圆心在直线3x -y =0上,∴设圆心C (m,3m ).又圆C 的半径为1,且与4x -3y =0相切,∴|4m -9m |5=1,∴m =±1,∴圆C 的标准方程为(x -1)2+(y -3)2=1或(x +1)2+(y +3)2=1.答案:(x -1)2+(y -3)2=1或(x +1)2+(y +3)2=110.圆(x -2)2+(y -3)2=1关于直线l :x +y -3=0对称的圆的方程为________.解析:已知圆的圆心为(2,3),半径为1.则对称圆的圆心与(2,3)关于直线l 对称,由数形结合得,对称圆的圆心为(0,1),半径为1,故方程为x 2+(y -1)2=1.答案:x 2+(y -1)2=1三、解答题11.已知圆C :x 2+(y -2)2=5,直线l :mx -y +1=0.(1)求证:对m ∈R ,直线l 与圆C 总有两个不同交点;(2)若圆C 与直线相交于点A 和点B ,求弦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1)证明:法一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消去y 得(m 2+1)x 2-2mx -4=0,∵Δ=4m 2+16(m 2+1)=20m 2+16>0,∴对m ∈R ,直线l 与圆C 总有两个不同交点.法二直线l :mx -y +1恒过定点(0,1),且点(0,1)在圆C :x 2+(y -2)2=5部,∴对m ∈R ,直线l 与圆C 总有两个不同交点.(2)解:设A (x 1,y 1),B (x 2,y 2),M (x ,y ),由方程(m 2+1)x 2-2mx -4=0,得x 1+x 2=2mm 2+1,∴x =mm 2+1.当x =0时m =0,点M (0,1),当x ≠0时,由mx -y +1=0,得m =y -1x,代入x =m m 2+1,得+1=y -1x,化简得x 2=14.经验证(0,1)也符合,∴弦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14.12.已知圆C :x 2+y 2-8y +12=0,直线l :ax +y +2a =0.(1)当a 为何值时,直线l 与圆C 相切;(2)当直线l 与圆C 相交于A 、B 两点,且|AB |=22时,求直线l 的方程.解:将圆C 的方程x 2+y 2-8y +12=0配方得标准方程为x 2+(y -4)2=4,则此圆的圆心为(0,4),半径为2.(1)若直线l 与圆C 相切,则有|4+2a |a 2+1=2.解得a =-34.(2)过圆心C 作CD ⊥AB ,则根据题意和圆的性质,|=|4+2a |a 2+1,|2+|DA |2=22,|=12|AB |=2,解得a =-7,或a =-1.故所求直线方程为7x -y +14=0或x -y +2=0.第八篇第3节一、选择题1.设P 是椭圆x225+y216=1上的点.若F 1、F 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则|PF 1|+|PF 2|等于()A.4B.5C.8D.10解析:由方程知a =5,根据椭圆定义,|PF 1|+|PF 2|=2a =10.故选D.答案:D2.(2014二模)P 为椭圆x24+y23=1上一点,F 1,F 2为该椭圆的两个焦点,若∠F 1PF 2=60°,则PF 1→·PF 2→等于()A.3B.3C.23D.2解析:由椭圆方程知a =2,b =3,c =1,1|+|PF 2|=4,1|2+|PF 2|2-4=2|PF 1||PF 2|cos 60°∴|PF 1||PF 2|=4.∴PF 1→·PF 2→=|PF 1→||PF 2→|cos 60°=4×12=2.答案:D3.(2012年高考卷)椭圆x 2a 2+y2b 2=1(a >b >0)的左、右顶点分别是A 、B ,左、右焦点分别是F 1,F 2.若|AF 1|,|F 1F 2|,|F 1B |成等比数列,则此椭圆的离心率为()A.14B.55C.12D.5-2解析:本题考查椭圆的性质与等比数列的综合运用.由椭圆的性质可知|AF 1|=a -c ,|F 1F 2|=2c ,|F 1B |=a +c ,又|AF 1|,|F 1F 2|,|F 1B |成等比数列,故(a -c )(a +c )=(2c )2,可得e =c a =55.故应选B.答案:B4.(2013年高考卷)已知椭圆C :x 2a 2+y2b2=1(a >b >0)的左焦点为F ,C 与过原点的直线相交于A ,B 两点,连接AF ,BF .若|AB |=10,|BF |=8,cos∠ABF =45,则C 的离心率为()A.35B.57C.45D.67解析:|AF |2=|AB |2+|BF |2-2|AB ||BF |cos∠ABF =100+64-2×10×8×45=36,则|AF |=6,∠AFB =90°,半焦距c =|FO |=12|AB |=5,设椭圆右焦点F 2,连结AF 2,由对称性知|AF 2|=|FB |=8,2a =|AF 2|+|AF |=6+8=14,即a =7,则e =c a =57.故选B.答案:B5.已知椭圆E :x2m +y24=1,对于任意实数k ,下列直线被椭圆E 截得的弦长与l :y =kx+1被椭圆E 截得的弦长不可能相等的是()A.kx +y +k =0B.kx -y -1=0C.kx +y -k =0D.kx +y -2=0解析:取k =1时,l :y =x +1.选项A 中直线:y =-x -1与l 关于x 轴对称,截得弦长相等.选项B 中直线:y =x -1与l 关于原点对称,所截弦长相等.选项C 中直线:y =-x +1与l 关于y 轴对称,截得弦长相等.排除选项A、B、C,故选D.答案:D6.(2014省实验中学第二次诊断)已知椭圆x 2a 2+y2b 2=1(a >b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c,0),F 2(c,0),若椭圆上存在点P ,使asin∠PF 1F 2=csin∠PF 2F 1,则该椭圆的离心率的取值围为()A.(0,2-1)D.(2-1,1)解析:由题意知点P 不在x 轴上,在△PF 1F 2中,由正弦定理得|PF 2|sin∠PF 1F 2=|PF 1|sin∠PF 2F 1,所以由a sin∠PF 1F 2=csin∠PF 2F 1可得a|PF 2|=c |PF 1|,即|PF 1||PF 2|=c a =e ,所以|PF 1|=e |PF 2|.由椭圆定义可知|PF 1|+|PF 2|=2a ,所以e |PF 2|+|PF 2|=2a ,解得|PF 2|=2a e +1.由于a -c <|PF 2|<a +c ,所以有a -c <2ae +1<a +c ,即1-e <2e +1<1+e ,1-e 1+e<2,1+e2,解得2-1<e .又0<e <1,∴2-1<e <1.故选D.答案:D 二、填空题7.设F 1、F 2分别是椭圆x225+y216=1的左、右焦点,P 为椭圆上一点,M 是F 1P 的中点,|OM |=3,则P 点到椭圆左焦点距离为________.解析:∵|OM |=3,∴|PF 2|=6,又|PF 1|+|PF 2|=10,∴|PF 1|=4.答案:48.椭圆x 2a 2+y2b2=1(a >b >0)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 1、F 2,过F 2作倾斜角为120°的直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为M ,若MF 1垂直于x 轴,则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___.解析:不妨设|F 1F 2|=1,∵直线MF 2的倾斜角为120°,∴∠MF 2F 1=60°.∴|MF 2|=2,|MF 1|=3,2a =|MF 1|+|MF 2|=2+3,2c =|F 1F 2|=1.∴e =ca=2- 3.答案:2-39.(2014模拟)过点(3,-5),且与椭圆y225+x29=1有相同焦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题意可设椭圆方程为y225-m+x29-m=1(m <9),代入点(3,-5),得525-m +39-m=1,解得m =5或m =21(舍去),∴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220+x24=1.答案:y220+x24=110.已知F 1,F 2是椭圆C :x 2a 2+y 2b2=1(a >b >0)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C 上的一点,且PF 1→⊥PF 2→.若△PF 1F 2的面积为9,则b =________.解析:1|+|PF 2|=2a ,1|2+|PF 2|2=4c 2,∴(|PF 1|+|PF 2|)2-2|PF 1||PF 2|=4c 2,即4a 2-2|PF 1||PF 2|=4c 2,∴|PF 1||PF 2|=2b 2,∴S △PF 1F 2=12|PF 1||PF 2|=b 2=9,∴b =3.答案:3三、解答题11.(2012年高考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椭圆C 1:x 2a 2+y2b2=1(a >b >0)的左焦点为F 1(-1,0),且点P (0,1)在C 1上.(1)求椭圆C 1的方程;(2)设直线l 同时与椭圆C 1和抛物线C 2:y 2=4x 相切,求直线l 的方程.解:(1)由椭圆C 1的左焦点为F 1(-1,0),且点P (0,1)在C 12-b 2=1,=1,2=2,2=1.故椭圆C 1的方程为x22+y 2=1.(2)由题意分析,直线l 斜率存在且不为0,设其方程为y =kx +b ,由直线l 与抛物线C 2=kx +b ,2=4x ,消y 得k 2x 2+(2bk -4)x +b 2=0,Δ1=(2bk -4)2-4k 2b 2=0,化简得kb =1.①由直线l 与椭圆C 1kx +b ,y 2=1,消y 得(2k 2+1)x 2+4bkx +2b 2-2=0,Δ2=(4bk )2-4(2k 2+1)(2b 2-2)=0,化简得2k 2=b 2-1.②=1,k 2=b 2-1,解得b 4-b 2-2=0,∴b 2=2或b 2=-1(舍去),∴b =2时,k =22,b =-2时,k =-22.即直线l 的方程为y =22x +2或y =-22x - 2.12.(2014海淀三模)已知椭圆C :x2a 2+y2b 2=1(a >b >0)的四个顶点恰好是一边长为2,一角为60°的菱形的四个顶点.(1)求椭圆C 的方程;(2)若直线y =kx 交椭圆C 于A ,B 两点,在直线l :x +y -3=0上存在点P ,使得△PAB 为等边三角形,求k 的值.解:(1)因为椭圆C :x 2a 2+y2b2=1(a >b >0)的四个顶点恰好是一边长为2,一角为60°的菱形的四个顶点.所以a =3,b =1,椭圆C 的方程为x23+y 2=1.(2)设A (x 1,y 1),则B (-x 1,-y 1),当直线AB 的斜率为0时,AB 的垂直平分线就是y 轴,y 轴与直线l :x +y -3=0的交点为P (0,3),又因为|AB |=23,|PO |=3,所以∠PAO =60°,所以△PAB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直线AB 的方程为y =0,当直线AB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时,则直线AB 的方程为y =kx ,y 2=1,kx ,化简得(3k 2+1)x 2=3,所以|x 1|=33k 2+1,则|AO |=1+k233k 2+1=3k 2+33k 2+1.设AB 的垂直平分线为y =-1kx ,它与直线l :x +y -3=0的交点记为P (x 0,y 0),=-x +3,=-1k x ,0=3k k -1,0=-3k -1.则|PO |=9k 2+9k -12,因为△PAB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应有|PO |=3|AO |,代入得9k 2+9k -12=33k 2+33k 2+1,解得k =0(舍去),k =-1.综上,k =0或k =-1.第八篇第4节一、选择题1.设P 是双曲线x216-y220=1上一点,F 1,F 2分别是双曲线左右两个焦点,若|PF 1|=9,则|PF 2|等于()A.1B.17C.1或17D.以上答案均不对解析:由双曲线定义||PF 1|-|PF 2||=8,又|PF 1|=9,∴|PF 2|=1或17,但应注意双曲线的右顶点到右焦点距离最小为c -a =6-4=2>1,∴|PF 2|=17.故选B.答案:B2.(2013年高考卷)已知0<θ<π4,则双曲线C 1:x 2sin 2θ-y 2cos 2θ=1与C 2:y 2cos 2θ-x2sin 2θ=1的()A.实轴长相等B.虚轴长相等C.离心率相等D.焦距相等解析:双曲线C 1的半焦距c 1=sin 2θ+cos 2θ=1,双曲线C 2的半焦距c 2=cos 2θ+sin 2θ=1,故选D.答案:D3.(2012年高考卷)已知双曲线C :x 2a 2-y2b2=1的焦距为10,点P (2,1)在C 的渐近线上,则C 的方程为()A.x220-y25=1B.x25-y220=1C.x280-y220=1D.x220-y280=1解析:由焦距为10,知2c =10,c =5.将P (2,1)代入y =bax 得a =2b .a 2+b 2=c 2,5b 2=25,b 2=5,a 2=4b 2=20,所以方程为x220-y25=1.故选A.答案:A4.已知F 1、F 2为双曲线C :x 2-y 2=2的左、右焦点,点P 在C 上,|PF 1|=2|PF 2|,则cos ∠F 1PF 2等于()A.14B.35C.34D.45解析:∵c 2=2+2=4,∴c =2,2c =|F 1F 2|=4,由题可知|PF 1|-|PF 2|=2a =22,|PF 1|=2|PF 2|,∴|PF 2|=22,|PF 1|=42,由余弦定理可知cos∠F 1PF 2=422+222-422×42×22=34.故选C.答案:C5.设椭圆C 1的离心率为513,焦点在x 轴上且长轴长为26,若曲线C 2上的点到椭圆C 1的两个焦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8,则曲线C 2的标准方程为()A.x242-y232=1B.x2132-y252=1C.x232-y242=1D.x2132-y2122=1解析:在椭圆C 1中,因为e =513,2a =26,即a =13,所以椭圆的焦距2c =10,则椭圆两焦点为(-5,0),(5,0),根据题意,可知曲线C 2为双曲线,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可知,双曲线C 2中的2a 2=8,焦距与椭圆的焦距相同,即2c 2=10,可知b 2=3,所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242-y232=1.故选A.答案:A6.(2014八中模拟)若双曲线x29-y216=1渐近线上的一个动点P 总在平面区域(x -m )2+y 2≥16,则实数m 的取值围是()A.[-3,3]B.(-∞,-3]∪[3,+∞)C.[-5,5]D.(-∞,-5]∪[5,+∞)解析:因为双曲线x 29-y 216=1渐近线4x ±3y =0上的一个动点P 总在平面区域(x -m )2+y 2≥16,即直线与圆相离或相切,所以d =|4m |5≥4,解得m ≥5或m ≤-5,故实数m 的取值围是(-∞,-5]∪[5,+∞).选D.答案:D 二、填空题7.(2013年高考卷)已知F 为双曲线C :x29-y216=1的左焦点,P ,Q 为C 上的点.若PQ的长等于虚轴长的2倍,点A (5,0)在线段PQ 上,则△PQF 的周长为________.解析:由题知,双曲线中a =3,b =4,c =5,则|PQ |=16,又因为|PF |-|PA |=6,|QF |-|QA |=6,所以|PF |+|QF |-|PQ |=12,|PF |+|QF |=28,则△PQF 的周长为44.答案:448.已知双曲线C :x 2a 2-y2b2=1(a >0,b >0)的离心率e =2,且它的一个顶点到较近焦点的距离为1,则双曲线C 的方程为________.解析:双曲线中,顶点与较近焦点距离为c -a =1,又e =ca=2,两式联立得a =1,c =2,∴b 2=c 2-a 2=4-1=3,∴方程为x 2-y23=1.答案:x 2-y23=19.(2014市第三次质检)已知点P 是双曲线x2a 2-y2b2=1(a >0,b >0)和圆x 2+y 2=a 2+b 2的一个交点,F 1,F 2是该双曲线的两个焦点,∠PF 2F 1=2∠PF 1F 2,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________.解析:依题意得,线段F 1F 2是圆x 2+y 2=a 2+b 2的一条直径,故∠F 1PF 2=90°,∠PF 1F 2=30°,设|PF 2|=m ,则有|F 1F 2|=2m ,|PF 1|=3m ,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F 1F 2|||PF 1|-|PF 2||=2m3m -m =3+1.答案:3+110.(2013年高考卷)设F 1,F 2是双曲线C :x2a 2-y2b 2=1(a >0,b >0)的两个焦点.若在C 上存在一点P ,使PF 1⊥PF 2,且∠PF 1F 2=30°,则C 的离心率为________.解析:设点P 在双曲线右支上,由题意,在Rt△F 1PF 2中,|F 1F 2|=2c ,∠PF 1F 2=30°,得|PF 2|=c ,|PF 1|=3c ,根据双曲线的定义:|PF 1|-|PF 2|=2a ,(3-1)c =2a ,e =ca =23-1=3+1.答案:3+1三、解答题11.已知双曲线x 2-y22=1,过点P (1,1)能否作一条直线l ,与双曲线交于A 、B 两点,且点P 是线段AB 的中点?解:法一设点A (x 1,y 1),B (x 2,y 2)在双曲线上,且线段AB 的中点为(x 0,y 0),若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显然不符合题意.设经过点P 的直线l 的方程为y -1=k (x -1),即y =kx +1-k .=kx+1-k,2-y22=1,得(2-k2)x2-2k(1-k)x-(1-k)2-2=0(2-k2≠0).①∴x=x1+x22=k1-k2-k2.由题意,得k1-k2-k2=1,解得k=2.当k=2时,方程①成为2x2-4x+3=0.Δ=16-24=-8<0,方程①没有实数解.∴不能作一条直线l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且点P(1,1)是线段AB的中点.法二设A(x1,y1),B(x2,y2),若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即x1=x2不符合题意,所以由题得x21-y212=1,x22-y222=1,两式相减得(x1+x2)(x1-x2)-y1+y2y1-y22=0,即2-y1-y2x1-x2=0,即直线l斜率k=2,得直线l方程y-1=2(x-1),即y=2x-1,=2x-1,2-y22=1得2x2-4x+3=0,Δ=16-24=-8<0,即直线y=2x-1与双曲线无交点,即所求直线不合题意,所以过点P(1,1)的直线l不存在.12.(2014质检)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的一椭圆与一双曲线有共同的焦点F 1,F 2,且|F 1F 2|=213,椭圆的长半轴长与双曲线实半轴长之差为4,离心率之比为3∶7.(1)求这两曲线方程;(2)若P 为这两曲线的一个交点,求cos∠F 1PF 2的值.解:(1)由已知c =13,设椭圆长、短半轴长分别为a 、b ,双曲线实半轴、虚半轴长分别为m 、n ,-m =4,·13a=3·13m,解得a =7,m =3.∴b =6,n =2.∴椭圆方程为x249+y236=1,双曲线方程为x29-y24=1.(2)不妨设F 1、F 2分别为左、右焦点,P 是第一象限的一个交点,则|PF 1|+|PF 2|=14,|PF 1|-|PF 2|=6,∴|PF 1|=10,|PF 2|=4.又|F 1F 2|=213,∴cos∠F 1PF 2=|PF 1|2+|PF 2|2-|F 1F 2|22|PF 1||PF 2|=102+42-21322×10×4=45.第八篇第5节一、选择题1.(2014模拟)抛物线y =2x 2的焦点坐标为()B.(1,0)解析:抛物线y =2x 2,即其标准方程为x 2=12y C.答案:C2.抛物线的焦点为椭圆x24+y29=1的下焦点,顶点在椭圆中心,则抛物线方程为()A.x 2=-45y B.y 2=-45x C.x 2=-413yD.y 2=-413x解析:由椭圆方程知,a 2=9,b 2=4,焦点在y 轴上,下焦点坐标为(0,-c ),其中c =a 2-b 2=5,∴抛物线焦点坐标为(0,-5),∴抛物线方程为x 2=-45y .故选A.答案:A3.已知抛物线y 2=2px ,以过焦点的弦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准线的位置关系是()A.相离B.相交C.相切D.不确定解析:如图所示,设抛物线焦点弦为AB ,中点为M ,准线为l ,A 1、B 1分别为A 、B 在直线l 上的射影,则|AA 1|=|AF |,|BB 1|=|BF |,于是M 到l 的距离d =12(|AA 1|+|BB 1|)=12(|AF |+|BF |)=12|AB |,故圆与抛物线准线相切.故选C.答案:C4.(2014高三统一考试)已知F 是抛物线y 2=4x 的焦点,过点F 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 ,B 两点,且|AF |=3|BF |,则线段AB 的中点到该抛物线准线的距离为()A.53B.83C.103D.10解析:设点A (x 1,y 1),B (x 2,y 2),其中x 1>0,x 2>0,过A ,B 两点的直线方程为x =my +1,将x =my +1与y 2=4x 联立得y 2-4my -4=0,y 1y 2=-4,1+1=3x 2+1,1x 2=y 214·y 224=y 1y 2216=1,解得x 1=3,x 2=13,故线段AB 的中点到该抛物线的准线x =-1的距离等于x 1+x 22+1=83.故选B.答案:B5.已知F 是抛物线y 2=x 的焦点,A ,B 是该抛物线上的两点,|AF |+|BF |=3,则线段AB 的中点到y 轴的距离为()A.34B.1C.54D.74解析:∵|AF |+|BF |=x A +x B +12=3,∴x A +x B =52.∴线段AB 的中点到y 轴的距离为x A +x B 2=54.故选C.答案:C6.设M (x 0,y 0)为抛物线C :x 2=8y 上一点,F 为抛物线C 的焦点,以F 为圆心、|FM |为半径的圆和抛物线C 的准线相交,则y 0的取值围是()A.(0,2)B.[0,2]C.(2,+∞)D.[2,+∞)解析:∵x 2=8y ,∴焦点F 的坐标为(0,2),准线方程为y =-2.由抛物线的定义知|MF |=y 0+2.以F 为圆心、|FM |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为x 2+(y -2)2=(y 0+2)2.由于以F 为圆心、|FM |为半径的圆与准线相交,又圆心F 到准线的距离为4,故4<y 0+2,∴y 0>2.故选C.答案:C 二、填空题7.动直线l 的倾斜角为60°,且与抛物线x 2=2py (p >0)交于A ,B 两点,若A ,B 两点的横坐标之和为3,则抛物线的方程为________.解析: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3x +b ,=3x +b ,2=2py消去y ,得x 2=2p (3x +b ),即x 2-23px -2pb =0,∴x 1+x 2=23p =3,∴p =32,则抛物线的方程为x 2=3y .答案:x 2=3y8.以抛物线x 2=16y 的焦点为圆心,且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的圆的方程为________.解析:抛物线的焦点为F (0,4),准线为y =-4,则圆心为(0,4),半径r =8.所以,圆的方程为x 2+(y -4)2=64.答案:x 2+(y -4)2=649.(2012年高考卷)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l 过抛物线y 2=4x 的焦点F ,且与该抛物线相交于A ,B 两点,其中点A 在x 轴上方,若直线l 的倾斜角为60°,则△OAF 的面积为________.解析:∵抛物线y 2=4x ,∴焦点F 的坐标为(1,0).又∵直线l 倾斜角为60°,∴直线斜率为3,∴直线方程为y =3(x -1).联立方程y =3x -1,y 2=4x ,解得x 1=13,y 1=-233,或x 2=3,y 2=23,由已知得A 的坐标为(3,23),∴S △OAF =12|OF |·|y A |=12×1×23= 3.答案:310.已知点P 是抛物线y 2=2x 上的动点,点P 在y 轴上的射影是M ,点A 72,4,则|PA |+|PM |的最小值是________.解析:设点M 在抛物线的准线上的射影为M ′.由已知可得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x =-12,焦点F 坐标为12,0.求|PA |+|PM |的最小值,可先求|PA |+|PM ′|的最小值.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PM ′|=|PF |,所以|PA |+|PF |=|PA |+|PM ′|,当点A 、P 、F 在一条直线上时,|PA |+|PF |有最小值|AF |=5,所以|PA |+|PM ′|≥5,又因为|PM ′|=|PM |+12,所以|PA |+|PM |≥5-12=92.答案:92三、解答题11.若抛物线y =2x 2上的两点A (x 1,y 1)、B (x 2,y 2)关于直线l :y =x +m 对称,且x 1x 2=-12,数m 的值.解:法一如图所示,连接AB ,∵A 、B 两点关于直线l 对称,∴AB ⊥l ,且AB 中点M (x 0,y 0)在直线l 上.可设l AB :y =-x +n ,=-x +n ,=2x 2,得2x 2+x -n =0,∴x 1+x 2=-12,x 1x 2=-n2由x 1x 2=-12,得n =1.又x 0=x 1+x 22=-14,y 0=-x 0+n =14+1=54,即点M -14,由点M 在直线l 上,得54=-14+m ,∴m =32.法二∵A 、B 两点在抛物线y =2x 2上.1=2x 21,2=2x 22,∴y 1-y 2=2(x 1+x 2)(x 1-x 2).设AB 中点M (x 0,y 0),则x 1+x 2=2x 0,k AB =y 1-y 2x 1-x 2=4x 0.又AB ⊥l ,∴k AB =-1,从而x 0=-14.又点M 在l 上,∴y 0=x 0+m =m -14,即-14,m∴AB 的方程是y 即y =-x +m -12,代入y =2x 2,得2x 2+x x 1x 2=-m -122=-12,∴m =3212.已知过抛物线y 2=2px (p >0)的焦点,斜率为22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x 1,y 1),B (x 2,y 2)(x 1<x 2)两点,且|AB |=9.(1)求该抛物线的方程;(2)O 为坐标原点,C 为抛物线上一点,若OC →=OA →+λOB →,求λ的值.解:(1)直线AB 的方程是y y 2=2px 联立,从而有4x 2-5px +p 2=0,所以x 1+x 2=5p4.由抛物线定义得|AB |=x 1+x 2+p =9,所以p =4,从而抛物线方程是y 2=8x .(2)由p =4知4x 2-5px +p 2=0可化为x 2-5x +4=0,从而x 1=1,x 2=4,y 1=-22,y 2=42,从而A (1,-22),B (4,42).设OC →=(x 3,y 3)=(1,-22)+λ(4,42)=(4λ+1,42λ-22),即C (4λ+1,42λ-22),所以[22(2λ-1)]2=8(4λ+1),即(2λ-1)2=4λ+1,解得λ=0或λ=2.。

几何图形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几何图形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几何图形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图形中,哪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图()A.B.C.D.2、观察点阵图的规律,第10个图的小黑点的个数应该是()A.41 B.40 C.51 D.503、如图,它需再添一个面,折叠后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下图中的黑色小正方形分别由四位同学补画,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4、由几个大小相同的立方体组成的几何体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可能是()A.B.C. D.5、如图,在一密闭的圆柱形玻璃杯中装一半的水,水平放置时,水面的形状是()A.圆B.长方形C.椭圆D.平行四边形6、下列四个图形中是如图展形图的立体图的是()7、A.B.C.D.7、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是()A.圆柱B.正方形C.球D.圆锥8、在下列的四个几何体中,其主视图与俯视图相同的是()A. B. C. D.圆柱圆锥三棱柱球9、如图是一个正方体展开图,把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你”字一面相对面上的字是()A.我B.中C.国D.梦10、如图中的几何体的主视图是()A.B.C.D.二、填空题11、当n等于1,2,3…时,由白色小正方形和黑色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分别如图所示,则第n 个图形中白色小正方形和黑色小正方形的个数总和等于.(用n表示,n是正整数)12、如图,要使图中平面展开图按虚线折叠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两个数之和为0,则x﹣2y=.13、如图,两个图形分别是某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则该几何体可能是.14、如图是一个正方体展开图,把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我”字一面的相对面上的字是 .15、如图,这是一个长方体的主视图与俯视图,由图示数据(单位:cm)可以得出该长方体的体积_______________16、如果将棱长相等的小正方体按如图的方式摆放,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那么第10层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几何练习题

初中几何练习题

初中几何练习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为30度,那么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多少?A. 45度B. 60度C. 90度D. 120度2. 一个圆的半径是5厘米,那么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A. 10厘米B. 15厘米C. 20厘米D. 25厘米3.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第三边的长至少是多少厘米?A. 1厘米B. 2厘米C. 3厘米D. 4厘米4.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A. 30厘米B. 15厘米C. 25厘米D. 20厘米5.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长度分别为6厘米和8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 12平方厘米B. 24平方厘米C. 36平方厘米D. 48平方厘米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一个正六边形的内角是________度。

2. 如果一个圆的周长是31.4厘米,那么它的半径是________厘米。

3.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度。

4.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厘米,如果腰长是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

5. 如果一个矩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那么它的对角线长是________厘米。

三、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1. 一个圆的半径是7厘米,求这个圆的面积和周长。

2. 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8厘米,求它的高和面积。

四、解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 一个矩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8厘米。

如果在这个矩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半径,并计算这个圆的面积。

2.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10厘米,高是6厘米。

如果在这个梯形内画一个最大的矩形,求这个矩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

五、证明题(每题25分,共25分)1. 已知:三角形ABC中,AB=AC,点D在BC上,且AD垂直于BC。

求证:BD=DC。

答案:一、选择题1. B2. A3. A4. A5. B二、填空题1. 1202. 53. 1804. 14.45. 17.32三、计算题1. 面积:3.14×7²=153.86平方厘米,周长:2×3.14×7=43.96厘米2. 高:4√3厘米,面积:(8×4√3)/2=16√3平方厘米四、解答题1. 半径:6厘米,面积:3.14×6²=113.04平方厘米2. 长:6厘米,宽:4厘米,面积:24平方厘米五、证明题证明:因为AB=AC,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练习题精选
题型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1、 如图1、在ABC ∆中,
90=∠BAC ,BC 边的垂直平分线EM 与AB 及CA 的延长线分别交于D 、E ,连接AM ,
求证:EM DM AM ⋅=2
2、 如图2,已知梯形ABCD 为圆内接四边形,AD//BC ,过C 作该圆的切线,交AD 的延长线于E ,求证:ABC ∆相似于EDC ∆
3、 如图3,D B ∠=∠,AE ⊥BC , 90=∠ACD ,且AB=6,AC=4,AD=12,求BE 的长。

4、 如图4,O Θ和O 'Θ相交于A ,B 两点,过A 作两圆的切线分别交两圆于C 、D 两点,
连接DB 并延长交O Θ于点E ,证明:(1)AB AD BD AC ⋅=⋅;(2)AC=AE
题型二、截割定理与射影定理的应用
1、 如图5,已知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AB 延长线上一点,DE 交CB 于M ,MN//AE 于
N ,求证:MN=MB
2、 如图6,在ABC Rt ∆中,
90=∠BAC ,AD 是斜边BC 上的高,若AB :AC=2:1,
求AD :BC 的值。

3、 如图7,AB 是半圆O 的直径,C 是半圆上异于A 、B 的点,CD ⊥AB ,垂足为D ,已
知AD=2,CB=34,求CD 的长。

4、 如图8,在ABC ∆中,DE//BC ,EF//CD ,若BC=3,DE=2,DF=1,求AB 的长。

题型三、圆内接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
1、 如图9、AB ,CD 都是圆的弦,且AB//CD ,F 为圆上一点,延长FD ,AB 相交于点E ,
求证:BD=AC ;(2)DE AF AC AE ⋅=⋅
2、 如图10,在四边形ABCD 中,ABC ∆全等于BAD ∆,求证:AB//CD
3、 如图11,已知四边形ABCD 内接于O Θ,DA 与CB 的延长线交于点E ,且EF//CD ,
AB 的延长线与EF 相交于点F ,FG 切O Θ于点G 。

求证:EF=FG
4、 如图12所示,已知PA 是O Θ切线,A 为切点,PBC 为割线,弦CD//AP ,AD 、BC 相
交于E 点,F 为CE 上一点,且EC EF DE ⋅=2。

(1)求证:A ,P ,D ,F 四点共圆;
(2)若AE 24=⋅ED ,ED=EB=4,求PA 的长。

题型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的证明
1、 如图13所示,已知AD 是ABC ∆的外角EAC ∠的平分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D ,延
长DA 交ABC ∆的外接圆于点F ,连接FB ,FC ,(1)求证:FB=FC ;(2)求证:FD FA FB ⋅=2
2、 如图14所示,AB 是O Θ的直径,弦BD 与CA 延长线交于点E ,EF BA ⊥交其延长线
于F ,若 30=∠AED 。

(1)求AFD ∠的大小;(2)求证:AC AE BD BE AB ⋅-⋅=2
3、 如图15所示,圆1O 与圆2O 内切于点A ,其半径分别为()2121,,r r r r >。

圆1O 的弦AB
交圆2O 于为C ,(1O 不在AB 上),求证:AB :AC 为定值。

4、 如图16所示,过圆O 外一点A 作圆的两条切线AT ,AS ,切点分别为T ,S ,过点A
作圆O 的割线APN ,证明:NS
NT PS PT AN AT ⋅⋅=22
高考真题
1、 如图1,过圆O 外一点M 作它的一条切线,切点为A ,过A 点作直线AP 垂直于直线OM ,垂足为P 。

(1)证明:2
OA OP OM =⋅
(2)N 为线段AP 上一点,直线NB 垂直于直线ON ,且交圆O 于B 点,过B 点的切线交直线ON 于K ,证明: 90=∠OKM
2、如图2、已知ABC ∆的两条角平分线AD 和CE 相交于H , 60=∠B ,F 在AC 上,且AE=AF 。

(1)证明:B ,D ,H ,E 四点共圆;
(2)证明:CE 平分DEF ∠。

3、如图3,已知圆上的D B C A =,过C 点的圆的切线与BA 的延长线交于E 点,证明:
(1)BCD ACE ∠=∠;
(2)CD BE BC ⋅=2。

4、如图4,D ,E 分别为ABC ∆的边AB ,AC 上的点,且不与ABC ∆的顶点重合,已知AE 的长为m ,AC 的长为n ,AD 、AB 的长是关于x 的方程0142
=+-mn x x 的两个根。

(1)证明:C 、B 、D 、E 四点共圆;
(2)若 90=∠A ,且6,4==n m ,求C 、B 、D 、E 所在圆的半径。

5、如图5,D 、E 分别为ABC ∆边AB 、AC 的中点,直线DE 交ABC ∆的外接圆于F 、G 两点,若CF//AB ,证明:
(1)CD=BC ;
(2)GBD BCD ∆∝∆。

6、如图6,直线AB 为圆的切线,切点为B ,点C 在圆上,ABC ∠的角平分线BE 交圆于点E ,DB 垂直BE 交圆于点D 。

(1)证明:DB=DC ;
(2)设圆的半径为1,BC=3,延长CE 交AB 于点F ,求BCF ∆外接圆的半径。

7、如图7,CD 为ABC ∆外接圆的切线,AB 的延长线交直线CD 于点D ,E 、F 分别为弦AB 与弦AC 上的点,且AF DC AE BC ⋅=⋅,B ,E ,F ,C 四点共圆。

(1)证明:CA 是ABC ∆外接圆的直径;
(2)若DB=BE=EA ,求过B 、E 、F 、C 四点的圆的面积与ABC ∆外接圆面积的比值。

8、如图8,AB 为O Θ的直径,直线CD 与O Θ相切于E ,AD 垂直CD 于D ,BC 垂直CD 于C ,EF 垂直AB 于F ,连接AE ,BE 。

证明:
(1)CEB FEB ∠=∠;
(2)BC AD EF ⋅=2。

9、如图9,AB 是圆O 的直径,D 、E 为圆O 上位于AB 异侧的两点,连接BD 并延长至点C ,使BD=DC ,连接AC ,AE ,DE 。

求证:C E ∠=∠
AD⊥,垂足10、如图10,AB是圆O的直径,AC是弦,直线CE和圆O切于点C,CE
为D,
∠;
(1)求证:AC平分BAD
∠的大小。

(2)若AB=4AD,求BA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